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磷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磷肥,水稻,黄土高原,地带性,玉米,形态。
土壤磷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1](2019)在《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着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着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而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颜芳,王胜涛,刘彬,王维瑞,吴文强[2](2019)在《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与风险调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与风险调控方法,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20年的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与损失方面的研究。发现中国设施菜田由于磷素的过量投入,导致表层土壤磷素过量累积,有效磷含量远远超出50~80 mg/kg的磷素损失环境拐点值。从磷素损失途径着手,讨论了源头调控(控制磷肥投入数量、改进磷肥施用方法)、过程调控(优化种植制度、施用磷素螯合剂)、末端控制(植物篱拦截)和经济、法规策略等方法对控制磷素损失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有机肥使用管理和环保重点区域磷素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张淑香,徐明岗[3](2019)在《土壤磷素演变与高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磷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磷肥的施用可以大大增加土壤磷素含量与供给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然而,磷肥过量施用造成土壤磷素累积的现象在全球已经非常普遍~([2]),我国的情况尤为严重。我国土壤磷累积以11%的速度在递增~([3]),导致不同地区土壤有效磷呈现增加的趋势~([4]),这不仅明显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刘琳,吉冰洁,李若楠,BATBAYAR,Javkhlan,张树兰[4](2019)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区土壤磷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区土壤磷素分布特征及近30年农田土壤有效磷变化,对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合理施磷和减磷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2011年在陕西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选择的10个典型县、区采集的458个土壤样本,通过与1980年土壤普查土壤有效磷含量数据的比对,分析近30年来陕西关中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的变化及当前土壤磷库分布特征。【结果】30年来该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显着上升,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的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6.09、27.50和21.53 mg·kg~(-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效磷含量结果相比,增幅分别达334.83%、276.71%和231.23%。高有效磷等级地块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其中以有效磷含量15—30 mg·kg~(-1)的增幅最大,有效磷含量<10 mg·kg~(-1)的降幅最大。有效磷和无机磷总量分布呈现出西部(宝鸡市)和中部(咸阳市)高于东部(渭南市),而有机磷含量则相反。当前关中地区大面积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农学阈值,可满足作物高产时的磷素供应。同时,宝鸡、咸阳市土壤有效磷含量>37mg·kg~(-1)的累积分布概率超过20%,水溶性磷含量>2 mg·kg~(-1)的累积分布概率超过22%,存在较高的水环境污染风险。【结论】长期集约化高强度种植条件下含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从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磷资源角度考虑,应合理调控磷肥施用,做到因土施肥,因需供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简红忠,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5](2019)在《磷肥施用对汉中盆地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着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志平,武雪萍,李若楠,郑凤君,张孟妮[6](2019)在《温室滴灌条件下施用鸡粪和磷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温室土壤磷素积累的问题,定位研究滴灌条件下施用鸡粪和磷肥对土壤磷素积累的影响。【方法】以中国华北平原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灌方式灌溉,设置不施肥(CK)、单施磷肥(P1)、单施鸡粪(OM)、鸡粪和减量磷肥配合施用(OM+P1)、鸡粪和习惯量磷肥配合施用(OM+P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土壤无机磷各形态的转化积累、不同生育时期在土壤垂直剖面的运移分布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鸡粪和磷肥配施显着增加了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Olsen-P)及无机磷的积累和残留。在0—20 cm土层中,全磷含量随着黄瓜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苗期最高,产瓜末期最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全磷含量明显不同,各生育时期顺序均为OM+P2处理>OM+P1处理>P1处理>OM处理>CK处理;土壤剖面各层次有效磷含量差异很大,苗期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范围为44.43—86.08 mg·kg-1,20—40 cm土层含量范围为6.51—10.05 mg·kg-1,40 cm以下土层黄瓜各个生育时期有效磷含量差异很小。