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包括机架,该机架的顶部设有支撑台,该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左支撑座及右支撑座,所述支撑台的底面设有电枢铁芯顶起装置,所述第一转盘的顶面均匀地设有多个铜线放置工装,该铜线放置工装的一端为模型头,所述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及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均受控于一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电枢的自动组装,将铜线的成型、绕组、插入完全实现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电枢的生产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该机架的顶部设有支撑台,该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左支撑座及右支撑座,所述支撑台的底面设有电枢铁芯顶起装置,所述第一转盘的顶面均匀地设有多个铜线放置工装,该铜线放置工装的一端为模型头,所述第一转盘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压型装置位于第一转盘的后侧,该铜线压型装置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且可与模型头配合将铜线压制成型,所述铜线抓插装置设于第一转盘的左侧,且该铜线抓插装置可左、右、上、下移动地设置,同时该铜线抓插装置还可前、后翻转90°及左、右翻转90°地设置,所述第二转盘设于铜线抓插装置的左侧,且该第二转盘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设于第二转盘的顶面并可对多根压型后的铜线进行一次成型,且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对称地设有两组,所述铜线抓插装置将压型后的铜线抓取并插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中,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可上、下、左、右移动地设于铜线绕组成型装置的上方,该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可将成型后的多根铜线抓取至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可前后移动地设置,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可升降地设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支撑台的顶面左部设有通槽,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和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分别设于通槽的上、下方,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及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均受控于一控制系统。
设计方案
1.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该机架的顶部设有支撑台,该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左支撑座及右支撑座,所述支撑台的底面设有电枢铁芯顶起装置,所述第一转盘的顶面均匀地设有多个铜线放置工装,该铜线放置工装的一端为模型头,所述第一转盘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压型装置位于第一转盘的后侧,该铜线压型装置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且可与模型头配合将铜线压制成型,所述铜线抓插装置设于第一转盘的左侧,且该铜线抓插装置可左、右、上、下移动地设置,同时该铜线抓插装置还可前、后翻转90°及左、右翻转90°地设置,所述第二转盘设于铜线抓插装置的左侧,且该第二转盘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设于第二转盘的顶面并可对多根压型后的铜线进行一次成型,且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对称地设有两组,所述铜线抓插装置将压型后的铜线抓取并插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中,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可上、下、左、右移动地设于铜线绕组成型装置的上方,该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可将成型后的多根铜线抓取至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可前后移动地设置,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可升降地设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支撑台的顶面左部设有通槽,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和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分别设于通槽的上、下方,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及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均受控于一控制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前轴承座、后轴承座,该前轴承座、后轴承座上均设有第一蜗杆轴承,所述前轴承座、后轴承座的顶面之间设有顶板,该顶板的顶面设有第一转动轴套,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第一蜗杆电机,所述前轴承座、后轴承座上的第一蜗杆轴承之间穿设有第一蜗杆,该第一蜗杆的一端与第一蜗杆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前轴承座、后轴承座之间设有与第一蜗杆配合的第一涡轮,该第一涡轮的中部设有第一转动轴,该第一转动轴的顶端穿过第一转动轴套并与第一转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蜗杆电机受控于控制系统;所述铜线放置工装设有贯通的两插孔,所述模型头位于两插孔的前端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支撑座的右侧面设有上、下布置的两第一滑轨,该两第一滑轨上均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两第一滑轨上的第一滑块与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座的右侧面还设有第一气缸,该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所述铜线压型装置包括第二气缸、限位座、安装块以及压型工装,所述第二气缸与安装座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座固定连接于安装座的前端面,所述限位座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块位于限位槽内且与限位槽相适配,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安装座并与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压型工装固定连接于安装块的顶面,该压型工装的前端开设有与模型头相适配的模型口,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竖直的第一支撑架,该第一支撑架的左侧