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杨论文_苏明垒,刘苍伟,王玉荣,孙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基因,节肢动物,杨树,群落,傅立叶,结构,生物。

转基因杨论文文献综述

苏明垒,刘苍伟,王玉荣,孙海燕[1](2017)在《C3H-RNAi转基因杨木木质部纤维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基因调控对杨树木质部纤维形态的影响,采用切片制作结合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以及纤维离析的方法,观测了不同高度的C3H-RNAi转基因杨木及其对照组杨木的纤维形态特征及参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木上、中、下3部位的纤维壁厚值分别较对照组的下降了13.16%、13.47%和10.71%,而腔径值无明显差异,上、中、下3部位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分别较对照组的上升了1.39%、8.52%、3.80%和9.48%、16.24%、8.97%,纤维宽度分别下降了7.40%、6.64%、4.72%。发现转基因杨木和对照组杨木纤维壁厚和长度等纤维形态参数值均随木质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中、下部位纤维形态更适用于制浆造纸。(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7年12期)

刘苍伟[2](2017)在《C3H-RNAi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壁木质素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木质素基因工程能够有效降低杨木细胞壁木质素含量,从而改善人工林杨树作为木质纤维材料的利用现状。细胞壁关键组分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对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微观构造以及对细胞壁其它重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因此本论文选取转C3H基因银腺杨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和非转基因银腺杨84K为实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测了两类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和木纤维形态参数的差异;利用乙酰溴法、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和分析了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和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观察了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和多糖物质在组织细胞壁层的微区分布及沉积规律,并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在不同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1)转基因杨木仍为典型散孔材的特性。导管、木射线和纤维等各类型组织细胞在髓心到树皮方向的分布规律均与对照组杨木一致。但是发现部分转基因杨木导管壁形态为波浪状,与对照组杨木椭圆状存在一定差异。(2)转基因杨木纤维壁厚值(2.17μm)较对照组杨木(2.42μm)下降了12.40%;转基因杨木纤维长度(0.551 mm)较对照组杨木的(0.526 mm)增加了4.75%。且两类杨木纤维壁厚值和长度均随杨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加而增加。而转基因杨木纤维腔径值(11.95μm)、宽度(21.1μm)与对照组杨木纤维腔径值(11.65μm)、宽度值(22.5μm)均无显着差异,但纤维壁腔比较对照组杨木的降低。(3)转基因杨木导管壁(1.92μm)较对照组杨木(2.12μm)变薄,平均下降9.43%,且不同高度导管壁厚无明显差异。转基因杨木不同高度的导管腔径均值(32.21μm)与对照组杨木(32.04μm)无明显差异,但导管壁腔比较对照组杨木的降低。2.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及结构变化(1)转基因杨木细胞壁主要化学组分结构与对照组杨木的一致,但木质素含量(25.0%)较对照组杨木(29.3%)降低,且在不同高度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调量为14.68%,同时综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2)转基因杨木中G和S单体相对含量较对照组的下降而H单体含量增加,转基因杨木木质素G、S、H单体相对含量分别为30.85%、54.69%、12.13%,对照组杨木的分别为34.39%、59.42%和6.19%。两类杨木木质素G和S单体的组成结构无明显差异,但转基因杨木H单体组成结构增加。3.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及多糖物质微区分布(1)转基因杨木木质素G单体在导管壁上均匀分布,S单体则在纤维细胞壁上均匀分布。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在纤维细胞壁层及各微区的含量分布规律为细胞角隅(CC)浓度最大、其次是复合胞间层(CML)和次生壁(S2),在木质部径向的沉积规律则为靠近髓心处组织细胞壁层沉积量较中部位置大,且与对照组杨木分布规律一致。(2)转基因杨木纤维细胞壁上的多糖物质主要分布于S2和CML上,而在CC沉积量较少,分布规律与对照组的一致。