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辜鸿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辜鸿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良民,大义,雅各,中庸,两广,托尔斯泰,儒家。

辜鸿铭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莹[1](2019)在《《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以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和吴国珍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讨论《论语》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变异。文章以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和吴国珍的《论语》英译版本为例,经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变译方法,探讨《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研究发现,《论语》英译文对原文的变异普遍存在于语篇的各个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有助于剖析变译方法语言层面机理,进而深入地分析和评估译本,而且有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译者表达动机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肖飞燕[2](2019)在《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中西文明之代表形象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钟兆云[3](2019)在《辜鸿铭传(下) 为国借款游说洋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之洞要他担负借款重任甲午海战既发,张之洞急电辜鸿铭从上海返鄂。在督署见面后,稍作寒暄,张之洞就直入主题:"黄海战役后,外面洋人有什么议论?"辜鸿铭着重谈及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赫德认为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极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老战术应付,但只要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地利用持久的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在叁四年内取得最后的胜利。一句话,中国只能以持久战取胜。(本文来源于《传记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宁[4](2019)在《“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辜鸿铭认为"良民宗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从本质上言,"良民宗教"的基础是建立于"名分大义"上的"忠诚",由此以"廉耻感"为本的君子之道得以产生。"良民宗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中国人教化成为良善的公民,这一目标将道德修养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了个人、家庭与国家间的同构,因而保障了中国文明稳定有序的传承。(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葛明永[5](2019)在《理雅各与辜鸿铭的中译英策略比较研究——以《中庸》两个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个人经历及二者将中国儒家经典翻译为英文的背景。认为由于二人的文化认同、翻译目的不同,他们在翻译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中庸》两个译本为例,从思想关键词的不同、专有名词处理方法的不同、词语注释的不同叁个方面对比二者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理雅各翻译《中庸》是为传教服务,因此主要使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辜鸿铭的翻译则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因而主要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22期)

林升文[6](2019)在《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着名文化“怪杰”辜鸿铭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称为“清末怪杰”。他向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一书作者引领读者走进这位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民国时期名(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9-11-18)

张耀杰[7](2019)在《胡适与辜鸿铭的君子之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以及他所欣赏的学生罗家伦,与同为北大教授的前辈文化人辜鸿铭之间,一度处于激烈碰撞的敌对状态。辜鸿铭离开北大英文门一级教授的职位,也主要是出于罗家伦与胡适的先后提议。但是,离开北大的辜鸿铭,与胡适之间依然保持着相互尊重、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交;学生辈的罗家伦事后对于辜鸿铭也有持平之论。到了2008年6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文化怪杰辜鸿铭》一书的作者黄兴涛,在《光明日报》发表《罗家伦"上书"辜鸿铭"下课"——一份新见北大档案的介绍与解读》一文,却把辜鸿铭的所谓"下课",认定为罗家伦与胡适的"暗施‘狠手’"。(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1期)

钟兆云[8](2019)在《辜鸿铭传(上) 孤儿东返,认祖归宗》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情的世界倾斜了,槟榔屿仿佛空了1879年,西装革履、留着中分头,时年22岁的汤生(辜鸿铭)回到了苏格兰义父布朗家中。数年间穿梭般求学于爱丁堡、伯明翰、莱比锡、柏林、巴黎等着名学府,他凭着自己的天才和勤奋,获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余项学位,已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笔走飞鸿、大器早成的青年学者。布朗家人万分欣慰地迎接他,也不(本文来源于《传记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谭丽,胡东平[9](2019)在《主辅互现:儒经英译中的伦理阐释——以《中庸》辜鸿铭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中华优秀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已成为一个重要部分。《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而在社会规约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必然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以翻译伦理为理论依据,对《中庸》辜鸿铭英译本进行研究,主要从语言、风格以及文化层面叁方面分析翻译伦理模式在译本中的主辅互现。(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宁[10](2019)在《辜鸿铭道德本体论文明观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道德为本体论的文明观,是辜鸿铭文化思想的核心。辜鸿铭认为,物质成就的大小与文明的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道德是评价文明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据此,辜鸿铭认为"正确的人生哲学"是拥有文明的标志,而中国文化最大的价值即是建立起了正确的人生哲学。在此基础上,中西文明的交流需要通过"扩展"来完成,以达至各种文明和谐共生的新境地。(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0期)

辜鸿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辜鸿铭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莹.《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以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和吴国珍译文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肖飞燕.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中西文明之代表形象的对比[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钟兆云.辜鸿铭传(下)为国借款游说洋行[J].传记文学.2019

[4].张宁.“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

[5].葛明永.理雅各与辜鸿铭的中译英策略比较研究——以《中庸》两个译本为例[J].英语教师.2019

[6].林升文.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N].福建日报.2019

[7].张耀杰.胡适与辜鸿铭的君子之交[J].名作欣赏.2019

[8].钟兆云.辜鸿铭传(上)孤儿东返,认祖归宗[J].传记文学.2019

[9].谭丽,胡东平.主辅互现:儒经英译中的伦理阐释——以《中庸》辜鸿铭英译本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10].张宁.辜鸿铭道德本体论文明观论析[J].作家天地.2019

标签:;  ;  ;  ;  ;  ;  ;  

辜鸿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