面固设有横向的第二支撑架,该第二支撑架的顶部设有左连接耳、右连接耳,该左、右连接耳之间设有无杆气缸,该无杆气缸具有滑块,该滑块的前端面与一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前端面设有两上、下布置的两第二滑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面还设有与两第二滑轨配合的两第二滑块,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前端面固设有第三气缸及上、下布置的两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气缸位于两第三滑块的右侧,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前侧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后端面设有与两第三滑块配合且竖直设置的第三滑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前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四气缸,该第四气缸的下方设有与其活塞杆固定连接的连接块,该连接块的底部后端面设有一连轴,该连轴的后端与一曲柄连接,所述曲柄的左端面固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向左弯曲形成轴套安装部,该轴套安装部的后端面固设有第二转动轴套,该第二转动轴套内穿设有第二转动轴,该第二转动轴的前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前端顶部向前延伸形成有限位部,该限位部的底面与连接板的顶面相抵触,该限位部的顶面为圆弧面,所述连接板的右端与一齿轮条安装部固定连接,该齿轮条安装部沿着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活动槽,该活动槽内设有齿轮以及与齿轮配合的齿条,所述齿轮穿设有第三转动轴,所述连接板的前侧设有呈“┍”形的抓插装置安装板,所述第三转动轴的右端穿过齿轮条安装部与抓插装置安装板的竖直部分固定连接,所述齿轮条安装部的后端设有第五气缸,该第五气缸的活塞杆与齿条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铜线抓插装置为一开合气缸,该开合气缸具有两可张开和闭合的气爪,所述开合气缸与抓插装置安装板的横向部分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无杆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五气缸及开合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槽,该圆形通槽的直径小于第二转盘的直径,所述支撑台的底面固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竖板,该两竖板之间固设有横板,该横板的左端、右端底部分别设有左轴承座、右轴承座,该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上均设有第二蜗杆轴承,所述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上的第二蜗杆轴承之间穿设有第二蜗杆,所述横板的左侧设有与左轴承座的底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蜗杆电机,该第二蜗杆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蜗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之间设有与第二蜗杆配合的第二涡轮,所述横板的顶面设有第三转动轴套,该第三转动轴套内套设有第三转动轴,该第三转动轴的底部与第二涡轮固定连接,该第三转动轴的顶部与第二转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电机受控于控制系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盘上固设有两第四转动轴套,该第二转盘的下方设有两组齿轮组,所述两第四转动轴套、两组齿轮组与两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对应地设置,所述第四转动轴套的顶部伸出第二转盘外,所述第四转动轴套内套设有第四转动轴和第五转动轴,该第五转动轴位于第四转动轴内,所述齿轮组包括上齿轮、下齿轮,所述第四转动轴的底部与对应的上齿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转动轴与对应的下齿轮联动连接,所述第二转盘的底面固设有用于承托下齿轮的左、右承托件,所述横板的前部设有电机容纳通槽,该横板的底面固设有第六气缸,该第六气缸的下方设有升降板,该第六气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另一端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第一导杆,所述横板的前部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第一导杆套,所述两第一导杆的顶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导杆套并与一电机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板的底面固设有齿轮电机,该齿轮电机的输出轴伸出电机安装板外并与一驱动齿轮连接,所述齿轮电机位于电机容纳通槽内,所述驱动齿轮的高度高于上齿轮和下齿轮的高度之和,该驱动齿轮可与上齿轮、下齿轮啮合,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包括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所述第一绕线盘的中部开设有与第二绕线盘相适配的通孔,所述第二绕线盘位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绕线盘的顶面设有数个第一铜线放置槽,所述第二绕线盘的顶面设有数量与第一铜线放置槽相当且一一对应的第二铜线放置槽,所述第一绕线盘的底部与第四转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盘的底部与第五转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定位块,该定位块位于第二转盘的前侧,所述定位块的前端面固设有第七气缸,该定位块设有前后贯通的活动孔,该活动孔内设有伸缩杆,该伸缩杆的前端与第七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该伸缩杆的后端伸出定位块外并设有定位件,所述两第四转动轴套均设有与定位件相适配的定位孔,所述第六气缸、齿轮电机及第七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支撑座的顶部之间设有上、下布置的两横向导杆,该左、右支撑座的顶部后端面之间固设有气缸安装板,该气缸安装板的后端面固设有第八气缸,所述两横向导杆上均设有第四滑块,该两横向导杆上的第四滑块固设于一滑动框内,所述第八气缸的活塞杆通过一连杆与滑动框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框的顶面向前延伸形成固定板,该固定板上均布有四个第二导杆套,该四个第二导杆套上对应地套设有四根第二导杆,该四根第二导杆上的顶部与一顶板固定连接,该四根第二导杆上的底部与一抓取装置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顶面固设有第九气缸,该第九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与抓取装置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抓取装置安装板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包括抓片安装座,该抓片安装座穿过安装通孔并与抓取装置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抓片安装座顶面固设有第十气缸,该抓片安装座的中部上下贯通,所述抓片安装座内设有升降轴,该升降轴的顶部与第十