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芝胞内多糖论文_袁海华,刘田,李玺,敖新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芝胞内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云芝,活性,抗氧化,组合,比色,杂色。

云芝胞内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袁海华,刘田,李玺,敖新宇[1](2019)在《云芝SWFC8557胞内多糖与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云芝SWFC8557菌株为实验材料,对其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分别进行提取并精制,评价不同部位和不同纯度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强弱,为云芝多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云芝SWFC8557多糖进行提取和分离,大孔树脂AB-8对云芝多糖进行精制。通过5种不同的抗氧化实验(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总还原力实验)研究云芝SWFC8557多糖的抗氧化作用。结果:与对照组Vc相比,云芝SWFC8557的胞内及胞外多糖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作用强弱关系依次为胞内精糖>胞外精糖>胞内粗多糖>胞外粗多糖,其中胞内精糖对4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大小依次为86.90%、96.05%、99.54%、93.36%和0.747。(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冯伟红,陈瑞荣,杨晓,张松[2](2014)在《云芝胞外多糖充液胶囊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云芝培养液获得云芝胞外多糖提取物,并将其研制云芝胞外多糖充液胶囊产品;研究不同含水量的聚乙二醇400,不同的稀释剂PEG400和聚山梨酯80的适当比例和不同的封口乙醇的体积分数对明胶胶囊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充液胶囊中云芝胞外多糖在60 min内的溶出度。结果表明:聚山梨酯80和含水量为10%的PEG400比例为1:25的云芝胞外多糖充液产品,其稳定性最好,35 min内累积云芝多糖溶出度达到90%以上。(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4年06期)

王吉中,耿卢婧,许春平[3](2012)在《产云芝胞外多糖发酵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对云芝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并用Design-Expert 7.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培养最优条件为氮源5.870g/L多价胨,碳源53.120g/L麦芽糖,起始pH值为5,温度28℃,搅拌发酵转速150r/min,多糖得率为10.098 2g/L;对发酵多糖进行提取分离和脱蛋白处理得到EPS,然后用邻二氮菲法和DPPH法测定了EPS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EPS对.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具有较高的清除率,且具有较好的量效关系,说明云芝EPS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孙静[4](2012)在《发酵制备云芝胞内胞外多糖及其产品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作为一种分布很广的药用真菌,其广泛的药理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云芝多糖由于其显着的保肝、抗肿瘤等药用活性,常被作为临床辅助药物。菌种、培养基、培养方式等差异会导致多糖产量、结构和活性不同。为此,本论文对一株优良的云芝菌株的培养基、培养方式以及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多糖的结构以及多糖复配物活性进行了分析和药理研究。从而为该菌株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碳、氮源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云芝菌株YK-505复合碳源和氮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获得了适宜的培养基:葡萄糖2%、蔗糖1%、酵母提取物0.15%、蛋白胨0.25%、磷酸二氢钾0.15%、磷酸氢二钾2%、七水硫酸镁0.15%。(2)利用固态培养基培养云芝菌株,菌株分泌的胞外多糖含量极少,菌丝体多糖含量与液体培养方式相比有差距。静置液体培养,产量更低,培养周期更长。液态发酵,产量高,培养周期短。(3)云芝菌株YK-505在摇瓶中单因素条件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多糖适宜的培养基初始pH为6.0,装液量为50ml,摇床转速为150r/mmin,温度为28℃,培养周期为10d。采用响应面的方法对产菌丝体干重影响最大的叁个因素进行优化,最佳组合条件为培养时间10d,装液量60m1,温度为28℃,优化后菌丝体干重达到9.718mg/ml。(4)云芝菌株YK-505在摇瓶中单因素条件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胞外多糖适宜的培养基初始pH为5.0,装液量为50m1,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为28℃,培养周期为2.5d。采用响应面的方法对产胞外多糖影响最大的叁个因素进行优化,最佳组合条件为培养时间2.5d,装液量68ml,初始pH5.0,优化后胞外多糖达到12.14mg/ml。(5)优化了多糖的提取工艺,提取率为24%左右。初步纯化后胞内多糖的纯度可达到电泳纯。均一的胞内多糖Y-1(占全糖组分56.12%),主要由鼠李糖、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组成,经分析测定,含有p(1→2)键与p(1→3)键;胞外多糖经过分离、纯化,确定胞外多糖不含多肽,单糖组成至少含有葡萄糖、木糖,经分析测定,含有β(1→3)糖苷键。通过不同浓度氢氧化钠的多糖溶液与刚果红络合物最大吸光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和YK-1都具有叁股螺旋形式结构。(6)云芝多糖和银杏黄酮复配联用能改善CCl4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协同效应,并存在量效关系,可降低肝指数。其中云芝多糖200mg/kg/d复配银杏黄酮100mg/kg/d降低T-Bil含量并且显着降低ALT、AST的活性,分别下降36.13%、28.89%。(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王吉中,耿卢婧,席攀攀,许春平[5](2012)在《发酵产云芝胞外多糖的分析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发酵产云芝胞外多糖进行提取和脱蛋白处理得到精制云芝胞外多糖,之后过SepharoseCL-6B凝胶柱得到一个多糖组分,然后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该多糖组分的结构进行表征得知其为酸性多糖;将精制云芝胞外多糖以不同的浓度注入卷烟中,利用吸烟机捕集烟气粒相物计算出云芝胞外多糖在烟气中的转移率在2.76%~4.78%之间变动;用单料烟丝进行加香评吸实验,结果表明在精制胞外多糖添加量为0.04%时明显地改善了卷烟的吸食品质,起到掩盖杂气,去除刺激,改善余味的作用,使香气细腻程度有所提升。这为发酵产云芝胞外多糖在卷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08期)

