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素迁移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素,废物,地下水,地气,页岩,放射性,系数。
核素迁移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刚[1](2017)在《地气作用下地质处置核废物中核素迁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工业的生产和核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的核废物逐年增多,伴随着的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为此,我国也开展了大量关于处置库选址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地质处置核废物中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是核废物地质处置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虑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介质,从水动力学和水文地球化学角度对放射性核素在地质处置环境下的迁移行为展开研究。而地质环境中核素迁移是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对于高放废物其自身的高活度和强释热,它形成的是一个温度场和辐射场多场作用下的复合场,所以针对地质环境中核素的迁移很有必要开展多元化的研究。本文以地气流为核素迁移载体,根据地气流能够将隐伏矿体中的矿体元素以纳米金属微粒的形式迁移到地表的客观事实,开展地气流对地质处置环境下的核素的迁移行为的实验研究,从新的视角为放射性废物的地质处置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论文首先利用中子活化后的物质作为模拟核废物,建立地气迁移柱模型,通过γ能谱和α能谱两种放射性检测方法作为探测手段,直观的探测了柱模型底层放射性核素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垂向迁移的行为。证实了放射性核素会随地气流迁移的客观事实,显示了研究核废物中放射性核素随地气流迁移规律的必要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选择Sr、La、Ce的稳定氧化物,天然U矿石,分别代表核废物中常见的4类放射性核素,设计制作了7个土柱地气迁移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对固化模拟核废物中的四种代表性物质开展近场迁移研究;通过对天然深埋铀矿的地气信息采集,对U、Th、Sr等在地气流作用下的迁移开展远场迁移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的核素随地气迁移的可行性研究,利用中子活化后的痕量元素作为模拟核废物,建立柱模型,通过γ能谱和α能谱两种放射性检测方法作为探测手段,直观的探测了柱模型底层放射性核素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垂向迁移的行为。证明在实验室建立地气流的柱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核素随地气的迁移。(2)通过7个地气迁移土柱模型开展的地气流上升迁移实验,证实四种元素在地气流中的迁移能力的大小依次为Sr、Ce、La、U;对核废物进行固化处理,能有效降低固化体中放射性物质向地气中析出;设置土壤覆盖层的模型减少了一半以上的放射性物质迁出量,表明土壤对随地气流迁移的放射性物质有良好的滞留性能。(3)根据土柱地气模型实验中所收集的放射性物质迁移信息,利用地气迁移模型的迁出率公式计算,得到在短期内四种核素随地气流在土壤盖层的迁出率,推算其迁出量在每日几纳克到几百纳克之间。(4)在广东长排铀矿区和江西相山铀矿区铀矿上方获取的地气信息表明,在地气作用下核素迁移与聚集体(铀矿)埋藏深度、聚集体大小(铀矿体规模)和含量、聚集体盖层介质有关。处于较深的核素聚集体,由于地热增温和压力差等加大等原因,有更大核素迁移的动力;聚集体的规模越大,在地气作用下迁移到近地表的含量则越多;聚集体盖层致密,其阻滞核素迁移的能力就越大。(5)大深度隐伏铀矿体上方开展的地气流引起的远场迁移天然类比实验证实,地气流可以将埋深超过850m的放射性物质携带到地表,并在土壤中得到积累。以江西相山JXC线土壤U浓度粗略推算,850m埋深的铀矿体中的U通过地气流迁移到地表土壤中滞留后,使土壤中铀的浓度增高了1.96×10~(-6)g/g。(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司高华,于静,刘东旭,周旭,胡之茜[2](2013)在《核素迁移柱法实验和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计算土柱实验中核素迁移参数的方法,并采用脉冲源法测定了核素在土柱中的水流速度、弥散系数,使用计算软件对核素的流出曲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影响核素流出时间的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CXTFIT程序能对实验值给出很好的拟合,含有化学平衡吸附的对流-弥散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核素在土柱中的运移特性,水流速度对核素的流出时间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3年03期)