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该升降轴的底部为一圆台且伸出抓片安装座外,该圆台的直径大于升降轴的直径,所述抓片安装座的外周均布有多个隔板,相邻的两隔板间形成一安装口,该安装口内设有与抓片安装座固定连接的抓片安装板,该抓片安装板的底部为一开口,该开口内设有与抓片安装板铰接的抓片,所述抓片的数量与第一铜线放置槽和第二铜线放置槽的数量相当,所述抓片的内侧面向内形成有上、下布置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顶面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可与圆台相抵触,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形成一卡口,所述第八气缸、第九气缸及第十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的顶面固设有左导轨、右导轨,该左、右导轨分别位于通槽的左、右侧,所述左导轨上设有与其配合的左前滑块、左后滑块,所述右导轨上设有与其配合的右前滑块、右后滑块,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固定连接于左前滑块、右前滑块之间,所述左后滑块、右后滑块之间固设有连接座,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第十一气缸,该第十一气缸位于连接座的后侧且该第十一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第十二气缸,该第十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连接座并与电枢铁芯放置筒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缸、第十二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上设有支撑块,该支撑块位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左侧,该支撑块的顶面设有两第三导杆,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包括压板以及设于压板右部底面的压部,该压部位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压板的顶面设有两第三导杆套,所述两第三导杆的顶部穿过对应的第三导杆套并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该支撑板的顶面固设有第十三气缸,该第十三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支撑板并与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三气缸受控于控制系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包括与支撑台底面固定连接的U形座以及固设于U形座底面的顶起气缸,该顶起气缸的活塞杆朝上且与通槽正对,所述顶起气缸受控于控制系统。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
背景技术
在电机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过程中,起关键和枢纽作用的部件。对于发电机来说,它是产生电动势的部件,如直流发电机中的转子,交流发电机中的定子;对于电动机来说,它是产生电磁力的部件,如直流电动机中的转子。电枢是电机中装有导线的部件,导线对磁场的相对运动,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或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使其在磁场中转动。
电枢包括电枢铁芯和电枢绕组,电枢绕组是直流电机的电路部分,也是感生电势、产生电磁转矩进行机电能量转换的部分。电枢绕组由一定数目的电枢铜线按一定的规律连接组成,并嵌放在电枢铁芯槽内。目前,电枢在组装过程中,先在各个电枢铁芯槽内放置绝缘纸,然后再向各个电枢铁芯槽依次插入铜线,并将铜线下压,当前在电枢的组成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组装的方式,但是此种组装方式效率极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枢在组装时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包括机架,该机架的顶部设有支撑台,该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左支撑座及右支撑座,所述支撑台的底面设有电枢铁芯顶起装置,所述第一转盘的顶面均匀地设有多个铜线放置工装,该铜线放置工装的一端为模型头,所述第一转盘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压型装置位于第一转盘的后侧,该铜线压型装置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且可与模型头配合将铜线压制成型,所述铜线抓插装置设于第一转盘的左侧,且该铜线抓插装置可左、右、上、下移动地设置,同时该铜线抓插装置还可前、后翻转90°及左、右翻转90°地设置,所述第二转盘设于铜线抓插装置的左侧,且该第二转盘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设于第二转盘的顶面并可对多根压型后的铜线进行一次成型,且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对称地设有两组,所述铜线抓插装置将压型后的铜线抓取并插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中,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可上、下、左、右移动地设于铜线绕组成型装置的上方,该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可将成型后的多根铜线抓取至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可前后移动地设置,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可升降地设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支撑台的顶面左部设有通槽,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和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分别设于通槽的上、下方,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一转盘、铜线压型装置、铜线抓插装置、第二转盘、铜线绕组成型装置、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电枢铁芯放置筒、绝缘纸压入装置及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均受控于一控制系统。
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前轴承座、后轴承座,该前轴承座、后轴承座上均设有第一蜗杆轴承,所述前轴承座、后轴承座的顶面之间设有顶板,该顶板的顶面设有第一转动轴套,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第一蜗杆电机,所述前轴承座、后轴承座上的第一蜗杆轴承之间穿设有第一蜗杆,该第一蜗杆的一端与第一蜗杆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前轴承座、后轴承座之间设有与第一蜗杆配合的第一涡轮,该第一涡轮的中部设有第一转动轴,该第一转动轴的顶端穿过第一转动轴套并与第一转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蜗杆电机受控于控制系统;所述铜线放置工装设有贯通的两插孔,所述模型头位于两插孔的前端之间。
