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碰撞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板块,欧亚大陆,损伤,欧亚,青藏高原,菲律宾,板料。
碰撞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赵根模,吴中海,刘杰,张雷,左嘉梦[1](2019)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叁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叁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叁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沈小燕,张凡,吕卉焘,闫艳,刘浩学[2](2019)在《追尾碰撞下液罐车罐体变形失效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罐车追尾碰撞造成的危害,运用Hyper Mesh软件建立客车和罐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LS-DYNA程序,构建追尾碰撞仿真模型;计算2车碰撞过程中罐体结构变形量,分析不同冲击载荷和液体属性对罐体碰撞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以及损伤变形演变的影响,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罐车装载汽油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接触位移下,初始撞击速度越大,罐体变形量越大;同一碰撞速度下,变形位移量与接触位移呈正相关;充装率为0. 9时,罐体破裂的临界碰撞速度为43 km/h;用该仿真模型能够得出罐体破裂失效后的液体泄漏速率和泄漏量等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皇甫鹏鹏,李忠海,范蔚茗[3](2019)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多地体变形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都含有多个增生地体,它们是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地体拼贴过程及其相应地质记录都做过详细探讨,但对后期大陆持续汇聚过程中的多地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及拆离模式目前研究得仍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以"两地体"结构为代表,通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试验,来探讨多地体流变结构及其几何参数对大陆碰撞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地体变形行为主要受控于靠近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强度(确切来说是地壳流变强度,下同)及其几何宽度,而与远离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和几何属性关系较弱.同时,模型结果也揭示出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地体之间的相互俯冲仅发生在靠近主碰撞带一侧地体较宽的情况下,且总是弱地体向相对强的地体之下俯冲.该研究成果不仅对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中地体变形演化给予重要的动力学启示,也对含有多地体结构的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何永强,贺俊林,房大伟,杜晓斌[4](2019)在《基于变形能的机械采收钙果果实碰撞损伤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机械采收钙果与设备碰撞导致果实内部损伤严重程度。通过建立果实变形量与变形能关系方程,以变形能大小评价果实损伤程度。钙果果实准静态压缩试验表明,变形能<28. 56×10~(-3)J时,果实轻度损伤。变形能为(28. 56~195. 57)×10~(-3)J时,果实产生不同程度的中度损伤、重度损伤和破裂损伤;钙果动态下落碰撞试验表明,随着钙果质量的增大,反弹高度按二次曲线规律下降(r~2=0. 880 7)。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大,反弹高度按叁次曲线规律增大(r~2=0. 825 5)。变形能均线性增大(r~2≥0. 994 2),最大为43. 9×10~(-3)J,重度损伤等效下落临界高度为2. 97 m。该研究可为钙果采收机械结构、作业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刘畅,林建平,路洪洲,张剑[5](2019)在《汽车B柱碰撞失效变形过程仿真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预测整车侧面碰撞试验中B柱的碰撞性能,应用Hypermesh/Ls-Dyna软件建立B柱零部件级碰撞仿真模型。根据整车碰撞试验中B柱的变形情况设置仿真模型中B柱约束条件,并依据整车和蜂窝铝质量以及蜂窝铝形状选择合适的冲击块的形状和质量,调整B柱和冲击块的相对高度位置以符合真实碰撞试验。由于B柱含有多种不同材料,故综合考虑多种强度焊点失效和多种材料断裂失效,根据不同金属材料间的极限焊点力的大小和材料的极限断裂应变来设置仿真中焊点和材料的失效。最终结果表明,仿真准确地复现了焊点失效和板料断裂失效现象。该仿真分析也为B柱及类似零部件的碰撞仿真提供了合理方法,提高了仿真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清扬,朱凌,孔杰灵,陈明胜[6](2019)在《FPSO防护圆管在碰撞载荷下的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些大型浮式平台如FPSO上设有防止设备发生碰撞的防护结构,这些防护结构通常由圆管组成.圆管受到撞击后产生的总体变形包括整体变形与局部变形.由于防护结构受到碰撞载荷后不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所以这类圆管产生的变形特别是整体变形不能过大.为了评估圆管受碰撞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进行了系列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区分整体变形与局部变形的方法以及一定撞击能量下圆管产生变形的估算.根据五组共约100多根圆管的实验结果,提出通过上下表面撞击位置最终变形的比值定性表征整体变形与局部变形的方法.结合实验和有限元的结果,给出适用于估算不同尺寸圆管局部变形大小的经验公式.基于以上两点研究结果,能够方便估算圆管在撞击作用下分别产生的整体变形与局部变形.(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9年01期)