转基因杨木在纤维细胞S2和CML的处多糖物质沉积量大于对照组杨木对应微区,表明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降低后多糖物质含量补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周贤武[3](2015)在《C3H和HCT的RNAi转基因杨木细胞壁结构特性及力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银腺杨无性系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非转基因植株、C3H(3-羟基对香豆酸)RNAi转基因植株和HCT(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RNAi转基因植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糖组分分析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杨木转基因前后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细胞壁化学成分和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木材细胞及纤维形态的变化。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木纤维细胞次生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分析转基因杨木细胞壁微观力学性质变化规律。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非转基因杨木经转HCT基因后半纤维素含量增加8.07%,木质素含量降低9.41%;转C3H基因后半纤维素降低6.61%,纤维素含量增高10.64%。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杨木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峰高比I1507/I1425、I1596/I1425、I1507/I895、I1596/I895、I1507/I1745和I1596/I1745均略小于非转基因型,但无显着差异,幼龄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相对非转基因杨木均稍有降低。非转基因杨木经转HCT基因和转C3H基因后纤维素结晶度指数降低。(2)非转基因杨木幼龄材的木纤维细胞直径、木纤维细胞腔径、木纤维细胞双倍壁厚、导管细胞直径、导管细胞腔径和导管细胞双倍壁厚分别为15.091μm,11.660μm,3.431μm,35.880μm,32.206μm和3.674μm;转HCT基因杨木幼龄材以上指标分别为13.690μm,10.857μm,2.834μm,29.740μm,26.745μm和2.995μm;转C3H基因杨木幼龄材分别为14.104μm,10.504μm,3.600μm,29.433μm,25.873μm和3.559μm;HCT基因和C3H基因的下调使木纤维细胞和导管分子的细胞大小显着降低;转基因植株木纤维细胞弦向腔径小于非转基因植株,转基因对杨木木纤维细胞弦向腔径影响显着。转HCT基因植株木纤维细胞壁厚小于非转基因植株,而转C3H基因植株木纤维细胞壁厚大于非转基因植株。同一植株,靠近髓心处木纤维弦向腔径普遍大于靠近树皮处,而木纤维细胞壁厚小于靠近树皮处。非转基因组杨木导管细胞弦向腔径明显大于转HCT基因组和转C3H基因组,且与转基因组杨木导管细胞腔径值具有极显着差异。转HCT基因杨木导管壁厚比非转基因杨木小18.5%,而转C3H基因杨木导管径向壁厚仅比非转基因杨木小3.1%。转基因对导管径向壁厚有极显着的影响。非转基因杨木幼龄材的木纤维和导管细胞壁腔比分别为0.311和0.121;转HCT基因杨木幼龄材分别为0.272和0.119;转C3H基因杨木幼龄材分别为0.353和0.143;转C3H基因杨木幼龄材的木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壁腔比大于非转基因杨木幼龄材,且与非转基因杨木有极显着差异;而转HCT基因杨木幼龄材的木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壁腔比小于非转基因杨木幼龄材,木纤维细胞壁腔比与非转基因杨木有显着差异。(3)非转基因杨木、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杨木气干密度分别为0.366g/cm3,0.411 g/cm3和0.384 g/cm3,转基因型杨木相对非转基因杨木气干密度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非转基因杨木、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杨木木纤维次生壁纵向弹性模量分别为13.50 GPa,17.29 GPa和17.18 GPa;经过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后,杨木木纤维次生壁纵向弹性模量相对非转基因杨木分别提高28.1%和27.3%,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组杨木木纤维次生壁纵向弹性模量与非转基因杨木有极显着的差异,而两种转基因杨木间无显着差异。非转基因杨木、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杨木木纤维次生壁纵向硬度分别为0.513 GPa,0.518 GPa和0.496 GPa;转HCT基因杨木木纤维次生壁纵向硬度相对于非转基因杨木仅增大了0.1%,而转C3H基因杨木则降低了3.3%。非转基因杨木、转HCT基因杨木和转C3H基因杨木木纤维次生壁纵向硬度两两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5-05-01)

陈素伟,陈香芹,张磊,陈汝敏[4](2012)在《转基因杨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4个转基因杨树品种和6个非转基因杨树品种室内喂饲美国白蛾幼虫,观察不同杨树品种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的体重、发育历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以及存活率与所取食的杨树品种有明显的相关性。与CK相比,美洲黑杨T66、欧美杨L102、美洲黑杨323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无显着影响,转基因杨Pb11、Pb12、Pb17、Pb29和欧美杨W141、美洲黑杨中荷1号、美洲黑杨L35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5期)

