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震源机制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源,机制,力场,精河,应力,长宁,特征。
震源机制解论文文献综述
袁勇,张明明,陈胜,孙亮亮,孙伯乐[1](2019)在《利用GMT软件绘制和计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MT软件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地震进行分析和绘图后,可以明显得出:关庙地区小震群均为走滑型,右旋-逆断层,这与现场实地勘探的结果一致。对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加以分析,得出该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EW或NE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或NNW向,应力轴的倾角较小。(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9年12期)
盛书中,万永革,徐锡伟,程佳,杨宜海[2](2019)在《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检验2008年汶川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汶川M_S8.0强震过去已十几年,这期间,震源区发生了大量的余震,震源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震.本研究利用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系统地研究汶川地震对其周边中强震及其余震触发作用,并将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汶川地震对其周边发生的中强震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2)当等效摩擦系数为0.4时,由叁种震源破裂模型获得的余震触发率均为65%左右(以0.01 MPa为阈值);(3)随着等效摩擦系数的增大,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ΔCFS为正的地震数增多,反映主震触发作用增强,这与等效摩擦系数增大地震难以发生并不矛盾,而是反映等效摩擦系数增大时,断层面上正应力对ΔCFS的贡献增大,同时表明在分析库仑应力触发作用时,合理选取等效摩擦系数是至关重要的;(4)统计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受到的库仑应力大于某一数值和小于其相反数的地震数之比时,随着统计阈值的增大,比值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同时比值也变得离散,该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艳永,王成虎[3](2019)在《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处应力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疆测震台网的宽频带观测记录,利用CAP方法反演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及早期14次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应用MSATSI软件反演震源处应力场。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为逆断型,结合震源机制解和附近地质构造背景,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的东段,节面Ⅰ走向89°,倾角43°,滑动角91°为发震断层面。14次余震中有11次为逆断型地震,1次为正断型地震,2次为走滑型地震。P轴在近NS向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且倾角较小,T轴倾角较陡,表明震源处主要以近NS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为主。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分布在12~21 km,深度优势分布为15~20 km,略小于主震的震源深度21 km。应力场的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一致,均显示震源处主要受近NS向水平应力场控制。(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金花,张志斌,赵石柱,闫新义[4](2019)在《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震源机制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新疆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将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 6地震及附近区域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MS3. 0以上地震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及深度,结果表明:(1) 2017年8月9日精河MS6. 6地震为逆断型,矩震级MW6. 2,矩心深度为20. 8 km;节面Ⅰ的参数:走向70°,倾角42°,滑动角78°;节面Ⅱ的参数:走向266°,倾角49°,滑动角101°; P轴方位角349°,倾角4°,T轴方位角235°,倾角81°。反演所得结果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结果较为一致。(2)初步推断精河MS6. 6地震破裂面为节面Ⅱ,此区域地震以倾向滑动为主,地震破裂优势走向为NWW—SEE,本次地震可能受控于库松木楔克山前断层附近的应力场。(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5](2019)在《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迭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受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长宁M_S6.0地震序列早期(2019年6月17日至22日)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7月4日的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长宁M_S6.0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610次M_L≥1.5地震分布显示余震区呈NW-SE向展布,长约25km,宽5km;序列震源深度在0~10km区间,深度均值约3.2km,但空间上呈西深东浅的分布特征.长宁M_S6.0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具单侧破裂特征.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长宁M_S6.0地震序列以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7km范围,平均深度3.5km,与定位结果一致,揭示本次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根据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构造特征,推测本次长宁M_S6.0地震序列的发生可能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中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场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活动有关,位于余震区西北段的6月17日珙县M_S5.1、22日珙县M_S5.4及7月4日珙县M_S5.6地震应为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触发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伴生断层活动所致.序列发震构造整体呈NE-SW向挤压为主、兼具一定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南侧2018年12月16日兴文M_S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_S5.3地震所呈现的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着差异,揭示四川盆地南缘地带处于构造变形模式的转换区域,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本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及附近区域发震构造变形特征具有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溶,张辉,王丽霞[6](2019)在《祁连带中西段M_L4.