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合成酶论文_刘晓柱,李银凤,赵燕,张学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素合成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基因,甘蔗,生物,韧皮部,拟南芥,单子叶植物。

纤维素合成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柱,李银凤,赵燕,张学文[1](2019)在《烟草纤维素合成酶1(CESA1)蛋白结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合成酶1 (cellulose synthase 1,CESA1)可催化合成纤维素,参与植物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过程。烟草品种WS38的CESA1基因尚未被克隆,烟草属间的CESA1结构特征差异未知。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烟草WS38 CESA1基因的c DNA;依据其推导的编码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了3个烟草间的CESA1蛋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烟草WS38 CESA1基因c DNA全长3276 bp,编码1091个氨基酸,与烟草SR1以及花烟草(Nicotiana alata) CESA1序列同源性超过98%。3个烟草的CESA1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以及叁级结构比较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烟草WS38和SR1之间的差异性较WS38与花烟草(Nicotiana alata)之间的小; 3个烟草CESA1典型结构特征均相同,N端都具有1个锌指结构,均具有8个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位点修饰均相同,均具有蛋白激酶活性。此外,3个烟草的CESA1均定位在细胞质膜上,它们的蛋白亲缘关系相近,功能应较为一致。(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兰晓天,胡淞,冯磊,田英男,和凤美[2](2019)在《铁皮石斛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是植物体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基因。为研究铁皮石斛纤维素合成酶和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CESA/CSL)家族的功能,利用从铁皮石斛转录组中鉴定出的32个在茎中高表达量的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成员为研究对象,使用MEGA 5.0、GSDS、SMART、TMHMM、WoLF PSORT等软件对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基因结构及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和亚细胞定位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CESA/CSL基因在铁皮石斛不同组织中表达的数目和表达量均不同,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铁皮石斛茎中表达量较高的CESA/CSL基因家族可分为6个亚族,外显子数目1~21个。CESA/CSL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保守性较强,除CSLA亚族外,其余亚族均含有该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Cellulose synthase。CESA/CSL蛋白主要分布于质膜上,大部分具有跨膜结构域。(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蒲天珍,张秀桥,周佩娜,熊晓妹,龚玲[3](2019)在《大叶蛇葡萄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药用植物大叶蛇葡萄Ampelopsis megalophylla中克隆得到类纤维素合酶(Cellulose synthase-like,Csl)基因(Am Csl)全长,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根据大叶蛇葡萄A. megalophylla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的Am Csl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嫩叶总RNA逆转录的c 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Am Csl基因全长,并进行TA克隆测序,利用多种软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Am Csl全长c DNA为1 438 bp,包含1个56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式为C_(1011)H_(1547)N_(233)O_(257)S_(10),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2. 40 k Da,理论等电点(PI)为7. 59,脂肪族指数(AI)为116. 88,存在跨膜区,无信号肽,可能定位于内质网膜,平均疏水系数为0. 670,不稳定指数为42. 56,属于疏水性不稳定蛋白,保守结构域包含了1个纤维素合成酶超家族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Am Csl与同科植物葡萄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获得了大叶蛇葡萄Am Csl基因的全长,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叶蛇葡萄多糖的积累和生物合成的调控奠定了必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黄诚梅,吴凯朝,魏源文,邓智年,陆珍[4](2018)在《甘蔗纤维素合成酶基因ScCes3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催化合成β-1, 4糖苷链,是一种重要的糖苷转移酶。本研究根据前期从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水分胁迫cDNA文库中获得的1条与玉米(Zea mays)纤维素合成酶3(cellulose synthase 3, Ces3)基因高度同源的核酸序列,通过反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甘蔗纤维素合成酶基因(ScCes3) 5'端80 bp序列和完整3'端非编码区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 No. MG324347)。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cCes3基因全长3 625 bp,包含1个3 22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 074个氨基酸残基;ScCes3蛋白为稳定的两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蛋白二级结构多为无规则卷曲,主要位于细胞质膜上,具有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家族蛋白的保守结构域。q RT-PCR分析表明,ScCes3基因在甘蔗植株叶片、叶鞘、茎等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茎中表达量高,尤其以第5节间中表达量最高,在叶片中表达量较低。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该基因的表达规律和功能分析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江琴[5](2018)在《单双子叶植物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本能源植物是最具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资源之一,而富含纤维素的草本能源植物对实现大面积种植和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因此研究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对草本植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的被子植物中有超过叁分之二的物种是草本植物。所以研究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在单、双子叶植物中的进化模式也能反映出其在草本植物中的进化特征。使用来自57个完全测序的被子植物基因组的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在单、双子叶植物中的不同进化模式。