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品系《般若经》中以“过声闻辟支佛位入菩萨位”定型的文句很多。菩萨地对于菩萨而言指的是修行的次第,在此处文中所用的是“菩萨位”而非“菩萨地”。作为声闻辟支佛二地的对应语,此处所用的菩萨位看来是有特别的意思。菩萨位被认为是大品《般若经》所引入的概念,因此,明确菩萨地与菩萨位的关系,以求有助于理解菩萨的行位体系。
首先,笔者想对小品系《般若经》中的出现菩萨位与菩萨地的文句加以考察。首先对于菩萨位bodhisattva-niyāma 一词,先抛开其含义不谈,这个语词本身虽在大品系中频繁出现,但在小品系中却很难发现。不过在罗什所翻译的《小品般若经》中的《深功慧品》却有出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大正藏》第八册,566b。
虽然“入菩萨位”一词在此处出现过一次,但因为此文并不能在《八千颂般若经》②译者注:《八千颂般若经》,梵文A 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汉译有多个版本,本文中提到鸠摩罗什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是其中一个译本,另外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支谦《大明度经》、昙摩蜱和竺佛念所译的《摩诃般若钞经》、施护所译的《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都是该经的译本。中找到,在罗什以外的其他译本中也找不到,因此一般来说,这个词被认为在大品系中才广泛使用的。
以此可见,“意象”范畴渊源于“易象”,“易象”与“道”相关,既有形上性和神秘性又有直观性,所以意象也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只与物象与情感相关,而同时也是与道相联系的。这种道,在作者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形上之思,在作品就是文本所呈现的形而上质。作这样的理解,才可以进一步理解文学意象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以及意象作为意境构成的基本元素这一事实。
那么,有着这样重要意义的菩萨位,在菩萨的行位上有着怎样的具体内容呢? 首先需要从入菩萨位的菩萨与无生法忍之关系说起。在前文的遍学品中说到的,过八地入菩萨位,接下来又说道“是八人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学如是声闻辟支佛道,以道种智,入菩萨位”。①《大正藏》第八册,381a。与之相同的是,在遍学品中说道:“若不过声闻辟支佛地,不能入菩萨位,若不入菩萨位,不得无生法忍”②《大正藏》第八册,382c。,六喻品中说道:“入菩萨位已,得无生法忍”③《大正藏》第八册,390b。,从此处就可以看出入菩萨位和得无生法忍的关系,从行位上说,入菩萨位之后能得无生法忍,换言之,入菩萨位是得无生法忍的条件。然而,因为无生法忍是不退转菩萨的特性,因此也就有了考察菩萨位与不退转的关系的必要性了。
此处有对于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中的无生指的是什么”的疑问,此处的“无生”有“nyāma”的意思,是“niyāma”的同义词。也就是说,此处无非是“菩萨位是什么”的问题。在《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是空的别名②拙论《大品般若経における菩薩の三昧》(『竹中博士頗寿記念、宗教文化の諸相』)。,因此空三昧的内容也就包含在十八空的意义之中了。在劝学品说的是“根据基于十八空而进行的空观的实践,入菩萨位”。而在六喻品中有:“菩萨善学内空,善学外空,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于是诸空无法可住处……菩萨摩诃萨行如是诸空,能入菩萨位中”,此处说明行可以被解释为十八空的空是入菩萨位的条件。
此处是《大品般若经》中最早出现菩萨的行位体系的地方,此处暗示菩萨位和阿惟越致地对于菩萨的重要意义。但应注意到,就经文全文来说,作为声闻地和辟支佛地的对应词而言,相较于阿惟越致地,菩萨位所使用的情况要多一些。
此处菩萨地是作为声闻地、辟支佛地的对应语使用的。但这个词在《小品般若经》中除了以“不退转的菩萨地”的形式多次出现外,仅出现过一次。在塔品和阿惟越致相品中,总是以“阿毗跋致地”、“阿惟越致地”的形式出现,无一例外的是其原文都是avinivarta-nīyāyā和bhodhisattva-bhūmau。
这样的话,在《小品般若经》中已经有了菩萨地的思想,那么基本上来说,与声闻地、辟支佛地相对应的佛地buddha-bhūmau 也便存在了,在阿惟越致相品中的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如来地的四地说②《大正藏》第八册,564a。
译者注:此处指的是:“佛告须菩提:所有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如来地,是诸地于如中不坏不二不别。”就应该是一种代表性的说法;无独有偶,与“佛地”意思相当的另一个词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小品般若经》中也有出现,在如无悭烦恼品中的“远离声闻辟支佛地,近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大正藏》第八册,574。以及见阿閦佛品的“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疾近萨婆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④《大正藏》第八册,578a。等多处地方可见。总之,与声闻地、辟支佛地相对应的语词佛地(如来地) 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词存在的地方就没有使用“菩萨地”一词。大品系也继承了这种基本态度,而在大品系中与声闻地、辟支佛地对应是菩萨位,甚至佛地也是菩萨行位,对于这种说法将在后文中重点说明。