在温室滴灌条件下水分对磷的运移影响较小,土壤有效磷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各生育时期0—20 cm土层有效磷占土壤剖面0—100 cm土层有效磷的68.76%—87.78%。与CK相比,其他施肥处理均提高了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提高范围为1.23%—2.47%。0—20 cm土层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含量为Ca10-P>Ca8-P>O-P>Ca2-P>Al-P>Fe-P,其中,Ca-P所占比例最大,为79.55%—83.35%。随着磷肥用量增加,磷的积累量也增加,Ca8-P、Ca2-P、Al-P、Fe-P和Ca10-P含量均比不施磷的处理显着提高,以Ca8-P增加最多,其次是Ca2-P、Al-P和Fe-P;磷肥施入土壤后很快会经由Ca2-P转化为Ca8-P,而以缓效态累积在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中以Ca8-P积累最多,Al-P和Fe-P也有一定量的积累。【结论】传统过量施肥造成磷素以Ca8-P、Al-P和Fe-P等形态残留于土壤中,造成了土壤磷素的积累和磷肥的浪费。在30 000 kg·hm-2鸡粪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并无显着增产效应,却显着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残留积累量。如果只施鸡粪,用量不宜超过30 000kg·hm-2;如果配施无机磷肥,则鸡粪减量,且无机磷肥在300 kg·hm-2的基础上减量,具体施肥量及配施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侯云鹏,王立春,李前,尹彩侠,秦裕波[7](2019)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基于玉米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适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玉米生产中大量施磷导致的效率低与环境风险增大问题,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为该区域玉米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在吉林省半干旱玉米主产区(乾安县)布置定位田间试验。共设6个磷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P0)、40 kg·hm-2(P40)、70 kg·hm-2(P70)、100 kg·hm-2(P100)、130 kg·hm-2(P130)和160 kg·hm-2(P160),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植株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并计算作物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施磷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增幅依次为6.2%—21.2%(2015年)、9.0%—20.6%(2016年)和12.9%—30.3%(2017年),3年平均增幅为9.2%—23.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磷增加了穗粒数、百粒重和收获指数。玉米产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以P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磷素农学利用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与不施磷肥相比,随磷肥用量和施磷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P10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试验起始时土壤有效磷含量相近。连续种植3季玉米后,P0、P40和P70处理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值均表现为亏缺,亏缺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P100、P130和P160处理的土壤磷素表现为盈余,并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将盈余率(x)与磷肥用量(y1)、土壤有效磷含量(y2)、磷肥利用效率(y3)分别进行拟合,当x=0时,磷肥用量为92.4 kg·hm-2,玉米产量为12 497 kg·hm-2,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4.6和28.4 mg·kg-1,磷素表观回收率为24.1%,磷素农学利用率为21.9 kg·kg-1,磷素偏生产力为146.1 kg·kg-1;其结果与最高产量处理(P100)相对应的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结果相近;以理论盈余率为0时施磷量的95%为置信区间,得出最佳施磷范围在88—97 kg·hm-2。【结论】本研究中磷肥用量88—97 kg·hm-2范围内不仅能获得玉米高产,还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可作为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磷肥管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丁佳惠,李革伟,尹俊慧,陈清[8](2019)在《施用草炭及褐煤提高酸性土壤磷素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培养试验研究草炭和褐煤对酸性土壤中的磷素活化效果及其对后续施入磷肥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空白处理,添加土壤干质量2%的草炭及褐煤培养120 d后土壤有效磷(Olsen-P)质量分数分别显着提高了76.6%和58.3%,速效磷(M3-P)质量分数分别显着增加了6.69、11.98 mg/kg,同时土壤磷素吸附结和力降低了47.7%及76.1%。草炭处理的土壤pH较对照提高了1.39,pH的提高破坏了铁铝结合态磷是造成土壤活性磷提高的关键原因。褐煤处理虽然pH较对照处理降低了0.39,但是其土壤有机质显着提高了62.3%。有机质和磷素同时竞争吸附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位点是造成褐煤处理磷活性提高的重要原因。综合土壤pH及其他土壤理化性状指标,施用草炭的效果更好,而将褐煤与其他物质复配呈中性或碱性后适合作为酸性土壤的磷素调理剂。(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9年10期)