我们发现维素合成酶基因在被子植物中可以明显分成叁大类,分别命名为Ⅰ、Ⅱ、Ⅲ。第Ⅰ类包括CesA;第Ⅱ类包括 CslD、CslF;第 Ⅲ 类包括 CslH、CslE、CslJ 和 CslG。motif的组成分布鉴定分析发现Ⅰ、Ⅱ、Ⅲ类分别都有两个特异motif。此结果支持分成叁大类的结论。以无油樟、睡莲基部被子植物作为外类群,CesA可进一步分为8个亚家族,分别命名为CesAl至CesA8;CslD可进一步分为5个亚家族,分别命名为CslD1至CslD5。也就是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在被子植物中可以分成18类。我们发现在Ⅰ、Ⅱ、Ⅲ叁类中,导致纤维素合成酶基因扩增的原因是不同的,其中第Ⅰ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在被子植物中扩增都是因为在某个科内发生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第Ⅱ类中CslF纤维素合成酶基因扩增是由于禾本科在早期和近期都有发生大量的串联复制事件,而CslD1的基因扩增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整体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在第Ⅲ类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只有在CslE这一类有发生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整体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其他几类都主要是因为在单个物种内发生串联复制事件以及某个科内发生串联复制事件所而引起的基因扩增。同时我们还发现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虽然在基因数目上没有显着的差异,但是在不同分类中草本植物发生基因扩增的情况比木本植物更多。通过Easy codeml软件分析纤维素合成酶基因超家族的选择压力。首先采用分支模型,我们发现木本植物的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进化速率比草本植物大。草本植物较低的dN:dS值说明纤维素合成酶在进化中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而木本植物中纤维素合成酶进化速率很快,可能发生了新功能化。然而,整体上中各个分枝的dN:dS值都较低。因而我们进一步采用分支位点模型研究纤维素合成酶基因超家族的不同分支的进化特征。我们发现无论是在CesA、CslD还是CslH/E/J/G中,单子叶中禾本科与和双子叶中的四个科的显着位点也是主要发生在草本植物所集中的叁个科中,其中以禾本科最多。根据这些显着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推测在进化过程中这些位于催化结构域的许多氨基酸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且草本植物的发生改变的选择位点比木本植物多。综上所述,纤维素合成酶基因数目在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中没有显着差异,主要是草本植物的显着选择压力位点要比木本植物多,说明草本与木本的纤维素合成酶差异主要是在位点上的差异而不是基因数目上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侯金祥[6](2018)在《甘蔗纤维素合成酶A家族叁个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Saccharur2 spp.)是全球生产蔗糖的主要原料,也是已知人类驯化生物量最高的C4作物,富含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是理想的生产生物燃料的能源作物。纤维素合成酶是植物纤维素合成所必需的关键酶,因此研究纤维素合成酶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基因功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手段,并应用单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双子叶模式植物水稻转化系统,结合纤维素表型分析技术研究了甘蔗初生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SsCesA3、SsCesA9和SsCesA11d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基因组学手段,预测甘蔗割手密纤维素合成酶A家族共有11个成员,并利用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高粱、甘蔗,双子叶植物拟南芥、葡萄这六种植物纤维素合成酶A基因蛋白质序列构建进化树,结合SsCesAs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表达谱数据,预测其中与初生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是SsCesA3和SsCesA9,与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是SsCesA11。(2)初步摸索甘蔗割手密组织培养条件,通过调节类生长素2,4-D浓度,促进了愈伤的脱分化,通过添加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有效遏制了愈伤褐化,在完善长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体系基础上,成功培育出割手密组培苗,为应用甘蔗割手密遗传体系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3)为探究这叁个关键SsCesAs的表达情况,我们构建了SsCesA3、SsCesA9和SsCesA11启动子驱动GUS的表达载体pSsCesA3::GUS、pSsCesA9::GUS和pSsCesA11::GUS,转化甘蔗割手密愈伤组织,经GUS染色结果表明SsCesA3、SsCesA9和SsCesA11启动子均能正常表达,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需进一步实验观察。(4)为了研究这叁个关键纤维素合酶的功能,我们构建了含35S强启动子的过表达载体pMDC140:SsCesA3、pMDC140:SsCesA9、pMDC140:SsCeA11,转化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筛选并得到T2代纯合转基因株系。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对照间存在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转基因株系表达水平,部分株系表达水平远高于野生型拟南芥。为分析高表达量、低表达量株系及野生型间纤维素含量的差异,选取同龄期拟南芥的茎做冷冻切片染色分析,观察到纤维素荧光信号强弱与基因表达水平相符,实验验证了这叁个关键SsCesAs与纤维素合成相关。(5)为进一步研究单子叶植物中这些关键纤维素合酶的功能,对甘蔗割手密SsCess9、SsCesA11构建了 ubiquitine作为启动子的过表达载体,选取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日本晴(Japonica)作为转化材料,分别获得38和40株转基因株系。荧光定量PCR、冷冻切片染色观察及纤维素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SsCesA 和SsCesA11分别与初生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的纤维素合成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利慧,刘欣,王晓峰,李积胜,陈少林[7](2018)在《作物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序列研究与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表明,拟南芥初生壁纤维素合成酶(CESA)的磷酸化修饰是调控纤维素合成和细胞形态建成的重要机制。以拟南芥CESA为对照,对杨树、葡萄、番茄、苜蓿以及小麦、大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13个物种的CESA家族成员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合相关磷酸化蛋白组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鉴定纤维素合成酶磷酸化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组学数据分析表明,拟南芥和作物CESA中已被质谱技术鉴定出的磷酸化位点主要集中在植物特有的3个区域,包括2个序列高变的CESA种类特征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CESA蛋白家族聚为7大类,包括初生壁的CESA1,3和6家族,次生壁的CESA4,7和8家族,以及苔藓和石松CESA家族。其中,初生壁CESA1和CESA3家族的一些磷酸化位点在苔藓和石松CESA家族中高度保守,表明CESA的磷酸化修饰可能是初生壁纤维素合成的一种相对保守的分子调控机制。