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鲍鲍苗论文-汪琳,杨秋明,郝剑冬,宋振荣,马英

九孔鲍鲍苗论文-汪琳,杨秋明,郝剑冬,宋振荣,马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九孔鲍鲍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孔鲍,脱板病,细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九孔鲍鲍苗论文文献综述

汪琳,杨秋明,郝剑冬,宋振荣,马英[1](2009)在《九孔鲍鲍苗脱板期养殖环境细菌分离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九孔鲍鲍鱼脱板期养殖环境中细菌的多样性,分离培养了脱板病发生期养殖环境(包括附着基上和养殖池水中)细菌32株,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分为3大类群9个属,分别是:γ-变形菌纲(γ-Proterbacteria)的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Cobetia属、盐单胞菌属(Hlomonas)、弧菌属(Vibrio)和海单胞菌属(Marinomonas);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动球菌属(Plano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还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Te-nacibaculum属.这些细菌大多与GenBank库中分离自发病的水产养殖生物的细菌最相似.这说明从该养殖环境中分离培养出的细菌和水产养殖病害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9年02期)

王志[2](2006)在《九孔鲍鲍苗致病菌及潜在生物防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鲍鱼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种病害越来越频繁发生并愈演愈烈。成鲍病害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鲍苗掉板的问题又出现了。为解决此问题,在防治疾病中使用了各种抗菌剂、抗生素和各种化学药剂消毒。但这些防治手段都只是暂时性的,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而且滥用抗生素使鲍苗免疫力很差,对外部环境条件骤变极不适应,容易因环境突变或应激性环境条件造成感染或并发症进而导致大量死亡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导致九孔鲍鲍苗病害的养殖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分离得到了124株菌,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菌株鉴定、药物敏感性和胞外产物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回归感染试验以确定致病菌。同时寻求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来防治病害,初步分离了4株蛭弧菌并对其生长和裂解致病菌的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环保的、有效的消除和防治鲍苗病害。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124株菌的研究表明,有58%、53%、44%和26%的菌株分别具有分泌胞外水解酪蛋白酶、明胶酶、脂肪酶和溶解血细胞的能力。综合以上因素,本试验从124株菌中筛选出35株作为潜在的致病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经革兰氏染色后,分离得到的35株菌中,除了菌株7和14为革兰氏阳性菌之外,其它33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占总数的94.3%。所选定的35株菌主要由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腐败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putrafaciens等组成。其中弧菌Vibrio 17株,约占总分离菌株的50%,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则为弧菌的优势菌株,有11株,约占弧菌总数的70%。 在最后确定的这35株菌中,能产生胞外酪蛋白酶、明胶酶、脂肪酶和溶血素的比例分别为82.9%、94.3%、77.1%和85.6%。其中,除11、13、21和26外,其余13株弧菌均能同时产生上述叁种胞外酶。同时,有16株菌在Tlh-PCR试验中呈阳性,其中有8株是弧菌,此16株菌经检验都会产生溶血毒素,因此引发溶血现象的最有可能是Tlh所编码的溶血磷脂酶。在分析弧菌中的优势菌溶藻弧菌时发现,能同时分泌叁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81.8%(9/11株),而具有Tlh基因的则占弧菌总数的63.6%(7/11株)。从本试验可以看出,在导致鲍苗病害的潜在致病菌中,弧菌特别是溶藻弧菌可能就是关键致病菌。 将分离的35株菌做鲍苗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导致鲍苗的死亡,确证其为致病菌。其中菌种1、3、5、6、10~13,15和16为主要致病菌,(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杨吉霞,蔡俊鹏,陈惠源[3](2005)在《九孔鲍鲍苗脱板过程中细菌胞外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2年后半年开始,汕尾出现大规模九孔鲍鲍苗脱板问题。为了解养殖环境中的细菌(主要是弧菌)对鲍苗的影响,于汕尾一养殖场跟踪观察多次鲍鱼育苗过程,取鲍苗正处于脱板过程中的水样和采苗板样用TCBS平板分离出25株菌,测定其分泌酪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明胶酶3种胞外酶的能力,并进行其溶血现象分析。结果表明,产酶菌株达到17株,其中10株菌兼具分泌溶血素的能力。对这10株菌进行了种类鉴定,表明它们是副溶血弧菌(4株)、溶藻弧菌(2株)、腐败希瓦菌(3株)和杀鲑气单胞菌(1株)。(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王志,蔡俊鹏,杨洪志,徐丽[4](2005)在《南方九孔鲍鲍苗掉板病原菌的药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鲍鱼培苗的成活率,对分离自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的、经回归感染试验证明为致病菌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API鉴定表明,这些致病菌株由Vibrio alginolyticus,Vibrio cholerae,Vibrio parahaem olyticus等组成,其中弧菌17株,约占总分离菌株的50%,而溶藻弧菌则为弧菌的优势菌株,有11株,约占弧菌总数的70%。药敏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菌株对链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相反,四环素和新生霉素则对它们没有作用或不敏感。(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5年03期)

