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芫菁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芫菁属,亚属,种,新记录
芫菁科论文文献综述
潘昭,胡子渊,任国栋[1](2019)在《中国绿芫菁属新记录亚属——印绿芫菁亚属及一新记录种记述(鞘翅目:芫菁科,绿芫菁族)》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绿芫菁属Lytta Fabricius, 1775印绿芫菁亚属Indiolytta Selander, 1960和端黑绿芫菁Lytta(Indiolytta)melanura(Hope, 1831)在中国的分布。标本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那才村,保存在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此外,给出端黑绿芫菁形态描述和特征图,并比较和讨论了该种与印绿芫菁亚属其他3种的区别。(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5期)
郭勇嘉[2](2014)在《中国芫菁科区系分析与生物地理学研究(鞘翅目:拟步甲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分类研究及文献整理,给出了中国芫菁科昆虫名录。根据已知分布地,进行了中国芫菁科昆虫区系分析。统计了中国芫菁科昆虫在我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地,并运用GIS、SPSS软件等,绘制了芫菁科8族的地理分布图,确定了每族的多样性分布中心及特有分布区;同时对芫菁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地理区的形成顺序和亚区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芫菁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地理分布角度探讨了芫菁科科各属或种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芫菁科8族的分布中心我国记录的芫菁科昆虫共有2亚科8族26属202种,约为世界记录种的6.73%。其区系构成有叁种类型,分别为古北,东洋,东洋-古北。其中古北型为主要区系类型,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应为中国芫菁科昆虫的丰富度中心和分布中心及热点地区。8族的分布中心分别为:齿角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豆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绿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斑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和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短翅芫菁族分布中心为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齿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华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和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栉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细芫菁族分布中心为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且由芫菁科昆虫的扩散和分布顺序为从北到南,从高纬度到低纬度,知芫菁科昆虫各族的扩散顺序(由近及远)首先是齿角芫菁族,斑芫菁族,栉芫菁族,之后是齿芫菁族,然后是绿芫菁族,短翅芫菁族,细芫菁族,最后是豆芫菁族。2.中国芫菁科昆虫分布区的支序分析由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 PAE)分析可知,芫菁科昆虫在我国各区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东北区,蒙新区,华北区,青藏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该顺序的形成主要与芫菁的食性及第四纪冰川期活动有关。第四纪冰川期,气温骤冷,南方大多数物种灭绝,北方芫菁得意侥幸存活,且在温暖时期扩散到南方。3.中国芫菁科昆虫26属进行属间聚类分析。在分析结果中,眼芫菁属,琴芫菁属,齿角芫菁属,圆角芫菁属,短角芫菁属,异角芫菁属,角绿芫菁属,这7属聚为一类,且其相似性指数为1.000。大概是因为属中含有极少的种且均只分布于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4.中国芫菁科昆虫亚区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发现:(1)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附阿尔泰山地)与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聚为一类,这这可能是由于大兴安岭亚区包含了阿尔泰山地,而阿尔泰山地跟天山山地距离很近,地貌类型及气候类型等相似,其二者的动植物分布亦很相似。且在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是发现其分布于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的芫菁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于阿尔泰山地,故聚为一类。(2)青藏区的羌塘高原亚区和东北区的松辽平原亚区单出来不与任何一个亚区聚为一类。(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6-01)
王新谱,王海玲,任国栋[3](2014)在《中国绿芫菁属分类纪要(鞘翅目:芫菁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绿芫菁属Lytta 9亚属的分类历史。记述了采自西藏的1中国新记录种:赛兰绿芫菁Lytta(Asiolytta)selanderi Saha,并对2个种的亚属分类地位进行了重新处理:Lytta(Lytta)battonii(Kaszab),Lytta(Lytta)sifanica(Semenov);列出了中国绿芫菁属已知种类的名录,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4年01期)
