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爆发通信的发展与展望(一)

流星爆发通信的发展与展望(一)

一、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和前景(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经安,周凌宇[1](2016)在《基于流星余迹通信的调制解调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对适用于流星余迹信道的各种调制体制的日渐深入研究,基于流星余迹通信的调制方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达到流余系统通信性能进一步提高的目的,主要介绍一种基于流星余迹通信的调制解调器。介绍了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调制解调体制设计,探讨了调制解调器的具体设计及实现。给出了试验数据及测试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该调制解调器完全满足系统指标,适应流星余迹信道的信道特性。

张波,樊锐轶[2](2016)在《流余通信在海洋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优势》文中研究说明在海洋信息传输系统中,浮标与大陆主站之间通信距离往往长达上千公里,对比于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传统方式,提出采用流星余迹通信方式,完成海洋监视设备所采集数据至信息中心的传输。通过与传统通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流星余迹通信在海洋信息系统中的优势。

刘志雄[3](2015)在《自适应技术提高流星余迹通信吞吐量的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讨论了在流星突发通信系统中使用自适应技术来提高系统吞吐量性能的方法。1.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基本知识,对流星余迹信道的特点、流星突发通信的原理、通信协议以及信道容量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2.介绍了自适应符号速率技术的原理,分析了自适应符号速率的吞吐量性能;针对系统对高吞吐量和低传输功耗的要求,提出一种联合自适应功率速率方法,并给出了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提高系统吞吐量的同时,降低30%50%的传输功耗。3.阐述了自适应调制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流星突发信道条件下自适应调制系统吞吐量性能的推广公式,为自适应调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未编码自适应调制系统频谱利用率较低、可用流星数目少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Turbo-TCM调制方法,该方法同采用Turbo编码的固定调制系统相比可以提高2.5倍左右的平均吞吐量。4.对自适应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在固定编码条件下不同码率的RS码的性能,分析了交织技术对性能的改善;介绍了Pursely变码率编码和混合Ⅰ型ARQ自适应编码原理,给出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针对其它自适应编码方法灵活性差、经多次重传后编码复杂度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半速率可逆RS码的混合Ⅱ型ARQ,相对于基于传统RS码的混合Ⅱ型ARQ,该方法可以使流星突发通信系统性能提高0.5dB左右。