吴啸龙,杨志强,龚云[7](2019)在《欧亚大陆东南缘弧-陆碰撞带现今地壳水平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收集中国福建省、台湾省及菲律宾吕宋岛现有GPS观测成果的基础上,统一归算了欧亚大陆东南缘弧-陆碰撞带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针对该区域超过1 000 km的超长跨度,建立了基于椭球坐标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计算了弧-陆碰撞带GPS应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变形在中国台湾岛最强,菲律宾吕宋次之,中国福建省最弱。菲律宾海板块在中国台湾岛东侧与欧亚大陆被动型大陆边缘的陆缘构造楔强烈碰撞,在台湾岛内通过中央山脉的隆起、逆冲推覆以及西南部地壳的构造逃逸等形式被剧烈消耗。中国台湾地壳变形特征与中国台湾东侧菲律宾海板块的构造形态变化密切相关,而菲律宾吕宋的地壳形变则以菲律宾大断裂及其分支构造的相对滑动为主。(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凡,沈小燕,闫艳,刘浩学[8](2019)在《非满载罐车罐体在追尾碰撞中变形失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液罐车在碰撞中装载液体对罐体结构变形损伤的迭加作用,以客车与液罐车追尾碰撞为研究对象,运用Hypermesh建立两车追尾碰撞的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模型,利用Fluent模拟碰撞后液体晃动过程,在考虑液体晃动冲击的前提下,计算模拟出两车在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罐体结构变形情况,分析了不同冲击载荷和加载工况下的罐体变形失效情况。结果表明,碰撞速度相同时,液体充装率k值越大,罐体的变形量越大,罐体破裂的临界碰撞速度与液体充装率k值呈正相关。液体晃动冲击对罐体变形失效的影响不太显着,液体晃动对罐体的冲击损伤远小于外部车辆带来的碰撞损伤。通过分析液体泄漏情况可知,充装率k值对液体泄漏速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郑志杰,陈何[9](2018)在《基于平动质点碰撞损伤模型的溜井变形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运动学理论为基础,推导矿石在溜井内运动时的碰撞位置和碰撞能量。以碰撞频数和碰撞累计损伤能量作为主要因素,定量表示溜井井壁的变形破坏状态。基于理论推导结果,利用Python构建平动质点碰撞损伤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碰撞频数与碰撞累计损伤能量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均可表示溜井内壁的变形破坏状态;计算得出的溜井内壁损伤状态分布与溜井实际垮塌形态基本吻合,验证了推导过程的合理性与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8年05期)
张欲清,张长厚,侯丽玉,张逸鹏,黄滢竹[10](2019)在《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迭纪以来的迭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迭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迭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迭纪、侏罗纪地层变形的详细地质填图及迭加褶皱构造样式与区域演化序列的研究,揭示出:二迭纪地层褶皱形迹具S型展布特征,总体走向NEE,轴面倾向NW;中生代地层褶皱走向NE,轴面倾向SE,伴生逆冲断层多向SE倾斜并且上盘向NW逆冲。研究厘定区内经历叁期构造变形:(D1)二迭纪末—中叁迭世NNW-SSE向区域性挤压,二迭纪地层形成NEE向褶皱;(D2)晚叁迭世区域性剪切作用将先期形成的NEE向褶皱改造成平面弧形褶皱,表现为Simón(2004)划分的Type2a与Type1d型迭加褶皱样式;(D3)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导致中侏罗世地层中倒向NW的褶皱构造,并使得二迭纪地层褶皱更加紧闭。研究认为这叁期变形可能分别代表:(1)古亚洲洋闭合和伴生的碰撞造山作用;(2)介于西拉木伦右行走滑断裂与蒙古东南部东戈壁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块体的NEE向挤出构造;(3)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2期)
碰撞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降低罐车追尾碰撞造成的危害,运用Hyper Mesh软件建立客车和罐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LS-DYNA程序,构建追尾碰撞仿真模型;计算2车碰撞过程中罐体结构变形量,分析不同冲击载荷和液体属性对罐体碰撞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以及损伤变形演变的影响,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罐车装载汽油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接触位移下,初始撞击速度越大,罐体变形量越大;同一碰撞速度下,变形位移量与接触位移呈正相关;充装率为0. 9时,罐体破裂的临界碰撞速度为43 km/h;用该仿真模型能够得出罐体破裂失效后的液体泄漏速率和泄漏量等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碰撞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赵根模,吴中海,刘杰,张雷,左嘉梦.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沈小燕,张凡,吕卉焘,闫艳,刘浩学.追尾碰撞下液罐车罐体变形失效仿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
[3].皇甫鹏鹏,李忠海,范蔚茗.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多地体变形模式[J].地球物理学报.2019
[4].何永强,贺俊林,房大伟,杜晓斌.基于变形能的机械采收钙果果实碰撞损伤评估[J].农业工程.2019
[5].刘畅,林建平,路洪洲,张剑.汽车B柱碰撞失效变形过程仿真重现[J].塑性工程学报.2019
[6].刘清扬,朱凌,孔杰灵,陈明胜.FPSO防护圆管在碰撞载荷下的变形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
[7].吴啸龙,杨志强,龚云.欧亚大陆东南缘弧-陆碰撞带现今地壳水平变形特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8].张凡,沈小燕,闫艳,刘浩学.非满载罐车罐体在追尾碰撞中变形失效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19
[9].郑志杰,陈何.基于平动质点碰撞损伤模型的溜井变形破坏机理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8
[10].张欲清,张长厚,侯丽玉,张逸鹏,黄滢竹.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迭纪以来的迭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J].地学前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