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陆论文_蔡志慧,马绪宣,何碧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大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元,裂谷,塔里木,古代,大陆,扬子,玄武岩。

超大陆论文文献综述

蔡志慧,马绪宣,何碧竹[1](2019)在《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开始参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早于新元古代?》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中国主要陆块被普遍认为比世界其他陆块开始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的时间较晚,为新元古代早期。为了探讨此问题,我们选择中国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新元古代早期(1.0~0.8Ga)的构造变形及岩浆特征。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拉伸线理近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反映了后造山陆内走滑剪切过程。1.0~0.8Ga的岩浆岩皆为较小规模花岗岩,未见基性包体,矿物组合中基本无角闪石,具有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特征,并含有大量捕获老锆石,说明古老基底或重熔地壳的显着参与。岩石源区主要为重熔基性下地壳,在构造背景判别图上基本落在后造山环境。锆石Ti及全岩Zr温度计算结果显示这些岩体的结晶温度普遍偏高,约800℃。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我们认为:①在新元古代原塔里木陆块(包括早期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已经位于罗迪尼亚超大陆内部,1.0~0.8Ga变形及岩浆记录皆反映了原塔里木陆块与其它陆块碰撞后的构造事件;②由于超大陆聚合后的热毯效应使得新元古代早期花岗岩结晶温度偏高;③中天山、伊犁及现今塔里木地块最初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时间应早于新元古代(>1.0Ga)。(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赵太平[2](2019)在《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论古/中元古代的界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前寒武纪地层表中始终把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6Ga,我国则一直将这一界线置于1. 8Ga。存在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1. 8Ga前后时期地质事件及其性质的理解与认识的差异或偏颇。本文通过阐述1. 8~1. 6Ga期间地质事件及其性质,重点分析和讨论古/中元古代(界)界限的划分及相关地质事件的标志与意义。大量的地质资料显示,超大陆从1. 8~1. 75Ga开始裂解,形成一系列的陆内盆地,如北美(劳伦古陆)的Thelon盆地、澳大利亚北部的Leichhardt超级盆地、南美巴西圣弗兰西斯科盆地、华北南缘的熊耳裂谷盆地以及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东川盆地等。在这些盆地形成的早期沉积了冲积扇相、河流相的碎屑岩,之后伴有较广泛的火山岩喷发,中晚期从河流相、湖相碎屑岩沉积过渡到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反映一个拉伸裂解的过程。在复原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内,广泛分布有1. 78~1. 72Ga的非造山花岗岩,包括AMCG组合(斜长岩、纹长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环斑花岗岩、A型花岗岩等,以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这些岩浆岩都反映了拉伸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1. 8~1. 6Ga,不论是沉积事件还是岩浆事件,绝大部分与超大陆的拉伸裂解有关,并未显示造山作用、大陆固结和克拉通化的特点,用固结纪来概括这一阶段地质事件的性质并不合适。哥伦比亚超大陆上的许多盆地在1. 6Ga左右经历了一次广泛的抬升,使沉积作用短时间间断,之后原有盆地继续发展,接受了更广泛的沉积,这种沉积作用可以一直延续到1. 4~1. 3Ga左右。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也以幕式方式从1. 78Ga一直断续持续到1. 4~1. 32Ga左右。从1. 8Ga(或1. 78Ga)到1. 4~1. 3Ga,不论是盆地的沉积事件还是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基本是连续的。以1. 6Ga作为年代界线划分古/中元古代,人为地隔断了连续的沉积事件和岩浆事件,显然与"尽可能少地截断沉积作用、火成侵位或造山运动的主要序列"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原则相悖。连续的裂谷盆地沉积事件和非造山岩浆事件可以追溯到1. 8Ga(或1. 78Ga)。因此,我们建议将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8Ga或1. 78Ga。考虑到裂谷作用的本质是在已有超大陆或克拉通的基础上盖层的发育过程,因此我们建议将~1. 8Ga或1. 78~1. 4Ga都归入盖层系。(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蔡瑜杭[3](2019)在《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16.8-16.3亿年基性岩墙群古地磁学研究:对Columbia超大陆重建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中元古代Columbia(Nuna,以下称Columbia)超大陆提出以来,华北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中的位置一直饱受争议。在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地质证据提出的重建版图中,劳伦克拉通、波罗的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或北澳大利亚克拉通都是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相邻的大陆。华北克拉通之所以在Columbia超大陆中的位置存在争议,一部分是因为华北克拉通缺少有精确年龄限定的、高质量的、可靠的古中元古代古地磁极。近年来,通过斜锆石U-Pb测年方法,精确限定了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上广泛出露的基性岩墙群的侵位年龄主要分布在~1680 Ma和~1630 Ma。本研究在这些岩墙中共采集16个采点,约160块古地磁样品,通过对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中元古代早期侵入的两期基性岩墙群,进行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等的研究,从而限定华北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中的位置。在岩石磁学实验中,两期岩墙代表样品均表现出磁铁矿典型岩石磁学的特征,说明两期岩墙的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但可能含有铁硫化物。在扫描电镜背散射图像和X射线能谱分析中,进一步观察到两期岩墙样品的磁铁矿为含钛磁铁矿,且具有高温出溶片晶结构,为原生矿物。在系统热退磁实验中,从~1630 Ma基性岩墙样品中分离出正反极性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正反极性方向通过C级倒转检验。结合上述四个实验的结果、野外产状及地质演化历史,将该特征剩磁分量解释为原生剩磁分量,代表了岩墙冷却时记录的古地磁场信息。相应的古地磁极方位为20.8°N,182.5°E(κ=28.3,A_(95)=8.3°,N=9)。该古地磁极通过了Deenen(2011,2014)提出的地磁场长期变检验。~1680 Ma基性岩墙样品中只分离出正极性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由于该期岩墙中含钛磁铁矿的原生性,将此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解释为原生剩磁分量。相应的古地磁极方位为17.8°N,184.9°E(κ=29.6,A_(95)=14.3°,N=5)。该古地磁极也通过了Deenen(2011,2014)提出的地磁场长期变检验。经计算,~1680Ma至~1630 Ma期间,华北克拉通处于中低纬度,这与Columbia超大陆中其它主要大陆一致。由于本研究中得到的华北克拉通~1630 Ma古地磁极满足Van der Voo(1990)提出可靠古地磁极中的六条标准,建议将此古地磁极选做关键极,并以~1680 Ma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进行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古大陆重建。结合劳伦克拉通、波罗的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古中元古代可靠的古地磁极及其它地质证据,进行时空对比和大陆重建工作。最终的重建版图中,现今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可能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连接在一起而其东缘可能与波罗的克拉通南缘毗邻或相连。(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5-28)