贾翠英,张玉辉,李兰[6](2010)在《两种测定杂色云芝胞外多糖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苯酚-硫酸法和蒽酮-比色法两种方法,分别对云芝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精密度实验、稳定性实验和回收率实验,分析考察两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苯酚硫酸法是测定杂色云芝菌胞外多糖较为理想的方法.此方法与蒽酮比色法相比,其精密度更高,测得多糖平均质量浓度为339.32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07%,稳定性略差于蒽酮比色法,其2h内测得的多糖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52%,回收率更理想,且回收率平均值为98.04%,相对标准偏差为0.78%.此研究不仅对杂色云芝固体、液体胞外多糖的测定提供参考方法和选择依据,而且对一些食用菌多糖的测定也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饶刚,唐学文[7](2007)在《云芝胞内多糖治疗高血脂症作用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研究云芝胞内多糖治疗高血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我科门诊和住院的高血脂患者:胆固醇≥5.8mmol/L、TG≥2.4mmol/L者为入选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1、2、3及安慰剂组,动态观测患者血脂的变化。结果云芝胞内多糖可显着降低高血脂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叁酯及LDL水平,并能升高HDL的水平;对肝肾功能及血糖则无明显的影响。结论云芝胞内多糖对高血脂症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安全的制剂。(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07年13期)

