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王赫淇:儒家礼乐文明与音乐审美层级划分意识的扬弃论文

于王赫淇:儒家礼乐文明与音乐审美层级划分意识的扬弃论文

【摘 要】始于孔子的儒家礼乐文明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音乐体系的核心,具有鲜明而浓厚的阶级色彩,由此带来的音乐审美层级划分意识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音乐审美观。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促进个人道德品质完善,维护社会秩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音乐审美观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音乐创作与欣赏的目的集中在表达个人情感、增强审美体验。我们需要对以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为重要内容的儒家礼乐文明进行扬弃,方可顺应音乐审美发展趋势。

【关键词】儒家礼乐文明 音乐审美 层级意识 扬弃

一、儒家礼乐文明中的孔子乐教思想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凝聚着儒家礼乐文明甚至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理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后世的礼乐文明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孔子好乐,且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孔子编订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且“皆弦歌之”;定六艺、编六经,均将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绝粮之时“讲诵弦歌不衰”,向师襄、苌弘求教,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证明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较高,通晓礼乐教化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并将外显的音乐与内隐的仁统一起来(“歌乐者,仁之和也”);二是维护封建政治与伦理秩序,使音乐与尊卑等级联系起来。

孔子的乐教思想并非简单地重视雅正音律、恪守奏乐法制,最重要的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乐德”的教化。由《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认为在人格的塑造方面,诗、礼、乐的地位并非并列而是递增,且均在前一项的基础上才有后一项的发展,也就是说,乐的地位高于礼,乐教能够克制人的情感与内心,起到最终且最高的教化作用;乐是人格修养的最高阶段,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

(二)以孔子礼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礼乐文明

儒家礼乐文明体系以孔子的礼乐思想为核心,以周礼为基础,后世不断为其增添具有时代色彩的内容。随着儒学的发展以及大一统趋势下统治阶级对维护伦理秩序要求的日益增长,儒家礼乐文明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礼法制度、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国人音乐的审美标准有深远的影响。历朝礼法制度皆建立在儒家礼乐文明的基础上,民族性格中的克制隐忍来源于礼乐的约束与教化。

评价指标:将随访3个月失败率、1年失败率以及5年失败率加以计算,并将其实时进行记录,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失败率越低说明种植体骨结合的效果越明显,反之,越不明显。

以孔子礼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礼乐文明具有促进个人道德品质完善,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的双重作用。儒家礼乐文明注重教化功用,同时要求情感表现与个人审美体验必须节制。因而,音乐的工具性远远大于娱乐性,音乐是用来陶冶情操、规范道德的工具,也是维护封建礼法制度的工具。

草莓应适时采收,鲜食草莓在果实着色80%以上时采收;用于加工的草莓可适当提前,着色75%左右时便可采收,便于外运销售加工。盛果期每天应采摘1次,轻摘轻放,防止草莓破损,降低草莓商品性。

儒家礼乐文明最明显的特点是阶级性。无论是祭祀音乐、宫廷舞乐还是勾栏瓦肆之乐,都有极其严格的标准。下位者很难获得享用上位者所享用音乐的资格,而上位者如果聆听属于下位者的音乐,则会被斥为淫于声。森严的礼乐制度与封建社会中的阶级观念对应,国人对上层阶级专享音乐的尚慕实际上是突破原属阶级、追求阶级上升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

在音乐审美中也存在着层级意识。由于音乐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文艺形式之一,音乐审美中的阶级色彩也比其他的文艺形式更为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为音乐审美的层级意识提供了发育的土壤,音乐审美的层级意识相对而言数量较多,情况也较为错综复杂。听古典音乐的瞧不起听爵士乐的,听爵士乐的瞧不起听摇滚乐的,听摇滚乐的瞧不起听流行音乐的。而在乐种内部也有层级,听欧美流行音乐的瞧不起听日韩港台流行音乐的,听日韩港台流行乐的瞧不起听国内网络音乐的,就连乐器之间也要分出个难易大小、雅俗好坏来。

二、国人音乐审美的层级划分传统

(一)音乐审美的层级划分传统

音乐审美的层级划分传统来源于群体意识中的优越感与人类潜意识中的从众性。一方面人们亟待寻找标杆量化自己,这必然伴随着对他人审美价值的贬低;另一方面人们又急于寻找群体的认同来解释自己审美的合理性。

儒家礼乐文明在封建社会对于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维护与加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律方面对后世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它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西方相比,以儒家礼乐文明为内容的中国乐教思想缺乏思辨色彩,并且浓烈的阶级色彩必然会导致音乐的发展集中于同类型的横向借鉴与融合,而不同阶级的音乐缺乏纵向的沟通与交流,这势必会影响音乐发展的活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人们的思想。

