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诱发的金融风暴、全球经济衰退以及“救市”实践显示:尽管核心发达经济体、小型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有各不相同的实际经济周期,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与金融表现出被称之为“全球金融周期”的高度相关性。而驱动全球金融周期根源即是流动性外溢(Monetary Spillover)。在过去10年里,由发达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和溢出效应所驱动的全球经济高度相关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那么,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这些重大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地区的经济形势、政策立场及政治走向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流动性外溢风险是中国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亟待解答一个的重大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为题,尝试从宏观经济、产业活动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就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影响效果,以及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影响的文献资料:而后考察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金融危机发展历程(互联网泡沫危机、美国次级贷款泡沫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危机前后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的历史;接着构建了一个包含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四大经济体的GPM-4模型,分析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3种流动性管理手段对我国9个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随后利用FAVAR模型,研究了 G7经济体的流动性对我国工业、农业、房地产业、消费品零售业、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六种主要产业活动的溢出影响,以及各行业中流动性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最后,基于由15个主要经济体构成的GVAR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分析、反事实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流动性变化是塑造全球经济金融走向的重要因素。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不仅存在协同性,而且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方向多次转向、手段丰富,且流动性管理规模庞大。第二,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不同类型的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存在差异,其中:货币冲击的瞬时效果最强,信贷条件和基准利率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长期贡献度更大;G3经济体中美国的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最大,欧元区次之,日本的影响最小;流动性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20个季度之后影响基本被完全吸收。第三,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主要产业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短期内以扩张效应为主,但部分行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和反复;瞬时冲击对我国主要产业活动的影响大约在6个月左右达到稳定状态,长期来看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各产业活动变量预测方差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不起主导作用;流动性冲击对大类产业部门影响的传导机制总体上遵循从初始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活动向最终产品价格和生产活动传递的过程,但对细分产业活动影响的传导机制具有较大差异。第四,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果。不同经济体、不同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瞬时冲击和长期贡献有较大差异,其中,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波动的贡献度更高,中国长期债券利率对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冲击更敏感。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研究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别从宏观经济、产业活动、金融市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弥补了现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第二,本文尝试拓展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发的GPM分析框架,构建了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构成的GPM-4模型,并首次将其用于分析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二,本文基于FAVAR模型探讨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主要产业活动的溢出效应,首次从产业层面研究了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进一步丰富了流动性溢出领域的研究内容。第四,本文对全球15个国家构建了 GVAR模型,系统讨论了美国、欧元区经济体、亚洲经济体、其他经济体的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债、汇三个市场的溢出效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样本覆盖等方面完善和补充了现有的文献资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与论文框架图
  •     1.3.1 结构安排
  •     1.3.2 论文框架图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回顾与评价
  •   2.1 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研究
  •     2.1.1 流动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的早期研究
  •     2.1.2 常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2.1.3 量化宽松政策国际流动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2.2 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2.2.1 流动性管理的宏观溢出效应
  •     2.2.2 流动性管理的产业溢出效应
  •     2.2.3 流动性管理的金融溢出效应
  •   2.3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   2.4 小结与评述
  • 3 三次金融危机与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的历史考察
  •   3.1 互联网泡沫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1.1 互联网泡沫膨胀与破裂
  •     3.1.2 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流动性状况
  •     3.1.3 互联网泡沫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
  •   3.2 美国次贷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2.1 美国次贷危机与大衰退
  •     3.2.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流动性状况
  •     3.2.3 美国次贷危机与“大衰退”中的流动性管理
  •   3.3 欧洲债务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3.1 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与蔓延
  •     3.3.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
  •   4.1 GPM分析框架概述、特征与发展现状
  •     4.1.1 GPM分析框架概述与全球化应用
  •     4.1.2 GPM分析框架的特征与优势
  •   4.2 GPM-4模型设置
  •     4.2.1 稳态水平的随机过程的设定
  •     4.2.2 G3经济体的行为方程设定
  •     4.2.3 中国经济行为方程的设定
  •   4.3 GPM-4模型的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     4.3.1 参数估计方法的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参数校准与先验分布设定
  •     4.3.4 贝叶斯估计结果
  •   4.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模拟
  •     4.4.1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及中国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界定
  •     4.4.2 数值模拟分析
  •     4.4.3 方差分解分析
  •     4.4.4 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产业活动的溢出效应
  •   5.1 模型概述与样本选择
  •     5.1.1 FAVAR模型概述
  •     5.1.2 FAVAR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5.1.3 样本选择
  •   5.2 指标选取与因子处理
  •     5.2.1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指标
  •     5.2.2 工业活动指标
  •     5.2.3 农业活动指标
  •     5.2.4 房地产业活动指标
  •     5.2.5 消费品零售业活动指标
  •     5.2.6 对外贸易活动指标
  •     5.2.7 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指标
  •   5.3 实证检验
  •     5.3.1 单位根检验与滞后阶数选择
  •     5.3.2 脉冲响应分析
  •     5.3.3 方差分解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传导机制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
  •   6.1 GVAR模型概述
  •     6.1.1 GVAR模型简介与发展
  •     6.1.2 GVAR模型基准框架
  •     6.1.3 GVAR模型估计与求解方法
  •   6.2 主要经济体GVAR模型构建、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6.2.1 主要经济体GVAR模型的构建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6.3 基于G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6.3.1 GVAR模型相关检验
  •     6.3.2 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6.3.3 广义方差分解分析
  •     6.3.4 基于GVAR模型的反事实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王珏帅

