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真理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理,方法,高等教育,方法论,解释学,摹本,立场。
真理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明欣[1](2017)在《从“历史性”到“效果历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存在与时间》中,“历史性”是基础存在论中重要概念。“历史性”是此在之历史性,此在历史性奠基于此在时间性中。在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实现了解释学由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伽达默尔解释学继承了海德格尔实际性的解释学,他意识到了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中的“解释学处境”是联结自己解释学思想的中介,也就是联结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与其“效果历史意识”的结合点。他把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历史性”上升为解释学的原则,继承并发展出自己的哲学解释学,在这个过程中,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发展成为“效果历史意识”;这意味着,在理解过程中,真正的历史意识是效果历史意识,它不仅要考虑理解者历史性,也要考虑理解对象的历史性,这种历史主义就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第二等级历史主义”,它区别于传统的历史客观主义;不仅如此,本文通过此在“历史性”与“效果历史意识”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得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用“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叁者组成的“效果历史意识”发展了此在“历史性”,将其解释学内涵具体化。我们还可以发现,伽达默尔在思考了海德格尔“转向”后的思想,不仅发展了海德格尔前期解释学思想,还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给晚期海德格尔思想困境的提供一种新的回答,效果历史意识可以被看作是这种回答,而新的回答意味着新的发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熊继承[2](2016)在《“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意蕴与价值——兼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言语"与"倾听"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诠释,也为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变革等提供了启示。本文立足于"言语"与"倾听"的哲学立场,挖掘了"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意蕴与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6年14期)
李茂盛,殷小烽[3](2016)在《论伽达默尔的艺术观——从《真理与方法》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伽达默尔在对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探讨中所展示出来的艺术观,要从其基础哲学诠释学谈起。诠释学在希腊文的词根hermes本是职务的意思,是通过他的解释向人们传达诸神消息的信使的名字。在诠释学的历史里,它本是研究理解和解释的一门学科,与中国古代文学里的注疏有着相似之处。诠释学最初普遍的是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神学诠释学就是为了解释上帝的话语《圣经》的,而法学诠释学则是解释各种制定出来的法律的,法律同圣经(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6年06期)
常海波[4](2016)在《诠释的思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难于理解的重要原因是他使用了描述性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像习惯上的逻辑性语言,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从个别性中抽象出普遍性以达成共同认识,而是注重个体存在状态的描述。描述性的语言在转义中表达个体的存在经验,大量求助于修辞性的说法,其中特别是比喻的相似性扩展。伽达默尔一贯的哲学立场是:问题在于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而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他在书中只是客观地描述理解的现象,并不探讨应该如何,而是探讨一种超越诠释者意愿和行为并与诠释者一起发生的先验的东西,他只是在描述实际情形。这样的立场完全得益于他在现象学和辩证法方面的思维训练。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近代自然科学的真理概念只是认识世界许多方式中的一种。康德美学也忽视了艺术的真理要求,他把美学理论弄得很狭窄。伽达默尔从游戏概念入手,排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认为游戏本身乃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艺术作品如同观赏游戏,它的真正存在也在于被表现和被解释的过程。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即艺术作品与它的再现或解释相统一,认为艺术的真理只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无限中介过程中。艺术的真理既不独立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也不独立在作品上,而是存在于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伽达默尔于是将艺术经验扩展到整个精神科学论域,精神科学认识者的自我存在也一起参与作用,非科学的方法论所能控制,历史传承物的真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与认识者怎样经验历史传承物的方式相联系,真理是具体的和实践的。为此伽达默尔贡献了一系列关键性概念。诸如前见:理解是一种置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坚决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任何理解在本质上是通过前见来起作用的,前见决不是障碍,而是理解的条件;视域融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和现在、主体和客体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体,在时间上是历史性的,在空间上是共时性的;效果历史:历史是一种实现过程,效果指的是作用、影响,效果历史就是某物产生并进行实现它自身活动的历史,包括历史与对历史理解的统一。最具创新性的是应用: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具体的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诠释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具有开放性和问题性,只有取得某种问题视域,才能实现正确的理解。语言的中心地位促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语言是诠释学经验的普遍媒介;语言与事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可分离。语言的构成方法不是靠归纳和演绎,而是依靠经验的扩展,靠譬喻的相似性。语言的自然构成同科学的概念构成相距甚远;语言作为世界经验,而不是那种基于理性的逻辑构造的世界知识。这里的经验同科学中的经验也不相干;人类世界经验的语言性并不包含世界的对象化,就是说我们生存于世界里,隶属于它,语言世界只能从内部被理解,通过生存于它里面,对它的理解不是客观对象化的;正如光唯有通过它物成为可见才能使自己成为可见,语言具有使世界得以表现和继续存在的功能。存在表现自身,仅在语言之中,阐明事物的光就是语言之光。正是在语言领域,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更宽广的文化背景上的现象学和辩证法合成叁位一体。(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6-06-01)