林晓霞[8](2006)在《云芝胞内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特征组分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芝多糖是云芝的主要活性物质,是云芝发挥扶正固本功效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固态发酵法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为了适应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提取到含有较高有效成分的云芝多糖,以实验室保存的菌株进行了云芝深层发酵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同时由于多糖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与分子量和肽含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发酵所得的菌丝体进行了多糖的提取优化、纯化;并对纯化后的多糖进行分子量测定及组成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云芝真菌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淀粉2,蛋白胨0.4,黄豆饼粉1,(NH_4)_2SO_4 0.15,MgSO_40.05,KH_2PO_4 0.10,乙醇15mL/L,VB1 10mg/L,高温淀粉酶0.02mL/L,豆油0.2。2.对环境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云芝菌株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8℃,培养过程中的搅拌转速为150~160rpm,种龄在3~4d左右,接种量在10%。3.工业化生产的生物量和胞内多糖量分别达到13.0g/L,2.21g/L,领先于国内文献报道值,同时工业化生产的周期明显缩短,仅需32h。4.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从菌丝体中提取云芝多糖的适宜条件为:在80℃提取2次,每次加入干菌丝体30倍量的蒸馏水,每次提取时间1.0h,提取结束后添加95%的乙醇至终浓度为75%以沉淀多糖。5.经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后所得的纯多糖分子量为2.57×10~4D;多糖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核糖、果糖6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 :0.27:0.04:0.18:0.06:0.03。6.IR分析显示云芝多糖含有β糖苷键,不含α糖苷键;氨基酸分析表明云芝多糖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主要的是天冬氨酸、谷氨酸及脯氨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13.2%、14.7%、14.9%。7. ~(13)C NMR核磁共振谱分析,纯多糖中无呋喃化学位移;主要糖苷键为β(104.5ppm),β(1→6)(104.5-62.5ppm),β(1→3)(104.5-87.1ppm)糖苷键。(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胡卫珍,余晓斌,缪静[9](2005)在《不同云芝菌株获得云芝胞内多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产地的6个云芝菌株进行液体培养,通过多糖产量、多糖质量和蛋白质质量等指标,从中选出了3个优良菌株.采用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测定这3个菌株提取物云芝胞内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加以比较.根据实验的结果,确认菌株LS为液体发酵的首选菌株.(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尤蓉,余晓斌[10](2005)在《云芝胞内多糖CVP-Ⅱ的分离与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液体发酵的云芝菌丝体中提取获得菌丝体胞内多糖,,经DEAE-SepharoseCL-6B洗脱分离出一种主要组分CVP-Ⅱ,该组分经凝胶层析显现单一峰,初步鉴定CVP-Ⅱ为较纯组分,对CVP-Ⅱ进行紫外分析,结果发现该组分呈现蛋白结合多糖的特征,从红外分析来看,明显呈现出多糖的官能团吸收.(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云芝胞内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云芝培养液获得云芝胞外多糖提取物,并将其研制云芝胞外多糖充液胶囊产品;研究不同含水量的聚乙二醇400,不同的稀释剂PEG400和聚山梨酯80的适当比例和不同的封口乙醇的体积分数对明胶胶囊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充液胶囊中云芝胞外多糖在60 min内的溶出度。结果表明:聚山梨酯80和含水量为10%的PEG400比例为1:25的云芝胞外多糖充液产品,其稳定性最好,35 min内累积云芝多糖溶出度达到9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芝胞内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袁海华,刘田,李玺,敖新宇.云芝SWFC8557胞内多糖与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9

[2].冯伟红,陈瑞荣,杨晓,张松.云芝胞外多糖充液胶囊的研制[J].食用菌.2014

[3].王吉中,耿卢婧,许春平.产云芝胞外多糖发酵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

[4].孙静.发酵制备云芝胞内胞外多糖及其产品的分离纯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2

[5].王吉中,耿卢婧,席攀攀,许春平.发酵产云芝胞外多糖的分析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2

[6].贾翠英,张玉辉,李兰.两种测定杂色云芝胞外多糖方法的比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饶刚,唐学文.云芝胞内多糖治疗高血脂症作用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7

[8].林晓霞.云芝胞内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特征组分分离鉴定[D].南京工业大学.2006

[9].胡卫珍,余晓斌,缪静.不同云芝菌株获得云芝胞内多糖比较[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

[10].尤蓉,余晓斌.云芝胞内多糖CVP-Ⅱ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论文知识图

云芝糖肽的多糖结构CVP-Ⅱ的凝胶柱层析图云芝多糖的NaCl洗脱曲线图CVP-Ⅱ的红外吸收光谱不同云芝菌株所提取的胞内多糖凝胶过...CVP-Ⅱ的紫外吸收光谱

标签:;  ;  ;  ;  ;  ;  ;  

云芝胞内多糖论文_袁海华,刘田,李玺,敖新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