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政治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主义,政治,魁北克,亚细亚,德意志,民族,联合国。

政治民族主义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锐[1](2019)在《锻造“政治民族”——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的理论意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颇致力于阐述"新中华民族主义"。在他看来,"新中华民族主义"的核心要义即强调此主义之"新",在于打破过去长期存在的文化上、风俗上、语言上的区隔,在参与新政权的过程当中形成坚实稳固、具有共同政治理想的"政治民族"。此外他相信,实践"新中华民族主义"是对全球不平等支配体系的冲击,如果中国的革命者能和周边地区的革命者充分合作,那么从"新中华民族主义"到"新亚细亚主义",将提供想象一种新的世界格局的可能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让李大钊得以更为直接且犀利地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矛盾,让他能够从全球革命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可以说,从"新中华民族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日趋清晰透彻。(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9年02期)

梁雪村[2](2018)在《“承认的政治”:民族主义为什么没有衰落?》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理论困惑:民族主义何以持续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然而,国际关系研究倾向于将民族主义作为自变量来对待,用于解释各类国际问题的产生,而很少对民族主义本身进行研判。虽然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对民族主义的国内因素作出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国际体系层面的诱因依然缺少了解。本研究尝试弥补上述认知缺口,通过分析国家利益和国际承认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互动来解释民族主义的发生。笔者认为,民族主义理论对国家利益的证成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但民族主义的诉求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从民族国家的独特性出发,强调独立自主,拒绝外部干涉;另一方面又对外部认同和民族荣誉抱有极大关切。国际社会中"承认的政治"的兴起挑战了作为民族主义伦理基础的特殊主义,导致了国家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向外部寻求正当性。"承认的政治"不仅扮演着国际大众舆论的角色,更参与具体争端问题的解决,这与民族主义对国家利益的规定存在原则上的不兼容,进而引发民族主义的激烈回应。(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伟青[3](2017)在《近代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世界民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德意志民族的特殊性。德意志从中世纪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德意志民众的民族情绪影响巨大。本文是站在政治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认识德意志民族近代以来发展的历程,分别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早期发展、法国的入侵和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的发端、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的发展与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这叁个方面来展开。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最早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这是因为德意志长期邦国林立、四分五裂、战争频繁的局面,导致民族意识的觉醒没能发展成一种广泛的社会运动,仅仅停留在社会中上层,最终形成一种范围狭小的文化民族主义。他们希望,文化上联络加强能够促进德国在政治上的统一。反映在文化思想上,即是不断追忆与赞美昔日耳曼人的光荣与业绩,狂热地探寻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个性,从遥远的过去寻求慰藉借以培养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感与自信心。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在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时期,其特点是着重突出、重视文化的统一性,这起了凝聚德意志民族情感的功效。后来又发展为更现实的政治民族主义。而这个重大转变则是由于抵制异族侵略所形成的。虽然文化方面一直强调德意志民族团结与价值认同,但到了后来,文化民族主义愈发和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格格不入。法国的入侵,给德国造成了强烈冲击,抵制拿破仑的民族情绪、民族情感日益高涨,大量的杰出的知识群体参与其中,加入到推动着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的队伍当中。可以说,法国的入侵有力地促进了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的发端。德意志上下同心共同应对拿破仑战争造成的政治冲击,推动了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成熟。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主义从文化精英向全民扩散,有力的推动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得以建立。1871年第二帝国建立,政治民族主义最终形成,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之路基本走完。在这之后德意志的民族主义也一直在对德国社会产生影响,民族主义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实现了融合,并对德国各个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府的煽动之下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因此空前高涨,并成为了德国接连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韩志斌[4](2014)在《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与利比亚国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利比亚国家构建会发现,利比亚是联合国"制造出来"的国家,这是地缘政治与民族主义互动的结果。利比亚历来为多种文明竞逐之地。近代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赛努西宗教民族主义力量崛起。意大利入侵利比亚催生了的黎波里塔尼亚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并成立了共和国。尽管民族主义精英也在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固有复合型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利比亚国家构建进程中,大国的外在影响更为明显。英美法苏等国在如何处理利比亚问题上经历了大国瓜分、集体托管、联合国托管与利比亚独立等方案的博弈,反映了各大国间的利益平衡以及重重矛盾。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在问题并没有因为利比亚联合王国的成立而得到根本解决,在中东阿拉伯变局当中亦见其历史回响。(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张倩楠[5](2013)在《试析全球化时代下政治民族主义的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可谓瞬息万变,但是始终不变的就是它们既相互竞争又彼此依赖的全球化趋势。在一直以民族国家为主要政治实体的人类发展进程中,民族主义也因时代的不同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发生变化,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家地区的政治民族主义入手分析它们的新变化。(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34期)