阎亚丽[4](2015)在《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及流星余迹通信天线研究》文中提出受到衍射极限的约束,传统介质导波器件无法继续满足高密度和微小型化的不断需求。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表面等离子体波导(SPW)在亚波长范围内对光具备独特的操控机制,能够突破衍射极限,在未来高密度、高速率和小型化集成光电路等应用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另外,流星余迹通信(MBC)因其自身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到军用、民用领域,被公认为是一种最终通信保障手段。天线作为MBC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更高性能的研制以满足日趋苛刻的电气指标要求成为了一项艰巨任务。与此同时,运用计算电磁学的数值方法、优化算法等手段快速准确地分析、设计功能器件对于电磁波传播技术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它们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紧密结合课题需要,对并行时域有限差分算法、表面等离子体波导以及流星余迹通信天线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的主要工作总结为以下方面:1.对色散介质的三维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DTD)进行了研究。根据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金属损耗特性,采用单轴各向异性介质理想匹配层作为吸收边界条件,对基于Drude模型的色散介质所对应的三维FDTD算法进行了推导,建立其时域递推公式,并与基本FDTD算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开展并行计算的必要性。2.对基于OpenMP的并行FDTD算法进行了研究。将色散FDTD方法与OpenMP多线程技术相结合,在多核单处理机上实现并行FDTD算法。然后运用该算法分别模拟非色散和色散结构,以测试其并行计算性能。结果显示串、并行FDTD的结果相互吻合,并行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时间,其并行加速比可以达到9.54。但是该方法受单个计算机物理性能的限制,不能满足较大计算量和内存需要。3.对基于MPI的并行FDTD算法进行了研究。运用MPI技术在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上实现相应的色散FDTD并行算法。然后将该算法用于模拟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结构,并在不同集群平台上对该程序的并行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稳定,具有可移植性,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计算机资源耗用过大的问题,大幅度的减少计算时间。以16核的计算时间为基准,当运用1024个核时,其并行加速比可以达到37.76。4.对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微环谐振器进行了研究。运用基于MPI的二维并行FDTD算法对一种双L形SPW矩形环谐振器进行了设计,分析这种波导的传输特性随其几何结构参数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输入/输出光波导的结构参数,可以调节该波导的消光比和频率选择特性。该波导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后向辐射干扰并且大幅度提高其传输效率,这使得此类谐振器结构更具有功能性。最后,将双L形输入/输出波导结构运用到双耦合矩形环谐振器和T型分束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性能。5.对带隙表面等离子体波导滤波器进行了研究。采用传输线理论对基于金属-电介质-金属波导的单、双枝节结构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将其与并行FDTD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相互吻合,并且当改变枝节结构的几何和材料参数时,可以对特定频率的光波起到不同的滤波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周期性双枝节带隙SPW滤波器,并对其带隙特性随电介质折射率大小和周期数目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这种滤波器具有类似于布拉格反射器的禁带特性,而且其反射特性更为明显,体积更小,制作简单,更容易实现大规模集成。