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九医药上网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俞灵灵[1](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门彦顺[2](2010)在《我国IPO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国际市场上,对IPO定价机制的研究历来是证券市场不衰的话题之一;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证券市场,在我国IPO定价机制的发展与改革也备受业界关注。IPO发行与定价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二级市场的健康稳健发展。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IPO市场异常现象,改善股票市场资本运作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可以为我国IPO定价机制改革提供实证支持。本文在对我国IPO发行制度演变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就国内外IPO定价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认为:我国现行IPO发行方式存在诸如网下网上申购资金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回拨机制和“绿鞋”机制形同虚设,网上申购最高限额制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余额包销方式对承销商约束不强、不能发挥其IPO价格发现功能等问题;我国现行IPO定价方法则存在相关机构易于合谋操纵IPO发行价格,初步询价与累计投标过程的分离易引发机构投资者不诚信,过于单一的IPO定价方法不利于证券公司的竞争与发展,及以市盈率作为参考的定价方法本身存在缺陷等问题。同时文章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别就发行方式、定价方法的不同对IPO定价机制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理论上现行IPO发行方式和定价方法具有历史进步性,且符合证券市场市场化发展的方向与需求,但与我国证券市场上曾采用的其它发行方式和定价方法相比,现行IPO发行方式与定价方法下的IPO定价机制效率并不高。为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改革的深化,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结合前文研究中所提问题与所得结论,本文认为我们可以采取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公司IPO过程中承销商约束机制、着力改进现行累计投标询价制使其更加完善、推动IPO定价方法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等措施来推动我国IPO定价机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樊莹[3](2008)在《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各国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IPO抑价,在我国中小企业板同样存在,而且IPO抑价率相当高。一般认为,随着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和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IPO高抑价率将会逐渐下降,但事实似乎并没有证明这个观点。过高的IPO抑价率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研究IPO抑价问题显然更具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对现有的关于发行抑价的研究回顾为起点,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后,对于我国股市发展追本溯源,概述了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历史沿革。其次在充分了解研究对象和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板165家上市公司IPO抑价率的走势进行分析,证明股权分置并不是导致IPO抑价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指出发行制度的改革没有和交易制度改革协调进行,应该是导致IPO抑价率过高的重要原因。最后,从政府及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发行公司等我国股票发行市场与主体各方面,提出降低IPO高抑价率的建议。为上市公司的IPO定价和政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政策参考,以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赵炜科[4](2007)在《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曾对新股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发行市场效率的改革,这无疑会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效率产生影响。故本文从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方面研究我国IPO定价效率。IPO定价效率研究主要是检验新股发行定价是否合理。具体讲,衡量我国IPO定价效率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相对效率标准。即合理的新股发行价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发行人的内部因素,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发行时发行人所面临的外部因素。一是绝对效率标准。即合理的新股发行价应与反映新股内在价值的上市首日收盘价非常接近,两者的拟合程度越高,则IPO定价效率越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IPO定价效率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然后,在回顾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历程,分析审批制与核准制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对效率标准,采用19951999年和20012005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审批制与核准制下的IPO定价效率,从而确定发行制度变革对我国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变迁及其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利用绝对效率标准,选用19992007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先通过统计分析研究我国两次新股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与IPO定价效率的关系,再通过实证研究确定发行方式变革对我国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就发行制度而言,审批制下新股发行价只能反映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该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供求状况,说明IPO定价效率有限;而核准制下发行价不仅反映了新股定价的上述影响因素,而且反映了发行人的规模、未来的成长能力和该股票的发行方式,说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提高,IPO定价趋于合理。②就发行方式而言,第一次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提高我国的IPO定价效率,反而降低了IPO定价效率;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IPO定价效率,新股询价发行的方向是正确的。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IPO定价效率及我国证券一级市场规范运作的建议。
