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来源论文-闫军军,陈朋,田朝玉,张同,朱玥明

细菌来源论文-闫军军,陈朋,田朝玉,张同,朱玥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来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细菌

细菌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闫军军,陈朋,田朝玉,张同,朱玥明[1](2019)在《海洋细菌来源的新型耐碱褐藻胶裂解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藻胶是由α-L-古罗糖醛酸(Guluronicacid,G)和β-D-甘露糖醛酸(Mannuronic acid, M)两种糖单元通过糖苷键链接而成的线性多糖,分子内由聚M段、聚G段和M/G混合段交替排列。经褐藻胶降解形成的褐藻寡糖是一类聚合度为2-10功能低聚糖,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抗氧化等。褐藻胶裂解酶能够通过β消除反应降解褐藻胶,可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朱明利,王晶晶,刘寿荣[2](2019)在《胆结石来源纳米细菌抗生素敏感试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对胆结石来源纳米细菌的抗菌作用,为胆结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按照?íft?íoglu等采用的方法,分为纳米细菌药敏组、纳米细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14 d后,用酶标仪(650 nm)连续多时段测定其吸光度,用药敏组与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偏差来测定每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并用微量稀释法进行MIC和MBC试验。结果药敏组纳米细菌生长曲线介于纳米细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抗菌药物环境再培养14 d,药敏组纳米细菌的生长幅度低于纳米细菌对照组,纳米细菌的生长速度与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呈反比。3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四环素1.95μg/ml、氨苄西林7.8μg/ml、呋喃妥因3.9μg/ml。结论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对纳米细菌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是抑菌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董晓文[3](2019)在《茅尾海红树林海洋动物来源细菌多样性和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钦州湾茅尾海红树林海域是广西北部湾发展的重点海域,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生物体内和环境中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产生。磺胺类抗生素是海水养殖过程中常用的一类抗生素,因此,本研究以广西钦州湾茅尾海红树林不同海洋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海洋动物细菌多样性以及磺胺类抗生素耐药菌的分布及磺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以及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以茅尾海红树林区域捕获的虾虎鱼、驼背胡椒鲷、白线骨鳞鱼、短鞘章鱼、胡椒鲷、黑棘鲷、马面鲀等七种常见海洋动物为对象,对其鳃、肠道等部位的细菌进行筛选和分离,研究茅尾海红树林海洋动物来源细菌多样性。通过平板涂布法对海洋动物来源细菌进行分离,用2216 E固体培养基进行纯化,采用琼脂糖电泳法进行菌种分子生物学的鉴定,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了主要菌种的序列发育树。实验最终从7种海洋动物的鳃和肠道部位共分离纯化出110株细菌,主要包括希瓦氏菌属、迪茨氏菌属、链霉菌属等。海洋动物种类的鳃、肠道等部位的分离纯化得到海洋动物细菌的主要菌类进行了五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SDZ)、磺胺甲基异恶唑(SMX)、磺胺噻唑(STZ)、磺胺二甲嘧啶(SMZ)、甲氧苄氨嘧啶(TMP)的耐药性检验。通过分析发现,110株细菌中12株不同菌属的细菌具有抗生素耐药活性,其中菌属希瓦氏菌、迪茨氏菌、壤球菌、链霉菌、嗜冷杆菌、微杆菌属和短杆菌对五种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尤其是对最常用的磺胺二甲嘧啶的平均耐药率高达54.3%,优势菌株的耐药率高达100%。相比于不同海洋动物鳃中细菌的耐药率,肠道中细菌的耐药率较高。通过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对海洋动物来源细菌的磺胺类抗性基因sulⅠ和sulⅡ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种类海洋动物的鳃和肠道分离纯化得到细菌的总体DNA对sulⅠ、sulⅡ两种磺胺类抗性基因的检出率总体水平非常高,检出率维持在80%-100%之间。荧光定量结果发现,所有细菌的磺胺类抗性基因sulⅠ和sulⅡ的相对丰度均较高,说明茅尾海红树林海洋动物来源细菌具有对磺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4-01)

唐欢,王春,周理坤,范文奇[4](2019)在《五种植物源提取物对博物馆展厅空气来源细菌的抑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物保存及展览环境中的细菌对于文物劣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开展空气微生物的净化工作对于文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5种植物源提取物(Plant-derived extracts)作为净化剂,对博物馆展厅内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进行平板表面的气相熏蒸,进而通过活菌计数法和基于细菌16Sr 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评价植物源提取物在不同使用剂量下对空气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抑菌效果最好的植物源提取物为柠檬醛,最弱的为香叶油。经高剂量组柠檬醛、香茅醇和芳樟醇熏蒸,空气细菌总菌落数可分别下降98.53%,98.53%,97.95%,同时空气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出现显着下降。此外,PCR-DGGE结果提示,柠檬醛和香茅醇复配可进一步提高抑菌效果。植物源提取物作为博物馆展厅内的空气微生物净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静,杨富民,白斌芳,郭锌[5](2018)在《产细菌素乳酸菌菌株的来源及所产细菌素的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对很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和腐败菌均具有抑制作用,近年来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在食品储存和保鲜中也有应用。为了便于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开发抑菌谱广、抑菌效果好的细菌素,该文对产细菌素乳酸菌菌株的来源食品、菌株的所属种属、细菌素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化方法等做一评价,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促进天然防腐剂的开发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6期)