二
那么,这个问题在大品系中应该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在大品《般若经》中以乾慧地作为开端讲述了十地的思想,这十地分别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其中第九地是菩萨地(bodhisattva-bhūmi)。但此处菩萨地一词在大品系中反常的使用情况却很少被注意到。大致上讲,只有在与朝乾慧等十地的名称并列的时候才使用菩萨地一词,但这也并非绝对,除这种用法之外的使用的情况也是有的,一处是在《大品般若经》中与前面《小品般若经》初品位置相当的地方⑤《大正藏》第八册,234a。译者注,此处指的是:“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 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还有一处是问住品中的“过声闻辟支佛地,我当住菩萨地,不应住”①《大正藏》第八册,275a;《大正纪要》56·154页。。除了在此处的十地以外,菩萨地一词的使用还是不同寻常的。从三乘的角度来看,“地”即是声闻地、辟支佛地和佛地,在大品系中可发现,也可以看出,菩萨地独立于佛地,但实际上还是在菩萨地的使用范围内使用这个词。
除了十地以外的地方,菩萨地一词用什么词语来代替呢? 《大品般若经》中是用“菩萨位bodhisattva-niyāma”一词代替的,有时候也用阿惟越致地avinivarta-bhūmi 一词来代替。特别是作为声闻地、辟支佛地的对应词的时候,菩萨位比菩萨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首先还应就菩萨地的大品系中所指涉的意义加以考察。
在《大品般若经》中,菩萨位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序品中的:“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词萨欲上菩萨位(bodhisattva-niyāmam avakramitu-kāmena),当学般若波罗蜜,欲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②《大正藏》第八册,219a。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学二声闻地,当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欲学辟支佛地当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欲学菩萨地,当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①《大正藏》第八册,537b。
此处列举深奥品中的一个例子以为证:
菩萨摩词萨行般若波罗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大正藏》第八册,344c。
这是可以见到的一个以“过(ati-√kram) 声闻辟支佛地,入(ava-√kram) 菩萨位”的形式定型的典型例子,《大品般若经》中以这种形式定型的文句中,多数是使用菩萨位一词的。这就揭示了对于菩萨而言,“入菩萨位”声闻地、辟支佛地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中间位置在行位上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点。进而,根据法称品中“声闻人学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arhattva) 道,求辟支佛道人,学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pratyekabodhi),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④《大正藏》第八册,293b;《大正纪要》64·439页。可以知道对于菩萨入菩萨位与声闻人得阿罗汉道和辟支佛人得辟支佛道有同等的地位。
《大品般若经·学遍品》接下来说道:
《大品般若经》中,说“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无外乎根据菩萨地的内容说明菩萨位的重要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菩萨位在行位的进行中与声闻地、辟支佛地具有了有决定性区别的要素的地方。所谓有决定性区别的要素,此处指的就是具备了空观的十八空。在《小品般若经》中,住空三昧是与声闻辟支佛地有决定性意义的区别的地方。在《大品般若经》中,菩萨位作为区别于声闻辟支佛地的心得位次得以引入。
在干慧地等十地之中,从初乾慧地到第八辟支佛地,实际上指的是声闻辟支佛地的内容,从十地的顺序来看,菩萨应该指的是入第九地的菩萨地,而在文本中变成了“入菩萨位”。这样的话,“入菩萨位”的意义就比“入菩萨地”的意义更加重要,同时问题也就转化成了理解第九菩萨地的内容了。
三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无生,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内空中不见外空……无法有法空中不见有法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①《大正藏》第八册,233bc,D 本120-121页。
