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文是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常见的政务活动的工具,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公文正是新闻报道的“富矿”,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到很多新闻素材。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找到实现公文转化为新闻的有效途径。公文是新闻的来源或者本身就是新闻,新闻也可以成为公文的内容,二者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区别在于从内容方面看:公文重权威,新闻更有趣;公文多概括,新闻重事例;公文重解决问题,新闻重传递信息。从形式方面看:公文格式繁琐,新闻开门见山;公文对象特定,新闻读者广泛;公文密级严格,新闻公开透明。从叙事风格看:公文平铺直叙,新闻多为金字塔结构;公文凝练抽象,新闻绘声绘色;公文长句难解,新闻短句宜读。公文转化为新闻有效途径有:大浪淘沙寻新意、循理细辨定主题、小中见大求升华、字斟句酌换俗语。
关键词:公文;新闻;新闻素材;金字塔
由于长期在新闻一线工作,工作中经常有朋友问,怎么发现新闻?他们大多在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还负责单位的文字工作,其实公文里面有不少信息就是新闻线索,可以进一步改写、加工为新闻作品。
一、什么是公文
在单位工作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公文。什么是公文?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年)描述,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1]根据上述工作条例,公文种类有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15种。除了上述公文,笔者认为只要是出于公务需要,且按照一定程序形成的文字内容,都可以称为公文。如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批示、判决书等,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公文。相应的,上述15 种主要公文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公文。按照公文常见分类,根据所送达的对象,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请示、报告就是上行文件,通知、批复就是下行文件,函则属于平行文件。根据文件所起到的作用还可以分为法规性文件、计划性文件、指导性文件、陈述性文件、请示答复性文件、沟通情况性文件、宣传教育性文件、商洽性文件等。根据公文发文机关不同,可以分为党务文件、行政文件、法规文件、外交文件、司法文件、军事文件、其他文件等等。还可以根据文件的使用范围、保密性分类。
总之,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公文实在是司空见惯,是政务活动的主要工具。大量的公文和会议,让相关单位非常繁忙,以至于有“文山会海”之叹,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这里正是新闻报道的“富矿”,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到很多新闻素材。
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变,媒介之间的融合直接影响着新闻核心竞争力的改变,而与之相关各种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电视新闻采编行业的工作。
二、公文与新闻的关系
公文和新闻有着紧密关系,公文和新闻都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文字形式,二者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公文是新闻的来源,新闻也可以成为公文的内容。
在描述事物时,公文往往抽象地予以概括,语言凝练,叙述和评论语言多,缺少直接引语,人物对话,场景描写,而新闻因为重故事,所以描写语言多,描绘场景多,文章运用直接引语、人物对话,增强表现力。
本研究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案例,对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得到以下六大指标:(1)生态旅游资源;(2)生态旅游环境;(3)生态环境保护;(4)旅游社区基础;(5)旅游市场基础;(6)旅游交通基础。并以此六大指标为纲要,共解析出19个子指标,进而完善生态旅游来发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后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打下基础,为具体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内容方面
1.公文重权威,新闻更有趣
AFK:是英文Away From Keyboard的缩写,分别由英语“Away”、“From”、“Keyboard”的首字母组成,表示“不在电脑前”。
2.公文多概括,新闻重事例
公文又分为涉密文件和非涉密文件,如果是涉密文件,还有严格的密级区分,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理办法,如果违反,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理和追究。而新闻作品完全是公开透明,目的是向不特定的读者散步最新信息,所写内容将会被广大受众充分知悉。而新闻的另外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参阅,则是新闻和公文的融合发展产品,它既是一种新闻形式,又是一种公文形式,它的阅读对象像涉密公文,而内容又是新闻表现形式。
3.公文重解决问题,新闻重传递信息
不少公文制作部门要求公文行文确有必要,大多数公文发出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是重大政策调整,有的是重要事情通知,旨在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幸福,而新闻作品则更重视信息的传递,即便是涉及相关问题的,也是提出问题,督促问题解决,而不是直接去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的权力在相关权力部门,而新闻媒体只是舆论监督机构。
(二)形式方面
1.公文格式繁琐,新闻开门见山
公文是出于公共机构的工作需要,才郑重印发的,内容多权威严肃。比如,党的会议决议、决定,即便是会议通知、调研报告,也大多严肃认真。而新闻则以可读性吸引读者,除了一些严肃的会议报道,权威的授权发布外,不少新闻侧重于讲故事,尤其是社会新闻,更是善于铺排描写,故事离奇,趣味性强,引人阅读。