陈辉惶,温俊宝,朱银飞,李洪清[5](2012)在《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转基因杨+转基因棉、转基因杨+非转基因棉、非转基因杨+转基因棉、非转基因杨+非转基因棉4种杨棉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其他3种复合系统相比,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显着影响,对靶标类害虫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控制靶标类害虫的发生,但是会造成其他非靶标害虫种类和数量增加,并有上升为主要害虫的趋势,并引致天敌的增殖。从抗靶标类害虫效果看,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是值得推广的农林种植模式,且Bt转基因棉田益害比为0.5622。但综合分析常规杨棉复合系统与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群落结构特征指数,转基因杨树林中优势类群单一,而在非转基因杨树林中优势类群则较复杂,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使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态营养循环流动系统,因此在Bt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需导入生态调控策略。(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超丽[6](2011)在《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倍受关注的今天,随着转基因抗虫杨和转基因抗虫棉推广面积的逐年加大,研究转基因杨树和转基因棉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可能影响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将转基因杨和转基因棉组成的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在国内外还是空白。本文通过对由对照杨树(ⅠY)和对照棉田(ⅠM)、对照杨树(ⅡY)和转基因棉田(ⅡM)、转基因杨树(ⅢY)和对照棉田(ⅢM)、转基因杨树(ⅣY)和转基因棉田(ⅣM)组成的四个复合系统Ⅰ、Ⅱ、Ⅲ、Ⅳ两年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利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统计生态学方法,对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各功能类群时序变化、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合理栽培模式的利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两年田间调查共收集到节肢动物146663头。转基因复合系统比对照复合系统在食叶昆虫方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刺吸昆虫上2009年比对照复合系统略高,2010年有减少趋势;2010年转基因复合系统较对照复合系统的捕食天敌数量有较多增加,而对寄生天敌和中性昆虫的数量影响不大。对照棉田ⅠM、ⅢM在害虫亚群落个体数方面均显着高于转基因棉田ⅡM、ⅣM;在捕食天敌数量方面,棉田ⅢM和ⅣM高于棉田ⅠM和ⅡM。杨树林地两年的调查结果存在差异,总体上2010年转基因杨树林地ⅢY、ⅣY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更稳定的趋势。从结构特征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基本与上述结果相符,同时也表明了由杨树和棉田组成的复合系统内部节肢动物群落关系较为复杂,其变化规律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2)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的影响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基位物种丰盛度比对照杨棉复合系统高,在鳞翅目害虫数量方面,四系统排序为Ⅲ>Ⅰ>Ⅱ>Ⅳ,总体上转基因复合系统与对照复合系统相比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数量方面,系统Ⅰ在蚁类、食蚜蝇类上占优势,而在其它的昆虫类群中,转基因复合系统占优势。就复合系统中的棉田而言,基位物种数量差异不大,对照棉田ⅠM、ⅢM鳞翅目害虫发生量均显着高于转基因棉田ⅡM、ⅣM,中位物种数量上,转基因棉田ⅣM中大多功能类群居首位;其次是复合系统中的杨树林地,转基因杨树林地在鳞翅目害虫方面2010年较2009年发生量显着降低;在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数量上,转基因杨树2010年与2009年相比群落结构得到改善,占多数功能团个体数量的首位。(3)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各功能类群动态的影响在时间序列过程中,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2010年相比2009年对植食性昆虫表现出持续的抗性,但在刺吸昆虫和其它植食性昆虫方面,转基因复合系统与对照复合系统相比总体差异不大;转基因复合系统Ⅲ在捕食天敌、寄生天敌和中性昆虫数量上整体持续显示了较高的丰盛度。复合系统中棉田各功能类群变化规律较一致,转基因棉田对食叶昆虫具有显着抗性,但对于刺吸昆虫和其它植食性昆虫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捕食天敌数量方面,转基因棉田总体偏高,在寄生天敌上,对照棉田占优势。杨树林地的功能类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规律较不显着,且两年的调查结果也存在差异,转基因杨树林地在食叶昆虫发生量方面2010年比2009年总体持续偏低。(4)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两年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以及杨棉各自的样地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存在差异。总体来看,2009年,杨棉复合系统整体效应表明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间相似程度较高,杨棉各自样地中相似性系数规律不显着,2010年,发现杨棉各自样地相似程度较显着,均为转基因的植物之间(ⅡM—ⅣM、ⅢY—ⅣY)和对照植物之间(ⅠM—ⅢM、ⅠY—ⅡY)各自聚成了一类,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合系统内部小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4)

