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卸载论文-王学营,岳夏冰,惠冰

加载卸载论文-王学营,岳夏冰,惠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加载卸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饱和软土,一维加卸载,轴向循环加卸载,塑性变形

加载卸载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营,岳夏冰,惠冰[1](2019)在《轴向循环加载卸载条件下饱和软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循环加卸载条件下软黏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价值。利用自行改进和研制的连续加载一维K_0固结仪对饱和软土进行轴向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表明:各级卸载应力-应变曲线是双曲线,再加载曲线应力-应变关系在上级卸载载荷之前为双曲线,超过卸载载荷为直线,呈现不断硬化的现象,试样产生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且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分别与卸载等级呈线性关系;以原有双曲线本构关系为基础,利用各级加载轴向最大应力和初始切线模量,卸载曲线的轴向最大应变和初始割线模量,引入新的模型参数,从而建立轴向循环加卸载的本构方程,并验证了其可靠性。对各级塑性滞回能进行了计算,随着卸载应力水平的增大,塑性滞回能不断增大,且通过拟合加卸载过程中消耗的塑性滞回能与卸载应力水平呈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昊,贺闯,张小冬[2](2019)在《应力加载及卸载对致密油层孔隙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砂岩油层孔隙度受地层有效应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应力加载/卸载速率以及黏土矿物含量对致密砂岩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加载及卸载速率越大,岩心孔隙度保留率及恢复率越小;岩心黏土矿物含量越高,应力加载及卸载过程中岩心孔隙度保留率及恢复率越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马凯,王华强,张保平,王东升[3](2018)在《天然气管线压缩机组加载/卸载及负荷分配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在长输管道的输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压力损失,而为了提高输送流量必须要求增压输送,这就要求管线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压气站为天然气增压,一般情况下会为每个压气站配套2台或2台以上并联运行的离心压缩机,这就涉及到多台机组并联运行时机组负荷的控制问题:怎样依据负荷变化,实现压缩机平稳自动并网(加载)、切除(卸载、包括故障机组的卸载);怎样调节并联运行机组的负荷,实现总管压力稳定,提高机组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为了便于阐述,该文以2台压缩机并联运行为例进行说明,提出一种基于等距原理的负荷分配控制,以解决上述两个核心问题。(本文来源于《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期刊2018年06期)

翟明磊,郭保华,李冰洋,焦峰[4](2018)在《岩石节理分级剪切加载-蠕变-卸载的能量与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岩石节理在剪切加载-蠕变-卸载下的能量演化与变形特征,利用GCTS(RDS-200型)岩石剪切测试系统对人工劈裂岩石节理进行分级剪切加载-蠕变-卸载试验。结果表明:在法向应力小于6.5 MPa和大于7.8 MPa时,滞回环面积与循环级数分别符合线性和指数关系;总变形能和弹性变形能与法向应力呈正相关,与循环级数呈指数关系;塑性变形能与循环级数和法向载荷呈正相关。各级剪切应力加载终止时的剪切位移外包络线与直剪应力-位移曲线变化趋势相同,具有加速上升段、匀速上升段和匀速下降段;累积剪切塑性变形随循环级数增加而增大,但增大速率逐渐变慢;各级剪切加、卸载曲线均能以剪切滑移点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剪切失稳前,加、卸载阶段的法向位移-剪切应力曲线出现在上一循环前方,循环剪切加载和(或)蠕变结束时的累积法向变形出现从增加到减小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8期)

焦丽娟[5](2018)在《基于FlexTest 200加载控制系统的结构强度试验可控卸载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飞机结构强度试验过程中应急保护对试验件造成的损伤,本文基于FlexTest 200加载控制系统,通过修改控制系统的应急卸载方式,将卸压后执行站互锁动作进行自由卸载改为不卸油压执行特定的卸载载荷谱,并开展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使试验件各加载点在应急保护后按照卸载载荷谱准确地卸载到了指定的载荷,为研究结构强度试验可控卸载技术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工程与试验》期刊2018年02期)