刘文元,涂国荣,王旭辉,段荔[3](2008)在《核素迁移现场实验中地下水取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放废物的最终安全处置是深地质处置。因此,放射性核素随地下水在地质层中的迁移行为和规律已成为当今世界核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的研究课题。利用竖井核试验场宝贵的地下资源,对其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和污染范围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开展核素迁移"现场"研究可以为花岗岩区核(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徐国庆[4](2004)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核素迁移实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素迁移是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评价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各国对它的研究甚为重视,且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野外现场实验研究。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实验对象的尺度越来越大,且这类实验不少是在野外坑道中完成的。无疑,这样获得的数据将更接近客观实际,因为核素的迁移是在地质介质中进行的。要做大尺度的核素迁移实验,如果没有足够经费投入的话,是难以实现的。另外,国外对核素迁移模型的研究也极为关注,开发了众多的在不同地质介质中的核素迁移模型,因为没有模型研究是难以预测在几千年、上万年之后核素从处置库转向生物圈的情况,也就是难以完成处置库的安全评价任务。我国在核素迁移研究方面,除对锕系元素进行一些基础化学研究之外(如稳定场研究),主要是对各种样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在常温常压下的开放体系中完成的,只有少部分数据是在低氧手套箱中完成的。实验分室内和野外两部分,其中以室内实验为主。室内实验分吸附和扩散两类,吸附部分又以批式法和柱式法为主。实验对象除花岗岩外,还有膨润土、沸石以及各种硫化物等,其中对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场址甘肃北山地区和今后作为缓冲/回填材料的供应地内蒙古兴和县高庙子膨润土矿床的样品也进行过研究。实验用的核素,除裂变元素外,还有锕系元素。野外现场的核素迁移实验也做了一些工作,它是在地表和坑道中进行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土壤,采用的核素是裂变元素和锕系元素。在上述研究中应用了相关的核素迁移模型,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上述实验数据对今后处置库场址的安全分析和环境评价都很有价值。(本文来源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进展——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论文集》期刊2004-07-22)
姜桂林,刘金红,徐国庆[5](2004)在《模拟HLW处置库环境核素迁移实验装置RADMIG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模拟HLW处置库环境的实验装置RADMIG,用于研究放射性核素在近似HLW处置库环境中在缓冲回填材料及围岩中的迁移行为,进一步评价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作为中国HLW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的可行性。装置的设计参数为:压力范围:0~5.0 MPa;温度范围:室温~100℃;氧含量≤1.0×10~(-6)mg/L(Eh≤-200 mV)。空白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范围内任意选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该装置温度波动为设定温度±1℃;压力波动为设定压力±0.3 MPa;并且氧含量可控制在1.0×10~(-6)mg/L以内。(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期刊2004-07-01)
刘金红,姜桂林,徐国庆[6](2004)在《利用RADMIG装置进行处置库条件下的核素迁移实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被称为RADMIG的核素迁移装置能模拟高放废物处置库环境,通过吸附和扩散实验,用来进一步评价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矿床作为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回填/缓冲材料的适宜性。它同样也可用于作为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围岩-花岗岩适宜性的研究。该装置的设计参数为压力:1~5.0 MPa,温度:室温-100℃,Eh≤-200 mV。空白试验表明:该装置能在所设计参数的范围内稳定地工作。核素迁移实验工作正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期刊2004-07-01)
韩宝华,高筑琴[7](2003)在《核素迁移实验中示踪剂溴离子的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溴化物的测定方法应用于核素迁移实验中 ,建立了地下水和黄土中溴离子 ( Br- )含量的测定方法。根据吸光度随 Br-浓度的变化 ,得出该方法的最高检测浓度为 3.4 3mg/L。研究了温度对 Br-浓度吸光度的影响 ,确定最佳测定温度为 30℃ ;对土样实验中的沉淀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1.4 3% ,回收率为 94 .2 %~ 10 4 .5% ,可满足核素迁移实验中示踪剂 Br-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通讯》期刊2003年05期)
