徐瑞(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
摘要:观赏完两部舞剧,我们不难看出爱尔兰的踢踏舞剧《大河之舞》和我国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印象》有许多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本文就两个舞剧的里出现的舞蹈的不同的身体动律问题做浅显的研究。通过研究两个民族的宗教及历史文化,和两个不同舞种的发展,以及外来因素对舞蹈动律本身的影响,分析为什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两部舞剧如此震撼人心和回味无穷。关键词:舞蹈动律差异
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中所有的舞蹈几乎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呼喊和平。他们为因战争而死去的儿童悲歌,为失去家园的人们惋惜。从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以来,这个历史上受尽苦难但从未停止过用歌声和舞蹈扬起他们的反战大旗,在它不长的历史里记载了许多荣耀与屈辱,它的子民流淌着永不屈服和顽强抗争的血,《大河之舞》也为舞蹈的大本营里添加了独特的舞种艺术。95年《大河之舞》在都柏林的波音剧院首演,结果大获成功。1997年此剧更是获得了格莱美“年度最佳音乐剧”的殊荣。时至今日,国际上的演出邀请仍在不断地增加,喝彩声也从未停歇。
中国的原生态民族舞剧《云南印象》其中的中国的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艺术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最早出现在五千年以前。中国舞蹈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民俗和祭祀活动。如今在民间,人们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人民自娱而跳的,这也是民间舞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因此,民间舞能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并搬上现代舞台展现给人们。
那么爱尔兰踢踏舞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与中国原生态舞蹈的区别。首先我认为有芭蕾的因素存在:爱尔兰舞者在跳舞时,是沒上半身动作,双手自然下垂,贴与髋部,下半身双脚总是保持交叉的姿势,寂静的上体表达着爱尔兰民族的尊贵气质。那种挺拔、轻盈、飘逸、洒脱的感觉,那种味道,作为民族舞蹈,是没有接受相同文化熏陶的我们中国舞蹈者所难达到的。跳舞只动下半身,不动上半身的恐怕只有爱尔兰踢踏了。这种特别的舞姿有两种传说,一是说当年形成爱尔兰民间舞蹈的时候,因为跳舞的场地狭小,没有空间留给舞者挥舞手臂,只好手紧紧地贴着身体跳舞;另一传说是,爱尔兰信奉的宗教教旨中认为,如果人的手互相接触容易使人产生邪念,所以为了避讳,爱尔兰的踢踏舞就不动手只动脚了。然后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相比较中国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中,展现给观众鼓风鼓韵,与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舞蹈演员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认为跳爱尔兰舞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芭蕾功底。爱尔兰舞,分为软鞋和硬鞋两个部分,爱尔兰舞的女生软鞋有点像是芭蕾舞鞋,不会发出声响。我想能将爱尔兰舞跳的如此挺拔,洒脱,轻盈的演员,一定是接触过ballet的。我们都知道芭蕾基训是训练舞者通过扶把,压把,勾绷,开胯,直立等等训练让四肢和躯干都在体验那种“向上拔”的感觉。而且芭蕾舞的重心是高高提起的,这使舞姿显得轻盈、高雅。芭蕾舞这些身体体态动律与爱尔兰踢踏舞的体态是有相同之处的。可见,爱尔兰舞确实也是吸收了芭蕾艺术的。然而芭蕾主要是训练舞者下肢的力量,恰恰也是爱尔兰踢踏舞所要求的脚下快速,有力,灵活的打击。
所以,芭蕾对爱尔兰踢踏舞的风格形成及身体动律有一定的影响。这个原因恰恰也是为什么爱尔兰踢踏舞和我们原生态舞蹈的身体动律有天壤之别。《云南印象》的演员全部选自民间,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在上场前,杨丽萍告诉这些山民们:“平常怎么跳现在还怎么跳。”所以这些演员的舞蹈不粉饰,不做作,不炫耀技巧。可以说,演员们在乡间地头是怎么样跳舞的,到了舞台上还是那样跳。所以中国的原生态舞蹈不会是上身挺拔骄傲的姿态,而是处处体现了一种朴实的劳动情节的舞姿。
节奏的艺术:爱尔兰踢踏舞是以节奏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整个表演过程中从头到尾节奏强烈、充满张力。踢踏舞挑选演员时最主要的要求就是速度,它要求舞者对节奏和速度有很好的感悟力。舞蹈时复杂多变的节奏本身已经构成了他们的精彩与完美。即使不用音乐,仅靠他们的舞步节奏也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演员每秒钟平均踢踏25下,他们的脚步频率比观众的心跳还要快,让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强烈撞击,这就是节奏强烈的爱尔兰踢踏舞。
《大河之舞》舞剧中处处都体现了现代化的。它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所以当观众观看这个舞剧时,会有一种现代感,速度感,这一点很重要,反映到舞蹈本身动律上就和《云南印象》中的舞蹈动律有本质的不同了。
