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施氮水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氮素,水平,氮肥,甘蔗,玉米,中稻。
施氮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周珂,王晓军,李华芝,徐欣,高洪生[1](2019)在《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深埋(无秸秆、秸秆深埋)为主因素,施氮水平(无氮、低氮、中氮、高氮)为副因素,测定玉米的产量、籽实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深埋可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幅度在4.61%~9.88%之间。在秸秆深埋条件下,各施氮水平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玉米籽实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与籽实氮积累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高氮时秸秆深埋的籽实氮积累量高于无秸秆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高氮时秸秆深埋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4.61 kg/kg。秸秆深埋处理可以提高氮肥偏生产力。综上,在实际生产中,秸秆深埋时适当增施氮肥生产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2](2020)在《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_(CK))、减量23%(N_(-23%))、减量46%(N_(-46%))、不施氮(N_0)]对杂交中稻产量、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间杂交中稻产量差异显着,泸州点平均产量为8.54 t·hm~(-2)(中产点),德阳点平均产量为11.60 t·hm~(-2)(高产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减量施氮的响应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中产点:N_(-46%)处理杂交中稻产量与N_(CK)相当,但N_(-46%)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较N_(CK)平均分别增加了93.4%、87.5%、123.4%、6.8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和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较N_(CK)平均分别下降了32.1%、20.6%、21.4%。高产点:N_(-46%)处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高于N_(CK),但其产量较N_(CK)平均下降了7.3%,且两者差异显着。与N_(CK)相比,高产点N_(-23%)处理杂交中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平均分别增加1.3%、36.1%、31.7%、4.4个百分点、21.0%、3.2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2.8%、5.6%、6.4%。减氮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与其成熟期相对较低的稻草吸氮量和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有关。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与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可见,根据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的氮肥减施量,有利于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产量水平下杂交中稻减量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罗生启[3](2019)在《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施氮水平的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的施氮水平对马铃薯的日常生长和产量以及黄萎病发病率的影响,然后进行科学施肥,减少病虫害。(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韩旭平,赵兴杰,杜慧明[4](2019)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不同钾肥对土壤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与不同钾肥配施对土壤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土壤养分各指标影响差异不显着。在中氮水平,氯化钾与尿素配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比其他几组处理分别提高了20.9%、2.1%、3.4%、6.1%;硝酸钾与尿素配施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其他几组处理分别提高了19.6%、17.9%、9.8%、17.0%;磷酸二氢钾与尿素配施对土壤转化酶活性含量的影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前期转化酶活性比其他几组处理分别提高了33.1%、18.7%、20.5%、14.2%;土壤后期转化酶活性比其他几组处理分别提高了22.7%、13.3%、19.1%、7.3%。(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10期)
隋昆澎,唐江华[5](2019)在《叶面喷施氮肥对不同施氮水平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滴灌棉花为对象,设置3个处理,研究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后棉花株高和茎粗、 SPAD值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能够显着的增加棉花株高、SPAD值等生长指标。同时该处理的产量也比对照增加15.86%。根施氮肥结合叶面喷施氮肥对促进棉花生长发育起到了显着作用,而且能够提高棉花的产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范业赓,丘立杭,陈荣发,周慧文,黄杏[6](2019)在《施氮水平对不同甘蔗品种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6个甘蔗栽培品种(桂选B9、桂斐1号、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桂糖46号和桂糖47号)为主区,以尿素施用量(150 kg/hm~2和600 kg/hm~2)为副区,于伸长期施入全部氮肥,测定施氮水平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氮素水平对甘蔗萌芽出苗影响不大,而分蘖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同一品种的株高和茎径在低氮和高氮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而除了桂糖42号,其他品种高氮处理有效茎数比低氮处理多;不同品种间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试验所有品种甘蔗产量随着尿素施用量在150 kg/hm~2到600 kg/hm~2升高而增加;桂糖42号的高氮处理蔗糖分高于低氮,其他品种甘蔗蔗糖分均是低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氮肥施用增加对增加甘蔗分蘖率、有效茎数和甘蔗产量有明显的效应,但降低甘蔗蔗糖分;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不同,与品种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因此,生产上应结合甘蔗品种特性,有针对性施用氮肥,促进甘蔗的高效节本栽培。(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9年04期)
杨祥波,李玉玺,范嘉妍,雷琬莹,姜岩[7](2019)在《不同施氮水平玉米单作和间作白叁叶对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腐殖质组成的分析,评价玉米单作及间作白叁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白浆土培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通过4个施氮水平(140、175、200和225 kg·hm~(-2))的设置,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玉米单作及间作白叁叶2种栽培模式对白浆土总有机碳(TOC)含量、水溶性物质碳(C_(WSS))含量、可提取腐殖酸碳(C_(HE))含量、胡敏酸碳(C_(HA))含量、胡敏酸(HA)碱溶液E_4/E_6、胡富比(C_(HA)/C_(FA))及胡敏素碳(C_(Hu))含量的影响,明确对白浆土培肥效果最佳的玉米栽培模式。[结果]与拔节期相比,玉米灌浆期单作栽培模式仅在施氮水平225 kg·hm~(-2)时才能使白浆土TOC含量增加,而玉米间作白叁叶栽培模式的4个施氮水平处理中白浆土TOC和C_(HE)含量均增加。与CK相比,间作模式下较低施氮水平更有助于TOC含量的保蓄,其中,施氮量为140和175 kg·hm~(-2)时对C_(HE)的促进效果较好;相同施氮水平下,相对于单作模式,间作白叁叶栽培显着降低C_(WSS)的消耗;玉米单作栽培模式下,140、175和200 kg·hm~(-2)的施氮量促使HA分子结构简单化,而增施氮量为225 kg·hm~(-2)后可促使HA分子芳构化程度增加;间作白叁叶栽培模式更易促进C_(HA)/C_(FA)的降低,施氮量为175 kg·hm~(-2)时白浆土C_(HA)/C_(FA)的降低幅度最大,C_(HA)向C_(FA)转化优先以结构简单的分子进行,使留下的HA分子结构均向复杂化方向进行;玉米间作白叁叶栽培模式在较低施氮水平下(140和175 kg·hm~(-2))有利于C_(Hu)的矿化和分解,而在较高施氮水平下(225 kg·hm~(-2))更有利于C_(Hu)的形成和累积。