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战后的日苏关系随着鸠山一郎的“共产圈”外交政策开始发生变化,通过日苏双方较为积极的谈判,虽然历经4次谈判,但最终鸠山一郎完成了日本同苏联恢复邦交的任务,实现了日本走向战后国际社会的第一步。通过研究第一次日苏伦敦谈判,可以从中了解到日苏谈判的核心争论点,以及其后日苏关系的推进方向。
关键词:鸠山一郎;日苏关系;第一次伦敦谈判
鸠山一郎是日本战后重要的首相之一,在其组阁后,鸠山内阁将以对美协调著称的吉田外交的战后路线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日本方面派遣了高碕达之助与中国的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面,就中日和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另一方面,鸠山等人在1956年访问苏联,并签署了《日苏共同宣言》。在《日苏共同宣言》签署了两个月后,日本正式加入了联合国,实现了这一目标的鸠山在随后宣布引退。本文通过研究鸠山内阁时期的日苏第一次伦敦谈判的过程,以此来研究日苏对于恢复邦交的问题焦点,通过研究这一段谈判过程,进一步研究对日本战后外交路线的选择与方向,以及由此对日本战后外交路线的影响。
1战后恢复日苏邦交谈判的源起
在1955年1月10日的车中记者会上提出了“同中、苏恢复邦交”的想法。随后,伴随着的“鸠山热”的出现,以及大众被吉田茂时代的所施行的秘密的、独断的外交政策感到疲惫的时候,鸠山一郎全新的外交政策让大众看到了希望,因而对鸠山组阁后的外交政策万分期待。就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外交政策作为鸠山一郎提倡的主要外交方针终于被确定了下来。而早在一年前的12月11日,重光葵就已发表了关于鸠山政府外交政策的声明,其中提到了“愿意在彼此可以接受的条件下,恢复日本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但这种调整要不损害日本所谓‘自由国家的基本合作’。”从这一则声明中,可以看到,鸠山内阁背负起了吉田茂内阁所无法背负的责任,那就是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外交。但是,这一则声明中的后半句“不损害日本所谓‘自由国家的基本合作’。”这其中鸠山内阁是在顶着美国方面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着他们所主张的外交政策。就在一边是大众拥护下的支持,一边是美国强力手腕的压迫下,鸠山内阁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开始缓慢的推进开来。
苏联是比较积极的响应了当时鸠山一郎所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提议,苏联自1953年开始,缓和了对日本的态度,就在鸠山一郎组阁不久后,莫洛托夫在1954年12月15日发表了一则声明,声明中提到了苏联与中国都准备同人本个别单独地进行恢复邦交的谈判的意向。但是苏联的单方面示好并没有得到当时外务省的回应,以重光葵为首的外务省坚持以对美的追随外交为主,而且不承认苏联的独立国家性质,苏联派出的多姆尼茨基多次同外务省的顾问谷正元和参赞加濑俊一接触,但最后都遭到了日本外务省的无情拒绝。但是苏联方面仍旧没有放弃,他们改变了之前通过外务省传达恢复邦交正常化的意愿,改为通过日苏恢复邦交国民会议中在事务局担任局长的马道僴、日苏友好协会的尾行昭二和参议院议员杉原荒太等人接触,希望能通过他们直接同鸠山一郎见面。
2012年以来,诸暨市人民法院及下属各个法庭,先后设立了诉讼服务中心,由法官轮流值班,为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诉讼引导、判后答疑等法律服务。对涉及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小额债务等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前来立案时,立案法官会发送《调解劝导书》,劝导其到驻庭调解中心先行调解。2013年以来,各法庭的驻庭调解中心累计促成3460起纠纷诉前调解成功,调解成功率达70%以上,自动履行率达98.34%。[6]
结果证明,苏联的这一次做法是正确的,鸠山一郎很快就同意了多姆尼茨基的见面请求,1955年1月7日,多姆尼茨基一行人在东京会见了鸠山一郎。双方就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缔结恢复邦交条约、互派大使,然后再就解决领土问题、互相通商、西伯利亚战犯问题、日本加入联合国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谈判磋商。经过多次日本会议言论,最终决定松本俊一为这次的全权代表。根据与多姆尼茨基的会谈,日本和苏联方面开始着手进行谈判地点、时间等方面的磋商,经过同苏联的探讨,最终决定谈判地点选在了英国伦敦,以双方驻英大使馆为谈判场所。在5月26日,松本俊一收到了来自重光葵外相的政府指示,其内容包括谈判的目标、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的诉求、释放被扣留日本人、日苏领土问题、渔业问题和通商问题等亟待解决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日本方面无法认同的问题。
2第一次日苏伦敦谈判
同年6月7日在日本大使馆举行了第二次正式会谈,松本俊一代表日本向苏联提交了包含北方四岛在内的7项内容作为本次谈判基础的备忘录,要求苏联方面探讨其合理性与可能性。这则备忘录的主要内容有几点:一,战俘遣返;二,领土问题;三,渔业问题;四,保持互相尊重,和平解决争端等内容。苏联方面的代表马立克表示需要时间进行详细研究,并希望下次的会面时间定在6月14日。这一次会谈中,苏联并没有向日本提出任何关于促进会谈的要求,而就在14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谈上,苏联向日本提出了苏联主张的日苏和约的草案,由12条组成,主要的内容有几点:一,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内政不干涉;二,苏联放弃对日的追偿,并要求日本放弃在战争时期下对苏联以及团体、国民的一切要求;三,要求日本承认苏联对库页岛的领土主权;四,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五,两国应互通商贸和邮件;六,开展两国间的文化合作等内容。苏联的草案之中,没有涉及松本俊一出发前日本政府所申明的在押日本人的问题,在随后的第4次会谈(6月21日)到第15次会谈(9月13日)之中,每次会谈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日本方面一直申明要求苏联先释放在押日本人之后,再商定和约内容,并坚持北方四岛的主权。而苏联方面,针对日本的“无理要求”例如强硬要求库页岛南部主权问题国际化、要求北方四岛归还、先释放在押日本人后缔结条约等内容进行了质疑,并一度怀疑日本与苏联谈判的诚心不足。日苏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没有得到统一的意见,而在此时,苏联的全权代表马立克将奉苏联的指派,赶赴纽约。在一方全权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第一次日苏谈判被迫中断,两国的邦交正常化谈判没有实现实质性的推进。