张梦迪[4](2019)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对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识别TTG的熔融分异是陆壳的演化的关键,陆壳的演化根本上是陆壳成熟度的提高。塔里木克拉通由于长期而复杂的演化历史成为了研究早期地壳演化的重要窗口,为了研究塔里木在元古代地壳演化的规律,本文主要对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和锆石Lu-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山口蓝石英花岗岩体中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1945±7Ma,这是一期古元古代晚期的岩浆活动。(2)花岗闪长岩具较高的SiO_2(62.69%~65.29%)、K_2O(5.01%~6.25%)、K_2O/Na_2O(2.02~2.57)以及较低的TiO_2(0.34%~0.42%)、MgO(1.30%~1.48%)、Fe_2O_3~T(4.52%~5.00%)、Na_2O(2.43%~2.58%),铝饱和指数ASI=1.01~1.11,属于弱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总量高(540.78×10~(-6)~6.9.01×10~(-6)),变化范围较大,在微量元素配分图解中显示亏损HREE(Gd,Tb,Dy,Ho,Er)和HISF(Nb、Ta、Zr、Hf),富集LREE(La,Ce,Pr,Nd,Pm)和LILE(Rb、Sr、Ba、Na)。具有明显负的Eu异常(δEu=0.50~0.77)。锆石饱和温度在889.48℃~895.17℃之间,岩石形成压力应在10kbar左右。(3)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176)Hf/~(177)Hf介于0.281378~0.281419之间,εHf(t)介于和-4.7~-6.9之间,T~1_(DM)=2513~2574,T~2_(DM)=2875~2976Ma,说明花岗闪长岩来自于塔里木北缘古老基底岩系——新太古代末期TTGs高温高压下的部分熔融。(4)通过与研究区内新太古代末期TTG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对比后认为,塔里木北缘在古元古代晚期存在一次古老地壳的分异再造,这种偏钾质地壳的形成标志着塔里木克拉通进一步的成熟与稳定。(5)TTG经部分熔融形成花岗闪长岩需要岩石圈板块的汇聚,塔里木北缘在~1.95Ga时期处于板块碰撞的挤压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数据,塔里木克拉通属Columbia超大陆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7)