刘京[6](2018)在《武汉协和医院肺部感染来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产ESBLs细菌异质性耐药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武汉协和医院肺部感染来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目的了解来源于肺部感染病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ESBLs基因流行情况,确定其基因亚型,基因背景及菌株特征,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我院肺部感染病人分布情况、耐药及传播机制,为临床医师用药及院内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6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分离菌株263株,剔除不合格标本,最终符合要求的菌株59株。用血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以药敏纸片法确证ESBL表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测序检测CTX-M、SHV、TEM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并确定其基因亚型,同时测定ESBL基因上游序列;以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Rep-PCR)、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检测细菌间的同源性。结果本院肺部感染产ESBLs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达22.43%,产ESBLs菌对叁代、四代头孢、氨曲南、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6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高于90%。在59份标本中,分离出31株大肠埃希氏菌,其中20株CTX-M基因阳性(占64.51%,分别为CTX-M-3、-14、-27),17株SHV基因阳性(54.84%,分别为SHV-12、-28、-77、81),3株TEM基因阳性(占9.68%,分别为TEM-1),1株菌同时携带SHV-77、-81,1株含有CTX-M、SHV、TEM叁种基因阳性(3.23%)。在分离的2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1株CTX-M基因阳性(占75.00%,分别为CTX-M-3、-14、-27、-65),23株SHV基因阳性(82.14%,分别为SHV-1、-2、-11、-12、-28、-77、-78、-119),16株TEM基因阳性(57.14%,分别为TEM-1、-104、-135);其中7株同时CTX-M、SHV、TEM叁种基因阳性(25.00%)。MLST分型结果显示致病力、强耐药性及传播力强的的超级细菌ST131型大肠杆菌以及高毒力、携带多种耐药质粒高致病性的ST11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我院肺部感染患者中流行,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此外还检测出4株耐碳青霉烯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均携带有NDM型基因。上游调控序列检测发现,CTX-M型基因上游序列ISEcp1、SHV型基因上游序列IS26参与ESBL传播及促进酶的表达。结论1)我院肺部感染产ESBLs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高,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主要,主要集中在外科、重症医学科。2)产ESBLs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总体耐药率高,特别是对叁、四代头孢、氨曲南、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虽存在耐碳青霉烯抗生素肺炎克雷伯杆菌,但总体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此外,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度高,可作为替代或者联合用药。3)CTX-M型是我院产ESBLs菌株主要类型,其中以CTX-M-14占比最高。大肠杆菌以CTX-M型为主,肺炎克雷伯杆菌以SHV基因型为主。多基因携带情况多见。4)致病力、强耐药性及传播力强的的超级细菌ST131型大肠杆菌以及高毒力、携带多种耐药质粒高致病性的ST11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我院肺部感染患者中流行,值得我们高度警惕。5)本实验只发现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同时携带产碳青霉烯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其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NDM基因。6)ISEcp1和IS26分别作为CTX-M型、SHV型ESBLs基因上游序列,参与了CTX-M型、SHV型传播,且参与了促进了耐药基因的表达,是ESBL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武汉协和医院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目的:调查研究我院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6.1-2017.6武汉协和医院仅对多粘菌素敏感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REP-PCR及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关系。PCR扩增检测产碳青霉烯酶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总共分离得到非重复816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仅对多粘菌素敏感的菌株7株。经过MLST分型,7株菌共发现有6种类型,其中有两株同属于一个类型,ST274。两株为新类型,即ST2546、ST3001。耐药基因检测发现,7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结论:1、我院仅对多粘菌素敏感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从科室分布来看,内科系统检出率高于外科系统,其中以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为主。从标本类型来看,痰、胆汁明显多于血、尿标本。仅对多粘菌素敏感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肺部感染、胆系特别是对有胆管支架植入术感染在我院仍不容乐观。2、从已有的数据来看,仅对多粘菌素敏感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有多基因携带情况,其中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兼具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多种类型,机制颇为复杂。3、ST274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已经存在水平传播,该型铜绿假单胞菌易于形成突变系,再加上泛耐药的特性,给我们控制该菌株引起的感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叁部分产ESBLs细菌异质性耐药机制初步研究目的既往对于细菌的研究都是基于群体而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而实际上经过抗生素筛选后,单克隆来源的细菌间总有一小部分生存下来,这一小部分细菌在耐药性方面与其他有显着不同,本研究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拟研究以单个细菌为对象,初步探究这种耐药性差异机制,为深入了解细菌在抗生素压力环境下的生存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前期已构建好含绿色荧光蛋白(GFP)与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β内酰胺酶调控序列介导下GFP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分选分选经过过夜培养后的高低表达GFP的两组细菌,然后在流式分选及检测下分析高低亚群单克隆细胞间耐药水平的差异。同时检测药敏值差异。结果高低表达亚群细菌流式检测分析有明显差异,高表达组的细菌荧光强度高,细菌结构更复杂,生长速率更慢,耐药性高。低荧光蛋白表达亚群荧光强度低,生长速率快,耐药性低。结论1、单克隆来源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间存在耐药水平的显着差异2、这种耐药水平的差异可能于某种物质调控细菌生长速率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宇,周景文,堵国成,陈坚[7](2018)在《荚膜红细菌来源的酪氨酸酚裂解酶的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L-酪氨酸作为人体非必需氨基酸之一,是合成苯丙素类化合物等多种高价值化学产品的重要前体物质。因其可作为营养补充剂,以及多肽类激素、抗生素、L-多巴、黑色素、对羟基肉桂酸等产品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饲料和医药等行业。为了促进L-酪氨酸的高效生产,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异源表达来源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的酪氨酸酚裂解酶(Tyrosine phenol lyase,TPL),并进行了诱导条件优化、酶活测定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荚膜红细菌的TPL最适pH为8.5;最适温度为40℃;酶活和比酶活分别为0.29 U/m L和0.29 U/mg;体外全细胞催化的酶活为0.41 U/g;反应10 h生成L-酪氨酸产量为0.30 g/L。结果表明,来源于R.capsulatus的TPL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为后续提高表达量及分子改造提高催化性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7期)