其次,菩萨地bodhisattva-bhūmi 一词,在《小品般若经》的初品中有:
关于无生法忍,《小品般若经》中已经有说明,当然《小品般若经》中并未说明其与菩萨位的关系。但在《小品般若经》深心求菩提品中说道:“……是名诸佛无生法忍,菩萨能成就如是忍者,当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④《大正藏》第八册,572c。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应当得到授记。《大品般若经》中的梦誓品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地方,《大品般若经》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授记的条件的是无生法忍,进而得到无生法忍的条件是考虑菩萨位。
对于在菩萨的行位上有着怎样的具体内容呢? 其次要从其与空观的关系上说明,在《大品般若经》中的劝学品中用其与十八空的关系加以说明:
作以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连接对角线BD,并以BD为边长作正方形BEFD,设其边长为b,如图所示,则有b2=2a2
因此,若要明确菩萨位一词的意义,就必须先考察“入菩萨位”一词的意义。bodhisattva-niyāma 一词中的niyāma 是动词ni√yam 的派生词,有“决定”的意思。在有部的阿毗达磨中,这个词语通常用“正性离生”来进行翻译,声闻指的就是见道位。对于bodhisattva- niyāma 一词的翻译,玄奘在《大般若经》中用的是“菩萨正性离生”,在竺法护的《光赞般若经》中用的是“寂然”,而在无罗叉的《放光般若经》中正好是用“菩萨位”来进行翻译的。从语义上来说,正好是“决定是否是菩萨的位次”的意思,那么从般若经的立场来看,这就成了与声闻地、辟支佛地有决定性差异的菩萨的位次了。
10月19日,,该项目总投入为170亿元,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产,规划年产能30万辆。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占地面积40.56万m2,是大众汽车全球首个专门生产MEB平台纯电动车型工厂。新工厂将结合工业4.0的理念,采用最新的生产和自动化技术,大幅提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在自动化方面,新工厂将采用超过1 400多台工业机器人,其中车身车间拥有约1 000台机器人。
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主观意识较强,不愿意受到管束,许多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及管理思想的影响,在学生犯下错误需要进行管理的时候,更多的是进行训斥,缺少正常沟通,一味说教,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在违反校规校纪时,对学生的管理只会适得其反,对教师产生厌恶,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太系统化,导致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因此,管理制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制度理念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为校园发展提供正能量。
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时,以智观已,过八地,何等八地,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直过以道种智入菩萨位。⑤《大正藏》第八册,381a。
第三,菩萨位被认为是菩萨的见道,其后《遍学品》中有如下描述:
我国立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类主要是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认定其标准和保护制度从而对其进行确定,故而可以将其分为国家性传承人和地方性传承人。具有根本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义务,规定了相关认定主体即应当由各级文化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认定。国家性代表传承人还应当具有积极性、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并且能自如地驾驭和进行传承活动等条件。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管理条例和保护机制则是在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个别和区域性的规定。
譬如八人,先学诸道,然后入正位,未得果而先生果道,菩萨亦如是,先遍学诸道,然后入菩萨位,亦未得一切种智而先生金刚三昧。