所述右支撑座的右侧面设有上、下布置的两第一滑轨,该两第一滑轨上均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两第一滑轨上的第一滑块与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座的右侧面还设有第一气缸,该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所述铜线压型装置包括第二气缸、限位座、安装块以及压型工装,所述第二气缸与安装座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座固定连接于安装座的前端面,所述限位座的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块位于限位槽内且与限位槽相适配,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安装座并与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压型工装固定连接于安装块的顶面,该压型工装的前端开设有与模型头相适配的模型口,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竖直的第一支撑架,该第一支撑架的左侧面固设有横向的第二支撑架,该第二支撑架的顶部设有左连接耳、右连接耳,该左、右连接耳之间设有无杆气缸,该无杆气缸具有滑块,该滑块的前端面与一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前端面设有两上、下布置的两第二滑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面还设有与两第二滑轨配合的两第二滑块,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前端面固设有第三气缸及上、下布置的两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气缸位于两第三滑块的右侧,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前侧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后端面设有与两第三滑块配合且竖直设置的第三滑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前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四气缸,该第四气缸的下方设有与其活塞杆固定连接的连接块,该连接块的底部后端面设有一连轴,该连轴的后端与一曲柄连接,所述曲柄的左端面固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向左弯曲形成轴套安装部,该轴套安装部的后端面固设有第二转动轴套,该第二转动轴套内穿设有第二转动轴,该第二转动轴的前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前端顶部向前延伸形成有限位部,该限位部的底面与连接板的顶面相抵触,该限位部的顶面为圆弧面,所述连接板的右端与一齿轮条安装部固定连接,该齿轮条安装部沿着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活动槽,该活动槽内设有齿轮以及与齿轮配合的齿条,所述齿轮穿设有第三转动轴,所述连接板的前侧设有呈“┍”形的抓插装置安装板,所述第三转动轴的右端穿过齿轮条安装部与抓插装置安装板的竖直部分固定连接,所述齿轮条安装部的后端设有第五气缸,该第五气缸的活塞杆与齿条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铜线抓插装置为一开合气缸,该开合气缸具有两可张开和闭合的气爪,所述开合气缸与抓插装置安装板的横向部分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无杆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五气缸及开合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支撑台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槽,该圆形通槽的的直径小于第二转盘的直径,所述支撑台的底面固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竖板,该两竖板之间固设有横板,该横板的左端、右端底部分别设有左轴承座、右轴承座,该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上均设有第二蜗杆轴承,所述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上的第二蜗杆轴承之间穿设有第二蜗杆,所述横板的左侧设有与左轴承座的底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蜗杆电机,该第二蜗杆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蜗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之间设有与第二蜗杆配合的第二涡轮,所述横板的顶面设有第三转动轴套,该第三转动轴套内套设有第三转动轴,该第三转动轴的底部与第二涡轮固定连接,该第三转动轴的顶部与第二转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电机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第二转盘上固设有两第四转动轴套,该第二转盘的下方设有两组齿轮组,所述两第四转动轴套、两组齿轮组与两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对应地设置,所述第四转动轴套的顶部伸出第二转盘外,所述第四转动轴套内套设有第四转动轴和第五转动轴,该第五转动轴位于第四转动轴内,所述齿轮组包括上齿轮、下齿轮,所述第四转动轴的底部与对应的上齿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转动轴与对应的下齿轮联动连接,所述第二转盘的底面固设有用于承托下齿轮的左、右承托件,所述横板的前部设有电机容纳通槽,该横板的底面固设有第六气缸,该第六气缸的下方设有升降板,该第六气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另一端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第一导杆,所述横板的前部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第一导杆套,所述两第一导杆的顶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导杆套并与一电机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板的底面固设有齿轮电机,该齿轮电机的输出轴伸出电机安装板外并与一驱动齿轮连接,所述齿轮电机位于电机容纳通槽内,所述驱动齿轮的高度高于上齿轮和下齿轮的高度之和,该驱动齿轮可与上齿轮、下齿轮啮合,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包括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所述第一绕线盘的中部开设有与第二绕线盘相适配的通孔,所述第二绕线盘位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绕线盘的顶面设有数个第一铜线放置槽,所述第二绕线盘的顶面设有数量与第一铜线放置槽相当且一一对应的第二铜线放置槽,所述第一绕线盘的底部与第四转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盘的底部与第五转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的顶面设有定位块,该定位块位于第二转盘的前侧,所述定位块的前端面固设有第七气缸,该定位块设有前后贯通的活动孔,该活动孔内设有伸缩杆,该伸缩杆的前端与第七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该伸缩杆的后端伸出定位块外并设有定位件,所述两第四转动轴套均设有与定位件相适配的定位孔,所述第六气缸、齿轮电机及第七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左、右支撑座的顶部之间设有上、下布置的两横向导杆,该左、右支撑座的顶部后端面之间固设有气缸安装板,该气缸安装板的后端面固设有第八气缸,所述两