艾倩倩[8](2018)在《小菜蛾肠道细菌的来源及传播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其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且抗药性水平高,是当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小菜蛾肠道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长期协同进化使小菜蛾和其肠道微生物间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不断改进,人们对肠道微生物了解日益加深。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解析了小菜蛾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与食物消化之间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小菜蛾肠道微生物的来源与传播途径还知之甚少。本项目利用不同研究手段分析小菜蛾肠道微生物的来源及其传播方式,促进对小菜蛾肠道微生物的了解和后续深入研究,有助于基于肠道微生物为靶标的害虫生物防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菜蛾肠道细菌来源的初步探索利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方法分别对萝卜苗和小菜蛾各龄期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西地西菌 Cedecea spp.和泛菌 Pantoea spp.广泛分布于萝卜苗和小菜蛾4龄肠道,其中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存在于小菜蛾各个龄期肠道;且在细菌含量较少的人工饲料中饲养的小菜蛾,其肠道细菌含量也较低,该结果提示小菜蛾肠道细菌和食物上的细菌存在着潜在关联,小菜蛾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并建立其肠道菌群。2.小菜蛾肠道细菌的垂直传播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法发现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不仅存在于小菜蛾各龄期肠道,同时在卵巢和卵中也存在;用活细胞核酸染料SYT09对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RE1染色,染色后喂食小菜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到目的菌在小菜蛾幼虫肠道、蛹肠道、成虫肠道和成虫卵巢中均存在;将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RE1-KN(含卡那霉素抗性质粒的肠杆菌Enterobacterspp.RE1)喂食小菜蛾后,从小菜蛾4龄幼虫肠道、蛹肠道、成虫肠道、卵巢和卵表面都检测到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RE1-KN的存在;提示小菜蛾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并建立其肠道菌,同时小菜蛾从食物中获得的细菌可以从肠道转移到生殖器官卵巢和卵。将小菜蛾的卵消毒后,浸泡在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RE1-KN菌液中,晾干后于无菌饲料的培养瓶中饲养,4龄后解剖肠道检测到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RE1-KN的存在,表明小菜蛾的卵可以携带细菌传播到肠道中,上述结果表明小菜蛾的肠道细菌可能存在经卵垂直传播的现象。3.小菜蛾肠道细菌的水平传播把食用肠杆菌Enterobacterspp.RE1-KN(含卡那霉素抗性质粒的肠杆菌Enterobacterssp.RE1)的饲料和食用不含该菌饲料的小菜蛾3龄幼虫进行等比例混合,以不含菌的饲料进行混合饲养,4龄时解剖肠道发现各个重复组的小菜蛾肠道均全部含有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RE1-KN,表明小菜蛾的社会活动可以使肠道细菌在种群间进行传递,小菜蛾肠道细菌存在水平传播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董冰雪,夏敏,蔡心清,李鹏,押玉柯[9](2018)在《宏基因组来源耐Mn~(2+)、热稳定细菌漆酶的分子克隆及酶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是木质素降解的主要酶,二者有协同效应。Mnp活性依赖于Mn~(2+),而Mn~(2+)是大多数漆酶的抑制剂。【目的】获得耐Mn~(2+)的细菌漆酶用于木质素降解。【方法】构建许昌市某污水河污泥宏基因组文库,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细菌漆酶基因lac1542。使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Lac1542,研究纯化后的重组蛋白酶学性质并进一步检测了含Lac1542复合酶系降解木质素能力。【结果】测序结果显示lac1542编码一个含513个氨基酸的蛋白。以ABTS为底物Lac1542最适反应pH为4.0,在pH 3.0-6.5范围内酶活性稳定。最适反应温度是75°C,在70°C以下酶活性稳定;100 mmol/L的Mn~(2+)仍能提高酶的活性。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该酶的最适底物顺序为:ABTS>丁香醛联氮>儿茶酚>2,6-DMP>愈创木酚。