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族妇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蒙古族,妇女,鄂尔多斯,头饰,科尔沁,科尔沁右翼前旗,生命史。
蒙古族妇女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梅[1](2019)在《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以蒙古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国有"衣冠之国"的美称。头部被人们称为通往上天与神灵最近之处,是人体最神圣的部位。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头部装饰更加重要,具有多维属性与社会功能,其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各阶段的人生仪礼。因此,本文以蒙古族女性头饰为案例,采用文献分析法探析我国蒙古族女性从少女到妇女角色转变中更换头饰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礼俗、民俗制度等相关内容归纳其内在涵义,以期为少数民族妇女头饰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王丽娜[2](2019)在《草原旅游开发中蒙古族妇女角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也在迅猛发展。在这过程中,草原旅游开发为蒙古族妇女角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草原旅游开发中蒙古族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促进草原旅游与蒙古族妇女发展的同时,为草原旅游开发和蒙古族妇女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以期能够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的内容。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觉现有研究,虽然已经不再局限于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经济影响、民族文化影响、社会角色变迁等方面的影响。但依旧缺乏对不同文化、不同族群背景下的横向对比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划分: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和云南省的民族地区,中国西北和东北等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希拉穆仁镇的草原旅游景区做为案例地,以当地蒙古族妇女为例,以草原旅游开发为背景,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调查法相结合的田野调查方法,在旅游学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和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对草原旅游开发前和草原旅游开发后蒙古族妇女角色变迁做对比分析,与社会治理相关研究结合,探讨蒙古族妇女在草原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变迁和社会治理相关方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蒙古族妇女的社会角色朝着有益于其发展方向转变。(1)从社会角色方面:将社会角色分别从经济角色和政治角色两个角度来说,草原旅游开发中蒙古族妇女在经济方面的转变最为明显,蒙古族妇女从家庭的从属经济角色,逐步变为家中的主要经济角色。甚至少数女性精英几乎成为家中经济的顶梁柱。蒙古族妇女的政治角色有所提升,但蒙古族妇女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社会各界和蒙古族妇女共同为之努力。(2)从家庭角色方面:通过调研观察到的蒙古族妇女勤劳、朴实、隐忍,在家庭生活中任劳任怨并没有因为经济角色的变迁而对另一半有更多的要求,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繁琐的家庭事务。草原旅游开发后,为了更好的经营,萌生提升自身文化教育水平的意识。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更加重视。蒙古族妇女在经营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让社会、家庭及妇女本身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女性受教育地位、受教育的权利等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从思想观念方面:草原旅游的开发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蒙古族妇女的婚姻观与生育观,而更多的是受时代、社会、国家政策的影响。蒙古族妇女不反对族外通婚,但本民族的配偶间文化背景相同,相处更为融洽,调研观察中的夫妻双方均为蒙古族,提倡自由自主婚姻。2、蒙古族妇女积极适应新社会角色,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成为民族文化的开发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艺丽娜[3](2019)在《蒙古族老年妇女的生命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以来,随着妇女运动不断高涨,女性主义思潮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由于很多的原因,女性依旧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女性的处境,口述史和妇女结合在了一起,并有了很多关于妇女口述史的研究。而在这一群体中存在着老年妇女这一群体,由于传统的角色分工和社会文化的原因,那些出生在旧时代的老年妇女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于她们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以牧区的叁位蒙古族老年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她们进行了生命史的研究。让她们回顾未成年时期、成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四个阶段的生命史,依次访谈了她们从出生到老年时期的生命史内容。首先通过对叁位受访者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叁方面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她们存在叁方面的困难和需求,即需要聆听者、社会交往和接受新事物的需求。其次通过使用人生回顾理论让她们回顾以往的生活,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来对她们的境遇进行分析,了解到这些蒙古族老年妇女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遭遇着挫折,她们在时代的影响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做主,她们的命运通常是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而由于社会性别规制下的角色分工和强制性的权利关系导致了她们的劣势地位,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大部分女性也只能从事于家庭的无酬劳动。