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徐敬童琦陆敏樱

(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200090)

【摘要】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现状,为防止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1月杨浦区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对受伤类型和发生意外场所进行统计。结果:从意外发生场所来看,列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户外活动(53.03%)和室内活动(27.27%),从受伤类型上来看,骨折和缝针分别占到了42.42%和37.88%。结论:为了能够让学龄前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我们应该在强化相关安全训练,开展教育干预工作、强化急救水平,强化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79-02

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也称意外事故,指的是意外原因对幼儿照成的损害或者死亡。最近几年,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威胁儿童生命全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给儿童的家庭,社会,儿童自身带来巨大负担,同时还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意外伤害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本世纪影响儿童健康的首要问题。学龄前儿童身体和心智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意识和感知能力均未发育成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段。本文对儿童意外伤害的相关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全面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意外伤害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39人。女患儿27人。幼儿发生意外场地分布于室内活动,午餐,室外活动,洗手上厕所等等。患儿年龄3—6岁,意外伤类型有:骨折,眼耳外伤,皮外伤等等。

1.2调查方法

本实验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幼儿意外伤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人员主要是以询问家长,幼儿教师的方式获取到相关资料,内容包括儿童相关情况,家长以及儿童安全知识知晓率等等,本实验选取国际分类标准(ICD-9E编码)的方式,对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进行全面分析。

1.3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利用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2.结果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3.1.1年龄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偏小,和成年人相比,他们的心理以及行为均显得不成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缺乏生活常识,不能清晰的辨别危险,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3.1.2气质类型以及行为

学龄前儿童的自身气质会在根本上影响其行为和心理,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发生意外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内多个医学文献表明,启动不缓慢型和难养型儿童发生意外的概率要高于其他气质类型。另外,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发生事故的机率也较高。

3.1.3性别

从本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男孩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女孩,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和女孩相比,男孩生性较为顽皮,情感也冲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发生意外伤害场地分布于室内活动,午餐,室外活动,洗手上厕所等等。类型有烫伤,皮外伤,骨折等等。

3.1.4家庭情况

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相关因素和儿童发生概率的程度密切相关。生长在单亲,低收入,多子女等家庭的儿童发生意外上伤的概率明显要大于其他家庭类型。这在根本上说明,家庭情况是造成学龄前儿童出现意外伤害的关键因素之一。

3.1.5活动场所

活动场地如果存在危险因素,也会令幼儿发生意外伤害。室内地面过于光滑,幼儿活动场地周围存在水坑等等。一些家庭没有很好的将药品和食品进行保管;玩具设计的不合理,长期不清洗毛绒玩具;幼儿啃咬颜色鲜艳的玩具,会造成慢性铅中毒现象,这些都会令学龄前儿童出现铅中毒现象。

3.1.6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也比前些年发达了许多。机动车数量和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加之现如今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各种各样意外伤害的发生。城市相关部门对公园中设备设计的不合理或者缺少安全性监督,现如今媒体对意外伤害的选出宣传不到位,也会在根本上增加学龄前儿童发生意外伤的概率。

3.2预防策略

3.2.1强化相关安全训练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表达和行为能力比幼儿要强,对待相关事物的模仿力也很强,教师们可以利用做游戏,唱歌,讲故事的方式将防止意外伤害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们加以传达,告知学龄前儿童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对不良生活习惯和危险行为加以全面改变。教会儿童正确识别风险,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控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高,避免发生意外伤害[1]。

3.2.2开展教育干预工作、

幼儿园和医院方面可以对儿童展开教育干预工作,在对其进行干预工作的时候,可以使用4E理论来进行。主要包括:教育干预(education)、技术干预(engineering)、强制干预(enforcement)和经济干预(economics)。这里的教育干预指的是:利用健康宣教的方式,令人们熟知危险,将不良行为加以全面改变。有专家认为,医院中的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中的执行者,在对学龄前儿童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该方式能够在根本上控制意外伤害的发生。院中的护士要向令健康宣教工作取得满意效果,就要将幼儿园教师,学龄前儿童和学生家长作为主要干预人群。并依照儿童的不同气质类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

3.2.3强化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强化危险因素管理工作,能够在根本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机率。学龄前儿童有着好奇心强,好动,识别危险能力差等特征。相关部门应该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放置安全标示,在高处安装防护网,家长应该将一些危险的家用电器和药品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防止学龄前儿童误拿,误食。电源应该设置在高处,避免儿童轻易触及。对于一些药品,家长们应该准确告知儿童这些药物的用途和危险性,不能随便拿去玩耍等等[2]。

3.2.4院方要强化急救水平。

利用有效方式将院内医务工作者的急救技能加以提升,在进行急诊工作的时候,医护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持,在对儿童进行急救工作的时候,更是要沉着冷静。因为意外伤有着突发性,不可预知性的特征,这一点在发生窒息,溺水等伤害时显得尤为突出,对于患儿的现场急救非常重要。医院应该与社区加强合作,并以社区为中心,为学生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定期开展相关教育工作[3]。教会相关人员学会简单的急救知识,比如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止血等等,在根本上减低学龄前儿童因意外伤害发生的致死率。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因素有很多,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时一项系统性工作,在此项工作中,院内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4],儿童和幼儿园教师的健康宣教工作,进而提升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根本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升青少年儿童的生命质量。

3.2.5强化安全管理,进行预防干预工作

灵活运用三E干预理论,只有将教育,技术,强制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运用,才能在根本上将危险因素环境进行全面封锁,意外伤害的出现是媒介,环境,和宿主三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机构内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依照这三种因素的特征,将干预措施进行全面制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关于意外伤害预防的研究成果较少,目前主要利用世界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方式进行意外伤害干预,除此之外,利用何种干预方式还要依照国家发展水平来进行,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结合,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为了能够让学龄前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新,杨钻英,梁东英.佛山市集居学龄前儿童1991~2000年意外损伤纵向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62-63.

[2]董智强,马文军,许燕君,等.广东省学龄前儿童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15-20.

[3]贾广虹,陈靖.借鉴美国人口政策推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459-462.

[4]李丽静,李媛媛.2006-2010年某院意外伤害住院儿童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2,29(4):591-593.

标签:;  ;  ;  

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