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面气象要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要素,气象,地面,指数,数据,本溪市,中国。
地面气象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白蕤,李宁,陈汇林,刘少军,陈小敏[1](2019)在《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对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对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影响,利用1962—2009年逐月大气环流指数和逐日地面气象要素资料,根据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等级,结合因子膨化、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筛选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构建等级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大气环流指数依次为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印缅槽,显着影响时段为上年7月至当年4月;地面气象要素有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温≥20℃的日数、小雨日数和平均风速,显着影响时段为上年10月至当年1月;基于大气环流指数、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与地面气象综合因子的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为74.3%~78.8%、74.7%、94.6%~98.3%,表明基于大气环流和地面气象综合因子的模型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的中长期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莹[2](2018)在《本溪市空气质量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6年本溪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AQI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得出,本溪市AQI指数与风速、气温、地面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王昕瑶[3](2017)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局地大气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规划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已列入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必不可少的内容。2016年国家发改委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提出“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等,在城市相关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承载力。”因此,本文目标为北京市总体规划提供定量科学依据,为北京市中心城通风廊道构建提供初步定量评估,通过选取夏季、冬季晴天背景,采用WRF数值模式方法,控制除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外其他初始场不变,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气象要素影响,利用2010年北京30m 土地利用类型、2020年北京总体规划(简称2020年北京总规)方案中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下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气象要素影响的敏感性模拟试验,对比讨论北京总体城市规划布局中土地里利用类型改变对北京六环内近地面气象要素可能改变状况,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方法,基于通风量、人体舒适度指标对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进行对比,为北京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初步规划建议。研究表明:(1).2020年北京总规中新城建设、绿地增加和水体恢复,对模拟出的夏季晴天高温、小风、低湿和冬季城市弱风气象环境有整体改善趋势,2020年北京总规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方案对气象环境的影响控制较为合理;(2). 2020年北京总规中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地区,模拟结果出现近地面气温升高、风速减小、比湿降低,夏季案例最为明显,超过30%地区增幅1.5℃,超过25%地区风速降幅1m/s,比湿降幅1g/kg,冬季模拟出的近地面气象要素恶化趋势一致。绿地增长地区模拟出气温降低、风速增加、比湿提升,夏季案例最为明显,超过40%地区降幅℃,冬季案例模拟结果风环境改善较明显,说明2020年规划方案中绿地增加对局地近地面气象要素有明显改善趋势。(3).结合亦庄新城、南六环内绿地案例模拟结果,建议未来新城规划中注意各用地分散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尽量控制在20%以内,绿地增长率尽量达到45%,将新城建设对气象环境造成可能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4).模拟得到建立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对中心城区整体气象要素有改善趋势,在通风廊道构建地区最明显,风环境、大气污染扩散能力、人体舒适度都有优化趋势。因此,2020年北京总规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控制较为合理,中心城通风廊道构建对城市热环境、风环境有改善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胡耀兴[4](2017)在《东亚地区地面气象要素预报不一致性及其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TIGGE资料中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以及中国气象局(CMA)叁个集合预报系统中的控制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各自的地面2m气温场、10m风速纬向u及经向v分量的集合预报资料,运用跳跃指数研究了各个模式预报不一致性的特征问题,并运用后验订正方法改进预报不一致性。结果表明:各个模式地面气温预报的时间平均不一致性指数差异比较大。ECMWF时间不一致性指数最小,NCEP次之,CMA最大。另外NCEP的控制预报、ECMWF的控制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这叁者的时间平均不一致性指数是随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增加的,且集合预报一致性优于控制预报,而对于CMA预报系统的不一致性,无论是控制预报还是集合平均预报的结果基本上稳定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总的来说,各个模式10m风场预报的时间平均不一致性指数具有相似的特征,控制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的结果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都是逐渐变大的,不同的是集合平均预报的不一致性指数低于相应的控制预报,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在长预报时效更加大。叁个模式中,ECMWF结果最好,NCEP次之,CMA最差。此外,预报不一致性对区域以及区域的大气平均状态有一定的敏感性,研究的区域越大,则预报一致性表现越好,区域的大气平均状态越平稳,则预报一致性越好,且控制预报与集合平均预报结果之间的差异对区域的敏感性大于大气平均状态,尤其对于长预报时效差异更大。对于不同的预报变量,时间平均不一致性指数也是不同的。地面气温是最小的,其次是10m风速经向风分量,.最大的是10m风速纬向风分量。控制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在不一致性方面对区域、时间和预报变量的敏感性是有限的。