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管外降膜吸收论文_梁之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管外降膜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水,传质,数值,溴化锂,状态,过冷,动量。

垂直管外降膜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梁之琦[1](2017)在《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因综合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且易获取等特点,以及吸收式制冷对环境友好且技术成熟的优势,目前已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为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对太阳能等低位能源的利用率和循环工质对的热质传递性能。本文提出垂直管逆流降膜发生/吸收装置,使管内冷/热源温度变化和管外溶液所需温度变化相匹配,有助于提高降膜过程的传热传质性能。为了探索LiCl水溶液和LiBr水溶液垂直管降膜吸收/发生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设计搭建了内冷/热源降膜吸收/发生实验平台,并针对两种工质对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文献,设计并搭建了降膜吸收/发生实验平台。本文主要针对实验台的组成,包括降膜实验系统、溶液循环子系统、冷/热源循环子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做了介绍,并着重描述了降膜装置主体的设计。另外,简单说明了降膜发生实验方法和降膜吸收实验方法的操作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其次,从实验方面主要对LiCl水溶液和LiBr水溶液的降膜发生性能进行了研究。液膜在实验工况范围内均处于波状层流状态。实验研究了低压级工况下不同热水温度和流量、不同溶液浓度、不同压力,以及不同溶液流量对溶液的降膜发生性能以及热源利用温差的影响。另外,实验还进行了高压级工况下,LiBr水溶液和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过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溶液降膜发生过程有着相近的传热传质性能。为了便于今后垂直管外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装置的设计,本文根据实验测量结果拟合得到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过程传热努塞尔数和传质舍伍德数的实验关联式。然后,对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样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对LiCl水溶液的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为建立LiCl-H2O吸收工质对的吸收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实验还进行了 2.5~3kPa压力下,LiBr水溶液和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LiCl水溶液吸收速率高于LiBr水溶液。这说明LiCl水溶液的传质能力强于LiBr水溶液,使用LiCl水溶液作为吸收工质将有利吸收器小型化设计。本文同样对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得到传热传质实验关联式。最后,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内冷源逆流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可以获得溶液侧的沿程温度、浓度分布以及冷却水侧的温度分布。结合所测得的变工况实验数据,LiCl水溶液的对流换热系数在510W·m-2·K-1变化到710W·m-2·K-1之间变化。溶液的对流换热系数是影响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建议强化管外侧对流换热系数以提升冷却水与溶液之间换热,提高对冷源的利用率。通过模型扩展了溶液流量的变化范围,并发现溶液因为膜厚的影响,吸收率随溶液流量的增大而趋于一稳定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小砖,柳建华,张良,王欢,刘旗[2](2013)在《基于横纹管氨水溶液垂直管外降膜吸收性能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根不同尺寸规格的横纹管,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其吸收效率,选择吸收性能最优的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和管内冷却水流速的增大,溶液吸收氨气的量增加,管外溶液传质系数增大。当管外氨水溶液喷淋密度从小变大时,光滑管和横纹管的传质系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过程中出现了最大值。该系列实验的结果表明横纹管比相同工况的光滑管有更高的强化传热和传质能力,当溶液喷淋密度为479.6kg/(m.h)时,横纹管比光滑管的传质系数增大了97.8%。叁组实验中均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横纹管的传质系数随凹槽尺寸变化而改变,2号横纹管表现出更强的吸收氨气能力。该管凹槽宽度与横纹管外径的比值为0.0814。通过对凹槽内溶液流动模型分析,比较了溶液通过凹槽时掺混和涡流的流动形态,得出了不同尺寸规格横纹管吸收性能差异的一个原因。(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徐振中,夏再忠,林芃,郭沛民,王如竹[3](2012)在《垂直管氨水降膜吸收传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器是影响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对常用的垂直管氨水降膜吸收器进行绝热吸收模拟分析,并将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稀溶液进口过冷和外部吸收冷却对吸收传质的影响,得到稀溶液进口过冷能够促进吸收传质的结论。结果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传质率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偏差在20%以内,在冷却吸收和进口过冷的实验测试工况下,吸收传质率提高了132%。(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许峰,郑丹星,田涛[4](2008)在《GAX循环中垂直管内降膜吸收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氨水吸收式GAX循环中垂直管内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现象的研究,以及对该过程传热和传质的分析,建立了吸收过程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以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装置实验数据为计算初值,对垂直管内降膜氨水吸收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选取吸收管内径、稀氨水的喷淋密度和冷却水流量3个变量,考察液膜主流的平均温度和液膜主流浓度随变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喷淋密度的影响较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牛晓峰,杜垲,杜顺祥[5](2007)在《磁场作用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氨气吸收过程中增加了宏观磁场力,考虑了吸收过程中降膜溶液膜厚的变化、膜厚方向的对流以及氨水溶液物性的变化,建立了磁场条件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数学模型。在磁感应强度0~3T范围内,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温度、浓度、速度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磁场对于氨水降膜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许峰[6](2007)在《垂直管内降膜吸收与蒸发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器和精馏塔提馏段是氨水吸收式GAX循环中最重要的能量耦合单元设备之一,两者的性能对整个系统的制冷系数起关键作用。降膜式吸收、蒸发具有传热效率高、传热温差损失小、无静压头引起的沸点升高及物料停留时间短等特点。因此,研究降膜式吸收、蒸发的规律,可以给GAX循环的吸收和再生单元的设计提供指导,对GAX循环的实现并达到具有较高制冷系数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垂直管内降膜吸收和蒸发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从降膜吸收、蒸发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搭建了一套垂直管内降膜吸收—蒸发的实验室规模间歇操作的实验系统。进行了垂直管内降膜传热过程实验研究,在可选择的实验参数范围内,通过实验考察了降膜雷诺数和管外热媒进口温度变化对降膜传热效果的影响。所得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即随着降膜雷诺数增大总传热系数和降膜侧传热系数增大,且增幅十分明显。进行了垂直管内降膜传热蒸发实验研究,在光管降膜蒸发实验中,以降膜液入口温度、降膜雷诺数为变化量,考察降膜侧传热系数在这两个变量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并回归得到降膜雷诺数在一定范围内的竖直光管降膜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平均误差在4.6%以内。对螺旋线的规格进行了优化选择,分析了在螺距、丝径和降膜雷诺数变化条件下的降膜侧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回归得到竖直管内插螺旋线降膜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平均误差在14.8%以内。建立了氨水溶液降膜吸收的传热模型,考虑了吸收过程中氨水溶液的物性变化和膜厚变化,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总体吻合较好。选取四个水平,考察了管外对流换热系数、吸收管内径和管内喷淋密度对液膜平均温度及液膜浓度的影响。吸收效果对各因素表现出不同的依赖性:管内喷淋密度改变的影响大于管外对流换热系数改变的影响大于吸收管内径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7-05-31)