她们也在传统的道德规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中受到了约束,导致了她们并不能明白自己的价值,在自己的命运面前也只能低头和顺从,从而她们的主体意识并没有被发挥出来。而在整个生命史研究中发现,叁位受访者在自己的生命史里扮演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倾听者,她们在自己几十年的生命史里并不能倾诉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而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让她们在口述的过程中去进行倾诉和释怀,重新看待过去的生活并给予新的解释,她们在访谈的最后也选择去和过去的事情做告别,去更好的迎接目前和未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受访者从中找寻自己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本文的最后得出,口述历史不仅追溯历史的珍贵史料,及时的抢救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笔财富。对于受访者本身来讲,通过分析她们的需求来发现她们的价值和资源,她们的声音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聆听,研究她们生命史的过程就是一个利他主义的过程,让社会的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增加她们的自信心并发挥她们的主体意识,而对于研究者而言,在个人成长、学术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总而言之,对于蒙古族老年妇女的生命史研究是极其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4)
程云,彭景贤,岳淑芬,宋芳,陈晶[4](2018)在《包头地区蒙古族育龄妇女TORCH感染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包头市蒙古族育龄妇女中TORCH的感染现状,为预防TORCH感染和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 875名蒙古族育龄妇女进行TORCH感染的特异性Ig M及Ig G抗体检测。结果1 875名蒙古族育龄妇女TORCH抗体检测中RV-Ig M阳性率最高,为2.03%,CMV-Ig G阳性率为93.65%;20~29岁年龄组TORCH各病原体Ig M阳性率均高于其他两组,CMV-Ig G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3,P<0.05),HSV(Ⅰ+Ⅱ)-Ig G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4,P<0.01);RV的感染具有明显季节性,冬春季节为高发期,冬春季RV-Ig G阳性率与夏秋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6,P<0.01);Tox-Ig M阳性率在城市与农村、牧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4,P<0.05);Tox-Ig G阳性率在城市与农村、牧区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5);Tox-Ig M阳性率在有、无动物接触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3,P<0.01),Tox-Ig G阳性率在有、无动物接触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5,P<0.05)。结论 20~29岁蒙古族育龄妇女,居住地在农村、牧区及有动物接触史的人群为TORCH易感人群,应积极开展孕期TORCH感染的普查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斯琴,庞大伟,毕力格巴图[5](2018)在《科尔沁与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尔沁与鄂尔多斯部落分别是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蒙古族部落的代表,其妇女头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明显差异。将科尔沁妇女头饰与鄂尔多斯妇女头饰进行比较剖析,探究传统头饰的风格特征。研究方法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提取科尔沁与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的设计元素并将其分类整理,提出应针对蒙古族首饰设计的特殊要求,研发具有标准性、规范性和易识别等特点的蒙古族风格的首饰。(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01期)
刘妞[6](2017)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汉族和蒙古族妇女乳腺癌筛查效果分析及筛查认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收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汉族和蒙古族妇女乳腺癌流行病学基线信息,为后期随访队列建立基础。在基层医疗条件下,比较分析汉族和蒙古族妇女乳腺癌筛查情况,为乳腺癌筛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调查当地妇女对乳腺癌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可能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为进一步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采用乳腺临床检查和叁维超声技术进行乳腺癌初筛,超声BI-RADS 0,4,5类患者进一步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汉族与蒙古族妇女筛查阳性率、乳腺癌检出率,探讨乳腺癌筛查的效果。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参加乳腺癌筛查的汉族与蒙古族妇女在乳腺癌筛查认知及意愿方面的水平及差异。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参加筛查的妇女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乳腺癌筛查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等信息。研究结果1.超声筛查乳腺癌结果:共纳入汉族妇女21400人,蒙古族妇女2511人。汉族和蒙古族妇女平均年龄分别为45.10±7.05岁和45.69±6.67岁。汉族妇女月经初潮年龄≥18岁、初次分娩年龄>30岁、未曾怀孕、痛经、绝经以及有乳腺疾病史的比例均低于蒙古族妇女(均P<0.001)。乳腺触诊结果显示,汉族妇女异常的比例高于蒙古族妇女(P<0.001)。超声结果显示,汉族妇女乳房乳腺导管局限性扩张、肿块>5cm、后方回声增强、有钙化的比例均低于蒙古族妇女(均P<0.05)。汉族妇女乳腺在0/4/5类的比例低于蒙古族妇女(P=0.021,P=0.258)。X线摄影结果显示,汉族妇女致密型乳腺比例高于蒙古族妇女(P<0.001)。此次筛查乳腺癌总检出率为83.64/10万,其中汉族妇女检出率79.44/10万,蒙古族妇女检出率119.47/10万。2.乳腺癌筛查认知结果:汉族和蒙古族妇女分别入组11162(88.2%)人和1495(11.8%)人,平均年龄分别为(45.4±7.1)岁和(45.4±6.8)岁。汉族妇女高学历(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低于蒙古族(P<0.001)。汉族和蒙古族女性获得乳腺癌筛查消息的主要途径均来自家人或朋友,其他消息途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汉族和蒙古族妇女从未参加过筛查的比例分别为4640(41.7%)和683(45.9%)(P=0.001)。汉族妇女乳腺自检率高于蒙古族(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拥有高学历、曾有乳腺疾病的女性乳腺癌筛查认知度高(均P<0.001)。结论在汉族和蒙古族人群中乳腺癌筛查具有一定效果。汉族妇女乳腺癌筛查认知水平优于蒙古族,但整体乳腺癌认知水平较低,应加强乳腺癌筛查知识宣传,提高妇女主动参加筛查意识。(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5-26)