罗维平[6](2018)在《航道开挖卸载及岸壁构筑加载对跨海盾构隧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水下隧道不断的修建,部分早期修建的隧道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或设计水平的限制,加上运营期内面临的各种施工活动或者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都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隧道建造之前就关注隧道未来在运营期内可能遇到的状况并将其考虑到隧道的设计当中是非常必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依托工程妈湾隧道在建成后运营期内将面临复杂的、大规模的航道开挖卸载以及岸壁构筑加载等扰动作用,在这样复杂的加卸载活动中应力传递机理难明,对运营隧道结构本身的结构变位、受力性能,接缝张开、防水性能等方面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必须明确隧道在航道开挖卸载、岸壁构筑加载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保障盾构隧道在复杂扰动条件下运营期的安全。本文通过对妈湾隧道上方航道开挖卸载与岸壁构筑加载进行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与FLAC3D数值模拟研究,并基于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开挖宽度与开挖深度对隧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航道开挖会造成隧道隆起,并且随着开挖的进行,隧道的隆起值也不断增大。其中开挖中心处下方隧道的隆起值最大,在其后岸壁构筑的加载作用中,隧道的隆起值有所恢复,但加载区域下方隧道竖向位移由隆起转变为沉降。(2)离心模型试验中管片的张开量随着航道的开挖逐渐增大,其中航道开挖中心处隧道管片的张开量最大,为1.98 m,在岸壁构筑加载的作用下该处的张开量有所减小。(3)隧道的弯矩在航道开挖的过程中逐渐减小,其中开挖中心处隧道拱顶弯矩受影响最大,航道开挖卸载对隧道拱顶和拱底的弯矩影响较大,岸壁构筑加载作用对隧道拱腰的弯矩影响较大。(4)随着航道的开挖,隧道的纵向拉应力也逐渐增加,其中开挖中心处隧道的拉应力最大。在随后岸壁构筑的加载作用中,隧道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继续增大;航道另一端非加载区域隧道的纵向应力受影响较小,但加载区域下方的隧道最终由受拉转变为受压。(5)随着开挖宽度的增加,隧道的最大隆起与最大沉降均会增加;当开挖宽度超过200m时,隧道的竖向变形就基本不受开挖宽度的影响。当宽度小于200m时,纵向应力呈现为只有单一峰值的“单峰”形态,随着开挖宽度的增加,隧道承受的最大拉应力逐渐减小,最大压应力逐渐增大;当宽度大于200m时,隧道纵向受力形态开始为“双峰”形态,隧道承受的最大拉应力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压应力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减小。(6)隧道的最大隆起与最大沉降均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航道开挖的深度对隧道开挖后的纵向应力影响比较小,但对加载后隧道的纵向应力影响比较大。其加载后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均有大幅地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9)

韦祖兵[7](2018)在《滑片式空压机加载、空载、卸载类故障的分析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滑片式空压机在电解多功能天车上已得到普及使用,其为出铝、打壳、抬母线等生产作业提供动力源。因受高温、高粉尘、高磁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故障率也较高。本文主要根据滑片式空压机的工作原理,对其经常出现的加载、空载、卸载类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办理。(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07期)