苏树军[5](2007)在《我国IPO定价机制模式选择》文中提出本文就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对我国IPO定价机制的选择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分析,阐明了有关我国IPO理论价值计算方法的选择,以及我国新股发行模式的探索相关理论,以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上市提供有效监管的经验借鉴和决策依据。
吕光磊[6](2006)在《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发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产定价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职能,IPOs定价问题更是近几十年来金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IPOs定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管理层在改革股票发行制度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都没有触及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由于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加之缺乏大量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IPOs定价不能正确反映市场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因而长期以来股票定价扭曲,存在着IPOs高抑价现象,定价的准确程度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国际通行的IPOs定价和发售机制及我国实践情况的系统考察,分析我国A股IPOs高抑价的成因,并探求提高我国IPOs市场效率的途径。 本文遵循理论、实证、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分为八章。首先对国内外基于股票首次发行的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其次介绍了IPOs发行定价的理论体系和股票发行制度运作机理;接着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公司估值模型、几种主要估值过程的详细解析及我国证券市场定价制度的历史与现状;随后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股票IPOs的发售机制及我国IPOs发行制度的路径选择;接着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IPOs现象和IPOs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我国IPOs发行定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中国IPOs定价效率的政策建议;最后是归纳与总结。 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对未来的IPOs定价发行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市场出现的IPO高抑价等现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市场状况(主要是投资者参与IPO的程度),属于在市场长期严重供需不平衡状况下的特殊情况,不能因此全面否定定价和询价机制。 但在发行时,投资银行和监管机构显然缺乏对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的特殊对策。成熟市场的证券承销商会兼顾考虑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利益,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广泛路演后理性确定,并为发行主体的股价保留成长空间。未来的我国IPOs市场,绿鞋机制、熔断机制等制度的引入,可以更好的减少由于市场供需造成的对IPOs发行的结构性的影响。 2、在香港股市和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的影响下,中国A股市场向全流通体制转变的同时伴随着市场价值取向的转变,这是我们在A股市场上发现价值的重要基础,因为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通过投资人的选择形成A股市场的整体性资产重估。一些在海外上市的大型企业要回归境内资本市场,一些境内的大型企业需要在境内和境外同时发行上市,客观上需要对现行的发行程序做适当调整,提高效率,以实现与境外发行流程的同步。 我国正在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随着层次的更加清晰、结构的逐步合理,各类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将得到有效满足。多层次市场的建立,可以促使不同市场、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定价发行价值,更有利于完善IPOs定价效率,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3、全流通情况下的证券市场,由于配售产生的法人之间交互参股、大量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获得配售,基于投资目的的不同,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可能会支撑IPO现象的继续存在,依然影响到发行效率。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发展时期和规律决定的,从西方股份公司发展的历史看,股份制的缺陷经常性的出现,股份公司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从而继续走下去,想要再返回古典的股份公司中去也是不可能的。 4、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供需失衡状况的逐步改善,放松管制、赋予市场调节的功能将有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在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空间维度上互补的制度安排体系,信息的供给是动态的,股票发行过程成为一个竞争性的缔约过程,信息供给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得到解决,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股票发行制度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李午子[7](2005)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不仅是中国证券市场,也是国际资本市场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结合实践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股东权理论、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中小股东有知悉真实信息的权利、知悉完整信息的权利、知悉准确信息的权利和及时知悉信息的权利。