多元线性回归订正和多时效消除偏差法对10m风场预报不一致性有一定的改进效果,尤其对于CMA系统u分量场,效果比较显着,而对ECMWF和NCEP的改进效果只限于长预报时效。多模式上运用多模式集合平均和超级集合方法对10m风场预报不一致性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但同样只限于长时效的预报。(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留杰,张行南,方园皓,夏达忠[5](2017)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在长江上游流域的适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区域地面要素数据集中选取1980年~2010年中国区域的降水和气温两个要素,与实测降水、气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确定性系数、纳什系数、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4个指标分别从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对地面要素集的降水资料和气温资料在长江上游流域内数据质量进行系统性评估。结果表明,气象网格数据与实测数据总体误差较小,纳什系数接近于1,拟合度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气温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降水数据在不同子流域数据质量不同。(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7年03期)
黄欣,林丽萱,贾璇[6](2017)在《地面气象要素异常数据处理——以国家观测一般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中的气象要素异常数据,结合福州市长乐站多年来实践中的处理情况,总结各要素(气温、气压、风、能见度、降水、地温)分钟数据、日数据疑误处理措施,以期为类似台站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郑亦佳,缪育聪,刘树华,何萍,王姝[7](2017)在《近51年云南滇中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3—2013年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昆明、楚雄、玉溪和曲靖)的近地面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对云南滇中地区近51年来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51年来,滇中地区增温趋势明显,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大,昆明市作为上述滇中城市中发展最快的城市,年增温趋势是4个城市中最明显的;滇中地区年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冬、春季降水量增加而夏、秋季减少,昆明市年降水量的降幅最大,楚雄市只呈微弱的上升趋势;4个城市年均及各季节的相对湿度均呈显着下降趋势,各季节的降幅差别不大。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滇中地区不同气象要素的周期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36年时间尺度上,相对湿度的干(湿)中心与气温的暖(冷)中心对应;在16~32年时间尺度上,相对湿度的干(湿)中心与降水量的弱(强)中心对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袁志扬[8](2016)在《东莞散射系数的特征及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东莞市大气成分站2013年散射系数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可知:2013年东莞散射系数年平均值为163.7 M·m-1,1月份的散射系数最大,7月份最小。散射系数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早晨出现峰值,下午出现谷值;白天散射系数的变化非常明显,而夜间变化比较平缓;夜间散射系数值高于白天。散射系数与气象要素关系表现为:受偏西风的影响,东莞散射系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南风则有利于散射系数降低;风速低,散射系数则高,随着风速增大,散射系数逐渐降低,当风速进一步增大时,散射系数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正变温或大幅度降温,散射系数会明显下降,而小幅降温则呈上升趋势;散射系数高值较少出现在湿度低的条件下,多出现在高湿度环境下;气压低,散射系数相对较低,不过受热带气旋外围的下沉气流影响,可能会出现极端情况;降雨虽然能洁净大气,降低散射系数,但不是每次降雨后,散射系数都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6年02期)
张晓娟[9](2015)在《郑州市空气污染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相关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郑州市2009~2014年逐日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和地面气象资料,分析郑州市空气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并进行API与风速、降雨量、相对湿度、温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18期)
秦兰兰,康振洲[10](2015)在《关于自动气象站用于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气象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各气象台站、各种教科研单位,自动气象站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进行总结,对自动气象站系统基本配置进行分析,对观测地面气象要素进行研究,并对自动气象站应用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5年22期)
地面气象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6年本溪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AQI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得出,本溪市AQI指数与风速、气温、地面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面气象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1].白蕤,李宁,陈汇林,刘少军,陈小敏.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对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王莹.本溪市空气质量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8
[3].王昕瑶.北京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4].胡耀兴.东亚地区地面气象要素预报不一致性及其敏感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5].王留杰,张行南,方园皓,夏达忠.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在长江上游流域的适用性评估[J].水力发电.2017
[6].黄欣,林丽萱,贾璇.地面气象要素异常数据处理——以国家观测一般站为例[J].海峡科学.2017
[7].郑亦佳,缪育聪,刘树华,何萍,王姝.近51年云南滇中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袁志扬.东莞散射系数的特征及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J].广东气象.2016
[9].张晓娟.郑州市空气污染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相关条件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
[10].秦兰兰,康振洲.关于自动气象站用于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分析[J].科技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