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次生壁CESA也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其中,CESA4家族的一些磷酸化位点在进化中也具有高度保守性,首度表明,除了转录水平调控外,次生壁CESA的磷酸化修饰可能同时是次生壁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分子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翠兰,王丕武,秦迪,潘丽丹,刘婷婷[8](2017)在《拔节期玉米自交系茎秆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抗倒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2份玉米自交系,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研究了玉米自交系11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玉米倒伏率、茎秆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份自交系的11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在密度间、品种间差异极显着,且随着密度增加其相对表达量呈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合成酶-8、纤维素合成酶-7、纤维素合成酶-4、纤维素合成酶-5、纤维素合成酶-6基因的表达量与茎折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18,0.383,0.342,0.311,0.275;纤维素合成酶-11、纤维素合成酶-1基因的表达量与茎折强度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242,0.224。纤维素合成酶-4、纤维素合成酶-10、纤维素合成酶-8、纤维素合成酶-11、纤维素合成酶-9、纤维素合成酶-3、纤维素合成酶-7、纤维素合成酶-1、纤维素合成酶-2、纤维素合成酶-5基因的表达量与倒伏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00,-0.626,-0.601,-0.509,-0.483,-0.463,-0.455,-0.369,-0.363,-0.354。(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李秀云,陈晓沛,徐英武,曹友志[9](2017)在《毛竹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和功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中国主要的经济竹种,纤维素合成对于竹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合成酶(CesA)合成,并储存在植物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透射电镜观察以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研究了毛竹纤维素合成酶的表达和功能。共获得16个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基因。结构域分析表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都含有cellulose_synt结构域,N端大多有锌(Zn)指结构。毛竹韧皮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次生壁随着高的增加而加厚,次生壁的初始形成在上升期(1.2m)。定量分析表明:8个基因(PeCesA1,PeCesA2,PeCesA3,PeCesA4,PeCesA5,PeCesA6,PeCesA9和PeCesA13)在次生壁形成的部位表达最显着,3个基因(PeCesA6,PeCesA9和PeCesA13)在初生壁结构部位表达最显着。结合前人对相同时期毛竹的纤维素含量研究,推测在毛竹幼竹生长过程中PeCesA1,PeCesA2,PeCesA3,PeCesA4和PeCesA5基因主要参与毛竹次生壁的合成,PeCesA6,PeCesA9和PeCesA13对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都起到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秀云[10](2016)在《毛竹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是中国主要的用材竹种,纤维素的合成是竹材形成的必要条件。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Ces A)合成,并储存在植物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因此,研究纤维素合成酶的结构与功能对毛竹生长发育以及纤维素的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毛竹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5个高度(10cm、30cm、120cm、600cm、1400cm)的毛竹为研究材料,其中10cm和30cm时为毛竹生长初期,120cm为毛竹生长上升期,600cm左右为毛竹生长盛期,1400cm时毛竹开始抽枝展叶,为生长末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生物显微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荧光定量PCR、RNA原位杂交、Western Blot、蛋白质的体外表达等方法研究了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所得结论如下:(1)毛竹茎秆结构显微观察表明毛竹生长发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细胞未分化期,没有明显的组织结构,此时的细胞主要以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为主。第二个时期,原生结构形成期,有典型的维管束结构出现,但密度较大,结构较小,韧皮部细胞分化不明显,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的界限不明确。第叁个时期,维管束结构成熟期,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的界限明确,有两个典型的后生木质部导管,韧皮部结构明显。第四个时期,纤维细胞木质化时期,可以看到纤维细胞周围一层深色物质。基部的纤维组织最先出现木质化,此时为毛竹生长的上升期,茎秆的高度大约为120cm。(2)毛竹韧皮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毛竹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初生壁形成期,次生壁形成期,以及次生壁加厚期。研究表明次生壁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加厚,上升期(120cm)的毛竹基部可观察到次生壁出现,盛期(600cm)的毛竹中部和基部有次生壁结构,顶部和根部仅有初生壁,末期(14m)毛竹基部次生壁比盛期厚。(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基因共有16个成员,结构域分析表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都含有cellulose_synt结构域,N端大多有Zn指结构,毛竹纤维素合成酶超家族成员有48个,分为5个亚家族,分别是CESA、CSLD、CSLE、CSLF、CSLH。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es A基因极有可能在单、双子叶植物分化前就已经出现分化。祖先状态时,毛竹中的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就比拟南芥和水稻多。物种分化之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基因也单独发生了多次重复事件,产生了更多的基因拷贝数,这可能和毛竹独特的快速生长特性有关。(4)在前人对毛竹茎秆中纤维素含量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显微和超微观察结果以及定量表达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初生壁形成的部位,3个基因(PeCesA6、PeCesA9和PeCesA13)表达最显着。在次生壁形成的部位,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8个基因(PeCesA1、PeCesA2、PeCesA3、PeCesA4、PeCesA5、PeCesA6、PeCesA9、和PeCesA13)表达均非常显着。推测PeCesA6、PeCesA9、PeCesA13对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都起到重要作用,而PeCesA1、PeCesA2、PeCesA3、PeCesA4、PeCesA5基因主要参与毛竹次生壁的合成。(5)毛竹纤维素合成酶保守结构域体外表达的蛋白为包涵体,经Western blot检测后确定为该蛋白的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33KDa,p I为7.4。(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6-05-27)