刘伟[5](2019)在《Columbia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陆块西缘,北起四川康定,南至云南元江,东到普渡河断裂,西以元谋-绿汁江断裂为界的区域,是中国南方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岩石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是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理想区域。研究前寒武纪地质,是理解地壳形成、演化、板块构造起源,超大陆形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扬子陆块西缘通安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地层、岩浆岩和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结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扬子陆块西缘古老的地质记录和基底存在情况。并从沉积岩、岩浆岩和矿产方面,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了扬子陆块西缘对Columbia超大陆演化从聚合到裂解的响应。通过本研究,深化了对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基底以及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扬子陆块西缘东川群底部因民组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在230个有效测点中,最老的一颗锆石年龄达3654 Ma,其εHf(t)为-3.1,二阶段模式年龄为4081 Ma。其中一颗年龄为2406 Ma的锆石ε(t)为-20.1,其二阶段模式年龄达到了4152 Ma,该模式年龄与Zhang(2006a)在扬子陆块所报道的年龄为3.8 Ga碎屑锆石的Hf模式年龄相近。在所有的有效测点中,龄大于3.0 Ga的有10个,在2.5-3.0 Ga之间的有82个点。这些信息表明扬子陆块保存有太古宙甚至冥古宙的地壳生长信息。在约2.95 Ga的时候年龄数据明显增多,反应了同时期更多的新生地壳被保存下来,这可能与全球3.0 Ga开始启动的板块构造有关,代表了一个构造体制的转换。扬子陆块西缘东川群因民组所获得年龄数据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7-3.0 Ga之间,在大于2.0 Ga年龄中,明显存在两个峰,其峰值年龄分别约为2.3 Ga和2.7 Ga,且ε(t)多为负值,二阶段模式年龄在2.5-4.0 Ga之间。结合扬子陆块上零散分布的太古宙与早古元古代地质信息,包括扬子陆块少量出露的太古宙-早古元古代的地壳岩石或岩浆岩中的锆石继承核、太古宙-早古元古代模式年龄以及沉积岩中古老的碎屑锆石。表明扬子陆块上广泛发育太古宙-早古元古代基底,早期的地壳物质可能在太古宙早期就已经从地幔中结晶分异出来。自3.0 Ga以来,大陆地壳的保存记录以U-Pb结晶年龄的峰值和谷值的全球周期为特征,年龄的峰值与超大陆汇聚的周期相匹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锆石结晶年龄的峰值.代表了超大陆汇聚过程中岩浆岩得到了更好的保存。这是地壳生长加快的时期,新生成的地壳得到了更多的保存。扬子陆块西缘东川群因民组中获得的年龄在2.0-1.8 Ga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其峰值年龄约为1.84 Ga,表明该时期地壳的加快生长,并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该峰值年龄1.84 Ga与晚古元古代凝灰岩的形成年龄1859.3±9.2 Ma非常接近。并且,该年龄与古元古代(2.0-1.8Ga)全球碰撞造山,Columbia超大陆聚合时限一致。样品的SiO2含量较低,平均为50.84%。样品的Al2O3含量较高,平均为16.71%,且有较高的K2O含量,平均为8.91%。δEu均显示轻微的正异常,均大于1,其值1.03-1.13之间,平均值为1.06。整体上,凝灰岩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稀土总量在207到283ppm,平均为236ppm,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LREE的右倾曲线,与壳源熔体类似,显示岛弧岩石的特征。对代表凝灰岩年龄的其中6个点进行了有效的Hf同位素测试。这6个点的εHf(t)均为负值,一阶模式年龄(TDM)在2385-2599 Ma之间,平均值为2492 Ma,该模式年龄明显大于凝灰岩的成岩年龄,表明玄武质凝灰岩的地幔源区有古老的物质加入。岩石学成因表明,岩浆可能是来自于受古老俯冲地壳熔体/流体交代的弧下地幔楔部分熔融。这些信息表明,1.85 Ga凝灰岩形成于汇聚构造背景,为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陆块西缘的响应。获得辉长岩的年龄为1694±15 Ma(n=11,MSWD=1.7),辉绿岩的年龄为1689±34 Ma(n=20,MSWD=2.1),闪长岩的加权年龄为1715±20 Ma(n=20,MSWD=0.19),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非常接近,均在1.7 Ga左右,并且区域上其他地区也发育该期岩浆岩,表明区域上存在一期明显的约1.7 Ga的岩浆活动。锆石εHf(t)多为正值,只有其中的两个测点为负值,且模式年龄与锆石形成年龄相近,表明扬子陆块西缘约1.7 Ga岩浆岩其物质来源可能直接来源于地幔或者新生地壳。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和稀土元素配分中,特征均与E-MORB曲线相似,而明显不同于OIB。结合辉长岩约1.7 Ga微量元素特征,轻微富集Nb、Ta而明显不同于岛弧的亏损特征,可以排除其形成于岛弧的环境。同时,区域上发育基本上同期次的1.73 Ga的A型海孜花岗斑岩,表明扬子陆块西缘晚古元古代约1.7 Ga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伸张构造背景。该期岩浆活动代表了扬子陆块西缘的初始裂解,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在扬子陆块西缘的响应。本次研究获得与竹箐钒钛磁铁矿有关的辉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647 ± 39 Ma(MSWD=0.79)。锆石εHf(t)值均为正值,平均为10.7,其一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1661Ma,与辉长岩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几乎一致。MgO、Fe203和Ti02的含量与Si02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反应了与矿成因有关的岩浆结晶分异。在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元素配分图中,样品曲线特征分布形式与OIB相似,为右倾曲线,Nb-Zr-Y图中,样品均落在板内区域。表明该期钒钛磁铁矿形成与具有OIB性质地幔柱或热点有关,并且其物质来源可能直接来自地幔。成矿有关的这期岩浆活动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同时该期具有OIB性质地幔柱或热点促进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而扬子陆块西缘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持续伸展、裂解,东川群、大红山群、河口群及相当层位为其长期裂解充填产物。