熊继承[5](2016)在《“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兼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言语"与"倾听"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诠释,也为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变革等提供了启示。本文立足于"言语"与"倾听"的哲学立场,对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做出分析,我们应重视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当中时刻发生的"言语"与"倾听"活动。(本文来源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期刊2016年17期)
潘德荣[6](2016)在《读《真理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专栏中的若干短文,主题不一,都是我曾经或正在思考的问题。见诸文字,无论如何算不上严谨的学术性研究,至多只是一些零星的“断想”。俗云敝帚自珍,纵然是断想,也很乐意与人分享。不妥之处,还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研习西方诠释学的人,伽达默尔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2-02)
高文强[7](2016)在《真理与方法:古代文论现代研究再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文论现代学科的建立深受西方现代学科体制的影响。因此,古代文论现代研究便先天具有"理论预设"的根性。这使得古代文论现代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强制阐释的现象。如何避免这一似乎不可避免的现象呢?本文借鉴禅宗面对佛教中类似问题的解答方法对此问题做出了尝试性回答。(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邱进,杜凤刚[8](2015)在《真理·方法:伽达默尔与利科之争——兼论现代诠释学对精神科学独特真理的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崔志恒[9](2015)在《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疑难——部分解读伽达默尔的着作《真理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在他的重要哲学着作《真理与方法》的开篇提到,由于归纳逻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精神科学在19世纪西方世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和过分依赖于经验材料的气象学一样,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科学一直以来也因其不精确性,而显得极为特殊。十九世纪的人们,在德国以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和狄尔泰为代表,极力想维护精神科学的独立性,让精神科学成为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的科学群。但由于他们深受自然科学模式方法论的影响,这种努力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伽达默尔指出,如果我们只是以这样一种对于规律性不断深化的认识为标准去衡量精神科学,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的把握精神科学的本质。社会—历史认识的理想应是,在现象的一次性和历史性的具体关系中去理解现象本身。(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12期)
金惠敏[10](2014)在《全球化时代的真理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春青教授在给我的约稿函中写道:"在我们这样所谓‘后发现代性’语境中究竟应该如何做学术研究?我们借用了西方理论观点或方法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否就成了西方理论的‘翻版’?比如王国维的‘意境’说,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西方理论?"〔1〕李教授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界基本上一直都在纠结着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和西方的关系问题,它因各种不同的机缘、话题而被不断地激起、被不断地重新质询。我所谓"被(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真理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言语"与"倾听"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诠释,也为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变革等提供了启示。本文立足于"言语"与"倾听"的哲学立场,挖掘了"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意蕴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理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何明欣.从“历史性”到“效果历史意识”[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熊继承.“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意蕴与价值——兼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6
[3].李茂盛,殷小烽.论伽达默尔的艺术观——从《真理与方法》谈起[J].文艺评论.2016
[4].常海波.诠释的思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述评[D].延安大学.2016
[5].熊继承.“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兼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
[6].潘德荣.读《真理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7].高文强.真理与方法:古代文论现代研究再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
[8].邱进,杜凤刚.真理·方法:伽达默尔与利科之争——兼论现代诠释学对精神科学独特真理的辩护[J].文艺理论研究.2015
[9].崔志恒.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疑难——部分解读伽达默尔的着作《真理与方法》[J].商.2015
[10].金惠敏.全球化时代的真理与方法[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