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异性平钢板论文_吴文清,张娴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异性平钢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交,桥面,组合,异性,波形,钢桥,面板。

正交异性平钢板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清,张娴[1](2019)在《基于波形钢板的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静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波形钢板的新型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形式,该新型桥面板结构包括上顶板、波形钢板加劲肋、下顶板和横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新型正交异性板的横向传力特性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顶板厚度、横肋间距、横肋厚度等参数变化对新型结构疲劳热点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正交异性板具有双向受力的特点,与传统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受力模式明显不同,因此结构设计时需要加大横肋间距,才能充分发挥桥面板较明显的荷载横向分配特性;同时,基于构造参数的影响,提出了适合新型结构的构造参数,以充分发挥新型结构的优势,避免过于复杂的焊接构造。(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9年01期)

高展,张慧,靳春玲[2](2019)在《常温养护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正交异性桥面板铺装破坏和钢桥面板开裂的问题,提出一种常温养护下正交异性钢板-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组合桥面结构体系。基于某大桥建立局部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对比常温RPC组合箱梁、纯钢箱梁、高温RPC组合箱梁和普通混凝土组合箱梁的桥面系应力状态;同时开展局部模型静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常温养护下RPC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常温养护的RPC组合箱梁的RPC层拉应力达到了6.45 MPa,未出现裂缝,此应力远高于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为解决桥面铺装破坏提供了思路;常温RPC组合箱梁和高温RPC组合箱梁桥面板应力降幅都超过了80%,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组合箱梁,从而改善桥面板疲劳性能。常温养护的RPC在施工现场便于制作,应用前景较好。(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张娴[3](2018)在《基于波形钢板的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正交异性桥面板构造(简称:传统桥面板)复杂、细节繁多,且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极易产生疲劳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结构的使用性能。虽然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容易产生疲劳开裂的问题,然而疲劳开裂问题并未真正消除。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裂纹包括荷载引起的疲劳裂纹和面外变形引起的疲劳裂纹。由荷载引起的疲劳裂纹典型的有纵肋对接焊缝处,由面外变形引起的疲劳裂纹主要有纵肋与横肋连接焊缝处、纵肋与顶板连接焊缝处。因此有必要从应力幅和面外变形两个指标去考察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受力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波形钢板加劲肋钢正交异性桥面板(简称:新型桥面板)结构,其桥面板主要由上顶板、波形加劲肋、下顶板等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由高强螺栓连接,可以大大减小焊缝数量;由于新型结构的组成特点,其横断面由上顶板、波形钢板和下顶板组成了桁架结构形式,使得结构横向受力成为可能,由此也大大提高截面的横向抗弯刚度,使得截面纵横向受力更加均匀,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容易产生疲劳开裂的问题。本文将对新型桥面板结构的受力特性展开研究,并与传统桥面板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本文基于传统结构,提出了新型结构的叁大受力体系,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考察了顶板各关键点的横向、纵向应力比,分析表明新型结构桥面板的受力更加均匀合理。(2)本文以应力幅和面外变形幅为指标,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两种结构(新型桥面板结构和传统桥面板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基于初步有限元分析成果,确立两种结构各自的疲劳易损部位,然后对疲劳易损部位进行加载,得到该部位最大、最小应力和变形,以确定结构的应力幅和变形幅,并对其疲劳性能进行评估。分析表明,新型结构各个疲劳易损部位的受力情况均较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3)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考察新型结构各个部位参数变化对不同疲劳易损部位应力幅的影响,并确立了新型正交异性结构两组较优参数组合方案;研究表明,不带横肋的新型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6)

王成坤[4](2017)在《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铺装体系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正交异性钢顶板与铺装层间设置高性能混凝土永久结构层(如STC),形成组合铺装体系,以期同时改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铺装层的受力状况。但由于STC造价较高、施工工艺要求严格等原因,本文以东莞水道主桥(闭口肋)和常虎匝道桥(开口肋)为工程背景,展开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力学性能研究和基于相同造价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不同铺装设计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即将相同造价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STC组合铺装体系等效为不同钢顶板及纵肋厚度的普通混凝土组合铺装体系,对两者的受力性能展开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首先,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节段简化模型进行了讨论,包括模型的边界条件、网格尺寸、纵横向范围、最不利荷载工况等,通过对比各要素变化时对结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受力特性及简化计算模型的相关参数。(2)其次,通过对比分析钢桥面板和铺装层组合前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竖向位移峰值、纵横向拉应力峰值的变化情况,发现钢桥面板和铺装层间采用组合铺装设计可以显着降低桥面的各项力学指标,对改善钢桥面板的局部受力有利。(3)再次,通过建立考虑组合效应的铺装体系模型,分析了不同结构层材料对桥面板受力的影响情况,由于结构层与钢主梁一起参与受力,结构层刚度增加,其承担荷载的比例增大,使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沥青层的位移、应力峰值水平均有所降低,而结构层的应力峰值有所升高;当使用STC代替沥青作为铺装下层时,相同工况作用下,桥面板刚度提高约38%,与STC基层相比,当采用C60混凝土作为铺装基层时,两者之间的刚度仅相差约2.4%,说明这两种钢桥面板组合铺装体系的刚度基本相同,但此时C60混凝土基层的拉应力已超出其抗拉强度设计值。(4)最后,研究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普通混凝土组合铺装体系的受力性能随不同厚度顶板、纵肋的变化情况,并将STC基层按造价相同的原则等效为钢顶板、纵肋厚度。对比分析增加钢顶板厚度和纵肋厚度的普通混凝土组合铺装体系相较于STC组合铺装体系,前者可以显着降低钢桥面板和铺装层的应力峰值水平,再加上其施工工艺简单,使得等效后的组合铺装体系适用性更强。(5)此外,研究发现闭口加劲肋桥面板和开口加劲肋桥面板受力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随着纵肋厚度增加,纵肋的抗扭刚度增大,荷载作用下纵肋的扭转效应引起与纵肋连接处的横隔板横向主应力峰值增加,对横隔板受力十分不利。(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2)