九孔鲍鲍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鲍鱼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种病害越来越频繁发生并愈演愈烈。成鲍病害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鲍苗掉板的问题又出现了。为解决此问题,在防治疾病中使用了各种抗菌剂、抗生素和各种化学药剂消毒。但这些防治手段都只是暂时性的,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而且滥用抗生素使鲍苗免疫力很差,对外部环境条件骤变极不适应,容易因环境突变或应激性环境条件造成感染或并发症进而导致大量死亡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导致九孔鲍鲍苗病害的养殖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分离得到了124株菌,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菌株鉴定、药物敏感性和胞外产物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回归感染试验以确定致病菌。同时寻求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来防治病害,初步分离了4株蛭弧菌并对其生长和裂解致病菌的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环保的、有效的消除和防治鲍苗病害。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124株菌的研究表明,有58%、53%、44%和26%的菌株分别具有分泌胞外水解酪蛋白酶、明胶酶、脂肪酶和溶解血细胞的能力。综合以上因素,本试验从124株菌中筛选出35株作为潜在的致病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经革兰氏染色后,分离得到的35株菌中,除了菌株7和14为革兰氏阳性菌之外,其它33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占总数的94.3%。所选定的35株菌主要由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腐败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putrafaciens等组成。其中弧菌Vibrio 17株,约占总分离菌株的50%,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则为弧菌的优势菌株,有11株,约占弧菌总数的70%。 在最后确定的这35株菌中,能产生胞外酪蛋白酶、明胶酶、脂肪酶和溶血素的比例分别为82.9%、94.3%、77.1%和85.6%。其中,除11、13、21和26外,其余13株弧菌均能同时产生上述叁种胞外酶。同时,有16株菌在Tlh-PCR试验中呈阳性,其中有8株是弧菌,此16株菌经检验都会产生溶血毒素,因此引发溶血现象的最有可能是Tlh所编码的溶血磷脂酶。在分析弧菌中的优势菌溶藻弧菌时发现,能同时分泌叁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81.8%(9/11株),而具有Tlh基因的则占弧菌总数的63.6%(7/11株)。从本试验可以看出,在导致鲍苗病害的潜在致病菌中,弧菌特别是溶藻弧菌可能就是关键致病菌。 将分离的35株菌做鲍苗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导致鲍苗的死亡,确证其为致病菌。其中菌种1、3、5、6、10~13,15和16为主要致病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九孔鲍鲍苗论文参考文献

[1].汪琳,杨秋明,郝剑冬,宋振荣,马英.九孔鲍鲍苗脱板期养殖环境细菌分离及分子鉴定[J].台湾海峡.2009

[2].王志.九孔鲍鲍苗致病菌及潜在生物防治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

[3].杨吉霞,蔡俊鹏,陈惠源.九孔鲍鲍苗脱板过程中细菌胞外产物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

[4].王志,蔡俊鹏,杨洪志,徐丽.南方九孔鲍鲍苗掉板病原菌的药敏测定[J].微生物学通报.2005

标签:;  ;  ;  ;  

九孔鲍鲍苗论文-汪琳,杨秋明,郝剑冬,宋振荣,马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