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网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水力,工况,算法,电锅炉,环状,梯度。
热网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郭丰慧,胡林献,周升彧[1](2018)在《基于二级热网储热式电锅炉调峰的弃风消纳调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北"地区冬季供暖期弃风严重问题,在二级热网配置调峰电锅炉日调峰方案的基础上,探讨应用储热式电锅炉来进一步消纳弃风。在计及热网延时与衰减特性基础上,分析了储热式电锅炉的消纳弃风机理,提出了储热式电锅炉的电热转换启动条件,构建了储热式电锅炉的数学模型以及基于二级热网储热式电锅炉日调峰的热电联合系统调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储热式电锅炉配置方式、储热容量、风电渗透率对弃风率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在二级热网中配置储热式电锅炉可进一步消纳弃风且效果更好。电锅炉的储热容量越大,弃风率越低。(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8年19期)
张雷[2](2016)在《热网监控系统的开发及热网工况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供暖室内温度的舒适度要求也不断提高。供热公司在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开始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注重节约热力资源和提高企业效率。因此,对集中供热管网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建立准确的仿真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充分调研公司业务和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热网监控系统进行了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论文采用基于Visual Studio 2010的面向对象语言C#与数据库SQL Server 2008为系统开发工具,进行热网监控系统的开发,并对系统的开发过程和主要的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与存储、换热站实时监控、参数实时曲线查询、参数历史曲线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值班管理、权限分配、人事管理等功能,供供热系统管理员使用。在系统实现上,采用C/S模式的叁层架构,使系统做到简洁易用,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可靠性;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对于单热源间接供热系统,建立了由热源、换热站、供水网和回水网所组成的空间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图论理论和相关定律得到热网的水力工况计算模型,计算出各个管段的流量、压降和流速等。在水力工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热网一次网和二次网热损失对工况的影响,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热力工况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热网各节点温度、换热站出口温度等,进而求出整个热网的水力失调度和热力失调度。本文对于建立的水力工况模型和热力工况模型给出了具体的解法,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求解,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算例分析,并与传统的模型进行了比较。针对于本文中的具体算例,利用建立的水力工况模型和热力工况模型,通过各种不同调节方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规律及优缺点,经过实验和分析对热网给出了具体的综合调节方案,通过建立的模型仿真计算,调节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2-01)
倪颖婷[3](2016)在《基于热网互联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结构日趋复杂,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尤其是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冬季采暖期,热力管网传统的“一网一源”结构,限制了热电联产机组在电力谷荷时段的向下调节能力和峰荷时段的向上调节能力,导致系统的运行灵活性大大下降,严重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切负荷和弃风。围绕冬季采暖期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1)本文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热网互联和热负荷模型,并基于电力系统灵活性的特点及其平衡原理,构建了电力系统灵活性模型。(2)本文基于热网互联的应用背景,综合考虑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运行特性、热力管网的互联特性和用户建筑物的蓄能特性,建立了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模型。该模型分别以谷荷时段的向下灵活性和峰荷时段的向上灵活性最大为优化目标,在热力管网“一网多源”的结构下,充分利用不同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特性的差异,实现对热-电输出功率的合理分配。算例分析表明,在考虑热网互联和建筑物蓄能特性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不同调度时段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1-01)
王珺,顾伟,陆帅,张成龙,王志贺[4](2016)在《结合热网模型的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能源系统可实现各类能源的优化利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中重点研究基于冷热电联供(CCHP)系统和热网构建的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问题。首先针对各区域CCHP系统之间的环状热网,建立了考虑节点流量平衡、热能—流量约束及热损平衡约束的热网模型。结合CCHP系统能量平衡约束和热网模型,建立了多区域CCHP系统容量协同优化配置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最后以天津市某综合区域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多区域协同规划和运行能大幅提高燃气轮机利用率,降低燃气锅炉配置容量,最小化热能传输损耗,从而显着降低运行费用。(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6年15期)
黄冬[5](2016)在《基于可靠性的枝状热网改造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中供热系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枝状供热管网的可靠性比较低,热网事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可靠性亟待提高。与此同时,环状热网因其具有较强的结构备用能力和输送备用能力有较强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枝状供热管网改造为环状供热管网,使改造后的热网能同时达到结构备用和输送能力备用的要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于枝状热网可靠性较低,难以满足结构备用的局限,本文考虑将枝状热网改造为环状热网,即采用增设链支(使枝状热网局部构成环状热网)的方式提高热网可靠性。分析供热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确定增设链支位置和数量的理论方法。并以某枝状热网为例,计算分析增设链支的位置和数量,将其可靠性指标从82.34%提高到94.81%。二、建立了枝状供热管网改造后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在改造后最不利事故工况下建立的,控制限额供热系数为70%。以改造后热网环状部分的管径为离散变量,将改造部分管道的基建投资费用作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环状热网特有的质量守恒和环路压降守恒约束,水泵扬程约束,管径离散约束和流速约束。叁、针对环状热网数学模型的特点,分析了遗传算法在求解离散变量的优势及特点。为了提高其计算效率和收敛速度,对遗传算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使其能更好的解决上述模型的求解问题。对某改造热网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满足最不利事故工况限额供热系数为70%的最优管径。同时,对其余事故工况进行校核计算,使改造后的热网能满足所有事故工况限额供热的要求。针对枝状热网的改造优化设计,本文分别从结构备用和输送能力备用两个方面分析了改造方案,大大提高了枝状热网的可靠性,对集中供热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1)