英培琪[7](2017)在《新时期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是妇女发展的基本内容,其参与社会的程度更是衡量政治进步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更加是我们所要高度关注的。作为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至今的时代背景,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妇女的深入调查,并进行个案分析,试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研.究其在政治、经济、文体等一系列方面的参与社会活动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找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优化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选题同时希望研究能够有助于深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基本情况,了解蒙古族妇女在该地区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促进该地区妇女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丰富本地区少数民族田野调查资料;为今后的研究抛砖引玉,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李静[8](2016)在《浅析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头饰对萨满教造型艺术的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满教中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万物有灵的独特理念,出现了各类祭祀活动,催发了许多的造型艺术。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萨满文化和风俗,而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作为蒙古族头饰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萨满文化的遗存痕迹相比其他部族更具有代表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日渐久远和历史文化的逐渐演变,已经和最初的具有强烈萨满教特点的头饰有了很大的区别,但并没有完全抹去萨满教给予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印记并且直至今日这些装饰元素还在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传承着。随着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日渐稀少珍贵和手工艺人的相继谢世,保护和传承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20期)
郭志英,栗平,罗云娜,张淑珍,武志锋[9](2016)在《MTHFR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本地区蒙古族绝经后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的多态性位点C677T、A1298C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50例门诊及住院(确诊为骨质疏松)蒙古族绝经后妇女为观察组,对照组来自门诊按年龄配比的骨含量正常的蒙古族绝经后妇女145例,均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以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2.5≤T≤-1.0为骨含量减少,T值>-1.0为骨含量正常,并进行MTHFR C677T及A1298C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骨质疏松组MTHFR基因受体C677T基因型CC、CT、TT频率分别为29.3%、44.0%和27.7%,对照组基因型CC、CT、TT频率分别为42.8%、44.8%和1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骨质疏松症组中的T等位基因频率为48.7%,显着高于对照组(34.8%,P=0.005),提示T等位基因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OR=1.77,95%CI=1.18~2.64,P=0.001)。与CC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的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增加至3.15倍(95%CI=1.45~6.86,P=0.004),该作用在年龄≥60岁及体重指数偏高的女性中表现更明显。而MTHFR A1298C的多态性位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没有显着影响(P=0.513)。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变异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易感性明显相关,MTHFR A1298C的多态性位点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王凡[10](2015)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在新疆服饰文化中具有显着的地域性和识别性特征,既是新疆卫拉特蒙古人生活和节日里的重要元素,又因独特华丽的造型装饰特征使其具有重要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艺术品的特质。近年来对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相关研究,仅见于民俗学领域,其特殊的造型和装饰审美特征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从工艺美术基础研究的角度看,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造型和装饰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对于新疆卫拉特工艺美术基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对妇女传统服饰的研究将依据在巴州地区、塔城地区、博州地区和伊犁地区实地调研时拍摄的第一手图片资料,按照地区分类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详细分析各个地区的妇女传统服饰的造型和装饰特征,最后初步探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与周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从其呈现的多元化特征更加深入的探究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审美特征。