刘艳丽,徐士鸣[7](2005)在《摇摆状态下垂直管内TFE/NMP降膜吸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船用条件下吸收器内溶液降膜吸收的特点, 建立了摇摆状态下垂直管内 TFE (2,2,2 trifluoroetha -nol, 叁氟乙醇)/NMP (N- methyl- 2- pyrrolidone, 甲基吡咯烷酮) 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物理和数学模型. 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转动附加惯性力对降膜流场中液膜厚度、速度、温度和浓度分布的影响. 采用膜内积分与全隐式有限容积相结合的数值方法求解理论模型.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 在摇摆状态下 TFE/NMP降膜吸收过程中, 转动附加惯性力的存在使得速度和温度等状态参数的分布具有一定周期性和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王兵[8](2003)在《摇摆状态下垂直管内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理论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吸收式制冷系统用于远洋渔船的海产品冷冻保鲜是解决我国远洋渔船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了解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吸收器在船舶的颠簸摇摆状态下的性能变化是吸收式制冷系统能否用于渔船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并模拟了摇摆状态下管内降膜吸收过程中的液膜流动流场,为进一步研究摇摆状态下吸收器吸收性能的变化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本文首先研究了船舶在海洋中的运动,建立了船舶摇摆运动的简化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得到了运动附加力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吸收管的运动附加力表达式代入静止状态下液膜流动的数学模型中,即得到了摇摆状态下液膜流动的数学模型;然后对液膜流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在假定了速度分布的条件下,得出了液膜流动的积分方程,经过以上简化就将求解叁维问题转化成为求解二维问题;将积分方程离散后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了整个流场。 为验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深入了解实际摇摆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规律,自建了摇摆振动单管吸收试验台;分别对静止和摇摆状态下TFE/NMP垂直管内降膜吸收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当其他初始参数一定时,在渔船常见的摇摆振动条件下,降膜吸收器的热、质传递优于静态下的情形;摇摆振动频率和幅度直接影响降膜吸收性能,适当减小摇摆周期或摇摆幅度均有利于提高降膜吸收性能。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较好吻合。研究表明TFE/NMP吸收是制冷系统完全能够满足渔船制冷要求。(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3-03-01)