纤维素合成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是植物体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基因。为研究铁皮石斛纤维素合成酶和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CESA/CSL)家族的功能,利用从铁皮石斛转录组中鉴定出的32个在茎中高表达量的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成员为研究对象,使用MEGA 5.0、GSDS、SMART、TMHMM、WoLF PSORT等软件对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基因结构及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和亚细胞定位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CESA/CSL基因在铁皮石斛不同组织中表达的数目和表达量均不同,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铁皮石斛茎中表达量较高的CESA/CSL基因家族可分为6个亚族,外显子数目1~21个。CESA/CSL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保守性较强,除CSLA亚族外,其余亚族均含有该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Cellulose synthase。CESA/CSL蛋白主要分布于质膜上,大部分具有跨膜结构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素合成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柱,李银凤,赵燕,张学文.烟草纤维素合成酶1(CESA1)蛋白结构比较[J].作物研究.2019

[2].兰晓天,胡淞,冯磊,田英男,和凤美.铁皮石斛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蒲天珍,张秀桥,周佩娜,熊晓妹,龚玲.大叶蛇葡萄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4].黄诚梅,吴凯朝,魏源文,邓智年,陆珍.甘蔗纤维素合成酶基因ScCes3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5].江琴.单双子叶植物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6].侯金祥.甘蔗纤维素合成酶A家族叁个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8

[7].张利慧,刘欣,王晓峰,李积胜,陈少林.作物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序列研究与系统发育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8].赵翠兰,王丕武,秦迪,潘丽丹,刘婷婷.拔节期玉米自交系茎秆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抗倒伏的关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

[9].李秀云,陈晓沛,徐英武,曹友志.毛竹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和功能预测[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7

[10].李秀云.毛竹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一3拟南芥纤维素合成酶(CesA)及其...雷竹PpCesA1与其他纤维素合成酶一6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复合体的组装...毛竹笋cDNA文库构建及纤维素合成酶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基因eesA的基因...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复合体的组装模...

标签:;  ;  ;  ;  ;  ;  ;  

纤维素合成酶论文_刘晓柱,李银凤,赵燕,张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