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物象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铜器,饕餮纹,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论文文献综述
牛道德[1](2019)在《简谈青铜器之九:应物象形 神祇浮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铜器身上,不仅仅背负着严肃和厚重的历史,在这曼妙迷离的锈色包浆下,还浮现着一些趣味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大多来源于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上古神话传说之中,而《山海经》又不能视为一部正史,其中故事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实际上,从传世和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青铜器上,我们能看到神话传说里的蛛丝马迹。对于青铜器中体现的原始崇拜、神话故事,古人早已有所提及。《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本文来源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宋阁阁,李汉平[2](2019)在《浅析“应物象形”在写意花鸟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时期,谢赫创作了绘画专着《画品》,提出着名的"六法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具有初步理论体系框架的绘画着作,他将中国绘画创作的美学原则总结在"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六个环节中。其中,"应物象形"是指绘画主体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要基本相似,但又不能只是机械的表现客观事物,需要涵盖绘画主体与所描绘对象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了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画家对客观物象造型的重视与理解,同时,对内心情感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孟繁华[3](2019)在《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部写了13年的小说,是一部与时代有同构关系的小说,是一部关于知识阶层的小说,是知识阶层人物的博物馆,也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意味的小说。小说以儒学院的具体筹建人、儒学大师程济世归国联系人应物兄为主角,将他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遭遇跃然纸上,将各色人等的心机、算计以及冲突、矛盾或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汇集于儒学大业的复兴中。知识界与历史、与当下、与利益的各种复杂关系,通过不同的行为和表情一览无余。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将在众声(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马志明,程国亮[4](2019)在《应物象形 传神写照 中国佛教版画的艺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版画包括佛经版画和独幅雕版佛画。佛经版画主要指用于佛教经书中的插图版画作品,包括扉画、经中插图画和拖尾画。当前我国保存下来的佛教版画主要是佛经版画;而独幅雕版佛画指的是佛教中用于流通宣传、供奉敬拜或装饰用单独刻印、使用的版画作品。中国佛教版画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诸多属于版画领域首创的制版和印制方法,如填色法、夹缬法、漏版等技法,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1期)
邓宇荣[5](2018)在《应物象形 蔚为大观——谈根雕人物艺术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根雕艺术中,人物创作是一门独具特色的类别,人物创作不仅要求形神兼备,而且对于创作者的技艺要求也很高,创作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让人过目不忘的根雕人物作品。人物根雕只有在尊重传统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让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芒。(本文来源于《天工》期刊2018年08期)
李函昱[6](2018)在《论画与形似 见于儿童邻——论“应物象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应物象形",并不仅指单纯的外形,而是艺术创作最基础的问题,即艺术作品的造型问题,是指画家在创作之时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如灯取影,进而超脱于对象本身形体的局限性,表达出对象独特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应物"是指视觉形象,即画面上表现的对象的形要和实际相对应,即宗炳所说的"以形写形";"象形",也就是"应物",将观察到的形象加以想象互相融合,始于形写于神,达到神形兼备的层次。(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8年09期)
江明荟[7](2018)在《基于应物象形视角下的传统纹样标志设计初探——以盘肠纹样再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齐着名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应物象形"作为艺术评价的理论至今对艺术评判依旧影响深远。盘肠纹样作为起源于远古时期蒙古族的传统纹样被赋予辟邪祈福的寓意并流传至今。正如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当代"这一语境从认识论的视野中与"历史"(过去)相对,但其汇聚其中的精神内涵是直指当下的。本文意从盘肠纹这一远古纹样出发,进行艺术评价的同时探讨传统纹样如何在保持独立特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标志设计并重获新生,进入当代文化体系。(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旭海[8](2018)在《“应物象形”到“象外之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于艺术衍生产品的现状研究、常见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表征手法及要素,即符号拼贴、功能转译、原型解构以及审美精神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进而结合东方审美意象的表征手法进行具象的理念分析以及传统绘画的审美理念进行探讨,分析“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从而衍生出围绕“象外之象”的新兴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手法。对于艺术衍生产品的基本涵义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艺术衍生产品的“象外之象”的“应物”和“象形”上定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应物”所代表的是“具象表征”即为“本质与内涵”,即艺术品的真实面貌和传达出的真实形态。从哲学角度讲,“形象”与“表象”相对应。“象形”则为“物象营造”,对应的词是“抽象”,更多的是艺术品及艺术家的空间维度与精神内涵的表现思考。无论基于“形象”艺术衍生产品的精髓是代指艺术品,还是基于“意象”艺术衍生产品精髓的精神意象,但过于“商品化”会让艺术衍生产品沦为冠以“艺术”的博物馆及美术馆商品或纪念品。本人通过设计师对于其原有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现有艺术衍生产品的“再设计”的目的,实现“艺术”与“商品”的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8-05-01)
刘晓妍,吴郁民[9](2017)在《由“应物象形”到“搜尽奇峰打草稿”——浅析宋代小品花鸟画的写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写生的问题,从"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的观察方式、自然之趣的深层挖掘、借物寄情的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宋代花鸟画为例,阐述了写生对中国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22期)
曹爱华[10](2017)在《论传统山水画中“应物象形”的审美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谢赫"六法论"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其深远,"应物象形"作为"六法"中的认识论,是这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在"应物象形"之认识论指导下的中国画家虽尊重自然山水,但不为自然山水所囿,他们更关心的是创造具有浓烈人格化的自然山水。这样,绘画的生命主体在画面中才得到落实和高扬,其精神和灵魂会得到栖息。"应物象形"作为山水画的审美认识论,其"物"与"象"的范畴贯穿山水画观物取象和意象造型创作全过程,强调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审美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的感应联动。在这样的认识下,山水画也就必然会"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7年10期)
应物象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朝时期,谢赫创作了绘画专着《画品》,提出着名的"六法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具有初步理论体系框架的绘画着作,他将中国绘画创作的美学原则总结在"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六个环节中。其中,"应物象形"是指绘画主体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要基本相似,但又不能只是机械的表现客观事物,需要涵盖绘画主体与所描绘对象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了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画家对客观物象造型的重视与理解,同时,对内心情感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刻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物象形论文参考文献
[1].牛道德.简谈青铜器之九:应物象形神祇浮现[J].经济.2019
[2].宋阁阁,李汉平.浅析“应物象形”在写意花鸟画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9
[3].孟繁华.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J].当代作家评论.2019
[4].马志明,程国亮.应物象形传神写照中国佛教版画的艺术特性[J].中国宗教.2019
[5].邓宇荣.应物象形蔚为大观——谈根雕人物艺术创作[J].天工.2018
[6].李函昱.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论“应物象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应用[J].艺术家.2018
[7].江明荟.基于应物象形视角下的传统纹样标志设计初探——以盘肠纹样再设计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
[8].朱旭海.“应物象形”到“象外之象”[D].中国美术学院.2018
[9].刘晓妍,吴郁民.由“应物象形”到“搜尽奇峰打草稿”——浅析宋代小品花鸟画的写生观[J].现代交际.2017
[10].曹爱华.论传统山水画中“应物象形”的审美观照[J].美与时代(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