    导师: 李东阳

    关键词: 流动性,溢出效应,宏观经济,产业活动,金融市场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数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

    分类号: F124;F113;F224

    DOI: 10.27006/d.cnki.gdbcu.2019.000078

    总页数: 202

    文件大小: 15908K

    下载量: 100

    相关论文文献

    • [1].如何掌握标准舞的流动性[J]. 尚舞 2013(08)
    • [2].以流动看世界——基于彼得·阿迪《流动性》的研究述评[J]. 热带地理 2020(03)
    • [3].“流动性主体”的映像:边缘少年社会图景的书写[J]. 当代电影 2020(07)
    • [4].年关前后的流动性脉动[J]. 中国总会计师 2017(02)
    • [5].美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结构改变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02)
    • [6].流动性测度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研究[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6(05)
    • [7].流动性风险定价研究综述[J]. 投资研究 2017(02)
    • [8].流动性管理新方向[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7(Z1)
    • [9].流动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J]. 价值工程 2017(27)
    • [10].流动性内涵及其对风险传染的作用机理分析[J]. 北方金融 2016(03)
    • [11].用财富结构测度流动性水平的分析与验证[J]. 甘肃金融 2016(04)
    • [12].流动性与经济的关系探究[J]. 商场现代化 2016(19)
    • [13].企业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3)
    • [14].论我国流动性商贩的法律地位[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5(02)
    • [15].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J]. 时代金融 2015(12)
    • [16].建筑空间流动性探究[J]. 艺术教育 2015(05)
    • [17].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与基金业绩——基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5(07)
    • [18].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研究[J]. 致富时代 2014(03)
    • [19].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保持流动性[J]. 致富时代 2014(05)
    • [20].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J]. 大众商务 2009(12)
    • [21].流动性行情向基本面方向转变[J]. 证券导刊 2009(10)
    • [22].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谈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8)
    • [23].从流动性角度看经济减速下的投资机会[J]. 股市动态分析 2019(42)
    • [24].流动性剩余、流动性风险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量[J]. 金融监管研究 2017(03)
    • [25].重建流动性框架共识[J]. 债券 2017(06)
    • [26].融资流动性、融资流动性风险与公司债信用价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7(06)
    • [27].论早年赫哲族居住文化的流动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03)
    • [28].流动性风险管控中的模型监测[J]. 中国银行业 2016(03)
    • [29].住房公积金流动性风险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6(16)
    • [30].谁的上升空间受到了挤压:收入流动性角度的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16(08)

    标签:;  ;  ;  ;  ;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