李秀敏,任国栋,王新谱[4](2013)在《蓝绿齿角芫菁异型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鞘翅目,芫菁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绿齿角芫菁Cerocoma schreberi Fabricius成虫两性触角形状差异极大,性二型特征十分显着,即♀性触角典型棒状,♂性触角为不规则状.应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性触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该虫触角表面共分布4类11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TS2)、锥形感器(BS3)和指形感器(DS1)为♀、♂性共有的感器类型,其感器的数量分布以毛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最多.♀、性触角的感器类型、感器数量和感器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陈元生,涂小云[5](2013)在《芫菁科昆虫的滞育、饲养及生防利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芫菁是斑蝥素的主要资源昆虫,也是蝗虫的天敌昆虫,斑蝥素在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但芫菁的人工养殖是个难题,致使对其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为此,对芫菁的滞育、人工饲养技术、生物防治应用包括以虫治虫,斑蝥素治虫、抑菌、除草等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并对今后芫菁科昆虫的研究和利用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3年05期)
赵亚楠[6](2013)在《中国短翅芫菁族Meloini分类研究(鞘翅目:芫菁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翅芫菁族Meloini隶属芫菁科Meloidae,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昆虫。本文对中国短翅芫菁族昆虫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共分为总论和各论2个部分,根据标本提供了物种形态描述、特征图及整体照。总论部分简要回顾了世界和中国短翅芫菁族分类研究历史,对研究材料及方法、各部分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介绍。各论部分按照Bologna(1991)分类体系对中国33种短翅芫菁进行分类整理,编制了亚属和种检索表,对各亚属和种进行了详尽描述,每种按时间顺序列出引证文献和同物异名,并给出地理分布信息。研究期间,取得如下新成果:确定了1个种的亚属分类地位:长茎短翅芫菁Meloe (Meloe) longipennis Fairmaire,1891。发现5新种:凹背短翅芫菁Meloe (Meloe) concaviferus sp. nov.中突短翅芫菁新种Meloe (Meloe) kyphus sp. nov.、石氏短翅芫菁Meloe(Meloe) shii sp. nov.、凹茎短翅芫菁新种Meloe (Meloe) sphaenoideus sp. nov.、鳍角短翅芫菁Meloe(Meloe) subtrigonatus sp. nov.发现1中国新记录亚属:Meloegonius Reitter,1911;发现3中国新记录种:紫短翅芫菁Meloe (Meloe) coarctatus Motschulsky,1858、肾角短翅芫菁Meloe (Meloe) menoko Kono,1936和方瘤短翅芫菁Meloe (Meloegonius) cicatricosus Leach,1815.新种模式标本和新记录标本及其他研究标本主要保存在宁夏大学农学院标本馆。(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3-05-01)
李秀敏,任国栋,王新谱[7](2013)在《基于触角感器的部分芫菁属、种分类地位和关系分析(鞘翅目:芫菁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斑芫菁族分类系统中伪斑芫菁属Pseudabris分类关系的不确定,选择该族6个代表种,对其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变化和分布位置做了记述、分析比较,提供了扫描电镜照片;基于14个触角特征的分析数据,构建了该族3个属和6个种可能的系统发育树。属间关系:沟芫菁属Hycleus+(伪斑芫菁Pseudabris+苹斑芫菁Mylabris);种间关系:(眼斑沟芫菁H.cichorii+大斑沟芫菁指名亚种H.phaleratus)+((长角伪斑芫菁P.hingstoni+长腹伪斑芫菁P.longiventris)+(苹斑芫菁M.calida+丽斑芫菁M.speciosa))。(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海玲,王新谱,任国栋[8](2012)在《中国绿芫菁属一新种(鞘翅目:芫菁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中国河北的绿芫菁属Lytta Fabricius 1 新种:周氏绿芫菁Lytta choui sp. nov.。新种外形与绿边绿芫菁L. suturella (Motschulsky, 1860)十分相似,但新种:1)头部黄色额斑菱形;2)前足胫节末端 2 距,外距细小,内距大而弯;3)第8节背板锐角凹陷;4)前胸前缘凹陷较浅;5)中茎腹钩发达,阳茎细长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别。文中还给出了新种的成虫和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赵亚楠,贺海明,王新谱[9](2012)在《宁夏芫菁种类记述(鞘翅目,芫菁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芫菁是一类经济价值较为重要的药用昆虫和天敌昆虫资源.在物种考察基础上,依据馆藏标本和文献资料,对宁夏的芫菁种类进行分类和整理,共得到5属20种,编制分类检索表,给出已知种的分布信息和已知寄主,以期为宁夏芫菁资源开发利用和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王新谱,王海玲,潘昭,任国栋[10](2012)在《芫菁科中国一新纪录属种(鞘翅目,拟步甲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芫菁科Meloidae中国1新纪录属,异角芫菁属Rhampholyssa,以及中国1新纪录种,斯氏异角芫菁Rhampholys sasteveni(Fischervon Waldheim,1823)。