横向导杆上均设有第四滑块,该两横向导杆上的第四滑块固设于一滑动框内,所述第八气缸的活塞杆通过一连杆与滑动框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框的顶面向前延伸形成固定板,该固定板上均布有四个第二导杆套,该四个第二导杆套上对应地套设有四根第二导杆,该四根第二导杆上的顶部与一顶板固定连接,该四根第二导杆上的底部与一抓取装置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顶面固设有第九气缸,该第九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与抓取装置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抓取装置安装板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包括抓片安装座,该抓片安装座穿过安装通孔并与抓取装置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抓片安装座顶面固设有第十气缸,该抓片安装座的中部上下贯通,所述抓片安装座内设有升降轴,该升降轴的顶部与第十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该升降轴的底部为一圆台且伸出抓片安装座外,该圆台的直径大于升降轴的直径,所述抓片安装座的外周均布有多个隔板,相邻的两隔板间形成一安装口,该安装口内设有与抓片安装座固定连接的抓片安装板,该抓片安装板的底部为一开口,该开口内设有与抓片安装板铰接的抓片,所述抓片的数量与第一铜线放置槽和第二铜线放置槽的数量相当,所述抓片的内侧面向内形成有上、下布置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顶面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可与圆台相抵触,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形成一卡口,所述第八气缸、第九气缸及第十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支撑台的顶面固设有左导轨、右导轨,该左、右导轨分别位于通槽的左、右侧,所述左导轨上设有与其配合的左前滑块、左后滑块,所述右导轨上设有与其配合的右前滑块、右后滑块,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固定连接于左前滑块、右前滑块之间,所述左后滑块、右后滑块之间固设有连接座,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第十一气缸,该第十一气缸位于连接座的后侧且该第十一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第十二气缸,该第十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连接座并与电枢铁芯放置筒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缸、第十二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支撑台上设有支撑块,该支撑块位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左侧,该支撑块的顶面设有两第三导杆,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包括压板以及设于压板右部底面的压部,该压部位于电枢铁芯放置筒的上方,所述压板的顶面设有两第三导杆套,所述两第三导杆的顶部穿过对应的第三导杆套并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该支撑板的顶面固设有第十三气缸,该第十三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支撑板并与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三气缸受控于控制系统。
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包括与支撑台底面固定连接的U形座以及固设于U 形座底面的顶起气缸,该顶起气缸的活塞杆朝上且与通槽正对,所述顶起气缸受控于控制系统。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所述多个铜线放置工装用于放置对折后的铜线,每放置一根铜线,第一转盘即转动一定的角度,以便下一根铜线的放置,在铜线放置工装不转动期间,放置有待第一次成型铜线的铜线放置工装的模型头与铜线压型装置正相对,此时铜线压型装置前移与模型头配合将铜线压制第一次成型,铜线第一次成型后铜线压型装置后退,此时第一转盘转动一定的角度,在下一根铜线放置的同时对下一根待第一次成型铜线的铜线进行第一次成型,与此同时,铜线抓插装置将第一次成型后的铜线抓插至其中一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上,当铜线插满铜线绕组成型装置设定的根数时,该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对多根铜线进行二次成型,在铜线插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的过程中,将初步插好绝缘纸的电枢铁芯放置于电枢铁芯放置筒内,然后绝缘纸压入装置将初步插好后的绝缘纸压入电枢铁芯内,随后电枢铁芯放置筒带动电枢铁芯向后移动至设定的位置,多根铜线二次成型后第二转盘转动180°,铜线抓插装置将第一次成型后的铜线抓插至另一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上,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将二次成型后的铜线绕组抓取并插入至电枢铁芯内,同时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将电枢铁芯顶起使得铜线绕组更深入地进入电枢铁芯内,铜线绕组插入完成后铜线绕组抓取装置及电枢铁芯顶起装置复位,此时即可取出组装完成后的电枢。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电枢的自动组装,将铜线的成型、绕组、插入完全实现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电枢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转盘的传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铜线抓插装置的传动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转盘的传动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块和第七气缸的连接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铜线绕组抓取装置的结构图,其中部分抓片未画出。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枢铁芯顶起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马达电枢自动插线机,包括机架1,该机架1的顶部设有支撑台2,该支撑台2的顶面设有第一转盘3、铜线压型装置4、铜线抓插装置5、第二转盘6、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电枢铁芯放置筒9、绝缘纸压入装置10、左支撑座11及右支撑座12,所述支撑台2的底面设有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所述第一转盘3的顶面均匀地设有六个铜线放置工装14,该铜线放置工装14的一端为模型头15,所述第一转盘3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压型装置4位于第一转盘3的后侧,该铜线压型装置4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且可与模型头15配合将铜线压制成型。所述铜线抓插装置5设于第一转盘3的左侧,且该铜线抓插装置5可左、右、上、下移动地设置,同时该铜线抓插装置5还可前、后翻转90°及左、右翻转90°地设置。所述第二转盘6 设于铜线抓插装置5的左侧,且该第二转盘6可360°转动地设置。