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铅掺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膜,真空蒸发法,掺杂,碘化铟
铅掺杂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1](2018)在《铅掺杂碘化铟多晶薄膜制备及半导体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科技、军事、环境、经济等各个领域中,使得核辐射探测器成了研究重点。而高性能的核辐射探测器材料是做高灵敏探测器的首要条件和影响探测器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高性能核探测器材料的研究是实现高灵敏度室温核探测器的关键。碘化铟是一种优秀的核辐射探测器半导体材料,目前关于碘化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晶制备上,很难得到大面积高质量的单晶材料。然而已经有多种半导体晶体材料制备成薄膜,并且取得优异的性能,由此可知薄膜化可以解决单晶生长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薄膜生长和掺杂改性等理论,分别研究厚度和掺杂元素的浓度对碘化铟薄膜性能的影响。首先,阐述了半导体薄膜材料和掺杂半导体薄膜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详细讲述了薄膜形成过程、薄膜晶核形成理论、薄膜生长的基本模式和半导体薄膜的制备技术。其次,探索出其薄膜制备过程中温度控制、沉积速率等工艺参数。利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不同厚度的碘化铟多晶薄膜,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阻率测量仪等仪器对多晶薄膜的形貌结构、禁带宽度等表征,分析厚度对碘化铟多晶薄膜的影响。最后,探索了两温区气相输运法和水平区熔提纯法对不同浓度的铅掺杂碘化铟多晶进行合成和提纯的具体工艺。利用真空蒸发法制备出不同浓度的铅掺杂碘化铟多晶薄膜,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所沉积的铅掺杂碘化铟多晶薄膜的相貌组分、晶格结构及禁带宽度等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吴翠,吴小兰,高云芳,郑德洲,娄建秋[2](2017)在《单分散氧化铅掺杂稻壳活性炭的制备及析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壳活性炭(ARC)为载体,通过浸渍化学结合法在稻壳活性炭上生成纳米结构的铅颗粒,经煅烧得到单分散氧化铅掺杂稻壳活性炭(PRC)。采用XRD、TEM和氮气吸脱附曲线等方法对上述碳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RC表面均匀分布有约15nm的氧化铅颗粒,含量为14(m)%。氧化铅掺杂后,ARC的比表面积由988m~2/g下降为732m~2/g。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稳态极化曲线Tafel响应线性拟合,PRC的析氢动力学参数a值增大了18%,j~0减小了近7倍,抑制析氢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徐旭东,王中琪,吴兴贵,周乃磊,赵德龙[3](2011)在《钛基二氧化铅掺杂电极对附子加工废水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沉积法分别制备未修饰、掺杂Bi、Cu和Bi+Cu四种钛基PbO2电极,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制得的4种电极进行了表征。同时用所制得的电极对附子废水进行降解试验。研究表明Bi+Cu混合掺杂的电极能显着改善钛基PbO2电极的性能,对COD的去除率达到67.73%,对氯离子的去除率也能达到43.20%,而未掺杂电极对COD和氯离子去除率仅为42.34%和12.37%。电催化后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显着提高,B/C值由电催化前的0.10提高到了0.39。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分别对掺Bi+Cu二氧化铅电极和普通二氧化铅电极进行表征,发现Bi+Cu修饰电极能有效改变电极表面二氧化铅晶体的性质。该种电极对处理中药高盐废水有极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丁佳钰,肖瑗,张其土[4](2010)在《钛酸铅掺杂的Y_2Ti_2O_7基微波介质陶瓷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型的具有中介电常数的Y2Ti2O7系微波介质陶瓷为研究基体,选用PbTiO3为改性添加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网络分析仪和阻抗分析仪等现代测试仪器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重点研究了PbTiO3掺杂后陶瓷材料的物相组成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PbTiO3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主晶相,仍为A2B2O7型烧绿石结构,由此推测PbTiO3可能固溶到Y2Ti2O7陶瓷晶格中。Pb2+占据Y3+所在的A位,且同时产生新的空位缺陷,破坏了材料的有序度,提高了晶格扩散速率,有效降低了陶瓷的烧结温度。少量Pb元素的加入使材料的晶胞常数增大,单位晶胞体积变大,Ti4+具有更大的运动空间,提高了材料本身的离子总极化率,从而提高材料的介电性能,尤其是介电常数值。当PbTiO3掺杂量为2%时,在1345℃下烧结,介电性能较好:εr=56.4,tanδ=1.21×10-3,Q×f=4776 GHz。(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0年06期)
丁士华,杨晓静[5](2006)在《铅掺杂对钛酸锶钡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在Pt/Ti/SiO2/Si(100)衬底上制备了未掺杂和掺铅的钛酸锶钡(BST)薄膜,研究了铅的加入对BST薄膜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铅的加入量的增加,BST薄膜的晶粒尺寸增大;在同一频率下,介电常数呈增大趋势。在测试频率低于50kHz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急剧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漆红兰,张成孝[6](2006)在《氧化铅掺杂碳纳米管糊预氧化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掺杂预氧化物质(二氧化铅)、电子介体(二茂铁羧酸)和碳纳米管作电极材料,研制预氧化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碳纳米管糊中掺入二氧化铅可消除抗坏血酸、尿酸等还原性物质对葡萄糖测定的干扰,该传感器在+0.40 V(vs.SCE)的工作电位下仍保持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对含有1.0 mmo.lL-1的葡萄糖溶液,1.8 mmo.lL-1的抗坏血酸和2.2 mmo.lL-1的尿酸均不产生干扰)和较快的响应速率(10 s),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在0.50~20 m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7.此传感器用于人体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结果满意.(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06年03期)