彭传华[6](2010)在《王船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萌芽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跳出"冲击一回应"模式、"传统一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这叁种西方中心主义诠释模式的影响,论证了王船山民族观已实现由传统的文化民族观向近代政治民族观转化,说明了船山的民族观具有政治民族主义的思想萌芽,并强调这种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体现在"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异类间之"的民族自决论、"彼无我侵,我无彼虞"的民族关系论、"天下交相灌输"的民族发展论叁个方面,从而揭示了船山民族思想的近代意义以及与同时期欧洲近代思想的同质性,以思想历史的真实性证实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自我表达。(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0年06期)

王生[7](2010)在《试析韩国政治民族主义对21世纪初朝韩关系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朝韩关系从金大中、卢武铉政府时期的"缓和、和解与合作",发展到李明博政府执政以后的"紧张、冲突与对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近年来弥漫于韩国政坛的政治民族主义情绪是导致半岛局势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克服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才能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局面,实现半岛共同繁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0年10期)

王田娇[8](2010)在《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0年21期)

高兆杰[9](2008)在《战后加拿大魁北京的政治民族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是一个英裔、法裔共存的国家,自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征服“新法兰西”以来,民族主义便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法裔加拿大的历史。从1763年到19世纪末1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殖民者通过时而“同化”或“安抚”,时而分治或强行合并的政策,试图促成两个民族的和解,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英、法裔之间的民族矛盾,却在加拿大国家躯体上留下了一个经常化脓的伤口,成为加拿大社会一个激动情感和纠葛不绝的症结。这种创伤和症结不但没有随着加拿大经济政治的发展而愈合,反而溃变恶化,不断发作。[1]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魁北克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魁北克居民认为发展民族经济和强化政府权力是保存本民族文化和语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政治保障,于是魁北克的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如果说传统的魁北克民族主义者是在联邦体系内寻求民族文化和宗教生存的话,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代魁北克民族主义者所追求的则是法裔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富足并壮大民族力量并借以提高魁北克的特殊地位。1968年主张魁北克独立的魁北克人党成立,他们要求的则是地道的政治民族主义,这种新的民族主义强调把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由此,魁北克走上了分离主义的道路。民族运动的过程既不是直线式的、确定的,也不是不可逆转的,在许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和不定性。魁北克从19世纪60年代的平静革命,发展到两次公投,可谓高潮迭起,势头强劲。2006年联邦政府承认其“国中国”的地位,这给了独立主张者以信心,但2007年魁北克议会上,主张独立的魁人党却遭受失败。魁北克运动可谓一波叁折,波澜起伏。本文绪论从民族主义入手,引出魁北克的政治民族主义;第一到第五章是实证部分,列举了100多年来魁北克的独立运动并简要阐述了魁北克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从联邦政府的政策及魁北克人民的心态等方面预测了魁北克的前景。民族主义不是加拿大特有的现象,由于种种历史、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冲突仍很激烈。本文从理解世界民族关系的视角,分析从二战结束以来加拿大魁北克的民族运动以及他的前景,试图给民族冲突、民族运动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族际政治理论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2)