第一次日苏伦敦谈判在苏联的全权代表马立克的缺席下,被迫中断。在中断前的最后一次会谈中,即第十五次会谈,双方再一次将争论的焦点放在了领土问题和在押日本人问题上。但是苏联的态度突然就变得强硬起来,主要是因为重光葵在华盛顿全国新闻记者俱乐部所作的演讲中说道日本并不打算同苏联建立亲密关系,这一点迫使了日苏谈判陷入了危机的境地,这也就不得不迫使双方中断了这次会谈,这次会谈的给日苏双方都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日本意识到了苏联针对库页岛以及北方四岛问题有着坚定的立场,但是齿舞岛和色丹岛有意归还给日本;日本方面一直坚持的优先解放在押日本人的立场逐渐被苏联所接受,这也是后面3次谈判的核心之一。
1955年6月3日,在苏联大使馆进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双方代表团会见后就结束了,这一次会谈之中,双方并没有交换任何谈判的意见。
在9月23日,日苏双方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日苏两国代表团于二十一日就今后谈判方式交换了意见,由于松本全权代表将赴东京同本国政府商谈,双方同意暂时停止谈判。双方并同意于日本全权代表返回伦敦后继续进行谈判。在日本全权代表缺席期间,日本方面委任首席随员高桥,苏联方面委任驻英临时代办别洛赫沃斯季科夫于必要时进行谈判。”
3谈判的结果
“小刘和报社签订有劳动合同,她在所供职报社报纸上发的稿件,取得的收入,与其他收入一起,合并为工资薪金所得,并非新个税法中所称的稿酬所得。她投稿给其他媒体、电台的时评收入,属于稿酬所得。”济南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处负责人答复,修改后的新个税法允许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类收入在扣除20%的费用后计算纳税。也就是说,按原收入额打八折计算纳税。
双方谈判被迫中断后,赫鲁晓夫曾经在接见访问莫斯科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时,发表了一些谈话,主要内容是赫鲁晓夫认为造成这次谈判的失败,是日本故意拖延的结果,松本俊一对马立克的会面内容与重光葵一行人在美国的发言背道而驰,而且还在未经苏联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公开苏联的条约草案,完全违背了国际信用。而日本方面在同苏联的这次会谈之中,也表现出来对在押日本人与北方四岛的领土主权的不退缩,双方会谈出现了僵局。因此在中断会谈也是必要的,双方需要将会谈的争论问题进行交换上报给各自的政府,由政府研讨后,才能继续会谈。
关于日苏之后的谈判方针,松本俊一曾说道:“日苏谈判也是需要考虑国内的舆论的动向,因此,今后谈判如何妥善进行是个问题。但是关于如何进行谈判这一点,我认为鸠山首相、重光外相同我是意见一致的。”
可以说,第一次日苏伦敦谈判让日苏双方都了解到了对方国家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对后续的谈判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第一次伦敦谈判中,双方一直争执不下的北方领土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疙瘩老娘”是个寡妇,远近闻名的刀笔讼师,文笔十分犀利。许多经年不结的大案子,凭她一纸数笔,就可以力挽狂澜而结案。她靠这个本事发了大财。
也许因为有了万姐作比较,一年里我们换了几个保姆都没找到称心的。那天和当初那家中介所的阿姨闲聊,我随口说起了万姐,希望她能回来。中介所的阿姨很惊讶地说:“你们不知道吗?万姐半年前就去世了。”
4结语
战后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吉田茂上台后,其片面秘密的对美追随外交早已被日本社会所厌弃,而鸠山一郎在此时的复出,让战后的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下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同苏联进行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也是使日本迅速提高国际地位的做法,对于日本的国家利益来说,百利无害。通过第一次的伦敦谈判,虽然双方在个别问题的并不打算让步,但日苏双方也在会谈中间了解到了双方的要求,尽管没有实质性的结果,甚至会谈由于重光葵的一系列消极的做法,导致会谈一度中断。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是日本开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的开端,也是战后日本外交路线上的新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日本的外交路线的改变,第一次伦敦谈判的意义正是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官公庁資料編纂会(編著).歴代総理大臣史録 人間像と時代背景·戦後編 附录:時代大年表[M].东京:官公庁資料編纂会,1999.
[2] 杨正光.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 [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苏关系[M].叶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作者简介:于铭扬(1993-),男,满族,硕士,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2.069
标签:苏联论文; 日本论文; 伦敦论文; 战后论文; 一郎论文;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2期论文;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