孟繁君[7](2009)在《转基因杨的检测、整合机制与抗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基因小黑杨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T-DNA的侧翼片断。结果表明在含有多拷贝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小黑杨中,第一种情况是两相邻T-DNA存在头对尾方式的整合模式,整合后左右边界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右边界断裂位点是G,缺失23bp(ACAGGATATATTGGCGGGTAAAC);左边界缺失13bp(TGGCAGGATATAT),断裂位点是T。第二种为相邻两T-DNA之间有序列插入的头对尾整合方式,插入的片段为T-DNA上的外源基因Cry1A(b)的部分片段,长为334bp。T-DNA右边界缺失了19bp(GATATATTGGCGGGTAAAC),左边界缺失7bp(TGGCAGG)。T-DNA左、右边界整合处杨树DNA序列富含A+T,分别为62.07%和72.11%。右边界缺失22bp(CAGGATATATTGGCGGGTAAAC),左边界缺失13bp(TGGCAGGATATAT)。本文研究了一种检测转基因杨树的通用方法,以及转基因小黑杨中外源基因的整合方式。根据T-DNA上nos终止子的序列设计引物,开发出一种检测转基因杨树的semi-nested 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和可靠等特点。根据T-DNA序列和克隆T-DNA旁侧植物DNA序列来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即可区分不同的转基因株系。本文初步研究了转基因单倍体小黑杨对天幕毛虫幼虫的抗性,表明该转基因小黑杨可延缓天幕毛虫幼虫发育,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TT1和TT3分别使1~3龄的幼虫发育延缓1.24d和2.92d;取食TT1 8~19d的幼虫平均体重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1.42%~17.37%、取食TT3 8~19d幼虫平均体重分别下降了10.77%~24.80%;取食TT14~18d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2%~49.32%、取食TT3 4~18d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1.11%~52.70%。取食转基因植株TT1幼虫的蜕皮指数2.969~3.769、毒力为0.010~0.026,取食转基因植株TT3幼虫的蜕皮指数2.906~3.714、毒力为0.032~0.041。(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3-01)

陈永生,韩一凡[8](2005)在《中国转基因杨危及世界生物安全? 中国杨树专家质疑“国际反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运动——全球禁止转基因树木运动很重视中国的转基因杨,中国是世界第一个开始商业化使用转基因树木的国家,世界一些反对转基因树木的积极分子非常担心,中国的转基因杨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危及世界的生物安全……(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05年07期)

陈永生,韩一凡[9](2005)在《中国杨树专家质疑“国际反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源头新闻  中国转基因杨计划引起国际反感?  俄罗斯《林业报》2004年11月27日报道:国际运动——全球禁止转基因树木运动很重视中国的转基因杨。中国是世界第一个开始商业化使用转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05-03-08)

魏建华,赵华燕,张景昱,刘惠荣,宋艳茹[10](2001)在《毛白杨CCoAOMT cDNA片段的克隆与转基因杨木质素含量的调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RT_PCR方法从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Carr.)中克隆了CCoAOMT基因的cDNA片段 ,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Northern杂交表明该基因在毛白杨正在木质化的次生木质部高水平表达 ,且与木质化进程同步。构建了该基因反义表达载体 ,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etTownsend)Conn)介导转化杂交杨 (欧洲山杨×银白杨 ,P .tremula×P .alba)。采用PCR、PCR_Southern及Southern杂交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 ,并测定移栽 5~ 6个月的转基因植株的Klason木质素含量 ,其中一个转基因株系的Klason木质素含量比未转基因对照杨树下降 17.9%。结果表明利用反义RNA技术对杨树CCoAOMT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转基因植株的木质素含量 ,达到改善其造纸性能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11期)