本文还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体系、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评估方法。本人提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评估应采取以广大投资者为主体,中国证监会,证交所、专业人士和投资者的三结合,事后审查和事前审查相结合、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方法,对“ST”公司重点调查、评估,对目前和今后经常出现的违法违规的财务信息进行重点评估。本文研究了2002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违反法规行为突出表现在虚假陈述、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事项不披露。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重点指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对策。
曾昭志[8](2005)在《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研究》文中指出新股发行抑价作为一个“谜”,国内外学者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在1997年后对此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新兴+转轨”特征,多数研究跨越的时间段有限,没有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革的角度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在综合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外新股发行抑价,发现我国存在新股发行高抑价现象。股票发行市场作为证券市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抑价必然会造成一二级市场发展不平衡,从而加大股市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影响新股发行抑价的十大因素,并针对我国股市具体国情,在第三章用博弈理论全面分析了发行企业、投资者、承销商、监管机关在新股发行博弈过程中对抑价造成的影响。第四章本文通过构造模型,对1996年—2004年的A股部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价问题更多的是由我国股市运行整体制度缺陷决定的,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扩容和圈钱行为比较关注。同时,在现有体制下,投资者在缺乏其他获利来源的情况下,高抑价是投资者投机的必然要求,但受大盘走势影响较大,限制发行市盈率是政府为减少高抑价一种不得已的举措。最后,本文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亓民清,亓文会[9](2005)在《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及改革建议》文中提出 自1990年上海证交所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已有14年的发展历程,,新股发行方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市场效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方式亟待改革和完善。
赵阳[10](2004)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信息是证券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管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充分贯彻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必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而披露渠道又是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对披露规范和披露监管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而对披露的渠道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国外主要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对我国证券信息披露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建议。由于IT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主要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进步也主要体现在更多地采用了电子信息披露方式,而我国目前仍然以报纸为主要的披露渠道的现状也应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向电子化披露方式过渡,因此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的证券市场的电子化披露做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三九医药上网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九医药上网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2)我国IPO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对现有文献成果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我国IPO 发行制度的演变 |
2.1 IPO 发行审核制度演变 |
2.1.1 审批制阶段(1990 年12 月~2001 年3 月) |
2.1.2 核准制阶段(2001 年3 月~至今) |
2.2 IPO 发行方式的演变 |
2.3 IPO 定价方法的演变 |
第三章 国内外IPO 定价机制比较分析 |
3.1 国际常用IPO 定价机制基本理论 |
3.1.1 国际常用IPO 发行方式 |
3.1.2 国际常用IPO 定价方法 |
3.2 我国现行IPO 定价机制及其主要问题 |
3.2.1 我国现行IPO 发行方式及其主要问题 |
3.2.2 我国现行IPO 定价方法及其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我国IPO 定价机制效率分析 |
4.1 IPO 定价机制效率及其衡量标准 |
4.1.1 IPO 定价机制效率的含义 |
4.1.2 IPO 定价机制效率的衡量标准 |
4.2 我国IPO 定价机制效率状况 |
4.3 不同影响因素下我国IPO 定价机制效率差异性分析 |
4.3.1 发行方式 |
4.3.2 定价方法 |
4.4 分析结果 |
第五章 完善我国IPO 定价机制的建议 |
5.1 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分配制度 |
5.2 建立健全公司IPO 过程中承销商约束机制 |
5.3 着力改进现行累计投标询价制使其更加完善 |
5.4 推动IPO 定价方法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沪市相关IPO 数据一览表 |