张鹏,谢修鸿,李翠兰,孙元宏,张晋京[9](2019)在《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P NMR)波谱法相结合,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8~825.2, 2.41~15.3, 92.6~351.2和14.7~474.4 mg·kg~(-1),其中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9, 8.63~213.7, 3.01~32.2和1.73~199.2 mg·kg~(-1)。根据溶液~(31)P NMR波谱,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磷素即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同时也鉴定出了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膦酸盐等有机形态磷素的存在,其中磷酸单酯中又鉴定出了新-肌醇六磷酸、 D-手性-肌醇六磷酸、 RNA单核苷酸、α-磷酸甘油、肌-肌醇六磷酸、β-磷酸甘油和鲨-肌醇六磷酸,磷酸二酯中又鉴定出了DNA的存在;所有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多聚磷酸盐的存在,除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外的其他土壤中未检测出膦酸盐的存在,而赤红壤中未检测出DNA的存在;无机形态的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而有机形态的磷素则以磷酸单酯为主。总体来看,无论化学浸提法还是溶液~(31)P NMR波谱法,从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到热带的砖红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溶液~(31)P NMR波谱与化学浸提法鉴定的磷素形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正磷酸盐与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磷酸单酯和膦酸盐与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化学浸提法相比,溶液~(31)P NMR波谱法能从详细的分子水平上揭示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规律。(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0期)
王彦丽,范庭,王旭东,张育林,李利敏[10](2019)在《长期磷肥不均投入下黄土高原土壤磷素有效性及与土壤性质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科学施肥指导工作和生产实际的脱节,过量施用磷肥的现象普遍存在,进而造成大量磷素在土壤中累积。准确评价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是土壤磷素科学管理的基础。国际上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和传统方法相比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土壤中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以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性的60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Olsen法和DGT技术评价多年磷肥投入不均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磷储量及其有效性现状,研究了DGT技术测定的DGT-P与全磷、Olsen-P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通径分析探究了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相关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磷素分布不均匀,缺磷与富磷现象并存,富磷土壤主要是耕地样品。磷素活化系数(Olsen-PAC)小于2.0%的土壤样品占76.67%,绝大部分土壤样品磷素有效性低。耕地磷肥投入量过高,活化土壤中的无效磷是黄土高原地区磷素科学管理的主要目标。土壤DGT-P与全磷、Olsen-P呈显着相关性(P<0.01)。黏粒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直接影响最大,对Olsen-PAC的影响为正效应,对DGT法测定的磷素活化系数(DGT-PAC)的影响为负效应。土壤黏粒含量越高,有效磷库越大,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反而越少。(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土壤磷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与风险调控方法,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20年的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与损失方面的研究。发现中国设施菜田由于磷素的过量投入,导致表层土壤磷素过量累积,有效磷含量远远超出50~80 mg/kg的磷素损失环境拐点值。从磷素损失途径着手,讨论了源头调控(控制磷肥投入数量、改进磷肥施用方法)、过程调控(优化种植制度、施用磷素螯合剂)、末端控制(植物篱拦截)和经济、法规策略等方法对控制磷素损失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有机肥使用管理和环保重点区域磷素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磷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颜芳,王胜涛,刘彬,王维瑞,吴文强.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与风险调控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张淑香,徐明岗.土壤磷素演变与高效利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刘琳,吉冰洁,李若楠,BATBAYAR,Javkhlan,张树兰.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区土壤磷素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简红忠,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磷肥施用对汉中盆地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9
[6].刘志平,武雪萍,李若楠,郑凤君,张孟妮.温室滴灌条件下施用鸡粪和磷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7].侯云鹏,王立春,李前,尹彩侠,秦裕波.覆膜滴灌条件下基于玉米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适用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9
[8].丁佳惠,李革伟,尹俊慧,陈清.施用草炭及褐煤提高酸性土壤磷素有效性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9
[9].张鹏,谢修鸿,李翠兰,孙元宏,张晋京.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10].王彦丽,范庭,王旭东,张育林,李利敏.长期磷肥不均投入下黄土高原土壤磷素有效性及与土壤性质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