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汉晨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报,渠道媒体,头版,差异化
武汉晨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17)在《地铁报头版如何做到以年轻受众为中心——以武汉独家地铁报武汉晨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报是一种分众化的新兴都市类媒体,武汉晨报头版通过差异化选稿、可视化呈现,从目标受众角度出发,利用信息图、图解、地图等方式,放大和凸显新闻中的关键点,为日均200万人次的武汉地铁族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产品,并以此转换采编思路和储备技能,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7年21期)
李冀[2](2016)在《地铁报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走转改”新路——以《武汉晨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纸媒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一批在新媒体领域有话语权的新型媒体,强化媒体与年轻受众的互动。走出一条传统媒体在互联网融合互动下的"走转改"新路,才能解决当前不少传统媒体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困惑:基层在哪里?作风如何转?文风如何改?本文以《武汉晨报》转型实践为例,来说明互联网时代需要赋予"走转改"新的内涵。揭示在新媒体融合潮中,以武汉年轻一代上班族为读者主体的《武汉晨报》,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走出"走转改"新路,引导受众从读者到粉丝的嬗变。(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6年12期)
陈媛媛,吴琴[3](2015)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在地铁报运营中的应用——以《武汉晨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分析国内地铁报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的独特性。以《武汉晨报》为例,从发行方式的"类互联网化"、产品设计中的"用户至上思维"、互动营销中的交互性、用户体验中的服务性、盈利链中的互联网手段等方面剖析互联网思维在地铁报运营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5年04期)
刘艳蓉[4](2015)在《从《武汉晨报》发行实例看传统报纸经营的突围之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媒的生存环境、竞争程度影响着传统报纸的生存空间,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还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报纸经营者也在这个全新的传媒时代,寻求着发行的突围之策。(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5年08期)
彭欣,熊兴佳[5](2015)在《如何开辟“第二课堂”——《武汉晨报》小团构建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责任,从来不是单纯的学校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其中的重要支点之一。2014年9月起,《武汉晨报》打造了小团,引导家长通过大量亲子活动重视家庭教育,同时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武汉晨报》在实践中践行着社会教育责任。借由这个教育平台,《武汉晨报》成功地为江城中小学生开辟了良性运作、教育效果突出的"第二课堂"。(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15年03期)
熊英,夏梦[6](2014)在《《武汉晨报》社区新闻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群体聚集的生活区域,正在演变为媒体竞相争夺的新闻富矿,它既提供了鲜活、有趣、接地气的新闻线索,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又为解决社区居民生活矛盾和争执、社会管理"微难题"、提升武汉市社区管理水平,为市民创造和美的邻里关系,最终打造幸福武汉的城市环境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本文来源于《人文论谭》期刊2014年00期)
邵婷[7](2014)在《<武汉晨报>双轨转型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一张名为《华西都市报》的报纸成功开启中国内陆地区都市报时代。同年,欧洲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以地铁报为名的免费报纸。此后,中国报业市场羊群效应凸显,城市都市报迅速跻身中国报业主流市场前列。另一方面,免费报纸也渐渐在多国报业竞争的酣战中后来居上,历经跃进式大发展。然而,矛盾始终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愈演愈烈的同质化发展导致都市报竞争已现疲态,一如既往的免费模式也给报纸可持续发展埋下隐忧。但是,矛盾又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在报纸内部亟待深化改革、外部生态又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种“新”的报业形态——“双轨报纸”悄然登上了报业竞争的舞台。2012年,武汉市城区新兴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带动了《武汉晨报》新一轮的改革。此轮升级报纸以“双轨化发展”为内生驱动力,以影响城市通勤族的媒体接触方式为突破口,重拾大众久违的乃至是已经“被遗忘”的传统阅报习惯,继而探索报纸新的生存竞争之道。本文以“变脸”后的《武汉晨报》为研究典型,深入研究其“双轨化”转型前的媒介生态背景、转型中的报纸发展状况,客观评估报纸转型后的初步效果,并作出潜在发展瓶颈的预判分析,最后形成对《武汉晨报》未来发展具参考价值的建议,亦期望能由特殊回归一般,以点带面,对广大即将加入“双轨报纸”队伍的纸媒而言能够实现启迪价值的传输与经验共享。(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4-04-28)
姚娟[8](2012)在《论《武汉晨报》的“连续性报道”特色——以该报的新闻标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晨报》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都市类报纸。与该报同类的报纸,武汉地区还有几家,如《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长江商报》、《楚天金报》等,地理环境、定位、受众的相同,将使这些报纸陷入同质化困境。如何避免同质化,凸显个性化的办报特色?《武汉晨报》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新闻报道上开始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即"连续性报道"特色。"连续性报道"就是对处于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采写编》期刊2012年05期)
罗建华[9](2012)在《激发当下公众的兴奋点——以《武汉晨报》为例简析纪念性报道的策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媒体的运作中,通常需要策划纪念性报道——着名人物的诞辰、重大事件的回顾、特定节日的庆典等,同样能够从中发掘出新的信息,甚至营造出新的热点,构成新闻传播的一大景观。但是,由于纪念性报道大多属宣传报道战役一类"规定动作"(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2年05期)
朱汉华[10](2012)在《武汉“地铁报”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朱汉华)昨日,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启动仪式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阮成发,市长唐良智向市民代表赠发武汉晨报(地铁读本),武汉“地铁报”正式诞生。 今年底,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地铁)开通,武汉将迎来“地铁时代”。顺(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2-04-16)
武汉晨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纸媒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一批在新媒体领域有话语权的新型媒体,强化媒体与年轻受众的互动。走出一条传统媒体在互联网融合互动下的"走转改"新路,才能解决当前不少传统媒体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困惑:基层在哪里?作风如何转?文风如何改?本文以《武汉晨报》转型实践为例,来说明互联网时代需要赋予"走转改"新的内涵。揭示在新媒体融合潮中,以武汉年轻一代上班族为读者主体的《武汉晨报》,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走出"走转改"新路,引导受众从读者到粉丝的嬗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汉晨报论文参考文献
[1].刘磊.地铁报头版如何做到以年轻受众为中心——以武汉独家地铁报武汉晨报为例[J].中国报业.2017
[2].李冀.地铁报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走转改”新路——以《武汉晨报》为例[J].新闻前哨.2016
[3].陈媛媛,吴琴.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在地铁报运营中的应用——以《武汉晨报》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5
[4].刘艳蓉.从《武汉晨报》发行实例看传统报纸经营的突围之策[J].出版广角.2015
[5].彭欣,熊兴佳.如何开辟“第二课堂”——《武汉晨报》小团构建思路[J].中国.2015
[6].熊英,夏梦.《武汉晨报》社区新闻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人文论谭.2014
[7].邵婷.<武汉晨报>双轨转型发展研究[D].湖北大学.2014
[8].姚娟.论《武汉晨报》的“连续性报道”特色——以该报的新闻标题为例[J].采写编.2012
[9].罗建华.激发当下公众的兴奋点——以《武汉晨报》为例简析纪念性报道的策划[J].新闻.2012
[10].朱汉华.武汉“地铁报”诞生[N].长江日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