本次在东川群上部黑山组的两件凝灰岩样品分别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1414±25 Ma(MSWD=0.45,n=40),1394±26 Ma(MSWD=0.73,n=50),二者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非常的一致,该年龄代表了东川群的沉积上限年龄。结合在黑山组中发育玄武岩加碳酸盐二元结构的洋岛或海山,深海硅质岩,深海浊积岩,枕状熔岩以及深海的黑色碳质页岩,同时区域上发育~1.4 Ga洋内弧,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在~1.40 Ga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成洋(通安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曾严,余心起,刘秀,胡军,刘孟言[6](2019)在《皖赣交界地区历口群岩石组成及其对造山后超大陆裂解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口群是一套沉积-火山岩地层,分布于皖赣交界地区祁门—潜口—歙县断裂带以北,是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上部浅变质基底。历口群邓家组夹层玄武岩与铺岭组玄武岩具有大陆弧型玄武岩的REE配分模式((La/Yb)_N=2.97~4.47)和微量元素模式。邓家组夹层玄武岩与铺岭组玄武岩的里特曼指数分别为0.029~2.203和4.304~6.538,表明两者是同期不同阶段的产物。历口群邓家组、铺岭组、小安里组界面清晰,形成过程连续,应该合并为一个组,仍称为邓家组,铺岭组作为邓家组上段,小安里组作为邓家组顶段。历口群邓家组中段上部夹层玄武岩用LA-ICP-MS法测得的锆石U-Pb年龄为(804.2±7.4)Ma。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表明玄武岩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为0.281 837~0.282 076,ε_(Hf)(t)为-15.9~-7.0,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16~2.68 Ga,意味着岩浆源区受到了地壳物质的强烈混染,代表着裂解中期阶段结束,岩浆活动发展至地表。历口群的沉积特征表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属于被动型裂谷盆地,俯冲板块的回撤为其主导因素,Rodinia地幔柱活动对大地构造的演化有明显影响,裂解的形成是板块活动与地幔柱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黄明达,崔晓庄,程爱国,任光明,何虎庄[7](2019)在《扬子北缘晚古元古代A型花岗质岩: 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约束扬子陆块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以华山观岩体的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年代学、全岩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60±12 Ma(MSWD=0.69)和1832±14 Ma(MSWD=0.48)。两类岩石都显示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的ε_(Hf)(t)值(-10.9~-13.8)及其二阶段模式年龄(2962~3183 Ma),揭示其由同一套太古宙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综合已有ε_(Hf)(t)值资料,表明扬子陆块广泛存在两套太古宙长英质地壳(3.0~3.5 Ga; 3.5~3.9 Ga),为华山观两类花岗岩的岩浆形成提供了物源。华山观岩体两类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揭示源岩位于较深的地壳,且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有更多热源的参与。结合扬子陆块同期(~1.85Ga)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华山观钾长花岗岩具有后碰撞A_2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而华山观二长花岗岩具有A_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造山后伸展到陆内裂谷过渡的构造背景,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有关。(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伟,卢桂梅,黄思访,薛尔堃[8](2019)在《扬子陆块古-中元古代地质演化与Columbia超大陆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陆块在古-中元古代时期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沉积-成矿等地质事件,这些事件是理解该陆块陆壳演化和成矿效应内在联系及动力学的关键,也是探讨该陆块在Columbia超大陆中古地理重建的前提。本文以古-中元古代地质单元出露较为完整的扬子西南缘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扬子陆块古-中元古代时期地质事件进行剖析和讨论,明确了扬子陆块西南缘在古-中元古代时期经历了由Columbia超大陆初始裂解引起的陆内裂谷相关的沉积作用,岩浆侵位及矿产富集等地质过程。通过与全球陆块进行对比,发现相似的裂谷的相关沉积-岩浆-成矿事件在劳伦大陆西北部、澳大利亚北部及Siberian克拉通都有体现。本文认为扬子陆块在2. 4~2. 3 Ga通过增生拼贴到劳伦大陆Rae克拉通。在共同经历过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峰期变质作用(2. 03~1. 81 Ga)之后,超大陆开始逐步裂解并形成大陆内部裂谷,最终在古元古代后期(~1. 66~1. 60 Ga)扬子陆块和Columbia超大陆主体分离。(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浩,王通[9](2018)在《超大陆地沉井信息化施工监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基础采用陆地沉井结构,其平面尺寸为100.7m×72.1m,高56m,该尺寸为目前陆地沉井世界之最,在其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项目有沉井几何姿态、挠度、结构应力、土压力、沉井内外水位及周边构筑物沉降等。首先对沉井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沉井施工过程中最不利受力位置,然后在这些位置布设监测仪器进行监测。由于仪器众多以及其结构的特殊性,针对性研发一套实时监控系统,提高监测效率,并能直观展示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捕捉沉井姿态、挠度及应力等信息,正确指导施工。(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24期)