6.对流星余迹通信八木天线的性能改进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八木天线难以理论分析和实际调试的特点,给出其多目标优化过程。采用X形结构作为基本有源振子实现了一种宽带八木天线,并进行了加工实测。然后,为满足MBC的宽带高增益要求,对天线的反射单元进行了改进,并证实了运用垂直面排阵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增益。最后,在保证天线的增益指标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后向V形振子结构和垂直面排阵的方法,实现了一种宽带宽波束八木天线。这些改进方法使得八木天线非常适用于MBC系统。

胡大璋[5](2014)在《流星突发通信的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流星和流星余迹的物理特性,分析了流星突发通信特点,介绍了国外和国内流星突发通信的现状,展望了我国流星突发通信前景。

冯晓东[6](2014)在《流星余迹通信建模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星余迹通信是一种超远距离突发通信模式。由于机理特殊,其通信性能与信道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当前主流流星余迹通信技术,在深入分析信道物理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通信仿真模型,对通信主要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针对信道随机时变特性,文中利用偶发流星辐射密度分布SMRD(SporadicMeteor Radiation Density)数据建立了数据库,使通信模型能够对通信链路上余迹发生概率和可用时长进行预测。结合流星余迹通信专用波形、链路和网络协议技术,开发了模拟仿真软件,可以对通信链路的数据通过量、等待时间及组网通信能力等指标进行预报分析。文中最后给出了一种半实物信道模拟器的设计实现方案。

吴妍[7](2014)在《流星突发通信中基于位图反馈的HARQⅡ型链路传输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研究的课题来源于ISN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资助项目。流星突发通信信道具有间断出现、不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和保密性好的特点。基于这些信道特性,流星突发通信系统虽然在军事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仍因信道自身特点而吞吐量较低。为了使流星突发通信系统克服瓶颈,在军事作战中发挥优势,本文基于该系统,针对提升吞吐量这一目标,兼顾考虑了系统复杂度,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调制的链路传输协议。本文首先讨论了流星突发通信的信道模型,证实该信道具有间断出现、指数衰落的特性。由于信道多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图反馈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II型链路层传输协议。其中,位图反馈技术是指在收、发两端分配一定的缓冲区用于多路数据并行组帧和独立接收反馈,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帧能及时发送;HARQII型协议是简单ARQ协议的升级,协议规定数据帧首次全速率传输信息位,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再传输码字的校验位,较HARQI型协议更增大了吞吐量。该协议中前向纠错(FEC, Forward ErrorCorrection)技术使用的码字是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C-LDPC, QuasiCycli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码,该码字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且编译码方法简单。之后,本文引入了自适应调制技术,该技术可以很好地适应信道衰落特性,充分利用信道容量,本文也给出确定变速门限的证明过程。最后,本文对所设计的协议进行了仿真。本文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在0到25dB信噪比范围内对吞吐量的仿真发现,基于位图反馈的HARQII型协议结合了自适应调制时,其吞吐量始终大于使用单调制时的吞吐量。本文亦给出了HARQII型协议和HARQI型协议系统吞吐量的比较,证明了HARQII型协议更优。