[结论]玉米间作白叁叶,在14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更有助于白浆土TOC含量的保蓄以及C_(HE)含量增加,同时显着降低C_(WSS)的消耗,促进C_(Hu)的矿化和分解,并且该模式能够促进白浆土C_(HA)向C_(FA)的转换,使余下的HA分子结构更加复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龙致炜,宋广鹏,张军,孔佑平,陈长青[8](2019)在《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对施氮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施氮量与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于2014—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进行研究,选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的氮素水平,分别为150、225、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品种和氮肥施用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显着影响。随施氮量增加,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递增趋势;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2000s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1960s和1980s的品种,主要归因于冬小麦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均匀稳定,以及灌浆速率下降时间推迟,有利于"源"中积累的干物质向"库"中的转运。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产量均在225 kg/hm~2的施氮量下达到最高水平。2000s以来选育的品种更注重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适量施氮(225 kg/hm~2)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为冬小麦品种改良方向提供了借鉴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俞双恩,张梦婷,陈凯文,李倩倩,王梅[9](2019)在《灌排模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株高与茎蘖生长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灌排模式、施氮水平对水稻株高、茎蘖生长动态的影响,以稻田水位作为调控指标,通过测坑控水试验,采用Logistic曲线以及DMOR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分蘖期先旱后涝(FHL)、拔节孕穗期先旱后涝(BHL)以及控制灌排(CID) 3种处理对株高、茎蘖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排模式主要通过改变水稻株高、茎蘖的生长时间以及生长速率来影响株高、茎蘖生长,最大株高由大到小表现为CID处理、FHL处理、BHL处理,最大茎蘖数由大到小表现为CID处理、BHL处理、FHL处理。施氮主要是通过提高水稻株高、茎蘖的生长速率来促进株高、茎蘖生长;最大株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CID和FHL两种处理下,最大株高由施氮150 kg/hm~2的98. 9、97. 8 cm增加到施氮300 kg/hm~2的102. 4、101. 2 cm,继续施氮没有显着提高; CID处理和BHL处理下,最大茎蘖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FHL处理下,低氮处理和高氮处理的最大茎蘖数显着小于中氮处理。灌排模式与施氮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株高、茎蘖数动态过程均有极显着影响,增施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水分胁迫所引起的株高、茎蘖数的下降,但是高氮会加重水分胁迫,不利于株高、茎蘖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周慧文,陈荣发,范业赓,丘立杭,李杨瑞[10](2019)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甘蔗内源激素、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2;中水平:尿素450 kg/hm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2>300 kg/hm2>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750 kg/hm2,其中150 kg/hm2和300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kg/hm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2>0 kg/hm2>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750 kg/hm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施氮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_(CK))、减量23%(N_(-23%))、减量46%(N_(-46%))、不施氮(N_0)]对杂交中稻产量、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间杂交中稻产量差异显着,泸州点平均产量为8.54 t·hm~(-2)(中产点),德阳点平均产量为11.60 t·hm~(-2)(高产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减量施氮的响应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中产点:N_(-46%)处理杂交中稻产量与N_(CK)相当,但N_(-46%)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较N_(CK)平均分别增加了93.4%、87.5%、123.4%、6.8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和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较N_(CK)平均分别下降了32.1%、20.6%、21.4%。高产点:N_(-46%)处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高于N_(CK),但其产量较N_(CK)平均下降了7.3%,且两者差异显着。与N_(CK)相比,高产点N_(-23%)处理杂交中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平均分别增加1.3%、36.1%、31.7%、4.4个百分点、21.0%、3.2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2.8%、5.6%、6.4%。减氮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与其成熟期相对较低的稻草吸氮量和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有关。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与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可见,根据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的氮肥减施量,有利于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产量水平下杂交中稻减量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施氮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1].周珂,王晓军,李华芝,徐欣,高洪生.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蒋鹏,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0
[3].罗生启.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4].韩旭平,赵兴杰,杜慧明.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不同钾肥对土壤氮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2019
[5].隋昆澎,唐江华.叶面喷施氮肥对不同施氮水平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9
[6].范业赓,丘立杭,陈荣发,周慧文,黄杏.施氮水平对不同甘蔗品种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9
[7].杨祥波,李玉玺,范嘉妍,雷琬莹,姜岩.不同施氮水平玉米单作和间作白叁叶对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8].龙致炜,宋广鹏,张军,孔佑平,陈长青.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对施氮水平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俞双恩,张梦婷,陈凯文,李倩倩,王梅.灌排模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株高与茎蘖生长动态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9
[10].周慧文,陈荣发,范业赓,丘立杭,李杨瑞.不同施氮水平下甘蔗内源激素、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J].热带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