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研究主要以现状记录的形式进行探析,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文化背景、民俗礼仪和使用方法,对妇女传统服饰进行初步的认知;第叁部分主要采用地区分类法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造型结构和装饰纹样析出研究,对每款袍服的装饰图案造型抽出分析,探究其独特的审美特征;第四部分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多元文化特征进行初步探析,以及呈现不同地区所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影响的实例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文章的主要成果是对现阶段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现状和部分近代传世物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对其基本面貌(包括整体结构、装饰审美、局部元素)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分析,通过对新疆四个卫拉特蒙古族地区妇女传统服饰的梳理,较为全面系统的呈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文化特征。但对于传统服饰所产生的时间、年代以及服饰造型的设计渊源,由于资料匮乏,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7)
蒙古族妇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也在迅猛发展。在这过程中,草原旅游开发为蒙古族妇女角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草原旅游开发中蒙古族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促进草原旅游与蒙古族妇女发展的同时,为草原旅游开发和蒙古族妇女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以期能够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的内容。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觉现有研究,虽然已经不再局限于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经济影响、民族文化影响、社会角色变迁等方面的影响。但依旧缺乏对不同文化、不同族群背景下的横向对比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划分: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和云南省的民族地区,中国西北和东北等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希拉穆仁镇的草原旅游景区做为案例地,以当地蒙古族妇女为例,以草原旅游开发为背景,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调查法相结合的田野调查方法,在旅游学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和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对草原旅游开发前和草原旅游开发后蒙古族妇女角色变迁做对比分析,与社会治理相关研究结合,探讨蒙古族妇女在草原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变迁和社会治理相关方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蒙古族妇女的社会角色朝着有益于其发展方向转变。(1)从社会角色方面:将社会角色分别从经济角色和政治角色两个角度来说,草原旅游开发中蒙古族妇女在经济方面的转变最为明显,蒙古族妇女从家庭的从属经济角色,逐步变为家中的主要经济角色。甚至少数女性精英几乎成为家中经济的顶梁柱。蒙古族妇女的政治角色有所提升,但蒙古族妇女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社会各界和蒙古族妇女共同为之努力。(2)从家庭角色方面:通过调研观察到的蒙古族妇女勤劳、朴实、隐忍,在家庭生活中任劳任怨并没有因为经济角色的变迁而对另一半有更多的要求,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繁琐的家庭事务。草原旅游开发后,为了更好的经营,萌生提升自身文化教育水平的意识。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更加重视。蒙古族妇女在经营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让社会、家庭及妇女本身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女性受教育地位、受教育的权利等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从思想观念方面:草原旅游的开发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蒙古族妇女的婚姻观与生育观,而更多的是受时代、社会、国家政策的影响。蒙古族妇女不反对族外通婚,但本民族的配偶间文化背景相同,相处更为融洽,调研观察中的夫妻双方均为蒙古族,提倡自由自主婚姻。2、蒙古族妇女积极适应新社会角色,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成为民族文化的开发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族妇女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秋梅.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以蒙古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
[2].王丽娜.草原旅游开发中蒙古族妇女角色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艺丽娜.蒙古族老年妇女的生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4].程云,彭景贤,岳淑芬,宋芳,陈晶.包头地区蒙古族育龄妇女TORCH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
[5].斯琴,庞大伟,毕力格巴图.科尔沁与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对比分析[J].西部皮革.2018
[6].刘妞.内蒙古鄂尔多斯汉族和蒙古族妇女乳腺癌筛查效果分析及筛查认知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7].英培琪.新时期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
[8].李静.浅析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头饰对萨满教造型艺术的继承[J].明日风尚.2016
[9].郭志英,栗平,罗云娜,张淑珍,武志锋.MTHFR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6
[10].王凡.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