石会芳[8](2013)在《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自适应链路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研究的课题来源于ISN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资助项目流星余迹通信(MBC)是种突发应急通信方式ˋ它是利用流星电离余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来实现远距离通信由于流星余迹通信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以及不易被敌方截获等优点ˋ使其在应急通信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流星余迹信道的不连续性和信道参数的时变性ˋ流星余迹通信存在信道利用率不高和数据通过量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流星余迹通信信道利用率和数据通过量这问题ˋ提出了种基于位图反馈的混合I型ARQ自适应链路传输协议本文首先介绍了流星余迹通信的通信机理和信道特点ˋ然后讨论了前向纠错控制方法(FEC)自动请求重传(ARQ)和混合纠错控制方法(HARQ)三种差错控制方法ˋ以及应用于协议中的纠错码——RS码和LDPC码ˋ随后详细介绍了基于位图反馈的混合I型ARQ自适应链路传输协议ˋ最后用VC++设计了仿真平台进行模拟协议仿真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改善平均数据通过量和信道利用率ˋ对提高系统的性能具有定的实用价值

曹卫平[9](2012)在《宽带小型化天线及阵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都日趋小型化。而天线作为通信设备的前端关键部件,其性能优越与否对整个通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制出能与小型化设备相适应的各种小天线,特别是工作在HF、VHF/UHF频段的宽带小型化天线及阵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HF、VHF/UHF天线及阵列,利用Hilbert线的空间填充特性和电磁超介质左手特性,对天线的小型化、宽频带、高增益等关键技术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并制作了相关样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宽带小型化天线及阵列的发展要求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分析表明:天线的小型化,特别是HF、VHF和UHF天线的小型化已经成为制约现代无线通信发展的颈瓶,虽然通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这个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关键技术。2.对Hilbert天线小型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分形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在天线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和阐述,并具体就低阶空间填充线天线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将Hilbert线的空间填充技术和嵌入式匹配技术有机结合,根据实际工程应用环境提出了基于1阶Hilbert空间填充线的小型化天线结构,并利用遗传算法对嵌入式匹配网络和集总加载宽带匹配网络进行优化设计,结合自组构技术完成全频段的宽带设计和天线性能测试。最后,针对Hilbert天线所存在的缺陷,提出和设计了一种多偶极子共轴一体化宽频带小型化天线。3.对基于人工电磁媒质的电小天线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电磁超介质的基本物理特性,研究了空间匹配层与电小天线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等效电路模型。根据工程应用要求,研究和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宽带、全向高增益智能天线。然后,对基于复合左右传输线的宽带电小天线展开研究,阐述了构造左手传输线的理论依据,具体分析了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结构的物理特性和等效实现,并设计出一种新型非周期性结构的宽带电小天线。4.将Hilbert线的空间填充技术和左右手传输线相结合,对基于1阶Hilbert偶极子的阵列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左右手传输线的相位特性对馈电网络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左右手传输线的Wilkinson功分器模型,借助ADS软件完成匹配网络的优化和设计。最后设计出一种适应流余散射通信系统要求的、可控波束的宽带小型化阵列天线。5.结论和展望。