转基因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木质素基因工程能够有效降低杨木细胞壁木质素含量,从而改善人工林杨树作为木质纤维材料的利用现状。细胞壁关键组分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对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微观构造以及对细胞壁其它重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因此本论文选取转C3H基因银腺杨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和非转基因银腺杨84K为实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测了两类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和木纤维形态参数的差异;利用乙酰溴法、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和分析了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和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观察了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和多糖物质在组织细胞壁层的微区分布及沉积规律,并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在不同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1)转基因杨木仍为典型散孔材的特性。导管、木射线和纤维等各类型组织细胞在髓心到树皮方向的分布规律均与对照组杨木一致。但是发现部分转基因杨木导管壁形态为波浪状,与对照组杨木椭圆状存在一定差异。(2)转基因杨木纤维壁厚值(2.17μm)较对照组杨木(2.42μm)下降了12.40%;转基因杨木纤维长度(0.551 mm)较对照组杨木的(0.526 mm)增加了4.75%。且两类杨木纤维壁厚值和长度均随杨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加而增加。而转基因杨木纤维腔径值(11.95μm)、宽度(21.1μm)与对照组杨木纤维腔径值(11.65μm)、宽度值(22.5μm)均无显着差异,但纤维壁腔比较对照组杨木的降低。(3)转基因杨木导管壁(1.92μm)较对照组杨木(2.12μm)变薄,平均下降9.43%,且不同高度导管壁厚无明显差异。转基因杨木不同高度的导管腔径均值(32.21μm)与对照组杨木(32.04μm)无明显差异,但导管壁腔比较对照组杨木的降低。2.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及结构变化(1)转基因杨木细胞壁主要化学组分结构与对照组杨木的一致,但木质素含量(25.0%)较对照组杨木(29.3%)降低,且在不同高度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调量为14.68%,同时综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2)转基因杨木中G和S单体相对含量较对照组的下降而H单体含量增加,转基因杨木木质素G、S、H单体相对含量分别为30.85%、54.69%、12.13%,对照组杨木的分别为34.39%、59.42%和6.19%。两类杨木木质素G和S单体的组成结构无明显差异,但转基因杨木H单体组成结构增加。3.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及多糖物质微区分布(1)转基因杨木木质素G单体在导管壁上均匀分布,S单体则在纤维细胞壁上均匀分布。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在纤维细胞壁层及各微区的含量分布规律为细胞角隅(CC)浓度最大、其次是复合胞间层(CML)和次生壁(S2),在木质部径向的沉积规律则为靠近髓心处组织细胞壁层沉积量较中部位置大,且与对照组杨木分布规律一致。(2)转基因杨木纤维细胞壁上的多糖物质主要分布于S2和CML上,而在CC沉积量较少,分布规律与对照组的一致。转基因杨木在纤维细胞S2和CML的处多糖物质沉积量大于对照组杨木对应微区,表明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降低后多糖物质含量补偿性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杨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垒,刘苍伟,王玉荣,孙海燕.C3H-RNAi转基因杨木木质部纤维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造纸.2017

[2].刘苍伟.C3H-RNAi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壁木质素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周贤武.C3H和HCT的RNAi转基因杨木细胞壁结构特性及力学性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4].陈素伟,陈香芹,张磊,陈汝敏.转基因杨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2

[5].陈辉惶,温俊宝,朱银飞,李洪清.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2

[6].李超丽.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变化规律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7].孟繁君.转基因杨的检测、整合机制与抗虫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8].陈永生,韩一凡.中国转基因杨危及世界生物安全?中国杨树专家质疑“国际反感”[J].农药市场信息.2005

[9].陈永生,韩一凡.中国杨树专家质疑“国际反感”[N].中国绿色时报.2005

[10].魏建华,赵华燕,张景昱,刘惠荣,宋艳茹.毛白杨CCoAOMTcDNA片段的克隆与转基因杨木质素含量的调控(英文)[J].植物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转基因杨木和对照组...非转基因杨木和转基因杨...非转基因杨木和转基因杨...转基因杨木和对照组...非转基因杨木和转基因杨...非转基因杨木细胞壁热裂解图

标签:;  ;  ;  ;  ;  ;  ;  

转基因杨论文_苏明垒,刘苍伟,王玉荣,孙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