张健,李怀坤,张传林,田辉,钟焱[10](2018)在《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库鲁克塔格地区辉绿岩床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的中元古代早期基性岩浆活动,对深入了解Columbia超大陆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库鲁克塔格地区侵入于兴地塔格群的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床SHRIMP锆石U-Pb年龄,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资料,对该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岩浆起源和源区类型以及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辉绿岩锆石具有高Th/U比值(>1),CL图像带状分区,显示基性岩浆锆石特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 551±8)Ma代表辉绿岩的形成时代,锆石δ~(18) O值为5.52‰~6.53‰(正态分布的峰值为5.8‰),略高于地幔锆石的变化范围。辉绿岩高FeO~T(11.4%~13.4%),低MgO(5.46%~7.11%)和TiO_2(1.51%~2.45%),具有拉斑质属性,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_N=4.6~5.4),具弱的Eu正异常(δEu=1.05~1.2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微量元素组成与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类似,全岩Nd(ε_(Nd)(t)=-3.8~-1.8)和锆石Hf(ε_(Hf)(t)=-3.7~1.9)同位素均显示岩浆来自富集地幔。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是被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板内的拉张环境,与该时期全球构造演化体制相吻合,属于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8年06期)

超大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表中始终把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6Ga,我国则一直将这一界线置于1. 8Ga。存在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1. 8Ga前后时期地质事件及其性质的理解与认识的差异或偏颇。本文通过阐述1. 8~1. 6Ga期间地质事件及其性质,重点分析和讨论古/中元古代(界)界限的划分及相关地质事件的标志与意义。大量的地质资料显示,超大陆从1. 8~1. 75Ga开始裂解,形成一系列的陆内盆地,如北美(劳伦古陆)的Thelon盆地、澳大利亚北部的Leichhardt超级盆地、南美巴西圣弗兰西斯科盆地、华北南缘的熊耳裂谷盆地以及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东川盆地等。在这些盆地形成的早期沉积了冲积扇相、河流相的碎屑岩,之后伴有较广泛的火山岩喷发,中晚期从河流相、湖相碎屑岩沉积过渡到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反映一个拉伸裂解的过程。在复原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内,广泛分布有1. 78~1. 72Ga的非造山花岗岩,包括AMCG组合(斜长岩、纹长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环斑花岗岩、A型花岗岩等,以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这些岩浆岩都反映了拉伸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1. 8~1. 6Ga,不论是沉积事件还是岩浆事件,绝大部分与超大陆的拉伸裂解有关,并未显示造山作用、大陆固结和克拉通化的特点,用固结纪来概括这一阶段地质事件的性质并不合适。哥伦比亚超大陆上的许多盆地在1. 6Ga左右经历了一次广泛的抬升,使沉积作用短时间间断,之后原有盆地继续发展,接受了更广泛的沉积,这种沉积作用可以一直延续到1. 4~1. 3Ga左右。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也以幕式方式从1. 78Ga一直断续持续到1. 4~1. 32Ga左右。从1. 8Ga(或1. 78Ga)到1. 4~1. 3Ga,不论是盆地的沉积事件还是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基本是连续的。以1. 6Ga作为年代界线划分古/中元古代,人为地隔断了连续的沉积事件和岩浆事件,显然与"尽可能少地截断沉积作用、火成侵位或造山运动的主要序列"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原则相悖。连续的裂谷盆地沉积事件和非造山岩浆事件可以追溯到1. 8Ga(或1. 78Ga)。因此,我们建议将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8Ga或1. 78Ga。考虑到裂谷作用的本质是在已有超大陆或克拉通的基础上盖层的发育过程,因此我们建议将~1. 8Ga或1. 78~1. 4Ga都归入盖层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大陆论文参考文献