程文龙,贾磊,陈则韶,方贵银[9](2002)在《风冷垂直管降膜吸收器及其传热传质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器是吸收式制冷机的关键部分 ,传统的吸收器都是采用水冷却。该文提出了风冷吸收器的设计方案 ,建立了风冷吸收器降膜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耦合问题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 ,对风冷垂直单管内溴化锂水溶液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 ,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这些结果对于垂直管降膜吸收过程的研究以及风冷吸收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刘艳丽,徐士鸣,张利嵩[10](2002)在《垂直管内TFE/NMP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TFE/NMP ( 2 ,2 ,2 trifluo roethanol/N methylpyrolidone ,中文名 :叁氟乙醇 /氮甲基吡咯烷酮 ) ,因其良好的工作特性而被国际制冷界所重视 ,但有关吸收式制冷 /热泵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TFE/NMP降膜吸收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却少有人进行过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我们建立了单根管吸收试验台以研究TFE/NMP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规律。在不同TFE/NMP溶液流量和不同冷却水流量条件下 ,测得两组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其数据结果加以分析后 ,得出垂直管内TFE/NMP降膜吸收过程中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的一些特性(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02年01期)

垂直管外降膜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叁根不同尺寸规格的横纹管,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其吸收效率,选择吸收性能最优的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和管内冷却水流速的增大,溶液吸收氨气的量增加,管外溶液传质系数增大。当管外氨水溶液喷淋密度从小变大时,光滑管和横纹管的传质系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过程中出现了最大值。该系列实验的结果表明横纹管比相同工况的光滑管有更高的强化传热和传质能力,当溶液喷淋密度为479.6kg/(m.h)时,横纹管比光滑管的传质系数增大了97.8%。叁组实验中均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横纹管的传质系数随凹槽尺寸变化而改变,2号横纹管表现出更强的吸收氨气能力。该管凹槽宽度与横纹管外径的比值为0.0814。通过对凹槽内溶液流动模型分析,比较了溶液通过凹槽时掺混和涡流的流动形态,得出了不同尺寸规格横纹管吸收性能差异的一个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管外降膜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梁之琦.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陈小砖,柳建华,张良,王欢,刘旗.基于横纹管氨水溶液垂直管外降膜吸收性能的变化规律[J].制冷学报.2013

[3].徐振中,夏再忠,林芃,郭沛民,王如竹.垂直管氨水降膜吸收传质研究[J].制冷学报.2012

[4].许峰,郑丹星,田涛.GAX循环中垂直管内降膜吸收的数值模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牛晓峰,杜垲,杜顺祥.磁场作用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的模型[J].化工学报.2007

[6].许峰.垂直管内降膜吸收与蒸发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

[7].刘艳丽,徐士鸣.摇摆状态下垂直管内TFE/NMP降膜吸收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5

[8].王兵.摇摆状态下垂直管内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理论及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

[9].程文龙,贾磊,陈则韶,方贵银.风冷垂直管降膜吸收器及其传热传质问题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2

[10].刘艳丽,徐士鸣,张利嵩.垂直管内TFE/NMP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试验研究[J].低温工程.2002

论文知识图

传质系数随压差的变化氨水表面张力随氨水浓度的变化关系[1...垂直管式降膜吸收实验台Fig.3.1ExPer...传质系数随氨水溶液喷淋密度变化传质系数随冷却水流速变化横纹管结构图

标签:;  ;  ;  ;  ;  ;  ;  

垂直管外降膜吸收论文_梁之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