此处是对声闻和菩萨进行比较,八人(a amakabhūmi) 指的是乾慧等十地之中的第三位的八人地。此处的八人地是声闻的须陀洹向,也就是见道,也用“正位”一词来进行表达。对于菩萨而言也是一样,菩萨的位次之中也用声闻的八人位与菩萨的见道意义相当,第三地也就是八人地并非菩萨的位次,因为如前所述,从初乾慧地开始到第八辟支佛地的八地是根据道种智入菩萨位,而此处的菩萨位是第九菩萨地所指的菩萨位,也就是菩萨的见道。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县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000个,发展“黄水人家”1000户;农业实现“成百上千”目标(即建成10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和1000万只/头养殖基地);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了全覆盖。
四
根据《大品般若经》中的菩萨位,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所有行位上的意义,可以梳理出菩萨位与菩萨地的关系。乾慧等十地说中的菩萨地,菩萨地确实是处于第九的位置,但这是无实体的菩萨地。这十地分别是由凡夫地(乾慧地、性地),声闻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构成。其中,声闻地由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内容。然而菩萨地的内容并不具体,仅仅有其明而已。经典中虽说菩萨是具足十地的,但就乾慧等十地的实质内容来说,对于声闻而言到得阿罗汉果为止属于声闻地,而菩萨的十地是则是不可言说的。这十地对于菩萨来说,是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换言之即初乾慧地或第八辟支佛地根据道种智可得无生法(anutpattika-dharma) 忍。也就是说,是根据无生法忍对前八地的超越(ati-√kram),菩萨的并非渐进式地在非须陀洹、斯陀含等证果之后所得的。因此,对菩萨而言,第九菩萨地也就成了菩萨道的根本,而成为必须的次第,虽然此处的菩萨地并没有实体的内容,仅在形式上是存在的。这样就可以由此得出《般若经》未使用菩萨地的一词的原因。
第二,舞台表演中良好的表现有助于演员更好地发挥。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将自己想象成角色本身,在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声音也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演唱也会更吸引观众。当演员全神贯注地进入一个角色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演唱能力是超人的,甚至要比平时的演唱状态都要好,使“演”和“唱”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第九菩萨地中,应该有菩萨初发心位或者不退转位。①拙论《菩薩と声聞辟支仏地》(『壬生博士頽寿記念、仏教の歴史と思想』)。只有菩萨地中所含的内容扩展出来,才能看出菩萨的行位的发展。实际上《大智度论》也有类似的说法②《大正藏》第二十五册,586ab。
译者注:此处指的应该是:“ ‘菩萨地’ 者,从干慧地乃至离欲地,如上说。复次,菩萨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皆名菩萨地。有人言:从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以及,“问曰:何以故不说菩萨似辟支佛地? 答曰:余地不说名字,辟支佛地说辟支佛名字故。复次,菩萨能分别知众生可以辟支佛因缘度者,是故菩萨以智慧行辟支佛事。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尸利七十二亿反作辟支佛。菩萨亦如是,满足九地,修集佛法,十力、四无所畏等虽未具足,以修习近佛道故,名‘具足’。以是故言:‘十地具足故,得无上道。’”,但《大品般若经》自身并没有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其理由应该是非常充分的。因为在乾慧等十地中,菩萨初发心位在第九地,菩萨是从第九地开始本身就是十分怪异的十地说。原本乾慧等十地说对于菩萨而言就是无理的十地说,但因为《大品般若经》持三乘的立场,乾慧等十地说才成为必要的一种说法。但若在《大品般若经》之外也有构成菩萨地内容的十地说出现的话,本文就需要修改了。
《般若经》对于与声闻辟支佛相应的精神极度否定,因此在行位上菩萨总是被强加在其中。作为声闻地和辟支佛地的对应语,不使用菩萨地而使用菩萨位,是由于菩萨地所含的内容尚且存疑。菩萨地所使用的情况大概包括初发心和新学的菩萨。在行位体系的次第中,《般若经》的首要目的便是使得菩萨和声闻辟支佛不具有共同性,以此突出代表菩萨地的菩萨位的重要性。
SSH为Struts2+Spring+Hibernate的缩写,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开源框架。
*本文原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期v.34 n.1 (总号=n.67),1985年12月25日。作者小泽宪珠,日本大正大学教授;译者辛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菩萨论文; 般若论文; 声闻论文; 波罗蜜论文; 一词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论文;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佛学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 日本大正大学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