王晓宇[10](2011)在《流星突发通信链路协议的分析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星余迹通信(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MBC)是一种应急通信方式,它利用的是流星电离的余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流星余迹通信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不易遭敌方侦察、截获和干扰等优点,非常适合军用和民用。由于流星信道具有突发和不稳定的特点,所以流星余迹通信存在信道利用率不高和数据通过量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方面的考虑,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位图反馈的可变速率的链路传输协议。本文首先介绍了流星余迹通信的原理与信道特点等,然后研究分析了此新型的链路协议,详细说明了链路操作规程及数据传输过程,随后介绍了在硬件平台上实现此协议的过程及注意问题,最后讨论了协议实现结果,其结果表明,此新型链路协议提高了数据通过量,降低了数据的平均重传次数,并且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二、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和前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和前景(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流星余迹通信的调制解调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设计
    1.1 调制器设计
    1.2 解调器设计
    1.3 比特定时恢复设计
2 性能测试
3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4 结束语

(3)自适应技术提高流星余迹通信吞吐量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流星突发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过程
        1.1.2 近年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1.3 流星突发通信的优缺点
    1.2 流星突发通信的应用
    1.3 自适应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近来研究应用状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流星突发通信原理
    2.1 流星余迹的特点
        2.1.1 流星余迹的形成
        2.1.2 流星余迹的分类
    2.2 流星突发通信的原理及基本概念
        2.2.1 流星突发信道模型
        2.2.2 流星突发通信可通条件
        2.2.3 通信距离
        2.2.4 足迹和热点
        2.2.5 流星突发通信的技术指标
    2.3 流星突发通信协议
    2.4 流星突发通信的信道容量
第三章 自适应符号速率技术
    3.1 概述
    3.2 自适应符号速率的原理
    3.3 联合自适应功率速率方法
        3.3.1 原理
        3.3.2 性能分析
        3.3.3 仿真结果
        3.3.4 仿真代码
    3.4 联合自适应功率速率系统的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调制技术
    4.1 概述
    4.2 自适应调制的原理
    4.3 吞吐量推广公式的推导
    4.4 自适应TURBO
        4.4.1 原理
        4.4.2 实现方法
        4.4.3 仿真结果
        4.4.4 仿真代码
    4.5 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编码技术
    5.1 概述
    5.2 自适应编码原理
        5.2.1 固定码率编码及交织
        5.2.2 PURSLEY变码率编码方法
        5.2.3 混合Ⅰ型ARQ自适应编码
    5.3 基于半速率可逆码的混合Ⅱ型ARQ
        5.3.1 半速率可逆码的原理
        5.3.2 性能分析
        5.3.3 仿真结果
        5.3.4 仿真代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及流星余迹通信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发展与现状
        1.2.2 并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1.2.3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作者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2.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2.1.1 金属介电常数方程
        2.1.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原理
    2.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2.2.1 有限差分方法
        2.2.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2.2.3 数值稳定性及数值色散
        2.2.4 吸收边界条件
    2.3 差分进化算法
        2.3.1 标准差分进化算法
        2.3.2 进化策略及受控参数的选取
        2.3.3 标准差分进化算法的优化流程
    2.4 小结
第三章 三维色散FDTD并行算法研究
    3.1 三维色散FDTD算法
    3.2 色散FDTD并行计算的性能
        3.2.1 色散FDTD计算程序所需内存估计
        3.2.2 度量并行计算性能的主要指标及概念
        3.2.3 影响并行计算性能的因素
        3.2.4 本文使用的硬件平台
    3.3 基于OpenMP的色散FDTD并行算法
        3.3.1 OpenMP执行模型及相关操作
        3.3.2 基于OpenMP的并行算法结构
        3.3.3 基于OpenMP的并行算法性能分析
    3.4 基于MPI的色散FDTD并行算法
        3.4.1 基于MPI的并行算法结构
        3.4.2 基于MPI的并行算法流程
        3.4.3 基于MPI的并行算法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谐振器研究
    4.1 金属-电介质-金属波导基本元件的光传输性质
        4.1.1 MDM波导结构
        4.1.2 MDM波导弯曲结构
        4.1.3 MDM波导分叉结构
    4.2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微环谐振器的原理
    4.3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矩形环谐振器
        4.3.1 谐振器结构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双耦合波导谐振器
        4.3.4 T型分束器
    4.4 小结
第五章 带隙表面等离子体波导滤波器研究
    5.1 枝节结构MDM波导的传输特性
        5.1.1 单枝节结构波导
        5.1.2 双枝节结构波导
    5.2 带隙表面等离子体波导滤波器
        5.2.1 带隙波导结构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流星余迹通信天线研究
    6.1 天线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6.1.1 天线结构及工作特性
        6.1.2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6.1.3 多目标优化设计
        6.1.4 算法流程
    6.2 宽带高增益八木天线研究
        6.2.1 宽带八木天线的优化设计
        6.2.2 宽带高增益八木天线的优化设计
    6.3 宽波束八木天线研究
        6.3.1 后向V形振子
        6.3.2 H面排列的八木天线阵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流星突发通信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流星和流星余迹
    2.1 流星
    2.2 流星余迹
    2.3 流星的统计特性
3 国外MBC的研究现状
    3.1 现代MBC演示试验
    3.2 JANET系统
    3.3 COMET系统
    3.4 海洋信息传输
    3.5 SNOTER系统
    3.6 Star Com系统
    3.7 南极流星通信
4 国对MBC我信道的研究
    4.1 流星探测仪
    4.2 MBC信道特性测量
        4.2.1 流星到达率
        4.2.2 可用时间比
        4.2.3 平均持续期
        4.2.4 最大持续期
        4.2.5 持续期分布密度
        4.2.6 持续期累积分布
5 展望
6 结束语

