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理论论文-周小琴,党圣元

文学史理论论文-周小琴,党圣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史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的权威化,文学史,正名,学科实践

文学史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琴,党圣元[1](2019)在《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正名——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着述诠释与思考判断已于20世纪完整地进入学术视野,但它与西方的科学权威化语境的内在关系却缺乏学术层面的阐释梳理,甚至"文学史"作为一种研究形式究竟如何成立,又为何被移植到近现代中国语境,并定型为一种普遍的知识范型,这个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文章即以此脉络进行梳理阐释,为作为学科实践的文学史正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9年06期)

戴登云[2](2018)在《双重书写与文学史的生成:耶鲁学派的文学史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初以来,文论界有关"文学终结论"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文学到底会不会终结"这一方面;因而相对地忽略了这一问题的实质。"文学终结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随着文明史的结构转型和文学的生存形态的变迁,我们到底该拥有一种什么样与之相对应的文学史观?重新考察耶鲁学派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米勒对"文学可能终结"的隐忧,就是建立在某种新的文学史观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不是线性的,而是悖论性的或差异错置地生发出来的。详细地勾勒这一文学史观的内涵,无疑能够为我们重新反思文学终结论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点。(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8年01期)

吴光芬[3](2017)在《“空间史学”:文学史理论的一次探险——评周维东《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以下简称《民国文学》)是周维东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民国文学研究的力作。与前着作一样,新着继续从"空间"角度去思考文学史。不过,如果说前着只是觉察到"空间"维度的重要性,并针对延安文艺进行了实践~①,那么新着则致力于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总结反思,并用个案去校准理论,大胆地提出了"空间史学"的口号。从现(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7年02期)

陈成吒[4](2015)在《中国式文学史理论建构——“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刘勇,张弛[5](2014)在《“民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学界建立在对以往文学史建构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又一新视角,并随着相关研究和讨论还在不断丰富与完善。而这一概念和视角的设想,是希望借助"时间换意义"的设想,解决长期以来文学史建构与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还原更加中性的历史时间,代替意义"不确定"而且已"过时"的"现代文学史"概念,同时使得各种主题和意义的文学都可以纳入这一框架,得以全面地阐释并保存其价值。这一构想,一方面表现出了还原文学史"时间"的努力,在建构文学史(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4年01期)

孙建国[6](2013)在《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收获》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潘亚的《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人民出版社出版)令人耳目一新。该着把文学文本、作家与读者和一切人的心灵、宏观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文学氛围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以“文学史学就是对文学史实践的总结、研究和建构”为总纲,对各种文学史研究方(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3-10-25)

[7](2013)在《“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史理论与翻译研究”高端学术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2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与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史理论与翻译研究"高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关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湖北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20家科研院所的近90(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王海涛[8](2013)在《论李长之的文学史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长之广泛借鉴以玛尔霍兹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史理论并将之应用于文学史着作的写作,形成文学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其文学史理论虽不够系统全面,也存在前后期的变化,但他对文学史品格及价值诉求等问题的看法仍颇具参考价值,可作为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和学术史的重要参照。(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3年03期)

李继凯[9](201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密切相关,文艺发展与文艺历史难以切割。从文学史的理论境界可以窥见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也可以看出文学史书写者的理论视野的宽窄及理论素养的高下。本文认为:从大历史观出发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是必要的,可行的。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其中,理论缺失或弱化理论而造成的浅薄、狭隘、失准、机械、堆砌、克隆等形态的文学史纷纷出笼,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品格建构确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从重写文学史的经验回顾和弱化文史理论的诸多现象分析入手,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和建构问题,并提出了两点设想:一是亟待完善相关思考,进行"跨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即"大现代"文学史)的有机整合,使之具有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二是要从理论层面深刻把握住"现代性"的"兼容"特征,在总体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进行适当的扩容,达至文学史编纂的"叁通境界","磨合"或创编出恢弘大气、富含启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鲁小俊[10](2012)在《刘永济先生的文学史理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叙论》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四朝文学要略》(上古至隋)原为刘永济先生在东北大学(1927-1932)任教时的讲义,1928年9月起以《中国文学史纲要》之名在《学衡》月刊连载,1945年由中国文化服务社结集出版,更为今名。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2007年中华书局《刘永济集》收录。卷首《叙论》乃当初为撰写全史而设,非专指十四朝。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诸多理论,在此篇之中有集中阐述。《叙论》之体系,先生概括为四纲、经纬、叁准、叁训、二义。四纲旨在(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2年00期)

文学史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世纪初以来,文论界有关"文学终结论"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文学到底会不会终结"这一方面;因而相对地忽略了这一问题的实质。"文学终结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随着文明史的结构转型和文学的生存形态的变迁,我们到底该拥有一种什么样与之相对应的文学史观?重新考察耶鲁学派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米勒对"文学可能终结"的隐忧,就是建立在某种新的文学史观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不是线性的,而是悖论性的或差异错置地生发出来的。详细地勾勒这一文学史观的内涵,无疑能够为我们重新反思文学终结论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史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琴,党圣元.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正名——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维度[J].社会科学家.2019

[2].戴登云.双重书写与文学史的生成:耶鲁学派的文学史理论[J].文化与诗学.2018

[3].吴光芬.“空间史学”:文学史理论的一次探险——评周维东《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

[4].陈成吒.中国式文学史理论建构——“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研究.2015

[5].刘勇,张弛.“民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思考[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

[6].孙建国.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13

[7]..“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史理论与翻译研究”高端学术论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

[8].王海涛.论李长之的文学史理论与实践[J].郑州师范教育.2013

[9].李继凯.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现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0].鲁小俊.刘永济先生的文学史理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叙论》发微[J].人文论丛.2012

标签:;  ;  ;  ;  

文学史理论论文-周小琴,党圣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