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设于第二转盘6的顶面并可对多根压型后的铜线进行一次成型,且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对称地设有两组,所述铜线抓插装置5将压型后的铜线抓取并插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中。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可上、下、左、右移动地设于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的上方,该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可将成型后的多根铜线抓取至电枢铁芯放置筒9的上方,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9可前后移动地设置。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10可升降地设于电枢铁芯放置筒9的上方,所述支撑台2的顶面左部设有通槽16,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9和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分别设于通槽16的上、下方,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一转盘3、铜线压型装置4、铜线抓插装置5、第二转盘6、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电枢铁芯放置筒9、绝缘纸压入装置10及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均受控于一控制系统17。
参照图1和图4。所述支撑台2的顶面设有前轴承座17、后轴承座18,该前轴承座17、后轴承座18上均设有第一蜗杆轴承19,所述前轴承座17、后轴承座18的顶面之间设有顶板20,该顶板20的顶面设有第一转动轴套21。所述支撑台2的顶面设有第一蜗杆电机22,所述前轴承座17、后轴承座18上的第一蜗杆轴承19之间穿设有第一蜗杆23,该第一蜗杆23的一端与第一蜗杆电机2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前轴承座17、后轴承座18之间设有与第一蜗杆23配合的第一涡轮24,该第一涡轮24的中部设有第一转动轴25,该第一转动轴25 的顶端穿过第一转动轴套21并与第一转盘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蜗杆电机22 受控于控制系统17。所述第一蜗杆电机22带动第一蜗杆23转动,第一蜗杆23 带动第一涡轮24及第一转动轴25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盘3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盘3每次转动的角度为60°,由控制系统17控制第一蜗杆电机22 的转动实现。所述铜线放置工装14设有贯通的两插孔26,所述模型头15位于两插孔26的前端之间,将对折后的铜线两端分别插入两插孔26内即完成将铜线放置于铜线放置工装14上。
参照图1和图2。所述右支撑座12的右侧面设有上、下布置的两第一滑轨 27,该两第一滑轨27上均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滑块28,所述两第一滑轨27上的第一滑块28与一安装座29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座12的右侧面还设有第一气缸30,该第一气缸30的活塞杆与安装座29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所述铜线压型装置4包括第二气缸31、限位座32、安装块33以及压型工装34,所述第二气缸31与安装座29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座32固定连接于安装座29 的前端面,所述限位座32的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块33位于限位槽内且与限位槽相适配,所述第二气缸31的活塞杆穿过安装座29并与安装块33 固定连接,所述压型工装34固定连接于安装块33的顶面,该压型工装34的前端开设有与模型头15相适配的模型口35,所述第一气缸30、第二气缸31均受控于控制系统17。所述第一气缸30用于带动安装座29及铜线压型装置4的前、后移动,所述第二气缸31用于带动安装块33以及压型工装34的前、后移动,所述第一气缸30、第二气缸31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均由控制系统17控制。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所述支撑台2的顶面设有竖直的第一支撑架36,该第一支撑架36的左侧面固设有横向的第二支撑架37,该第二支撑架37的顶部设有左连接耳38、右连接耳39,该左连接耳38、右连接耳39之间设有无杆气缸40,该无杆气缸40具有滑块41,该滑块41的前端面与一第一安装板42 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37的前端面设有两上、下布置的两第二滑轨43,所述第一安装板42的后端面还设有与两第二滑轨43配合的两第二滑块 44,所述第一安装板42的前端面固设有第三气缸45及上、下布置的两第三滑块46,所述第三气缸45位于两第三滑块46的右侧。所述第一安装板42的前侧设有第二安装板47,所述第三气缸45的活塞杆与第二安装板47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47的后端面设有与两第三滑块46配合且竖直设置的第三滑轨48。所述第二安装板47的前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四气缸49,该第四气缸49的下方设有与其活塞杆固定连接的连接块50,该连接块50的底部后端面设有一连轴51,该连轴51的后端与一曲柄52连接,所述曲柄52的左端面固设有连接板53,所述第二安装板47的底部向左弯曲形成轴套安装部54,该轴套安装部54的后端面固设有第二转动轴套55,该第二转动轴套55内穿设有第二转动轴56,该第二转动轴56的前端与连接板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 56的前端顶部向前延伸形成有限位部57,该限位部57的底面与连接板53的顶面相抵触,该限位部57的顶面为圆弧面。所述连接板53的右端与一齿轮条安装部58固定连接,该齿轮条安装部58沿着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活动槽,该活动槽内设有齿轮59以及与齿轮59配合的齿条60。所述齿轮59穿设有第三转动轴61,所述连接板53的前侧设有呈“┍”形的抓插装置安装板62,所述第三转动轴61的右端穿过齿轮条安装部58与抓插装置安装板62的竖直部分固定连接,所述齿轮条安装部58的后端设有第五气缸63,该第五气缸63的活塞杆与齿条60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铜线抓插装置5为一开合气缸,该开合气缸具有两可张开和闭合的气爪64,所述开合气缸与抓插装置安装板62的横向部分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无杆气缸40、第三气缸45、第四气缸49、第五气缸63及开合气缸均受控于控制系统17。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所述无杆气缸40用于带动第一安装板42、第二安装板47、第四气缸49、连接板53、齿轮条安装部58、抓插装置安装板62、第五气缸63、开合气缸等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气缸45用于带动第二安装板 47、第四气缸49、连接板53、齿轮条安装部58、抓插装置安装板62、第五气缸63、开合气缸等上、下移动。所述第四气缸49用于带动开合气缸的左、右翻转,当第四气缸49的活塞杆伸长至最低点时,曲柄52带动连接板53、齿轮条安装部58、抓插装置安装板62及开合气缸的向右翻转90°,当第四气缸49的活塞杆回缩至最高点时,曲柄52带动连接板53、齿轮条安装部58、抓插装置安装板62及开合气缸的向左翻转90°,连接板53在翻转时第二转动轴56也随着转动。所述第五气缸63用于带动齿条60的前、后移动,当齿条60向后移动时,齿轮59可带动开合气缸向后翻转90°,当齿条60向前移动时,齿轮59可带动开合气缸向前翻转90°。所述开合气缸用于带动气爪64的开合,气爪64 用于夹取第一次成型后的铜线。所述无杆气缸40、第三气缸45、第四气缸49、第五气缸63的伸缩量由控制系统17控制。当铜线第一次成型后,无杆气缸40 带动开合气缸向右移动一定的距离,开合气缸带动气爪64闭合将铜线抓住,然后无杆气缸40带动开合气缸向左移动一定的距离,开合气缸向左移动移动到位后第五气缸63带动齿条60向后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带动开合气缸向后翻转 90°,接着第四气缸49的活塞杆伸长带动开合气缸向右翻转90°,使得开合气缸处于竖直的状态,开合气缸处于竖直的状态后第三气缸45带动开合气缸下降将铜线插入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中,最后气爪64张开,开合气缸回位,至此完成一根铜线的抓插。
