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废油收集桶,包括桶体、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位于桶体上端侧面,出油口位于桶体下端侧面,所述桶体还包括支撑座、机械臂和漏斗,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桶体的侧面,所述机械臂的一端紧固安装在支撑座上,机械臂的另一端紧固安装有漏斗,所述漏斗与进油口通过管道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机械臂对漏斗进行固定和移动,便于在不同位置进行废油收集,机械臂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调节,便于针对不同角度的废油收集进行适应。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废油收集桶,其包括桶体(1)、进油口(2)和出油口(3),进油口(2)位于桶体(1)上端侧面,出油口(3)位于桶体(1)下端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还包括支撑座(4)、机械臂(5)和漏斗(6),支撑座(4)固定安装在桶体(1)的侧面,所述机械臂(5)的一端紧固安装在支撑座(4)上,机械臂(5)的另一端紧固安装有漏斗(6),所述漏斗(6)与进油口(2)通过管道相互连通。
设计方案
1.一种废油收集桶,其包括桶体(1)、进油口(2)和出油口(3),进油口(2)位于桶体(1)上端侧面,出油口(3)位于桶体(1)下端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还包括支撑座(4)、机械臂(5)和漏斗(6),支撑座(4)固定安装在桶体(1)的侧面,所述机械臂(5)的一端紧固安装在支撑座(4)上,机械臂(5)的另一端紧固安装有漏斗(6),所述漏斗(6)与进油口(2)通过管道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5)还包括第一固定轴(51)、第一承载臂(52)、第二固定轴(53)、第二承载臂(54)、旋转轴套(55)、调节臂(56)和承载板(57),第一固定轴(51)通过螺栓紧固安装在支撑座(4)上,第一承载臂(52)的一端与第一固定轴(51)铰连接,第一承载臂(52)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轴(53)下端铰连接,第二固定轴(53)的上端与第二承载臂(54)的一端铰连接,第二承载臂(54)的另一端与旋转轴套(55)铰连接,调节臂(56)的一端与旋转轴套(55)的侧面铰连接,调节臂(56)的另一端与承载板(57)紧固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轴(51)与第二固定轴(53)相互平行,调节臂(56)的运动平面与第二固定轴(53)在同一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万向联轴器(7),所述调节臂(56)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联轴器(7)与承载板(57)紧固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联轴器(7)还包括第一联轴杆(71)、第二联轴杆(72)和第三固定轴(73),所述第一联轴杆(71)通过旋转阻尼器与第二联轴杆(7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联轴杆(72)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固定轴(73)紧固安装在承载板(57)的一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轴杆(71)与调节臂(56)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阻尼器可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位计(8),所述液位计(8)固定安装在桶体(1)的侧面,液位计(8)与桶体(1)内部相互连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品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油收集回收桶。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以及废旧机械回收领域,常常会面临各种废油,通常情况下,废油是可以进行回收和再次处理利用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会使用废油收集桶进行废油的回收,然而,目前常见的废油回收桶结构简单,回收工序自动化程度低,需要进行人工协助操作。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若对于需要进行废油回收的岗位仍然采用人工协助的方式则会大大提高用人成本,且效率也会降低,同时废油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简陋的废油回收装置以及人工操作会增加废油污染环境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同时使用方便,无需人工协助操作的废油收集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油收集桶,包括桶体、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位于桶体上端侧面,出油口位于桶体下端侧面,所述桶体还包括支撑座、机械臂和漏斗,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桶体的侧面,所述机械臂的一端紧固安装在支撑座上,机械臂的另一端紧固安装有漏斗,所述漏斗与进油口通过管道相互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机械臂还包括第一固定轴、第一承载臂、第二固定轴、第二承载臂、旋转轴套、调节臂和承载板,第一固定轴通过螺栓紧固安装在支撑座上,第一承载臂的一端与第一固定轴铰连接,第一承载臂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轴下端铰连接,第二固定轴的上端与第二承载臂的一端铰连接,第二承载臂的另一端与旋转轴套铰连接,调节臂的一端与旋转轴套的侧面铰连接,调节臂的另一端与承载板紧固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轴与第二固定轴相互平行,调节臂的运动平面与第二固定轴在同一平面。