苏庆田,田乐,曾明根,邵长宇,陈亮[5](2016)在《正交异性折形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基本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程中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桥面板的结构特点和具体使用状况,提出了一种钢与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通过对截面参数的优化,得到合理的组合桥面板截面形式。与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桥面板的受力对比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应用于某些工程可行性。采用足尺桥面板的加载试验,得到了组合桥面板的抗弯极限承载力为规范车辆荷载效应的5.67倍,证实了其应用到桥梁结构中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根据试验结果,在正常使用阶段可以按照平截面假定计算组合桥面板受力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6年S1期)

廖贵星[6](2016)在《新型波形顶板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问题是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用和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结构复杂、焊缝众多以及局部应力集中突出,仅通过结构构造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问题。进一步优化结构体系,是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难题的有效途径。将传统的纵肋顶板体系简化为波形顶板,并在其上铺设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混凝土)结构层,组成新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结构体系,以期改善桥面板关键易损部位的疲劳性能。为研究该新型结构的可行性和验证其抗疲劳性能的优越性,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工作:(1)回顾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其主要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着重综述该类结构疲劳问题研究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新型波形顶板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结构的设计理念;(2)对新型波形顶板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结构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探究影响其受力性能的主要参数,并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3)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确定新型波形顶板正交异性钢—RPC组合桥面结构的疲劳易损部位,并通过热点应力法评价其疲劳性能;(4)将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新型正交异性钢—RPC组合桥面板两类关键疲劳易损部位进行对比研究,验证其抗疲劳性能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何志胜[7](2016)在《连续梁聚氨酯—钢板复合材料正交异性桥面板静力及稳定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氨酯-钢板复合材料正交异性桥面板是用聚氨酯-钢板夹层结构替代普通钢桥面板的盖板,并且大量减少纵肋数量而成的一种新型桥面结构,目前在国外的桥面板新建、更换及维修加固中均有应用。由于该新型桥面板在国内尚未应用且缺失相应的研究,为此本文以有限元模拟为基础,对新型桥面板进行全桥复杂荷载工况下静力分析及局部模型稳定性能研究,揭示新型桥面板的受力性能特点,为其在国内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首先,本文以现有研究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夹层板概念、力学模型及稳定分析理论。随后,重点介绍了普通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基本理论、叁大受力体系和稳定分析理论。其次,根据现有工程实例和钢箱梁设计规范,初步设计采用普通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叁跨连续钢箱梁。在构造和受力响应符合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用新型桥面板替换连续钢箱梁的普通钢桥面板,分析新型桥面板在桥梁复杂荷载工况下的受力性能,并与普通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进行对比。经分析计算,聚氨酯-钢板复合材料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力学性能可满足桥梁的安全和可靠性要求,在某些方面甚至优越于普通桥面板。再次,以桥面板体系理论为基础,从全桥模型中提取聚氨酯-钢板复合材料正交异性桥面板局部子模型,对子模型进行线弹性稳定分析和非线性稳定分析。结果表明,在纵肋数量几乎减少一半情况下新型桥面板的稳定性能还能与普通桥面板相当,其弹性稳定系数及稳定极限承载力均满足安全要求。材料弹塑性、几何非线性和初始缺陷对新型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安全考虑在设计中应全部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夹层板钢板厚度、芯层厚度和纵肋数量等参数变化对新型桥面板的稳定性能的影响。经对比分析,得到了各参数对新型桥面板稳定性能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合理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总之,本文对聚氨酯-钢板复合材料正交异性桥面板的构造设计、全桥环境下静力分析以及稳定性能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对新型桥面板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8)