(6)流星余迹通信建模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点
    1.3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流星余迹信道特性与通信性能分析
    2.1 流星余迹信道特性
    2.2 流星余迹通信的工作方式
    2.3 衡量通信性能的主要参数
    2.4 影响通信性能的重要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星余迹信道建模理论及物理模型实现
    3.1 流星余迹信道物理建模基础
    3.2 流星余迹信道物理建模方法
    3.3 流星余迹通信计算机模型
    3.4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星余迹通信仿真技术研究
    4.1 仿真平台
    4.2 仿真体系构建
    4.3 仿真设计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星余迹通信信道模拟系统设计
    5.1 流星余迹信道模拟系统组成
    5.2 流星余迹信道模拟系统设计
    5.3 流星余迹信道模拟系统应用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流星突发通信中基于位图反馈的HARQⅡ型链路传输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星突发通信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2.1 流星突发通信的应用
        1.2.2 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趋势
    1.3 流星突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流星突发通信的特点
    1.5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流星突发信道及其数学模型
    2.1 流星余迹的分类
    2.2 流星余迹的信道模型
        2.2.1 欠密类余迹的信道数学模型
        2.2.2 过密类余迹的信道数学模型
    2.3 流星突发信道的重要参数
        2.3.1 余迹衰减因子
        2.3.2 余迹平均等待时间
        2.3.3 余迹平均可用时间
        2.3.4 余迹到达间隔
        2.3.5 接收门限
        2.3.6 平均通过量
    2.4 流星余迹的基本特点
        2.4.1 流星余迹的质量分布与出现概率
        2.4.2 流星余迹的变化机制
        2.4.3 流星余迹通信的足迹和热点地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链路差错控制技术
    3.1 协议中使用的信道编码
        3.1.1 LDPC 码简介
        3.1.2 LDPC 码的构造方法
        3.1.3 近似下三角矩阵编码方法
        3.1.4 归一化最小和(Normalized-MS)译码方法
    3.2 自动请求重传策略
        3.2.1 基本 ARQ 方法
        3.2.2 混合 ARQ 方法
    3.3 位图反馈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位图反馈的 HARQII 型链路协议设计
    4.1 链路层的帧格式规范
    4.2 基于位图反馈的自适应链路协议设计
        4.2.1 发送端设计
        4.2.2 接收端设计
    4.3 HARQII 型自适应变速门限
        4.3.1 自适应变速方法
        4.3.2 变速门限设计
    4.4 基于位图反馈的 HARQII 型链路协议的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自适应链路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星余迹通信发展简介与发展趋势
        1.2.1 流星余迹通信发展简介
        1.2.2 流星余迹通信的技术现状
    1.3 国内流星余迹通信技术最新研究现状与成果
    1.4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应用
        1.4.1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结构
        1.4.2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组网
        1.4.3 流星余迹通信的应用
    1.5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流星余迹突发信道及其数学模型
    2.1 流星余迹的形成
    2.2 流星余迹的分类
    2.3 流星余迹的信道模型
        2.3.1 欠密类余迹的信道数学模型
        2.3.2 过密类余迹的信道数学模型
    2.4 流星余迹信道的重要参数
        2.4.1 余迹衰减因子
        2.4.2 余迹平均等待时间
        2.4.3 余迹平均可用时间
        2.4.4 余迹到达间隔
        2.4.5 接收门限
        2.4.6 平均吞吐量
    2.5 流星余迹的基本特点
        2.5.1 流星余迹的质量分布与出现概率
        2.5.2 流星余迹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机制
        2.5.3 流星余迹通信的足迹和热点地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链路差错控制技术
    3.1 概述
        3.1.1 前向纠错控制方法
        3.1.2 自动请求重传(ARQ)
        3.1.3 混合重传(HARQ)
    3.2 协议中使用的纠错码
        3.2.1 纠错码简介
        3.2.2 循环码理论
        3.2.3 RS 码介绍
        3.2.4 LDPC 码介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位图反馈的混合型 ARQ 自适应链路协议设计
    4.1 协议的帧格式
    4.2 协议的设计
        4.2.1 发送端设计
        4.2.2 接收端设计
    4.3 自适应变速及其变速门限
        4.3.1 自适应变速方法
        4.3.2 码型的选择
        4.3.3 变速门限
    4.4 协议的仿真
        4.4.1 Socket 编程
        4.4.2 协议的整体设计
        4.4.3 信道模型设计
    4.5 仿真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宽带小型化天线及阵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小天线技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宽带小型化天线的理论研究
        1.2.1.1 天线 Q 值、带宽、增益理论
        1.2.1.2 天线的数值分析及算法
        1.2.2 天线的结构、形状、材料特性研究
        1.2.3 天线的宽带匹配技术研究
        1.2.4 天线阵列技术研究
    1.3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和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Hilbert 空间填充线及 Hilbert 分形天线
    2.1 研究背景
    2.2 分形结构的特性及机理
        2.2.1 分形几何
        2.2.2 分形维数
