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余体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课余,体育,高校,对策,现状,初中,学生。
课余体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锋[1](2019)在《试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产生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教育学不断适应"人的健身需要"的产物。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这样几个主要现状:一是专业体育指导老师较为匮乏,二是高校政策当局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叁是缺乏对课余体育训练教学管理的"诊断评估"。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呈现出几个重要趋势,一是越来越重视内嵌于学生生活化情境中开展训练,二是越来越重视体验式教育在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叁是越来越重视户外拓展式实践教学方式。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创新可以尝试实施"体育辅导员"策略、开辟课余体育训练的"第二课堂"、倡导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式教学"模式等。(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良辉[2](2019)在《乡镇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乡镇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课余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余训练的随意性较大、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受训学生缺乏明确训练目标、学训矛盾较为明显等,制约了课余体育训练的质量。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形成训练共识,树立培养目标、制定长期和有效的训练计划、形成家校统一的训练思想、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正确处理学训关系,走向体教共生的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9年10期)
郑生孟,张讯豪[3](2019)在《皖北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皖北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皖北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皖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主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略少;锻炼内容比较广泛,项目选择上受学校设施影响较大;参与形式较为分散,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及课余锻炼指导有待加强等。(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张静文[4](2019)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下,高校课余体育的训练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高校业余体育课程训练来说,在训练阶段逐渐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从这样的层面来展现"体育强国梦"的教学理念落实,但是由于长期的体育训练教学大部分是按照应试教育的发展形式进行教学方法设定,降低了最终的体育教学质量,也不能将学生的身体机能有进一步的培养。鉴于此,应该在现有的教学规模下进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深化,并逐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本文就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黄敬诣[5](2019)在《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是保证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不断上升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应该"因势而变",以新的形式、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倾向,是保证课余体育活动实效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魏姣[6](2019)在《提高初中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效率的措施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事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方面,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进行课余训练是人才发掘的重要资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受到重视。体育教学正向着快乐体育和竞技体育两方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学校的课余训练、提高课余训练的实效,把握其发展的时代脉博,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体育课余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提高初中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效率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27期)
黄士渠[7](2019)在《浅谈对于初中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重要性及其开展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体育训练是初中阶段不可缺少的必修科目。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不像高中阶段那样繁重,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而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课余时间中开展体育锻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根据《中学生体育工作规定》学校应当每周开展不少于叁次的体育课程,并且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课余训练或者是比赛。结合初中学生开展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有效的体育训练。(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9年09期)
胡秋月[8](2019)在《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体育全民健身的观念也在慢慢加深。因此,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主要内容之一。不同于专业的课堂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能被广大业余爱好体育的学生接受。课余体育训练是对专业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充实,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全方面发展,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为国家输送更多优异的体育运动人才。而当下在高校的体育事业进展中,课余体育训练因受到不同限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影响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拓和进展。那么,这些问题是什么?高校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文中进行剖析和探求。(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王颖韬[9](2019)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中小学以及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开展,为学生的体制锻炼和体育技能培养打下了基础。虽区别于正式的课堂教育,课余时间的体育训练,也是组成体育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通过专门的组织有关体育特长生、爱好者,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可以实现提高体育技能、加强自身体制锻炼的效果,为学校、社会的后备体育人才做好准备。并且在相关体育教育规划中明确表示: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加强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以提高学生体制、加快学校体育发展。所以,重视以及提升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沈志弘[10](2019)在《浅析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及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各年龄段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阶段,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开展教学与训练符合小学阶段学情。本文围绕体育游戏的优势及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课余体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乡镇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课余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余训练的随意性较大、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受训学生缺乏明确训练目标、学训矛盾较为明显等,制约了课余体育训练的质量。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形成训练共识,树立培养目标、制定长期和有效的训练计划、形成家校统一的训练思想、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正确处理学训关系,走向体教共生的发展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余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1].刘涛锋.试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应对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2].李良辉.乡镇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运动精品.2019
[3].郑生孟,张讯豪.皖北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4].张静文.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5].黄敬诣.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体育风尚.2019
[6].魏姣.提高初中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效率的措施浅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9
[7].黄士渠.浅谈对于初中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重要性及其开展方式分析[J].新课程(中).2019
[8].胡秋月.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9].王颖韬.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10].沈志弘.浅析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及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