该属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触角8节,♂性第3~5节极为特化,背面观颊几乎不可见;♂额具发达纵隆脊并由侧面可见。提供了斯氏异角芫菁形态描述、生物学、寄主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芫菁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分类研究及文献整理,给出了中国芫菁科昆虫名录。根据已知分布地,进行了中国芫菁科昆虫区系分析。统计了中国芫菁科昆虫在我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地,并运用GIS、SPSS软件等,绘制了芫菁科8族的地理分布图,确定了每族的多样性分布中心及特有分布区;同时对芫菁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地理区的形成顺序和亚区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芫菁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地理分布角度探讨了芫菁科科各属或种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芫菁科8族的分布中心我国记录的芫菁科昆虫共有2亚科8族26属202种,约为世界记录种的6.73%。其区系构成有叁种类型,分别为古北,东洋,东洋-古北。其中古北型为主要区系类型,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应为中国芫菁科昆虫的丰富度中心和分布中心及热点地区。8族的分布中心分别为:齿角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豆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绿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斑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和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短翅芫菁族分布中心为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齿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华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和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栉芫菁族的分布中心为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细芫菁族分布中心为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且由芫菁科昆虫的扩散和分布顺序为从北到南,从高纬度到低纬度,知芫菁科昆虫各族的扩散顺序(由近及远)首先是齿角芫菁族,斑芫菁族,栉芫菁族,之后是齿芫菁族,然后是绿芫菁族,短翅芫菁族,细芫菁族,最后是豆芫菁族。2.中国芫菁科昆虫分布区的支序分析由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 PAE)分析可知,芫菁科昆虫在我国各区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东北区,蒙新区,华北区,青藏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该顺序的形成主要与芫菁的食性及第四纪冰川期活动有关。第四纪冰川期,气温骤冷,南方大多数物种灭绝,北方芫菁得意侥幸存活,且在温暖时期扩散到南方。3.中国芫菁科昆虫26属进行属间聚类分析。在分析结果中,眼芫菁属,琴芫菁属,齿角芫菁属,圆角芫菁属,短角芫菁属,异角芫菁属,角绿芫菁属,这7属聚为一类,且其相似性指数为1.000。大概是因为属中含有极少的种且均只分布于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4.中国芫菁科昆虫亚区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发现:(1)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附阿尔泰山地)与蒙新区的天山山地亚区聚为一类,这这可能是由于大兴安岭亚区包含了阿尔泰山地,而阿尔泰山地跟天山山地距离很近,地貌类型及气候类型等相似,其二者的动植物分布亦很相似。且在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是发现其分布于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的芫菁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于阿尔泰山地,故聚为一类。(2)青藏区的羌塘高原亚区和东北区的松辽平原亚区单出来不与任何一个亚区聚为一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芫菁科论文参考文献
[1].潘昭,胡子渊,任国栋.中国绿芫菁属新记录亚属——印绿芫菁亚属及一新记录种记述(鞘翅目:芫菁科,绿芫菁族)[J].四川动物.2019
[2].郭勇嘉.中国芫菁科区系分析与生物地理学研究(鞘翅目:拟步甲总科)[D].河北大学.2014
[3].王新谱,王海玲,任国栋.中国绿芫菁属分类纪要(鞘翅目:芫菁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4
[4].李秀敏,任国栋,王新谱.蓝绿齿角芫菁异型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鞘翅目,芫菁科)[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陈元生,涂小云.芫菁科昆虫的滞育、饲养及生防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3
[6].赵亚楠.中国短翅芫菁族Meloini分类研究(鞘翅目:芫菁科)[D].宁夏大学.2013
[7].李秀敏,任国栋,王新谱.基于触角感器的部分芫菁属、种分类地位和关系分析(鞘翅目:芫菁科)[J].应用昆虫学报.2013
[8].王海玲,王新谱,任国栋.中国绿芫菁属一新种(鞘翅目:芫菁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9].赵亚楠,贺海明,王新谱.宁夏芫菁种类记述(鞘翅目,芫菁科)[J].农业科学研究.2012
[10].王新谱,王海玲,潘昭,任国栋.芫菁科中国一新纪录属种(鞘翅目,拟步甲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