附录二 深市相关IPO 数据一览表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架构 |
1.4 独创及新颖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历史沿革 |
3.1 中国IPO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 |
3.2 中国IPO股票发行定价方式的变革 |
3.3 我国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制度 |
4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现状剖析 |
4.1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的现状 |
4.2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高的原因 |
5 建议和结论 |
5.1 建议 |
5.2 结论 |
5.3 后续研究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IPO 定价效率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4 创新之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3 新股发行制度与我国 IPO 定价效率 |
3.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变迁 |
3.1.1 审批制的特点及其弊端 |
3.1.2 核准制的特点及其两个阶段 |
3.2 审批制与核准制下IPO 定价效率的比较研究 |
3.2.1 选取样本 |
3.2.2 确定变量 |
3.2.3 审批制下的实证 |
3.2.4 核准制下的实证 |
3.3 两种发行制度下我国IPO 定价效率的比较分析及结论 |
4 新股发行方式与我国 IPO 定价效率 |
4.1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概述及其市场化改革历程 |
4.1.1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概述 |
4.1.2 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历程 |
4.2 市场化发行方式与我国IPO 定价效率的关系研究 |
4.2.1 样本的选取 |
4.2.2 发行方式与IPO 定价效率的统计分析 |
4.2.3 发行方式与IPO 定价效率的实证研究 |
4.3 市场化发行方式与我国IPO 定价效率的结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提高我国 IPO 定价效率的建议 |
5.3 规范我国证券一级市场的建议 |
5.4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三章研究样本股票代码、股票简称及上市时间列表 |
第四章研究样本股票简称及上市时间列表 |
(5)我国IPO定价机制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IPO理论价值计算方法的选择 |
(一) IPO理论价值计算方法。 |
1. 股利贴现模型 (Dividend Discount Model) |
2. 现金流贴现模型 (Discount Cash Flow) |
3. 市盈率法 (P/E ratio) |
4. 净资产倍率法 (Net Value of Asset) |
5. 经济效益附加值估值模型 (Economic Value Added) |
(二) 国际流行的DCF, DDM, NPV等估价模型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二、我国新股发行模式的探索 |
(6)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发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题的提出 |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评析 |
2.1 国内外对股票IPOs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对股票IPOs现象的研究综述 |
2.1.2 对股票IPOs发行市场效率的研究综述 |
2.1.3 IPOs前后业绩波动以及波动原因的研究综述 |
2.2 股票定价的理论体系及国外成熟市场股票发行的运行机理 |
2.2.1 经典金融理论的定价理论体系 |
2.2.2 心理学在金融学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与定价理论的结合 |
2.2.3 成熟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运行原理及特点 |
第三章 IPOs定价的基础----公司估值 |
3.1 IPOs估值方法与模型 |
3.2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公司估值模型及分析 |
第四章 我国股票IPOs定价方式的演变 |
4.1 新股发行定价的四个阶段 |
4.1.1 固定价格阶段 |
4.1.2 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阶段 |
4.1.3 累积投标定价阶段 |
4.1.4 控制市盈率定价阶段 |
4.2 新股发行定价的几个关键因素 |
4.2.1 每股税后利润的计算 |
4.2.2 市盈率的计算 |
4.2.3 市净率的计算 |
4.3 国内IPOs定价权的逐步缺失 |
4.4 IPOs估值模型在中国股市的运用情况 |
4.5 案例分析——长江电力估值分析 |
第五章 IPOs的发售机制 |
5.1 发售机制的演变与特征 |
5.1.1 IPOs主要发售机制分类 |
5.1.2 IPOs主要发售机制的比较 |
5.1.3 目前国际通行的发行程序介绍 |
5.1.4 国际IPOs发售机制向累计投标(美式薄记)方式融合的趋势 |
5.1.5 案例分析:GOOGLE拍卖发行 |
5.1.6 香港证券市场IPOs发行流程简介 |
5.2 中国IPOs发售机制历史及现状分析 |
5.2.1 中国IPOs发行机制的路径选择 |
5.2.2 案例:询价制第一股——华电国际发行方式介绍 |
5.2.3 我国现行IPOs发行定价机制的缺陷及建议 |
5.3 拍卖机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供需失衡的适应性研究 |
第六章 我国IPOs发行过程的问题研究分析 |
6.1 对2002—2004年我国A股股票IPOs发行效率的实证研究 |
6.2 我国的法人配售发行方式加大IPOs折价的实证研究 |
6.3 引入询价制度以来IPOs效率的实证研究 |
6.4 我国股票IPOs定价发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七章 关于改进我国IPOs定价发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
7.1 积极有效地实行股票发行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
7.2 适合我国市场环境的定价技术 |
第八章 归纳与总结 |
后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 |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2 股东权理论 |
1.2.1 股东有哪些权利 |
1.2.2 股份所有权 |
1.2.3 公司重大决策参与权 |
1.2.4 寻求司法保护权 |
1.2.5 知情权 |
1.3 有效市场假说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分析 |
2.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
2.2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的比较分析 |
2.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评估体系 |