郭择德,倪世伟,李书绅,赵英杰,王辉[8](2003)在《包气带中核素迁移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依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开展的关于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研究工作 ,总结了包气带中核素迁移的土柱模拟实验技术 ,提出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讨论了非饱和流场特征、分配系数随含水率的变化、延迟系数的时间尺度效应等因素对实验设计的影响。实验的关键技术是建立所需含水率和流速的稳定非饱和流场 ,并准确地测量流场参数。在概述了目前几种建立稳定流场和测量其参数的方法后 ,以一个例子介绍了利用灯芯效应在土柱中建立稳定非饱和流场的方法和用γ射线扫描技术测量含水率、用131I作为示踪剂测量水流速的方法及在土柱外直接测量具有γ射线核素迁移速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期刊2003年03期)
李祯堂,张红庆,王旭东,游志均[9](2002)在《循环柱实验装置的建立及其在核素迁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循环柱实验装置的特点以及在核素迁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该装置是将实验介质如石英砂或黄土填充在有机玻璃柱中 ,联接所有管路接头并密封 ,即可进行实验。采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 ,淋洗液在柱中多次循环 ,直到循环流出液的放射性浓度基本不变 ,它具有静态和动态实验的特性。经实验验证 ,所建立的循环柱实验装置设计配置合理、运行稳定、操作方便。采用不同介质分别与 2 3 7Np和2 3 8Pu在循环水作用下 ,进行了核素迁移实验。结果表明 :循环柱实验结果与静态实验结果有明显的相对可比性 (即相关性 ) ,它可替代静态法和动态法 ,用来测定吸附分配比、分析核素在介质中的迁移分布状况。所得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期刊2002年05期)
刘阳,李水英,李春江,高宏成[10](2001)在《页岩介质中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实验研究及其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中进行了放射性核素13 1I在页岩介质中的扩散、渗透 -弥散的实验。采用渗透法及扩散法获得了实验曲线并计算出弥散系数、阻滞系数、孔隙度等参数。实验表明13 1I在页岩介质中为弱吸附核素 ,其阻滞系数较小。在此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放射性核素13 1I在页岩介质中的一维迁移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3 1I随地下水迁移得比较慢 ,因此页岩对13 1I的迁移能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核素迁移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计算土柱实验中核素迁移参数的方法,并采用脉冲源法测定了核素在土柱中的水流速度、弥散系数,使用计算软件对核素的流出曲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影响核素流出时间的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CXTFIT程序能对实验值给出很好的拟合,含有化学平衡吸附的对流-弥散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核素在土柱中的运移特性,水流速度对核素的流出时间影响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素迁移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陈刚.地气作用下地质处置核废物中核素迁移的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司高华,于静,刘东旭,周旭,胡之茜.核素迁移柱法实验和模拟计算[J].环境化学.2013
[3].刘文元,涂国荣,王旭辉,段荔.核素迁移现场实验中地下水取样技术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2008
[4].徐国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核素迁移实验研究进展[C].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进展——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论文集.2004
[5].姜桂林,刘金红,徐国庆.模拟HLW处置库环境核素迁移实验装置RADMIG的设计[C].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2004
[6].刘金红,姜桂林,徐国庆.利用RADMIG装置进行处置库条件下的核素迁移实验(英文)[C].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2004
[7].韩宝华,高筑琴.核素迁移实验中示踪剂溴离子的测定研究[J].辐射防护通讯.2003
[8].郭择德,倪世伟,李书绅,赵英杰,王辉.包气带中核素迁移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方法[J].辐射防护.2003
[9].李祯堂,张红庆,王旭东,游志均.循环柱实验装置的建立及其在核素迁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辐射防护.2002
[10].刘阳,李水英,李春江,高宏成.页岩介质中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实验研究及其数学模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