姜胜林,曾亦可,刘少波,刘梅冬[7](2004)在《铅掺杂对BST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BST铁电薄膜的结晶性能,降低薄膜材料的铁电弛豫和弥散相变特性,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在Pt/Ti/SiO2/Si基片上制备出了不同铅掺杂的BST薄膜(PBST),研究了PBST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其介电、铁电性能。XRD、AFM分析表明,铅对(101、110)峰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掺入5mol%Pb以上的PBST薄膜的结晶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铅的引入使晶粒增大,降低了薄膜的频率色散现象,相变温区有不同程度紧缩;薄膜的介电、铁电性增强。PBST(0.80/0.20/0.05)薄膜具有适当的相变温区、合适的Tmax值、较小频率色散及比BST薄膜更为明显的介电峰与铁电性等特征,可以作为UFPA系统的探测材料。(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期刊2004-09-01)
杨种田,孙斌,邹宪武[8](2003)在《铅掺杂对锡电沉积物形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化学沉积 ,配合扫描电镜 (SEM)、电子探针微分析仪 (EPMA)、金相等分析技术 ,研究了纯Sn及Pb0 .1Sn0 .9的二维沉积物的显微形貌和微结构 .结果表明 :由于晶粒生长的择优取向 ,纯锡的沉积物是规则的枝晶结构 ;铅掺杂削弱了锡晶粒生长的择优取向性 ,导致枝晶主干分叉 ,形成“之”字形枝晶结构 .为结晶学因素对生长形貌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实验证据 .(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马庆珠,黄晓茜,熊小涛,李阳,曹国辉[9](1997)在《锡、铅掺杂下的Bi-2212超导相的正电子湮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锡、铅掺杂下的Bi-2212超导相的正电子湮没研究马庆珠,黄晓茜,熊小涛,李阳,曹国辉,张天保,王文华,王耘波,魏龙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核技术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01996年10...(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史志强,卢亚锋[10](1995)在《铅掺杂Bi系超导体正电子寿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测量了Bi2-xPbxSr2CaCu2-xMgxO8+δ超导体的正电子寿命,发现正电子体寿命τb随着Pb含量x的增加而减小;测量了转变温度Tc结果表明,Mg替换不影响电子结构,Pb替换使电子从Cu-O面迁移到Bi-O层,并导致CU-O面空穴浓度增加,转变温度Tc减小.(本文来源于《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3期)
铅掺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稻壳活性炭(ARC)为载体,通过浸渍化学结合法在稻壳活性炭上生成纳米结构的铅颗粒,经煅烧得到单分散氧化铅掺杂稻壳活性炭(PRC)。采用XRD、TEM和氮气吸脱附曲线等方法对上述碳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RC表面均匀分布有约15nm的氧化铅颗粒,含量为14(m)%。氧化铅掺杂后,ARC的比表面积由988m~2/g下降为732m~2/g。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稳态极化曲线Tafel响应线性拟合,PRC的析氢动力学参数a值增大了18%,j~0减小了近7倍,抑制析氢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铅掺杂论文参考文献
[1].孙璐.铅掺杂碘化铟多晶薄膜制备及半导体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18
[2].吴翠,吴小兰,高云芳,郑德洲,娄建秋.单分散氧化铅掺杂稻壳活性炭的制备及析氢行为[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3].徐旭东,王中琪,吴兴贵,周乃磊,赵德龙.钛基二氧化铅掺杂电极对附子加工废水的降解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
[4].丁佳钰,肖瑗,张其土.钛酸铅掺杂的Y_2Ti_2O_7基微波介质陶瓷的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2010
[5].丁士华,杨晓静.铅掺杂对钛酸锶钡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漆红兰,张成孝.氧化铅掺杂碳纳米管糊预氧化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电化学.2006
[7].姜胜林,曾亦可,刘少波,刘梅冬.铅掺杂对BST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C].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2004
[8].杨种田,孙斌,邹宪武.铅掺杂对锡电沉积物形貌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
[9].马庆珠,黄晓茜,熊小涛,李阳,曹国辉.锡、铅掺杂下的Bi-2212超导相的正电子湮没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1997
[10].史志强,卢亚锋.铅掺杂Bi系超导体正电子寿命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