黄坤[8](2016)在《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合理构造形式及其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异性桥面板以其自重轻、节省钢材、极限承载力大、工程适用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桥梁工程中。但是由于其纵横肋交错焊接,焊缝繁多、结构复杂,造成板肋搭接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疲劳开裂、铺装层破坏频发。通过创新桥面板结构体系发展新型组合桥面板结构,可为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和桥面铺装易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为研究对象,对于纵肋形式以及纵肋与横隔板连接处合理构造形式问题进行了研究;以RPC结构层的拉应力为主要指标,深入探讨了钢桥面板构造对于其RPC结构层拉应力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一座大跨度悬索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在典型大跨度桥梁中的适用性问题。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相比,在自重增加较小的情况下,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受力性能显着提高,桥面板局部刚度明显提高;(2)对日本和德国常用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在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与RPC结构层结合方案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优于后者,据此推荐了适用于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的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形式;(3)以实腹式箱梁为研究对象,对于纵肋与横肋交叉部位的开孔形状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横隔板开孔自由边和U肋疲劳热点处应力最小为目标,确定了合理的横隔板开孔形式;(4)纵腹板顶部RPC结构层最大横桥向拉应力对于轮载的横桥向布载位置十分敏感且在一定距离内保持较高的应力水平,因此在钢箱梁设计时纵腹板布置在横桥向尽量远离行车道;(5)横隔板间距、RPC结构层厚度以及U肋高度会对RPC结构层的横桥向拉应力产生显着的影响;纵腹板间距和钢顶板厚度对RPC结构层的拉应力影响较小;(6)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在大跨度悬索桥中适用性良好,且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郭伟峰[9](2016)在《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优化设计及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性能,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该结构在整体疲劳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该类结构顶板与纵肋焊缝和纵肋腹板局部区域疲劳强度不足问题突出,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并改善上述控制部位的疲劳性能,是推动这一新型桥面板结构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上设置混凝土结构层,发展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是改善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关键疲劳易损部位抗疲劳性能的有效途径。对于该类结构的优化设计问题及其在典型桥型中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概述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发展历程,简述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面临的两类难题,综述了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发展概况;(2)以典型的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增设混凝土结构层在改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局部应力集中、增大结构局部刚度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组合结构体系能够增加其桥面刚度,显着降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关键疲劳易损部位的应力水平;(3)确定了影响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结构受力的主要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Kriging方法对两类大纵肋组合桥面板的截面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Kriging方法适用于大纵肋组合桥面板的结构优化设计问题。(4)以所确定的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优化设计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热点应力法对于叁类桥面板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与混凝土结构层组成的组合受力体系能够显着降低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中钢桥面板关键疲劳易损部位的应力幅,提高其疲劳寿命;(5)以港珠澳大桥深水区非通航孔标准联连续钢箱梁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在大跨度连续梁桥中的适用性问题。结果表明: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在大跨度连续梁桥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苏庆田,田乐,韩旭,邵长宇[10](2015)在《正交异性折形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基本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程中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桥面板的结构特点和具体使用状况,提出了一种钢与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通过对截面参数的优化,得到合理的组合桥面板截面形式。与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桥面板的受力对比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应用于某些工程可行性。采用足尺桥面板的加载试验,得到了组合桥面板的抗弯极限承载力为规范车辆荷载效应的5.67倍,证实了其应用到桥梁结构中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根据试验结果,在正常使用阶段可以按照平截面假定计算组合桥面板受力性能。(本文来源于《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5-10-31)

正交异性平钢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正交异性桥面板铺装破坏和钢桥面板开裂的问题,提出一种常温养护下正交异性钢板-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组合桥面结构体系。基于某大桥建立局部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对比常温RPC组合箱梁、纯钢箱梁、高温RPC组合箱梁和普通混凝土组合箱梁的桥面系应力状态;同时开展局部模型静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常温养护下RPC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常温养护的RPC组合箱梁的RPC层拉应力达到了6.45 MPa,未出现裂缝,此应力远高于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为解决桥面铺装破坏提供了思路;常温RPC组合箱梁和高温RPC组合箱梁桥面板应力降幅都超过了80%,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组合箱梁,从而改善桥面板疲劳性能。常温养护的RPC在施工现场便于制作,应用前景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异性平钢板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清,张娴.基于波形钢板的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静力特性研究[J].钢结构.2019

[2].高展,张慧,靳春玲.常温养护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力学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9

[3].张娴.基于波形钢板的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力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王成坤.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铺装体系适用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7

[5].苏庆田,田乐,曾明根,邵长宇,陈亮.正交异性折形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基本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6

[6].廖贵星.新型波形顶板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何志胜.连续梁聚氨酯—钢板复合材料正交异性桥面板静力及稳定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

[8].黄坤.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RPC组合桥面板合理构造形式及其适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郭伟峰.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优化设计及适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10].苏庆田,田乐,韩旭,邵长宇.正交异性折形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基本性能[C].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5

论文知识图

顶板相对挠跨比1.2开口截面肋1.3闭口截面肋141.4钢筋连接件(2):上,混土,...1.5开孔板连接件的钢混组合桥面正交异性桥面板局部应力测试加载轮位图

标签:;  ;  ;  ;  ;  ;  ;  

正交异性平钢板论文_吴文清,张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