3.1 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体系 |
3.2 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 |
3.3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评估方法 |
第四章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违反法规行为 |
4.1 虚假陈述 |
4.2 虚假记载 |
4.3 误导性陈述 |
4.4 重大事项不披露 |
第五章 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
5.1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
5.2 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新股发行抑价理论回顾 |
(一) 各种新股发行抑价的理论解释 |
(二) 新股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运用 |
(三) 中外新股发行抑价比较 |
第二章 新股发行抑价影响因素 |
(一) 定价方式 |
(二) 发行价格 |
(三) 发行规模 |
(四) 流通股比例 |
(五) 承销商声誉 |
(六) 市场环境和大盘走势 |
(七) 我国新股发行存在体制缺陷 |
(八) 投资理念 |
(九) 发行市盈率 |
(十) 发行与上市时间间隔 |
第三章 我国新股发行博弈分析 |
(一) 新股发行博弈主体 |
(二) 新股发行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 |
第四章 我国新股发行抑价实证分析 |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
(二) 数据字段说明 |
(三) 样本统计分析 |
(四) 模型变量选取说明 |
(五)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
(六) 个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 结论 |
(二)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国际比较研究 |
1.1 引言 |
1.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的定义及完善的意义 |
1.2.1 信息披露渠道的定义 |
1.2.2 完善披露渠道的现实意义 |
1.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的现状 |
1.4.1 信息披露审查程序 |
1.4.2 信息披露载体 |
1.5 主要成熟市场的做法 |
1.5.1 美国(NASDAQ) |
1.5.2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 |
1.5.3 台湾证券交易所 |
1.5.4 香港联交所 |
1.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的国际比较 |
1.6.1 临时信息披露的审查程序 |
1.6.2 传统信息披露载体与电子化信息披露载体的选择 |
1.6.3 各国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的机理 |
1.6.3.1 信息披露电子化 |
1.6.3.2 信息披露数据库 |
1.6.3.3 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 |
1.7 我国证券信息披露渠道的改进建议 |
1.7.1 采用事前、事后相结合的临时信息披露审查程序 |
1.7.2 采用多种信息披露载体 |
1.7.3 加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披露系统建设的要点 |
第2篇 Transfer Pricing in an Integrated PolyvinylChloride Company |
Introduction |
2.1 Industrial Background |
2.2 Process Background |
2.3 Detailed Analysis |
2.3.1 Structure of Model |
2.3.2 Analysis |
2.4 Conclusion |
Appendix A. Reference Data for Production Cost of EDC |
Appendix B. Reference Data for Production Cost of PVC |
第3篇 季诺意式休闲餐厅营销策略 |
全文概述 |
3.1 季诺意式休闲餐厅简介 |
3.2 市场定位和选址 |
3.3 产品战略 |
3.3.1 季诺与必胜客 |
3.3.2 季诺与替代产品 |
3.4 产品定价战略 |
3.5 促销战略 |
3.6 季诺华清店的SWOT分析 |
3.7 评价与建议 |
3.7.1 进一步加强品牌认知度宣传 |
3.7.2 继续提高服务水平,用全新的体验留住顾客 |
第4篇 太太药业和丽珠集团财务分析报告 |
4.1 公司介绍 |
4.1.1 太太药业(深圳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4.1.2 丽珠集团(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4.2 行业情况 |
4.2.1 我国医药行业概况 |
4.2.2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4.3 两公司的优劣势分析 |
4.3.1 太太药业优劣势分析 |
4.3.1.1 优势 |
4.3.1.2 劣势 |
4.3.2 丽珠集团优劣势分析 |
4.3.2.1 优势 |
4.3.2.2 劣势 |
4.4 并购目的及过程 |
4.4.1 并购目的 |
4.4.2 并购过程 |
4.5 估算收购前后的资金回报率 |
4.5.1 估算收购前丽珠集团的资金回报率WACC |
4.5.2 估算收购前太太药业的资金回报率WACC |
4.5.3 估算收购后丽珠集团和太太药业的资金回报率WACC |
4.6 运用贴现现金流估价模型 |
4.6.1 数据 |
4.6.2 预期收入增长率 |
4.6.3 永续营业利润率 |
4.6.4 再投资需求 |
4.6.5 公司的股权价值 |
4.7 收购价格评估 |
4.7.1 实际收购价格 |
4.7.2 收购价格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四、三九医药上网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2]我国IPO定价机制研究[D]. 门彦顺. 河南工业大学, 2010(05)
- [3]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问题研究[D]. 樊莹. 暨南大学, 2008(03)
- [4]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D]. 赵炜科. 重庆大学, 2007(06)
- [5]我国IPO定价机制模式选择[J]. 苏树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6]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发售机制研究[D]. 吕光磊. 同济大学, 2006(02)
- [7]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监管[D]. 李午子. 武汉科技大学, 2005(05)
- [8]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研究[D]. 曾昭志. 苏州大学, 2005(05)
- [9]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及改革建议[J]. 亓民清,亓文会. 金融经济, 2005(02)
- [1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国际比较研究[D]. 赵阳. 清华大学, 2004(03)
标签:新股发行论文; 股票论文; IPO论文; 股票发行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