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万向联轴器,所述调节臂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联轴器与承载板紧固连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万向联轴器还包括第一联轴杆、第二联轴杆和第三固定轴,所述第一联轴杆通过旋转阻尼器与第二联轴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联轴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固定轴紧固安装在承载板的一面。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联轴杆与调节臂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阻尼器可转动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液位计,所述液位计固定安装在桶体的侧面,液位计与桶体内部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油收集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油收集桶通过设置机械臂对漏斗进行固定和移动,便于在不同位置进行废油收集,机械臂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调节,便于针对不同角度的废油收集进行适应;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液位计,通过液位计可以直接对废油桶内的液位进行直管检查,便于及时对收集的废油进行统一排放和收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给油收集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给油收集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油收集桶,其包括桶体1、进油口2和出油口3,进油口2位于桶体1上端侧面,出油口3位于桶体1下端侧面,所述桶体1还包括支撑座4、机械臂5和漏斗6,支撑座4固定安装在桶体 1的侧面,所述机械臂5的一端紧固安装在支撑座4上,机械臂5的另一端紧固安装有漏斗6,所述漏斗6与进油口2通过管道相互连通。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械臂5还包括第一固定轴51、第一承载臂52、第二固定轴53、第二承载臂54、旋转轴套55、调节臂56和承载板57,第一固定轴51通过螺栓紧固安装在支撑座4上,第一承载臂52的一端与第一固定轴 51铰连接,第一承载臂52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轴53下端铰连接,第二固定轴53的上端与第二承载臂54的一端铰连接,第二承载臂54的另一端与旋转轴套 55铰连接,调节臂56的一端与旋转轴套55的侧面铰连接,调节臂56的另一端与承载板57紧固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轴51与第二固定轴53相互平行,调节臂56的运动平面与第二固定轴53在同一平面。
以上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轴51的轴线方向与支撑座4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支撑座4所在平面为水平面,第一承载臂52绕第一固定轴51转动,其运动平面为水平面,第一承载臂52与第二承载臂54通过第二固定轴53铰连接,第二固定53的轴线方向也与水平面相互垂直,因此第二承载臂54的运动平面为水平面,第二承载臂54与旋转轴套55铰连接,旋转轴套55绕第二承载臂54的一端转动,其转动方向与水平面相互平行,旋转轴套55的侧面与调节臂56铰接,调节臂56转动的方向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旋转轴套55与调节臂56之间通过旋转阻尼器连接,一方面,旋转阻尼器可以克服一部分调节臂重力,另一方面可以便于使用者进行一个调节臂仰角的调节。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万向联轴器7,所述调节臂56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联轴器7与承载板57紧固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万向联轴器7还包括第一联轴杆71、第二联轴杆 72和第三固定轴73,所述第一联轴杆71通过旋转阻尼器与第二联轴杆7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联轴杆72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固定轴73紧固安装在承载板 57的一面。
以上实施方式中,第一联轴杆71转动方向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第二联轴杆72的转动方向所在平面与第一联轴杆71转动方向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固定轴与第二联轴杆72转动方向所在平面相互垂直,通过旋转阻尼器进行端部连接,可以对万向联轴器7进行定型,便于操作者方向调节和使用。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联轴杆71与调节臂56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阻尼器可转动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液位计8,所述液位计8固定安装在桶体1的侧面,液位计8与桶体1内部相互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4429.6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CN209455419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B65F 1/10
专利分类号:B65F1/10
范畴分类:34B;41A;
申请人:武汉申远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武汉申远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0200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藏龙岛银河湾鹭景苑12幢1-501号
发明人:刘飞;冷志敏
第一发明人:刘飞
当前权利人:武汉申远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凯
代理机构:42247
代理机构编号: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联轴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