参照图1、图3和图6。所述支撑台2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槽65,该圆形通槽65的的直径小于第二转盘6的直径。所述支撑台2的底面固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竖板66,该两竖板66之间固设有横板67,该横板67的左端、右端底部分别设有左轴承座68、右轴承座69,该左轴承座68、右轴承座69上均设有第二蜗杆轴承(图中未标出),所述左轴承座68、右轴承座69上的第二蜗杆轴承(图中未标出)之间穿设有第二蜗杆70。所述横板67的左侧设有与左轴承座68的底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蜗杆电机71,该第二蜗杆电机71的输出轴与第二蜗杆70 的一端连接,所述左轴承座68、右轴承座69之间设有与第二蜗杆70配合的第二涡轮72。所述横板67的顶面设有第三转动轴套73,该第三转动轴套73内套设有第三转动轴74,该第三转动轴74的底部与第二涡轮72固定连接,该第三转动轴74的顶部与第二转盘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电机71受控于控制系统17。所述第二蜗杆电机71带动第二蜗杆70转动,第二蜗杆70带动第二涡轮 72及第三转动轴74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盘6转动。
参照图1、图3、图6和图7。所述第二转盘6上固设有两第四转动轴套75,该第二转盘6的下方设有两组齿轮组,所述两第四转动轴套75、两组齿轮组与两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对应地设置。所述第四转动轴套75的顶部伸出第二转盘6外,所述第四转动轴套75内套设有第四转动轴76和第五转动轴77,该第五转动轴77位于第四转动轴76内。所述齿轮组包括上齿轮78、下齿轮79,所述第四转动轴76的底部与对应的上齿轮78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转动轴 77与对应的下齿轮79联动连接,该第五转动轴77与对应的下齿轮79联动连接为现有常见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二转盘6的底面固设有用于承托下齿轮79的左承托件80、右承托件81。所述横板67的前部设有电机容纳通槽82,该横板67 的底面固设有第六气缸83,该第六气缸83的下方设有升降板84,该第六气缸 83的活塞杆与升降板8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84的另一端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第一导杆85,所述横板67的前部设有左、右布置的两第一导杆套86,所述两第一导杆85的顶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导杆套86并与一电机安装板87 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板87的底面固设有齿轮电机88,该齿轮电机88的输出轴伸出电机安装板87外并与一驱动齿轮89连接,所述齿轮电机88位于电机容纳通槽82内,所述驱动齿轮89的高度高于上齿轮78和下齿轮79的高度之和,该驱动齿轮89可与上齿轮78、下齿轮79啮合。所述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 包括第一绕线盘90和第二绕线盘91,所述第一绕线盘90的中部开设有与第二绕线盘91相适配的通孔(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二绕线盘91位于通孔(图中未标出)内,所述第一绕线盘90的顶面设有数个第一铜线放置槽92,所述第二绕线盘91的顶面设有数量与第一铜线放置槽92相当且一一对应的第二铜线放置槽93,所述第一绕线盘90的底部与第四转动轴7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盘91的底部与第五转动轴7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2的顶面设有定位块94,该定位块94位于第二转盘6的前侧,所述定位块94的前端面固设有第七气缸95,该定位块94设有前后贯通的活动孔(图中未标出),该活动孔 (图中未标出)内设有伸缩杆96,该伸缩杆96的前端与第七气缸95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该伸缩杆96的后端伸出定位块94外并设有定位件97,所述两第四转动轴套75均设有与定位件97相适配的定位孔98,所述第六气缸83、齿轮电机88及第七气缸95均受控于控制系统17。
参照图1、图3、图6和图7。所述第六气缸83用于带动升降板84的升降,从而带动齿轮电机88和驱动齿轮89的升降,当驱动齿轮89上升至一定的高度时,驱动齿轮89同时与上齿轮78和下齿轮79啮合,此时上齿轮78和下齿轮 79同步转动,第一绕线盘90和第二绕线盘91也同步转动。当驱动齿轮89下降至一定的高度时,驱动齿轮89只与下齿轮79啮合,此时只有下齿轮79和第二绕线盘91转动。开始时,驱动齿轮89同时与上齿轮78和下齿轮79啮合,所述铜线抓插装置5将每根第一次成型后的铜线的两端抓插至对应的第一铜线放置槽92和第二铜线放置槽93内,每插一根铜线第一绕线盘90和第二绕线盘91 就同步转动一定的角度以便下一组第一铜线放置槽92和第二铜线放置槽93供下一根铜线的插入,待第一次成型后的铜线插满第一铜线放置槽92和第二铜线放置槽93后,驱动齿轮89下降只与下齿轮79啮合,然后驱动齿轮89再驱动下齿轮79和第二绕线盘91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对多根铜线同时进行二次绕组成型。在铜线未从开始插入第一铜线放置槽92和第二铜线放置槽93开始至进行二次绕组成型期间,第七气缸95带动定位件91伸入定位孔98内,以免第二转盘6发生转动而造成铜线无法准确插入第一铜线放置槽92和第二铜线放置槽93内。当铜线二次绕组成型完成后,第七气缸95带动定位件91回缩与定位孔98分离,第二蜗杆电机71通过第二蜗杆70、第二涡轮72带动第二转盘6转动180°,以便下一组铜线绕组成型装置7的工作及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对二次绕组成型后的铜线进行抓取。第六气缸83和第七气缸95的伸缩量、第二蜗杆电机71和齿轮电机88的转动量均由控制系统17控制。