虽然公文语言也简练,但有严格的行文格式,比如公文要有严谨准确的标题,还有文件头,有的有接受文件的机关单位,进而论述事件背景之类,而新闻虽然也有标题,但往往开门见山,在开篇第一自然段就把新闻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来。
2.公文对象特定,新闻读者广泛
3.公文密级严格,新闻公开透明
有些公布类公文,要对不特定对象进行公开,除此外,不少公文都有特定的收文机关,部分公文的阅读范围有明确限定,比如“此件发至县团级”。而新闻旨在公开,让最大多数群众能够直接阅读、收听、收看,不限制阅读对象,只要读者愿意,就可以接受该新闻作品。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防护,手术前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纠正患者异常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情况,患者未接受专门的放射防护,对患者进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合理调整输出能量,并注意观察和控制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2]。
公文十分讲究概括,善于把一类问题抽象化,即便是举例分析,也是大而化之,很少有从头到尾讲述一则具体故事的。而新闻则靠故事说明问题,尤其是事件新闻,更是不厌其烦,详细介绍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情景,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事发现场。
(三)叙事风格方面
1.公文平铺直叙,新闻多为金字塔结构
以上分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公文和新闻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大家把公文有效转化为新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公文就是新闻,从而直接把公文投稿给新闻单位。
从内国的视角看,对于没有纳入到法定权利之中的新兴权利(亦或者合法利益)的保护,在比较法上可以观察到基本权利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在国外的新兴权利保护中成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式。
2.公文凝练抽象,新闻绘声绘色
利用上述筛选确定的8个评价指标,组成3个子系统,构建层次分明、简明实用的区域水资源保护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有的公文,经过权威机关授权,可以全文刊发,则公文本身成为新闻。有的新闻事件,受到公共管理机构注意,因此而印制公文,予以回应、引导,则新闻成为公文的内容。虽然公文和新闻联系紧密,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从文字内容、外在形式和叙事风格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3.公文长句难解,新闻短句宜读
公文由于用语严谨,句子成分完整,句子往往较长,个别句子长到让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步,而新闻语言往往平白浅显,句子较短,让人容易理解,便于读者阅读。
不少中年村民稀奇,聚在两箱亮闪闪的工具前,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调侃着把彼此推到李高明的剪刀下。“随时都要给他们的发型取个名字,他们才开心。”开始他还能说几个正式的名字,后来就完全靠自己发挥,“翠鸟头”“东洋头”……东染一边、西剃一块,整个村被他弄得五颜六色的。
公文介绍事物来龙去脉,讲究平实、严谨、准确,往往采取平铺直叙而新闻总是把当下最为紧要的事实介绍出去,次要的依次向后介绍,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形,方便编辑修改,也方便读者抓住最为重要的事实。
三、如何把公文中的信息变为新闻作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新闻线索。这些线索既蕴藏在日常社会现实中,又蕴藏在政府各部门的报告、报表、讲话、通知等各类权威的公文中。如何从中找到生动的线索,有价值的新闻,不妨从以下角度试试。
(一)大浪淘沙寻新意
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可能对各项工作都很新奇,但过了三五年后,对手头上的日常工作不再敏感。哪里还有新闻呢?其实,新意就在日常工作中。同一项工作,今年和前年、去年比较,有什么变化?比如,一个跑农业的记者在交流时说,每次到农村去,就会有很多收获,总是能写出很多好稿子。比如,他从大量文件中发现一组数字,土地托管面积日益提高,而流转土地面积有所下降,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他走访了几位种粮大户后,了解到近两年种粮大户收益下降,风险增加,不愿意流转土地,而更愿意托管土地,所以托管土地面积增加。文章发表后,受到各方肯定。一些新闻素材深藏在各部门的材料中,需要大家留意搜集,大浪淘沙,从深处挖掘出来,才能互相印证,形成一篇好新闻。
(二)循理细辨定主题
新闻单位往往根据宣传工作规律,策划新闻报道,首先要确定报道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一般从各级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公文中来,其中包括诸多重大方针、政策、计划等。作为非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也完全可以自己策划选题,选定报道主题。从公文中找线索,固然很辛苦,从生活中发现线索,好像也貌似偶然。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带着问题,主动拟定选题,就可以少走弯路,增加发现新闻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政策,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学习政策热点,掌握时政要点,从中寻觅新闻主题,有了主题,再确定寻找的领域,顺藤摸瓜,就会事半功倍。
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意识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见,严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发言的次数与发言时间明显低于宽松气氛.宽松的气氛有利于营造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热情.要营造宽松课堂气氛,需要合理的课程设计,公平、公正、公开的即时考核方式,师生平等交流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尤为重要.