高扬,李彪,曹慧哲,韩冲,周志刚[6](2015)在《环状热网泄漏检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图论理论、变流理论及贝叶斯算法建立环状热网泄漏工况水力模型、预测误差模型。在模拟管网泄漏工况时,将泄漏归结在节点处,将泄漏流量视为该节点流量的一部分,泄漏程度用泄漏面积反映。将由热网泄漏工况水力模型得到的热网泄漏数据库数据作为测量数据,将水力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预测数据,采用预测误差模型计算预测数据的最优估计概率,指导确定泄漏位置。(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5年04期)
王岩[7](2013)在《基于数据挖掘优化组合模型的热网状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热网管理系统在供热中广泛应用,热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当前热网实时监测技术尚不完善、且后台的海量库存数据形成了数据坟墓,面对种种弊端,采取有效的挖掘处理方式以实现历史数据的重用和现存系统的改善,在此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数据预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整体流程进行了整体概述,接着介绍了几种经典的决策属性离散化的方法,对比了各个算法的优劣势;最后采用了基于信息熵和属性重要性双方式的粗糙集决策表离散化对海量的热网信息进行预处理,为后期的挖掘步骤奠定基础。数据挖掘部分主要采用了以下叁种挖掘算法:基于决策树归纳的分类预测、基于K均值划分的聚类分析和基于频繁项集模式的关联规则挖掘,针对叁种经典的挖掘算法的归纳偏置、随机初始点和多次扫描数据库的缺陷,采用了不同的优化方案,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比了优化前后算法的效率,验证了优化模型的可用性,最后通过采用优化的ID3算法、定向初始点的K-means和分布Apriori对热网状态值进行挖掘得到了最终的预测规则,为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根据决策树分类、聚类分析、频繁项集模式叁种挖掘模型的预测结果创建组合模型,首先要评价算法的重要性、建立组合算法以确定模型权重,从而得出组合模型的公式;接着将创建好的模型嵌入至后台的数据库中对换热站的供热状态进行预测,这样在完成热网状态实时监测的同时又达到了准确预测的效果。本课题将数据挖掘和组合预测模型相结合,为供热管网的实时监测提供了科学便捷的监控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算法的执行对热网状态预测的合理实现和恰当运用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供热管网的智能监测及诊断提供了更有效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3-06-14)
王继鑫,李晶[8](2011)在《热网的图论表示与水力计算基本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图论,创建热网水力计算的基本模型,从而模拟热网的水力工况。(本文来源于《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2-06)
邱相武,赵志安,邱勇云[9](2010)在《基于参数化模型的室外热网CAD软件的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CAD设计方法是利用二维或叁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这种CAD技术是基于图形的。它利用图层分类而且需要对设计内容附加一些额外的信息,通过使用软件开发包可以扩充,实现一些计算功能。最终的图纸只包括一个项目所需要的图形信息,而人工调整这些图纸和设计数据对于大型项目来说是很困难的。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图纸记录信息的不全面,关联信息调用困难、设计数据无法运算。(本文来源于《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9)
杜雷,李慧[10](2006)在《热网水力优化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最低的管网年折旧费、年大修费、泵站年运行费之和作为目标函数建立水力优化计算模型。采用广义简约梯度法求解此数学模型,探讨了其计算过程。(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06年04期)
热网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供暖室内温度的舒适度要求也不断提高。供热公司在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开始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注重节约热力资源和提高企业效率。因此,对集中供热管网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建立准确的仿真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充分调研公司业务和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热网监控系统进行了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论文采用基于Visual Studio 2010的面向对象语言C#与数据库SQL Server 2008为系统开发工具,进行热网监控系统的开发,并对系统的开发过程和主要的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与存储、换热站实时监控、参数实时曲线查询、参数历史曲线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值班管理、权限分配、人事管理等功能,供供热系统管理员使用。在系统实现上,采用C/S模式的叁层架构,使系统做到简洁易用,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可靠性;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对于单热源间接供热系统,建立了由热源、换热站、供水网和回水网所组成的空间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图论理论和相关定律得到热网的水力工况计算模型,计算出各个管段的流量、压降和流速等。在水力工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热网一次网和二次网热损失对工况的影响,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热力工况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热网各节点温度、换热站出口温度等,进而求出整个热网的水力失调度和热力失调度。本文对于建立的水力工况模型和热力工况模型给出了具体的解法,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求解,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算例分析,并与传统的模型进行了比较。针对于本文中的具体算例,利用建立的水力工况模型和热力工况模型,通过各种不同调节方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规律及优缺点,经过实验和分析对热网给出了具体的综合调节方案,通过建立的模型仿真计算,调节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网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丰慧,胡林献,周升彧.基于二级热网储热式电锅炉调峰的弃风消纳调度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
[2].张雷.热网监控系统的开发及热网工况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16
[3].倪颖婷.基于热网互联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模型[D].天津大学.2016
[4].王珺,顾伟,陆帅,张成龙,王志贺.结合热网模型的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
[5].黄冬.基于可靠性的枝状热网改造优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高扬,李彪,曹慧哲,韩冲,周志刚.环状热网泄漏检测模型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5
[7].王岩.基于数据挖掘优化组合模型的热网状态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3
[8].王继鑫,李晶.热网的图论表示与水力计算基本模型[C].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邱相武,赵志安,邱勇云.基于参数化模型的室外热网CAD软件的开发研究[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杜雷,李慧.热网水力优化计算模型[J].煤气与热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