刘杰[10](2007)在《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年来世界的一种大趋势,是民族主义,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说,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更是近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某些复杂的历史问题研究得越多,其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也往往越大。大陆学者为期半个世纪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也大致如此。目前,尽管学界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有些问题尚可做进一步的探讨,故本文选取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作为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和民族学、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他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形成、演变及其特点与影响做初步考察,以求丰富孙中山思想研究。学术研究工作本来就没有止境,加以这个主题内容丰富,覆盖面很宽,需要考察和研究的问题很多,更应该反反复复地一再研讨。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演进轨迹。它包含叁个阶段,即“汉族的政治民族主义”、“五族共和”的政治民族主义和“大中华”的政治民族主义。每个阶段,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所包括的内涵都富有时代特色和新的历史贡献。全文由绪论、正文、余论叁部分组成,共分七章,各章要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近代民族主义”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两个层面回顾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而从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出发,提出以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本选题主要视角,确立全文研究框架。然后,详细阐释了“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概念及“政治民族主义”含义。第二章“思想之源流”,简要回顾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基础,并概述了西方思想、历史发展和中国历史土壤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第叁章“‘汉族’的政治民族主义”,本章对孙中山“‘汉族’”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了论述,概述了其从“排满”到反清的思想发展历程,并且对“大汉族”国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政治民族主义带有浓厚的种族民族主义色彩。第四章“‘五族共和’的政治民族主义”,首先考察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从“汉族”的政治民族主义到“五族共和”的政治民族主义的转变,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四个方面阐述了“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内容,然后从人民主权、民族统一、领土统一、政体等方面对孙中山“五族共和”国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大中华的政治民族主义”,重点探讨了孙中山现代民主民族国家的内涵,认为孙中山的现代民主民族国家包括“民族建国主义”、“维护主权完整”、“建设主权在民的国民国家”、“构建‘权能区分’的‘万能政府’”、“创获‘五权宪法’政体”、“认同政党政治和革命程序论”六个方面的内容。本章还探讨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从“五族共和”到“大中华”的发展过程,论证了孙中山的民族融合、反帝民族自救、民族自决的思想。第六章“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承继和超越”,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方面,论述了后者政治民族主义的历史影响。第七章“余论”,总结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政治和社会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并兼用民族学和政治学的方法。本文的一个特点是对近代中国政治民族主义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有重大影响。对孙中山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思想渊源进行了梳理。其二,以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之民族思想和民族国家思想的演变两条主线贯穿全文,注意民族思想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性,以说明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过程。其中对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进行了初步论证。其叁,从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上来考察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流变。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实现了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的承继和超越。但由于本研究涉及的面较广,地方资料的发掘有难度,因此,本文对于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仅选了中国共产党影响作了初步探讨,对辛亥革命、民国政治、民族地区、政治变迁等复杂问题没有涉及,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7-04-01)

政治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理论困惑:民族主义何以持续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然而,国际关系研究倾向于将民族主义作为自变量来对待,用于解释各类国际问题的产生,而很少对民族主义本身进行研判。虽然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对民族主义的国内因素作出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国际体系层面的诱因依然缺少了解。本研究尝试弥补上述认知缺口,通过分析国家利益和国际承认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互动来解释民族主义的发生。笔者认为,民族主义理论对国家利益的证成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但民族主义的诉求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从民族国家的独特性出发,强调独立自主,拒绝外部干涉;另一方面又对外部认同和民族荣誉抱有极大关切。国际社会中"承认的政治"的兴起挑战了作为民族主义伦理基础的特殊主义,导致了国家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向外部寻求正当性。"承认的政治"不仅扮演着国际大众舆论的角色,更参与具体争端问题的解决,这与民族主义对国家利益的规定存在原则上的不兼容,进而引发民族主义的激烈回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民族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锐.锻造“政治民族”——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的理论意涵[J].开放时代.2019

[2].梁雪村.“承认的政治”:民族主义为什么没有衰落?[J].国际政治科学.2018

[3].王伟青.近代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韩志斌.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与利比亚国家构建[J].历史研究.2014

[5].张倩楠.试析全球化时代下政治民族主义的新变化[J].学理论.2013

[6].彭传华.王船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萌芽发微[J].浙江学刊.2010

[7].王生.试析韩国政治民族主义对21世纪初朝韩关系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0

[8].王田娇.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综述[J].传承.2010

[9].高兆杰.战后加拿大魁北京的政治民族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刘杰.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标签:;  ;  ;  ;  ;  ;  ;  

政治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