        2.2.3 分形结构在工程和天线中的应用
    2.3 Hilbert 空间填充线小型化构建和机理
        2.3.1 Hilbert 分形天线的谐振特性分析
        2.3.2 Hilbert 分形天线的电特性分析
    2.4 小型化 Hilbert 分形天线的设计和实现
        2.4.1 天线模型选取
        2.4.2 天线模型分析与设计
        2.4.3 基于嵌入式匹配的 1 阶 Hilbert 分形天线分析与设计
        2.4.4 天线系统匹配网络设计
        2.4.5 天线系统性能测试
        2.4.6 多极子共轴一体化宽频带小型化天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超介质机理及其偶极子天线
    3.1 研究背景
    3.2 电磁超介质基本原理
        3.2.1 基于电磁超介质的左手螺旋特性
        3.2.2 人工电磁超介质的等效实现
    3.3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层的构建和机理
        3.3.1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思想
        3.3.2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物理特性
        3.3.2.1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层的辐射特性和 Q 值
        3.3.2.2 电磁超介质空间层等效电路法
    3.4 左右手传输线的基本构建和机理
        3.4.1 构造左手传输线的理论依据
        3.4.2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传输特性分析
        3.4.2.1 等效电路模型
        3.4.2.2 CRLH 传输线方程
        3.4.2.3 色散特性分析
        3.4.3 CRLH TL LC 网络实现形式
        3.4.3.1 CRLH TL LC 网络实现模型
        3.4.3.2 相移特性
    3.5 电磁超介质偶极子天线的设计和具体实现
        3.5.1 基于超介质空间匹配层的自适应阵列天线设计
        3.5.1.1 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基本组成
        3.5.1.2 改进型自适应阵列天线原理和特性
        3.5.1.3 改进型自适应阵列天线的仿真和设计
        3.5.2 基于左右手传输线小型化偶极子天线设计
        3.5.2.1 CRLH TL 谐振特性
        3.5.2.2 周期性加载左手偶极子天线的实现
        3.5.2.3 非周期性加载左手偶极子天线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型小型化偶极子天线及阵列
    4.1 研究背景
    4.2 复合型偶极子天线及阵列设计和实现
        4.2.1 天线形式的选取
        4.2.2 偶极子阵列天线和单元振子设计
        4.2.3 偶极子圆形阵列天线方向图性能分析
        4.2.4 基于正弦差值基函数与点匹配法的矩量法分析
        4.2.5 基于左右手传输线的馈电网络分析和设计
        4.2.6 基于可调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阵列波束控制研究
    4.3 复合偶极子天线的测试与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流星突发通信链路协议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星余迹通信发展简介
    1.3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1.3.1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组成
        1.3.2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流星余迹通信与Es层简介
    2.1 流星余迹通信原理
    2.2 流星余迹通信分类
    2.3 流星余迹通信信道特性
        2.3.1 欠密类余迹的数学模型
        2.3.2 过密类余迹的数学模型
    2.4 Es层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位图反馈的链路传输协议
    3.1 链路协议的帧结构
        3.1.1 数据帧结构
        3.1.2 反馈帧结构
        3.1.3 无编号帧结构
    3.2 链路协议的设计
        3.2.1 链路层协议结构
        3.2.2 收发端模块的设计
        3.2.3 自适应变速的原理
    3.3 链路规程操作
        3.3.1 建链拆链阶段
        3.3.2 数据收发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链路协议的DSP设计与实现
    4.1 链路层与上层接口
        4.1.1 Socket编程
        4.1.2 链路层与上层间帧格式
        4.1.3 链路层与上层接口操作流程
    4.2 链路层协议的实现
    4.3 链路层与物理层接口
        4.3.1 链路层与物理层接口帧结构
        4.3.2 链路层与物理层的硬件接口
        4.3.3 链路层与物理层接口操作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议实现结果性能分析
    5.1 系统模型简介
    5.2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和前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流星余迹通信的调制解调器设计与实现[J]. 李经安,周凌宇. 无线电工程, 2016(09)
  • [2]流余通信在海洋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优势[J]. 张波,樊锐轶. 信息通信, 2016(04)
  • [3]自适应技术提高流星余迹通信吞吐量的设计与仿真[D]. 刘志雄.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4]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及流星余迹通信天线研究[D]. 阎亚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流星突发通信的现状及展望[J]. 胡大璋. 数字通信世界, 2014(09)
  • [6]流星余迹通信建模仿真技术研究[D]. 冯晓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7]流星突发通信中基于位图反馈的HARQⅡ型链路传输协议研究[D]. 吴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2)
  • [8]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自适应链路传输技术研究[D]. 石会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9]宽带小型化天线及阵列技术研究[D]. 曹卫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2(12)
  • [10]流星突发通信链路协议的分析与实现[D]. 王晓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流星爆发通信的发展与展望(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