赵毅鑫,龚爽,滕腾,姜耀东,杨志良[8](2018)在《单轴多级循环加载下原煤加卸载响应比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井工开采往往对采场周边煤岩体产生周期性扰动,研究单轴多级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煤变形及破坏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煤柱损伤、劣化及失稳破坏机制,并为获取煤柱失稳前兆提供有效分析手段。通过开展原煤单轴多级循环加卸载实验,利用弹性模量变化量提取加卸载响应比以描述原煤破坏前兆特征;并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定义加卸载响应比,探讨原煤破坏过程中内部损伤演化特征及破坏前兆。此外,通过对实验前、后煤样内部结构的CT扫描,结合逆向化建模方法,分析煤样破坏特征及模拟单元数量对加卸载响应比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实验获得的单轴循环载荷下原煤加卸载响应比存在3个变化阶段,且在每级应力水平下均呈周期性"W"型变化特征;当荷载水平逐渐升高时加卸载响应比呈下降趋势,当荷载水平较高且接近峰值荷载时,加卸载响应比先下降后急剧上升;而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数计算的加卸载响应比则呈持续减小趋势,并在破坏前接近1。(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后全,茅献彪,石浩,吴宇,陈彦龙[9](2018)在《循环加载保载卸载下泥质砂岩滞后破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ATW-2000电液伺服试验机对泥质砂岩试件进行单轴循环加载保载卸载破坏试验:首先对试件施加轴压至预定值,然后保持该压力值约115 s左右,以使泥质砂岩试件变形有足够时间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以至于轴向变形速率小于0.005 mm/h;当试件在该压力作用下变形相对稳定后,再进行轴压卸载和下一个循环加载、保载、卸载过程;如此循环,直到试件在保载过程中发生破坏。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加卸载试验中,无论是加载还是卸载过程,岩石变形都滞后于外部应力变化;在轴压加载至设定值并进入保载过程中的较短时间范围内,岩石变形并不立即停止而是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缓慢增长,即具有变形滞后特性;在循环加载、保载以及卸载条件下,岩石试件最终破坏前会产生大量的竖向裂纹;与常规单轴压缩试验相比,在单轴循环加载、保载、卸载条件下的泥质砂岩试件滞后破坏时的平均单轴抗压强度有所降低;在岩石恒载滞后破坏试验中,岩石滞后变形为试件达到破坏所需弹性能补充提供了供给途径。(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高程鹏,张冬梅,闫静雅[10](2016)在《邻近工程施工卸载再加载对已建盾构隧道影响的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开挖和上部结构施工引起的卸载和再加载会使邻近已建盾构隧道产生一定位移与变形.以上海已建地铁盾构隧道侧向和上方受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引起的卸载和再加载工况为背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隧道侧向和上方不同区域开挖和结构荷载施加过程中隧道的整体位移和隧道结构变形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隧道侧向与上方卸载,会使隧道位移与结构变形产生不同幅度的增加;而侧向与上方再加载,会减小因卸载而产生的隧道位移,但会增加部分隧道管片结构变形.因此只有综合分析隧道的位移与结构变形,才能合理预测分步卸载、再加载对已建盾构隧道的影响规律,减小因工程施工引发的已建盾构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加载卸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致密砂岩油层孔隙度受地层有效应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应力加载/卸载速率以及黏土矿物含量对致密砂岩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加载及卸载速率越大,岩心孔隙度保留率及恢复率越小;岩心黏土矿物含量越高,应力加载及卸载过程中岩心孔隙度保留率及恢复率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载卸载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学营,岳夏冰,惠冰.轴向循环加载卸载条件下饱和软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2].王昊,贺闯,张小冬.应力加载及卸载对致密油层孔隙度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3].马凯,王华强,张保平,王东升.天然气管线压缩机组加载/卸载及负荷分配控制研究[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8

[4].翟明磊,郭保华,李冰洋,焦峰.岩石节理分级剪切加载-蠕变-卸载的能量与变形特征[J].岩土力学.2018

[5].焦丽娟.基于FlexTest200加载控制系统的结构强度试验可控卸载技术研究[J].工程与试验.2018

[6].罗维平.航道开挖卸载及岸壁构筑加载对跨海盾构隧道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7].韦祖兵.滑片式空压机加载、空载、卸载类故障的分析及处理[J].建材与装饰.2018

[8].赵毅鑫,龚爽,滕腾,姜耀东,杨志良.单轴多级循环加载下原煤加卸载响应比演化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9].张后全,茅献彪,石浩,吴宇,陈彦龙.循环加载保载卸载下泥质砂岩滞后破坏特性[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8

[10].高程鹏,张冬梅,闫静雅.邻近工程施工卸载再加载对已建盾构隧道影响的风险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标签:;  ;  ;  ;  

加载卸载论文-王学营,岳夏冰,惠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