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网络化发展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乡,发展观,信息网络,鸿沟,重庆,后现代,发展过程。
城乡网络化发展观论文文献综述
赖星霖,杨秋,冯蜀晋,龚丽[1](2010)在《生态·山水·信息网络化发展亦乡亦城——以城乡统筹促重庆森林城市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本文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系统分析了重庆森林城市建设应当把握的机遇,深入研究了我市在绿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这座年轻直辖市的美好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电子商务》期刊2010年05期)
张萱[2](2008)在《县(市)域城乡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正迅速地向农村地区扩散,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城乡争夺发展空间的矛盾凸现,特别是作为我国最基本行政单元的县域,城乡建设无序,缺乏联系,空间界限愈发模糊。如何推动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总结集聚——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有机疏散论四个城乡空间演进的动力理论要点,系统回顾国内外城乡网络发展的相关研究;接着认识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比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和城乡网络化叁种发展模式,并从产业、区域城镇和城乡要素叁个层次分析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的内涵,解构其空间组成要素。然后立足县域层面,分析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原始动力、政府支持力和市场牵引力共同组成的县域城乡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推进县域网络化的对策。最后,以昆山市为例,在总结其城乡演进过程与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网络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优化其城乡结构与网络化发展的具体对策。(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08-04-01)
祝影,包惠[3](2005)在《论城乡网络化发展与文化整合——城市化的后现代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主义语境里,城市和乡村被割裂为“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二元空间。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后现代思潮开始兴起和蔓延,其思想体系中包含的多元差异性、整体性、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本文将后现代主义引入城乡发展理论框架,以后现代视点重新审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提出空间整合和文化整合的城乡发展新取向,旨在为谋求后发展国家城市化的独特模式提供一种新观念和新视角。(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05年12期)
李娜[4](2005)在《新经济时期的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已逐渐跨入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期;另一方面,我国的城乡问题也日益突现,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成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信息网络化发展适当,可以带动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减少城乡差距;如使用不当,便会造成城乡间新的“数字鸿沟”。本文就旨在通过对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问题和发展动因,在城乡问题和信息网络化发展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这样建构的:首先,本文从一个多世纪以来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概况着手,通过对前人研究理论的总结,归纳出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发展动因以及基本功能;其次,结合当前我国城乡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前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针对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杨开忠[5](2001)在《城乡发展理论研究的新构想──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曾菊新博士最近撰写了一部着作《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1),这是着者运用区域科学、系统科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潜心研究城乡关联发展的优秀成果,对于推动城市化和城乡关联发展研究将作出重要贡献。 正如着者所指出的那样,中(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黄宁阳[6](2001)在《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及运行机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包括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区域经济的关联程度的提高。城市和农村是异质同构区域经济结构单元,城乡关联发展形成的城乡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反过来,城乡网络化发展又成为刺激空间创新的动力因素,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阐明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特点,评介了几种城乡关联模式,提出了城乡关联发展的又一理论模式——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并界定了有关概念。 第二部分首先回顾了我国城乡关联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得与失,为优化我国城乡网络化机制的确立提供参考。接着对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的一般认识进行探讨,指出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是城乡关联的发展过程,是城乡关联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城乡实现关联再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叁部分重点阐述了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自组织性规律、进化性规律、普遍存在性规律和网络的等级性规律。 第四部分是现代城乡网络化过程的不同类型分析,从总体上将其分为地域类型和要素类型。 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了城乡网络化过程的动力因素,指出城乡网络化过程的动力非单要素力的作用,而是多要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①生产力是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乡网络化过程的必要条件;③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城乡网络化发展的推动力;④城乡位势差构成城乡网络化又一推动力。 第六部分在阐明优化现代城乡网络化运行机制内涵、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运行机制优化的对策思考。结合我国城乡关联发展的实际,作者建议:一是强源固点与发展轴线机制;二是分工与协作机制;叁是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机制。 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结束语部分,概要地阐述了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及运行机制优化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区域的空间组织化程度,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区域的繁荣与进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城乡网络化发展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正迅速地向农村地区扩散,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城乡争夺发展空间的矛盾凸现,特别是作为我国最基本行政单元的县域,城乡建设无序,缺乏联系,空间界限愈发模糊。如何推动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总结集聚——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有机疏散论四个城乡空间演进的动力理论要点,系统回顾国内外城乡网络发展的相关研究;接着认识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比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和城乡网络化叁种发展模式,并从产业、区域城镇和城乡要素叁个层次分析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的内涵,解构其空间组成要素。然后立足县域层面,分析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原始动力、政府支持力和市场牵引力共同组成的县域城乡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推进县域网络化的对策。最后,以昆山市为例,在总结其城乡演进过程与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网络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优化其城乡结构与网络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网络化发展观论文参考文献
[1].赖星霖,杨秋,冯蜀晋,龚丽.生态·山水·信息网络化发展亦乡亦城——以城乡统筹促重庆森林城市建设[J].电子商务.2010
[2].张萱.县(市)域城乡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
[3].祝影,包惠.论城乡网络化发展与文化整合——城市化的后现代视点[J].经济问题探索.2005
[4].李娜.新经济时期的城乡信息网络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杨开忠.城乡发展理论研究的新构想──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1
[6].黄宁阳.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及运行机制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