参照图1、图2、图6和图8。所述左支撑座11、右支撑座12的顶部之间设有上、下布置的两横向导杆99,该左支撑座11、右支撑座12的顶部后端面之间固设有气缸安装板100,该气缸安装板100的后端面固设有第八气缸101。所述两横向导杆99上均设有第四滑块102,该两横向导杆99上的第四滑块102 固设于一滑动框103内,所述第八气缸101的活塞杆通过一连杆104与滑动框 103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框103的顶面向前延伸形成固定板106,该固定板106 上均布有四个第二导杆套107,该四个第二导杆套107上对应地套设有四根第二导杆108,该四根第二导杆108上的顶部与一顶板109固定连接,该四根第二导杆108上的底部与一抓取装置安装板11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06的顶面固设有第九气缸111,该第九气缸111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106与抓取装置安装板 110固定连接,所述抓取装置安装板110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孔(图中未标出)。所述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包括抓片安装座112,该抓片安装座112穿过安装通孔 (图中未标出)并与抓取装置安装板110固定连接,所述抓片安装座112顶面固设有第十气缸113,该抓片安装座112的中部上下贯通,所述抓片安装座112 内设有升降轴114,该升降轴114的顶部与第十气缸11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该升降轴114的底部为一圆台115且伸出抓片安装座112外,该圆台115的直径大于升降轴114的直径。所述抓片安装座112的外周均布有多个隔板116,相邻的两隔板116间形成一安装口,该安装口内设有与抓片安装座112固定连接的抓片安装板117,该抓片安装板117的底部为一开口118,该开口118内设有顶部与抓片安装板117铰接的抓片119。所述抓片119的数量与第一铜线放置槽 92和第二铜线放置槽93的数量相当,所述抓片119的内侧面向内形成有上、下布置的第一凸部120和第二凸部121,所述第一凸部120的顶面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可与圆台115相抵触,所述第一凸部120和第二凸部121 之间形成一卡口122,所述第八气缸101、第九气缸111及第十气缸113均受控于控制系统17。
参照图1、图2、图6和图8。所述第八气缸101用于带动滑动框103和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九气缸111用于带动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的升降,所述第十气缸113用于带动升降轴114的升降。所述多个抓片119 用于抓取绕组成型后的多根铜线,当抓片119要抓取铜线时,第九气缸111带动带动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下降,同时第十气缸113带动升降轴114下降,升降轴114下降使得圆台115与第一凸部120的顶面相抵触,且随着升降轴114 的下降圆台115将多个抓片119向外顶开第一凸部120的顶面不接触,当升降轴114到位后,第十气缸113再带动升降轴114上升直至圆台115与,由于铜线为对折后的铜线,当升降轴114上升后多个抓片119会进行收拢,并且对折后的铜线的顶部会进入到抓片119的卡口122内,此时卡口122便可将对折后的铜线勾住,待多根铜线被勾住后,第九气缸111带动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及多根铜线一起上升,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及多根铜线上升到位后,第八气缸101 带动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及多根铜线向左移动,且移动到位后第九气缸111再带动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及多根铜线下降,使得铜线初步插入放置于电枢铁芯放置筒9上的电枢铁芯内,待第九气缸111下降到位后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将电枢铁芯顶起,使得铜线根据设计需求进一步进入到电枢铁芯内,待铜线进一步插入电枢铁芯后第十气缸113带动升降轴114下降将多个抓片119顶开,使得卡口122与铜线分离,最后第九气缸111、第八气缸101再带动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回位。所述第八气缸101、第九气缸111及第十气缸113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均由控制系统17控制。
参照图1。所述支撑台2的顶面固设有左导轨123、右导轨124,该左导轨 123、右导轨124分别位于通槽16的左、右侧,所述左导轨123上设有与其配合的左前滑块125、左后滑块126,所述右导轨124上设有与其配合的右前滑块 127、右后滑块128。所述电枢铁芯放置筒9固定连接于左前滑块125、右前滑块127之间,所述左后滑块126、右后滑块128之间固设有连接座129,所述支撑台2上设有第十一气缸130,该第十一气缸130位于连接座129的后侧且该第十一气缸130的活塞杆与连接座129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129上设有第十二气缸131,该第十二气缸131的活塞杆穿过连接座129并与电枢铁芯放置筒9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缸130、第十二气缸131均受控于控制系统17。所述第十一气缸130用于带动连接座129、第十一气缸130及电枢铁芯放置筒9的前、后移动,所述第十二气缸131用于带动电枢铁芯放置筒9的前、后移动。
参照图1。所述支撑台2上设有支撑块132,该支撑块132位于电枢铁芯放置筒9的左侧,该支撑块132的顶面设有两第三导杆133。所述绝缘纸压入装置 10包括压板134以及设于压板134右部底面的压部135,该压部135位于电枢铁芯放置筒9的上方。所述压板134的顶面设有两第三导杆套136,所述两第三导杆133的顶部穿过对应的第三导杆套136并与一支撑板137固定连接,该支撑板137的顶面固设有第十三气缸138,该第十三气缸138的活塞杆穿过支撑板 137并与压板134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三气缸138受控于控制系统17,该第十三气缸138用于带动压板134的升降。
参照图1和图9。所述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包括与支撑台2底面固定连接的U形座139以及固设于U形座139底面的顶起气缸140,该顶起气缸10的活塞杆朝上且与通槽16正对,所述顶起气缸140受控于控制系统17。
参照图1和图9。所述第十二气缸131的活塞杆伸长带动电枢铁芯放置筒9 向前移动,而后第十一气缸130的活塞杆再伸长将电枢铁芯放置筒9向前推动至方便放置电枢铁芯的位置,待插有绝缘纸的电枢铁芯放置完成后,第十一气缸130的活塞杆回缩,恰好使得电枢铁芯放置筒9位于压板134的正上方,然后第十三气缸138用于带动压板134下降,使得压部135将绝缘纸压入电枢铁芯槽内,待绝缘纸压入完成后,压板134上升,接着第十二气缸131的活塞杆回缩使得电枢铁芯放置筒9电枢铁芯顶起装置13的正上方,待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将绕组成型后的铜线初步插入放置于电枢铁芯放置筒9上的电枢铁芯内后,顶起气缸140的活塞杆将电枢铁芯顶起,使得绕组成型后的铜线根据设计需求进一步进入到电枢铁芯内,最后顶起气缸140的活塞杆、铜线绕组抓取装置8 回位,即可取出组装完成后的电枢。所述第十一气缸130、第十二气缸131、第十三气缸138及顶起气缸140的活塞杆伸缩量由控制系统17控制。
参照图1。所述机架1的底部设有由多个电磁阀组成的电磁阀组141,该电磁阀组141与外界的空压机通过气管连通,同时上述各气缸也通过气管与电磁阀座中对应电磁阀连通,电磁阀组141与控制系统17电连接,并作为各气缸通气源与否的控制元件。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8546.3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104997U
授权时间:20190712
主分类号:H02K 15/09
专利分类号:H02K15/09;H02K15/10
范畴分类:37P;
申请人:泉州市生辉电机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泉州市生辉电机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2212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池店镇唐厝西区176号
发明人:邓良生
第一发明人:邓良生
当前权利人:泉州市生辉电机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邓大为
代理机构:1154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