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8日甘肃肃南M_L4.4地震后,祁连山地震带西段出现了超长时间大面积M_L4.0地震平静(图1),随后平静区边缘发生了2017年7月12日青海门源3.9级地震,使得此次祁连山地震带西段ML4.0平静更加明显。2018年6月17日,在平静区内部发生了甘肃阿克塞4.5级地震,打破了持续556天的超长地震平静,平静打破后平静区内相继发生了6次(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武敏捷,郭祥云,武安绪,林向东,赵桂儒[7](2019)在《京西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西北地区(113.0°—116.5°E,39.0°—41.5°N)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近EW向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盆岭结构发育。该区域主要分布有NE—NEE向的延矾盆地、怀涿盆地、怀安盆地、蔚广盆地、阳原次级盆地、阳高—天镇盆地、灵丘盆地、浑源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EW向宣化盆地等第四纪活动断陷盆地。发育着(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祁玉萍,龙锋,肖本夫[8](2019)在《马边—永善地震带地震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边—永善地震带位于地质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扬子地台内,北起四川马边向南至云南永善一带,属于青藏高原东侧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和其他构造带相比,马边—永善地震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整个地震带不存在一条贯通的大型活动断裂带,而是由多条沿NS—NNW向展布的纵向断裂和沿NE向的横向断裂组合而成,其中包括:峨边—金阳断裂、玛瑙断裂、中都断裂、大(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邹立晔,黄志斌,梁姗姗,刘敬光[9](2019)在《2019年5月26日秘鲁北部MS7.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基于WPhase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家测震台网中心测定,2019年5月26日15时41分12.4秒(北京时间;当地时间凌晨2时41分)在秘鲁北部(5.85°S,75.18°W)发生了MS7.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0 km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9)。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秘鲁东北部洛雷托大区上亚马逊省拉古纳斯区首府拉古纳斯东南约79 km。地震造成2人死亡,30人受伤,以及800余座房屋不同程度的损毁(Wikipedia,2019)。(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19)
潘睿,姜金钟,付虹,李姣[10](2019)在《2017年云南漾濞M_S5.1及M_S4.8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国内外地震研究机构给出的2017年云南漾濞M_S4.8和M_S5.1这2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利用云南和部分四川地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3种不同速度模型对这2次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并结合sPn深度震相对其震源深度进行了再次测定。结果表明:①由于利用了台站方位覆盖更好的近震宽频带波形和sPn深度震相数据,最终获得了2次地震的震源深度(5 km和6 km);②基于更多台站记录的宽频带波形,利用CAP方法得到的双力偶震源机制解与Global CMT利用全球宽频带台站记录波形得到的反演结果更为一致,并且利用CAP方法得到5次M≥3.0余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与这2次地震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地震事件可能发生于同一断层;③经初步分析认为,2017年漾濞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是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即节面Ⅱ(312°/80°/166°)为真正的发震断层面。(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震源机制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8年汶川M_S8.0强震过去已十几年,这期间,震源区发生了大量的余震,震源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震.本研究利用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系统地研究汶川地震对其周边中强震及其余震触发作用,并将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汶川地震对其周边发生的中强震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2)当等效摩擦系数为0.4时,由叁种震源破裂模型获得的余震触发率均为65%左右(以0.01 MPa为阈值);(3)随着等效摩擦系数的增大,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ΔCFS为正的地震数增多,反映主震触发作用增强,这与等效摩擦系数增大地震难以发生并不矛盾,而是反映等效摩擦系数增大时,断层面上正应力对ΔCFS的贡献增大,同时表明在分析库仑应力触发作用时,合理选取等效摩擦系数是至关重要的;(4)统计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受到的库仑应力大于某一数值和小于其相反数的地震数之比时,随着统计阈值的增大,比值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同时比值也变得离散,该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源机制解论文参考文献
[1].袁勇,张明明,陈胜,孙亮亮,孙伯乐.利用GMT软件绘制和计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
[2].盛书中,万永革,徐锡伟,程佳,杨宜海.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检验2008年汶川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李艳永,王成虎.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处应力场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19
[4].金花,张志斌,赵石柱,闫新义.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震源机制解[J].内陆地震.2019
[5].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9
[6].徐溶,张辉,王丽霞.祁连带中西段M_L4.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7].武敏捷,郭祥云,武安绪,林向东,赵桂儒.京西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8].祁玉萍,龙锋,肖本夫.马边—永善地震带地震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9].邹立晔,黄志斌,梁姗姗,刘敬光.2019年5月26日秘鲁北部MS7.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基于WPhase方法[C].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潘睿,姜金钟,付虹,李姣.2017年云南漾濞M_S5.1及M_S4.8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测定[J].地震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