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论文_崔子健,陈章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场,喜马拉雅山,重力场,张量,震级,天山,尾矿。

地震带论文文献综述

崔子健,陈章立[1](2019)在《地震带划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带的划分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围绕地震带的划分取得了不少进展,各种方法在解释一些强震发生的问题时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划分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挑战。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出发点,提出地震带应具备的3个基本条件。(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祁玉萍,龙锋,肖本夫[2](2019)在《马边—永善地震带地震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边—永善地震带位于地质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扬子地台内,北起四川马边向南至云南永善一带,属于青藏高原东侧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和其他构造带相比,马边—永善地震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整个地震带不存在一条贯通的大型活动断裂带,而是由多条沿NS—NNW向展布的纵向断裂和沿NE向的横向断裂组合而成,其中包括:峨边—金阳断裂、玛瑙断裂、中都断裂、大(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姜佳佳,张辉,窦喜英,张丽琼[3](2019)在《祁连山地震带及阿尔金地区M_S≥4地震活动增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山地震带及阿尔金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缘,主要断裂带包括祁连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祁连山断裂带是由多条NWW向活动断裂和NNW向活动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其除了在NE向受构造应力的强烈挤压作用之外,还受主边界断裂的走滑挤压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左旋走滑兼有逆断性质的逆冲推覆体,区内构造形迹相对复杂,由西向东分别为酒西盆地的北祁连(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王新民,周光宏,赵茂阳,李帅,冯丽霞[4](2019)在《高烈地震带内膏体排尾坝体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尾矿坝的稳定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为了研究在高烈地震带内某上游式膏体排尾尾矿库的稳定性,用Slide软件计算正常及地震工况下湿排和膏体排尾尾矿库的稳定性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湿排尾矿库的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随地震烈度的增加降低较快,膏体排尾尾矿库的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随地震烈度的增加降低较慢;湿排和膏体排尾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降低规律基本一致,降低曲线呈"S"型,降低过程可分为降低初始时期、加速时期以及减速时期;不同地震烈度下膏体排尾与湿排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的比值K先增加后降低;湿排尾矿库的稳定性受地震影响较大,膏体排尾尾矿库的稳定性受地震影响较小。因此,在高烈地震带内,采用膏体排尾的尾矿库更稳定。(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贾宇鹏,孙军伟,郝鹏飞,檀玉娟,李勇江[5](2019)在《山西地震带不同基准的重力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1—2017年山西及周边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在绝对点控制下重新做平差计算,从不同尺度分析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和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重点对不同基准的重力场累积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文中的平均值基准可以明显削弱单期数据或个别测点对重力场造成的非正常影响;②在山西地震带持续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形成了与构造断裂较为一致的重力梯度带;③山西地震带北部测段重力段差的变化幅值最大,南部次之但强于中部,反映了北部的构造活动比较活跃。(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况春利,唐新功,于恒达,杨士达,胡家文[6](2019)在《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着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刘常清,任宏飞,安晶晶,王辰,兰燕[7](2019)在《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发生地震时伤员受伤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分析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近10年内发生的大地震伤员的受伤类型及特点,为建立有效的地震医疗救援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经查阅文献与现场收集最近10年内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大地震的特点及伤员的受伤类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伤员受伤特点及医疗救援关注点。[结果]近10年内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并造成人员伤亡的地震震级均在5. 7级及以上,地震伤员受伤类型以骨折、软组织挫裂伤、颅脑损伤及挤压综合征为主,地震伤员大都存在合并症。九寨沟地震主要为高处跌落物砸伤,其他地震伤员受伤的主要原因为建筑物倒塌压、埋及高处跌落伤。[结论]应根据地震特征、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及伤病员受伤类型进行预判,并采取恰当的、科学的医疗救援措施,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将地震造成的影响减至最小。(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刘萍,曲延军,向元[8](2019)在《RBF神经网络在天山地震带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合中国震例,通过对1976年以来新疆天山地震带M_S≥4.7地震前异常参数研究分析,筛选出15个地震异常指标使其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经过31组样本集的训练和5组检验样本的检验,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通过对实际震例的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报效果。(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赵培培,王振宇,薄景山,谢志南[9](2019)在《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了从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强震动记录,按照场地、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统计分析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形状以及不同场地、震级和震中距下不同周期段内的谱比平均值,并与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0.65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受场地、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的影响;Ⅰ类和Ⅱ类场地在全周期段的谱比均值基本上大于0.65;无论何种分组情况谱比均值在0.1—1.0 s周期范围内基本低于定值0.65,周期大于1.0 s的谱比均值基本上远高于0.65。因此对于大部分抗震规范直接把竖向地震作用取为水平向地震作用的0.65倍,有待商榷。本文建议根据水平向反应谱的标定方式来确定现有竖向强震动记录的竖向地震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崔子健,陈章立,王勤彩,李君[10](2019)在《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地震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边—永善地震带位于地质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扬子地台内,北起四川马边向南至云南永善一带,属于青藏高原东侧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和其他构造带相比,马边—永善地震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整个地震带不存在一条贯通的大型活动断裂带,而是由多条沿NS—NNW向展布的纵向断裂和沿NE向的横向断裂组合而成,其中包括:峨边—金阳断裂、玛瑙断裂、中都断裂、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带论文参考文献

[1].崔子健,陈章立.地震带划分方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祁玉萍,龙锋,肖本夫.马边—永善地震带地震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姜佳佳,张辉,窦喜英,张丽琼.祁连山地震带及阿尔金地区M_S≥4地震活动增强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王新民,周光宏,赵茂阳,李帅,冯丽霞.高烈地震带内膏体排尾坝体稳定性分析[J].有色金属工程.2019

[5].贾宇鹏,孙军伟,郝鹏飞,檀玉娟,李勇江.山西地震带不同基准的重力场变化[J].华北地震科学.2019

[6].况春利,唐新功,于恒达,杨士达,胡家文.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9

[7].刘常清,任宏飞,安晶晶,王辰,兰燕.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发生地震时伤员受伤特点分析[J].护理研究.2019

[8].刘萍,曲延军,向元.RBF神经网络在天山地震带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内陆地震.2019

[9].赵培培,王振宇,薄景山,谢志南.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统计分析[J].地震学报.2019

[10].崔子健,陈章立,王勤彩,李君.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J].地震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塔中鹰山组地震剖面图4-3 青川县板桥镇震时出现地裂缝及喷砂...地震剖面实验场地周边第四纪地层分布与断裂构...区和g区内断层陡坎的情况各个模型粘滑事件发生深度数量统计图

标签:;  ;  ;  ;  ;  ;  ;  

地震带论文_崔子健,陈章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