2.2 不恰当的添加辅食 婴儿对于食物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4~6个月,食物质地敏感期在6~7个月[9]。在此期间,逐步给予不同味道、不同质地的食物,能刺激婴儿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的发育,促进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发育,使消化系统逐步适应食物的改变。张爱玲等[10]研究表明,7~9月龄的婴儿辅食添加不及时的发生率最高,如果婴儿在此时期缺乏咀嚼固体食物的经验,往往1岁后出现吞咽发育异常。

在音乐审美中,身处哪一个层级决定于音乐创造者的地位与价值。一般来说,音乐创造者的地位与价值决定于他对音乐发展的贡献程度。然而,我国音乐审美的鄙视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儒家礼乐文明影响下的音乐审美

实际上,这种层级关系并不存在于受众群体之间,而仅存在于生产者群体之间。在音乐领域,音乐所谓的地位决定于来自于群众判断的音乐创造者的地位与价值。

在儒家礼乐文明影响下,国人在音乐审美中将音乐与音乐目标人群的阶层对应。换言之,音乐目标人群身处的阶层决定他的艺术地位。根据音乐目标人群的社会阶层,人为地将音乐分为雅与俗。上层阶级创造的音乐或者供上层阶级专门享用的音乐被视为雅乐,属于下层阶级的音乐被视为俗乐,并有崇尚雅乐而鄙夷俗乐的传统。

具体做法:(1)在进行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关键能力;(2)将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项目及任务;(3)在完成教学项目及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与学(见表1)。

三、儒家礼乐文明在国人音乐审美观念发展过程中的扬弃

(一)重视音乐的人格陶冶与道德教化作用

以孔子的乐教思想为核心的儒家礼乐文明,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最大借鉴价值在于发挥音乐的人格陶冶与道德教化作用。对音乐审美的塑造,其实就是道德与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孔子编订《诗经》,曰“诗三百,思无邪”,说明选择的标准是内容中反映的思想是否纯正,只有内容纯正方能达到修身成仁的目的。而修身成仁并非出于一己之私欲,它不仅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途径,也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角度上对个体提出的要求。

古代的乐与现在的乐不同,含义更加丰富,范围也更加宽广,唐诗、宋词皆能配乐而歌咏,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诗词的“雅”“俗”评判标准实际上与乐的评判标准并无不同。举例来讲,词起源于勾栏瓦舍,起初在文艺领域的地位远不如在唐代便被纳入科举取士重要科目的诗,“登不得大雅之堂”,且最开始的词作者也仅仅将填词作为娱乐消遣。然而,当社会上层人士开始主动将词引入文艺领域,婉约豪放两派并举,将诗言志的功用转移到词上,词在文艺领域的地位大大提升。最终唐诗宋词并立成为中国古典文艺领域的双杰,都能“登大雅之堂”,这与上层阶级甚至是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一)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的个体又存在差异,为了充分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改变满堂灌的形式,分层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树立自信心。

现代音乐教育早已具备科学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也有过于重视“形而下”的音律的缺陷。同时,声乐与乐器的学习在现有的升学制度下染上了功利性色彩,受教育者很容易专注于乐律的准确以及特长考级,而忽视了音乐的人格陶冶与教化作用。在这种现状下,儒家礼乐文明中的乐教观念便值得音乐教育者借鉴,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音乐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作用。

(二)打破音乐审美层级意识

现今音乐审美的层级意识源于孔子乐教思想中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森严的礼乐制度留给现代音乐审美的糟粕。古代的礼乐制度加强了群体意识中的等级观念,出发点是维护封建政治与伦理的秩序。而现今音乐审美的鄙视链建立在群体的优越感与从众性上,仅仅出于满足个人私欲的目的,无论是对人格与道德的塑造,还是对于国家秩序的维护以及现代音乐的发展,皆毫无裨益。

随着现代音乐体系与现代音乐审美观念的确立,音乐弱化了维护等级秩序、规范道德的功用,音乐创作与欣赏的目的集中在表达个人情感、增强审美体验上。所谓的“雅”“俗”区别也不复存在,音乐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从单一转变为多元。1956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的方针,这是打破音乐领域固有等级观念的一大进步。在音乐内容不触及法律或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只要是具有较强情感表现力、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或理想愿景、符合小众或大众的审美需求的音乐便具有审美价值,便有存在的合理性。

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的本意应在于为人们提供审美情趣,促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融合。音乐的理念中包含对爱与美的赞颂与追求,不应被鄙视链套牢,也不应成为群体意识中优越感的来源,更不能成为寻找认同感、攻击他人的工具。似孔子与弟子在舞雩台前兴至而歌的欢畅,才是音乐带给人类的真正礼物。

标签:;  ;  ;  ;  ;  ;  ;  ;  ;  ;  ;  

于王赫淇:儒家礼乐文明与音乐审美层级划分意识的扬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