[1].蔡志慧,马绪宣,何碧竹.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开始参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早于新元古代?[J].地质学报.2019

[2].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赵太平.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论古/中元古代的界限[J].岩石学报.2019

[3].蔡瑜杭.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16.8-16.3亿年基性岩墙群古地磁学研究:对Columbia超大陆重建的约束[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4].张梦迪.新疆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对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响应[D].新疆大学.2019

[5].刘伟.Columbia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曾严,余心起,刘秀,胡军,刘孟言.皖赣交界地区历口群岩石组成及其对造山后超大陆裂解的指示意义[J].现代地质.2019

[7].黄明达,崔晓庄,程爱国,任光明,何虎庄.扬子北缘晚古元古代A型花岗质岩: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J].地质学报.2019

[8].王伟,卢桂梅,黄思访,薛尔堃.扬子陆块古-中元古代地质演化与Columbia超大陆重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9].朱浩,王通.超大陆地沉井信息化施工监控技术[J].施工技术.2018

[10].张健,李怀坤,张传林,田辉,钟焱.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库鲁克塔格地区辉绿岩床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证据[J].地学前缘.2018

论文知识图

笔架山岩带镁铁-超镁铁岩球粒陨石标准...左右Rodinia超大陆复原图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谐...山东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岩石圈结构剖...成矿岩体PGE—Cu含量关系大陆裂谷概念模型和地幔柱构造模型(...

标签:;  ;  ;  ;  ;  ;  ;  

超大陆论文_蔡志慧,马绪宣,何碧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