Lac1542/Mnp复合酶系对木质素降解率为47.8%,比单独使用Mnp木质素降解率(22.4%)提高25.4%。Lac1542/Mnp/灰盖鬼伞过氧化物酶(Coprinus cinereus Peroxidase,CIP)复合酶系木质素降解高达71.5%,比Mnp/CIP酶系木质素降解率(48.9%)提高22.6%,加入Lac1542后的复合酶系能明显提高木质素的降解率。【结论】Lac1542的可溶性表达、耐受高浓度Mn~(2+)、热稳定性使得Lac1542可以替代一些经典的真菌漆酶应用于制浆、造纸、纤维素乙醇生产、染料脱色等工业。(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闫肃,李慧敏,张晓冬,王新南,何岚[10](2018)在《不同食物来源乳酸细菌的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离自市售商品、发酵萝卜和发酵面团的48株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为对象,评价其安全性和工业化应用前景。这48株菌中,有41株菌没有检测到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形成;有41株菌没有检测到溶解明胶的活性;有36株菌没有表现出明显溶解羊血的特性;有2株菌(QKL2和7)形成L-乳酸的光学纯度为91%,这2株菌不产生物胺、不溶解明胶且不对羊血产生明显溶解圈。这2株菌对低质量浓度(≤20 mg/L)的红霉素和阿莫西林表现为敏感,QKL7对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抑制力要高于QKL2,但该菌对葡萄糖的理论利用率低。因此,试验获得了2株食用安全度高的LAB菌株,这2株菌形成的复合菌将是预防食品和饲草腐败的益生菌剂。(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细菌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对胆结石来源纳米细菌的抗菌作用,为胆结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按照?íft?íoglu等采用的方法,分为纳米细菌药敏组、纳米细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14 d后,用酶标仪(650 nm)连续多时段测定其吸光度,用药敏组与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偏差来测定每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并用微量稀释法进行MIC和MBC试验。结果药敏组纳米细菌生长曲线介于纳米细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抗菌药物环境再培养14 d,药敏组纳米细菌的生长幅度低于纳米细菌对照组,纳米细菌的生长速度与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呈反比。3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四环素1.95μg/ml、氨苄西林7.8μg/ml、呋喃妥因3.9μg/ml。结论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对纳米细菌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是抑菌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1].闫军军,陈朋,田朝玉,张同,朱玥明.海洋细菌来源的新型耐碱褐藻胶裂解酶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朱明利,王晶晶,刘寿荣.胆结石来源纳米细菌抗生素敏感试验的初步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3].董晓文.茅尾海红树林海洋动物来源细菌多样性和耐药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4].唐欢,王春,周理坤,范文奇.五种植物源提取物对博物馆展厅空气来源细菌的抑制效果[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

[5].刘静,杨富民,白斌芳,郭锌.产细菌素乳酸菌菌株的来源及所产细菌素的分类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8

[6].刘京.武汉协和医院肺部感染来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产ESBLs细菌异质性耐药机制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张宇,周景文,堵国成,陈坚.荚膜红细菌来源的酪氨酸酚裂解酶的酶学性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8].艾倩倩.小菜蛾肠道细菌的来源及传播途径[D].福建农林大学.2018

[9].董冰雪,夏敏,蔡心清,李鹏,押玉柯.宏基因组来源耐Mn~(2+)、热稳定细菌漆酶的分子克隆及酶学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8

[10].闫肃,李慧敏,张晓冬,王新南,何岚.不同食物来源乳酸细菌的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标签:;  

细菌来源论文-闫军军,陈朋,田朝玉,张同,朱玥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