“心中有政策,手中有典型”,就会有写不完的稿子。比如,党中央决定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话题中有很多具体的任务,当地完成的情况如何,对工作如何推进的,效果又如何?基层群众对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期盼,都可以写成稿件。
(三)小中见大求升华
新闻高手,往往从小处着手,从一滴水里看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小中见大”,不仅仅要把大家都能看到的小事放大来看,而且能够从大处、高处看明白这个小事的重要意义。小中见大的本事,是不断持续学习公文的结果,是不断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结果。
有人从老百姓出国更加方便的角度,描写一个普通群众出国的经历[2],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在增强,开放在深入,群众收入水平在持续提升。从一个人的故事,折射出我们事代的巨大进步,可谓是以小见大的典型。
商丘日报刊登过一篇小通讯[3],记者春日去走访梨园,结果发现农民在人工给梨树授粉,原来因为农药的使用让蜜蜂绝迹,本应由生物来授粉的梨树,不得不消耗大量人力。文章很短,揭示了让人震惊的事实,现代农业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危害,必将给人类自身带来威胁。这篇短短的新闻故事,次年获得了中国新闻三等奖。
(四)字斟句酌换俗语
根据公文选定主题,发现线索,到基层去采访故事,反映主题,但并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公文中的语言,否则,写出来的新闻将会干巴巴的,生动不起来,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还要把公文的语言,转化为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带露珠,让群众喜闻乐见。
公文中得来的消息,虽然权威而可靠,但不能照抄照搬。有的公文因为专业性强,更是术语连篇,而且也没有解读。这时候就要补充采访,请业内专家对其解读后,再翻译成为普通读者能理解的文字。如何把公文“翻译”成“普通话”,也是职业记者经常遇到的障碍。记得一位总编辑曾经说过,如何通俗化?你白天参加的会议,阅读的文件,当你晚上到家,你爸妈问你今天干了什么的时候,你如果讲得让他们听懂了,你的通俗化就算成功了。
这几天她呆在乌七八糟的村里腻味死了,就想着再去城里。她告诉柳红,在城里女人比男人不知强多少倍,钱太好挣了。柳红不懂。问她怎么挣钱啊?苏秋琴朝她白白眼,反问道:“你说女人靠什么挣钱啊?”柳红被噎得半天吭不出声来。
当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运用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极富个性化的语言,以达到较强的表现力。如《河南日报》刊发过一篇会议报道,南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忽然组织干部进行金融知识考试,为什么要考试金融知识?因为当地干部队伍“说起农业喷半天,说起工业一袋烟,说起金融都不沾。”[4]几句俗语,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R].中央政府门户网,2013,02,22.
[2]李建华.王星.挺直腰板去串门[N].河南日报,2015,11,7.
[3]王玉华.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N].商丘日报,2000,4,13.
[4]孟向东.一场特殊的考试[N].河南日报,2018,1,9.
作者简介:高长岭(1975-),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中级职称,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
标签:公文论文; 新闻论文; 文件论文; 读者论文; 语言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管理学论文; 管理技术与方法论文; 《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5期论文; 河南日报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