再来说说宗教信仰: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它同中国一样,也有5000多年历史,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直到今天,因宗教纷争而起的北爱尔兰独立问题仍然引起绵延不绝武装冲突。爱尔兰人大多数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们信奉上帝能将自己的灵魂带入天堂,反映到舞蹈动作上就自然的轻盈向上,向往天堂的方向。爱尔兰民族那独特的重建家园的长篇历史,赋予了踢踏舞表演一种新境界。爱尔兰舞象征了爱尔兰民族团结友爱,追求和平与民主。特别是当演员们站成一排,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大河奔流的气势,踢踏者舞蹈的激情,哪个人能不为之心潮澎湃呢!我深深感动于一个被遗忘的舞蹈因为一群热爱它的爱尔兰人,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一种民族舞蹈,会把这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这个民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果将两部舞剧都放到宗教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内涵也就不难理解。同样是热爱自然的两个民族,同样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原生态舞蹈也与宗教联系紧密,原生态舞蹈大多来自古老的图腾崇拜信仰,他们认为舞蹈是用来与神交流的。“万物是有灵性的,需要去沟通,因为跳舞是在和天地对话,这才是与生俱来的舞蹈的本质。随着舞台上一轮红日的升起,太阳鼓的声音摄人心魄地响起,东边亮了,西边亮了,混沌初开…….”所以这些演员们在舞蹈的时候可以看他们的动作十分真诚且具有张力。并且不象爱尔兰踢踏舞那样重心向上,中国原生态舞蹈动作动律大多重心向下,身体有一种沉重,稳重的状态。这也许跟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喜欢跪拜神灵朝圣有关。
还有一个不可不谈的因素——两个伟大的舞蹈家:云南,一个伸手能摸着白云,侧身能与大山耳语的地方,多彩多姿的歌舞如壮丽的“三江并流”一样源远流长。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一个酷爱歌舞的民族也一定会产生杰出的艺术家——杨丽萍,云南大理白族人,《云南印象》的创始人。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和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杨丽萍孜孜不倦地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各地采风,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解构”又重新整合;她调动了30多年的艺术、人生的积累进行总体构思;并用了几年的时间,从那些乡村角落里,找来了六十多位能歌善舞的村民,找到了这些族人。花了十五个月精心排演,用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心构架出了这么一台既具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的舞蹈和她的艺术成长之路息息相关,独辟蹊径,自成风格。虽然《云南印象》中的舞蹈不是杨丽萍一个人编创的动作,而是几千年来族人们流传下来就是这么跳的,但是杨丽萍确实起到了升华的作用,我相信,没有杨丽萍也就不会有云南印象,这些族人们的舞蹈还将继续深埋于大山之中,原生态歌舞也不会被炒的如此火热。
还有一位我们应该记住的舞王MichaelFlatley!是他赋予了爱尔兰踢踏舞新生。他是“大河之舞”的创始人之一,最伟大的爱尔兰踢踏舞者!他是“世界上踢踏最快的舞者”在1998年,由39岁的他创造的每秒踢踏35下的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无疑是最让人佩服的爱尔兰踢踏舞者,特别是他在肢体语言上对爱尔兰踢踏舞表达能力的扩展,他是最有创造力的爱尔兰踢踏舞者。他也是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舞者,可以说他的舞蹈是无法复制的。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无聊的阐述这两位舞蹈家对两台舞剧的贡献有多大,只是想让大家能够更多的注意杨丽萍及MichaelFlatley的舞艺,他们两位创始人的舞艺,以及对生命和舞蹈的不同的诠释,必定是造成两种不同舞剧中的舞蹈身体动律及身体表达性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大河之舞》这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史诗舞剧和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中国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地方,在此我只浅谈了其中一点,分析了两个不同舞剧中的舞蹈本身动律本质不同的因素,总结出以上几点观点。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还不能成熟的给予证实。希望以后能和专业人士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舞蹈形态学》人民出版社1998.2于平著;
[2]《风韵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于平著;
[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罗雄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