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包括操作台、齿轮和第二支撑杆,所述操作台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齿轮位于第一支撑杆上端的内部,所述转轴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齿轮位于第一圆环的下方,所述限位板位于限位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固定于操作台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顶部均安装有丝杆,所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一差速器壳体的端部固定有定位杆。该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螺栓的安装,从而减少了人工的数量,进而降低了人工的成本,且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能够精准的对接。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包括操作台(1)、齿轮(5)和第二支撑杆(11),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的内部开设有滑槽(2),且滑槽(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并且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安装有滚轮(4),所述齿轮(5)位于第一支撑杆(3)上端的内部,且齿轮(5)的中部通过转轴(6)与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相互连接,所述转轴(6)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把手(7),且第一把手(7)位于第一支撑杆(3)的外部,所述齿轮(5)位于第一圆环(8)的下方,且第一圆环(8)的边侧固定有限位板(9),所述限位板(9)位于限位槽(10)的内部,且限位槽(10)开设于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下端固定于操作台(1)的上端面,且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圆环(12)的底部,所述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顶部均安装有丝杆(13),且丝杆(13)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把手(14),并且丝杆(13)的下端铺设有弹性橡胶(15),所述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且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均预留有螺栓孔(18),并且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开设有定位槽(20),所述第一差速器壳体(16)的端部固定有定位杆(19)。
设计方案
1.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包括操作台(1)、齿轮(5)和第二支撑杆(11),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的内部开设有滑槽(2),且滑槽(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并且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安装有滚轮(4),所述齿轮(5)位于第一支撑杆(3)上端的内部,且齿轮(5)的中部通过转轴(6)与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相互连接,所述转轴(6)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把手(7),且第一把手(7)位于第一支撑杆(3)的外部,所述齿轮(5)位于第一圆环(8)的下方,且第一圆环(8)的边侧固定有限位板(9),所述限位板(9)位于限位槽(10)的内部,且限位槽(10)开设于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下端固定于操作台(1)的上端面,且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圆环(12)的底部,所述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顶部均安装有丝杆(13),且丝杆(13)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把手(14),并且丝杆(13)的下端铺设有弹性橡胶(15),所述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且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均预留有螺栓孔(18),并且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开设有定位槽(20),所述第一差速器壳体(16)的端部固定有定位杆(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底部与滚轮(4)组合成“T”字型结构,且第一支撑杆(3)和滚轮(4)通过滑槽(2)与操作台(1)构成滑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8)底部的外壁设计为锯齿状结构,且第一圆环(8)底部的外壁与齿轮(5)为啮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9)关于第一圆环(8)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限位板(9)设计为弧形结构,并且限位板(9)通过限位槽(10)与第一支撑杆(3)构成滑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13)与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均为螺纹连接,且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大小相同,并且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高度相同,所述丝杆(13)与弹性橡胶(15)为粘贴连接,且弹性橡胶(15)的竖切面设计为弧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19)和定位槽(20)结构相同,大小相等,且定位杆(19)和定位槽(20)分别关于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差速器壳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
背景技术
差速器能够使左、右(或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主要由左右半轴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和壳体等零件组成,且差速器壳体是差速器的外部保护部件。
然而现有的差速器壳体在进行安装时,需要三人同时操作,两个人分别拿着差速器壳体的两部分,一个人用螺栓将差速器壳体的两部分连接起来,从而造成人力的浪费,无法一个人安装,进而导致人工成本的增加。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差速器壳体安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差速器壳体在进行安装时,需要三人同时操作,两个人分别拿着差速器壳体的两部分,一个人用螺栓将差速器壳体的两部分连接起来,从而造成人力的浪费,无法一个人安装,进而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包括操作台、齿轮和第二支撑杆,所述操作台的内部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支撑杆的下端,并且第一支撑杆的下端安装有滚轮,所述齿轮位于第一支撑杆上端的内部,且齿轮的中部通过转轴与第一支撑杆的内侧相互连接,所述转轴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把手,且第一把手位于第一支撑杆的外部,所述齿轮位于第一圆环的下方,且第一圆环的边侧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限位槽的内部,且限位槽开设于第一支撑杆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固定于操作台的上端面,且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圆环的底部,所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顶部均安装有丝杆,且丝杆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把手,并且丝杆的下端铺设有弹性橡胶,所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且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的端部均预留有螺栓孔,并且第二差速器壳体的端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差速器壳体的端部固定有定位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与滚轮组合成“T”字型结构,且第一支撑杆和滚轮通过滑槽与操作台构成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环底部的外壁设计为锯齿状结构,且第一圆环底部的外壁与齿轮为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关于第一圆环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限位板设计为弧形结构,并且限位板通过限位槽与第一支撑杆构成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丝杆与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均为螺纹连接,且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大小相同,并且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高度相同,所述丝杆与弹性橡胶为粘贴连接,且弹性橡胶的竖切面设计为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定位杆和定位槽结构相同,大小相等,且定位杆和定位槽分别关于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螺栓的安装,从而减少了人工的数量,进而降低了人工的成本,且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能够精准的对接;
1、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能够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内部,且第一圆环能够旋转,从而使得第一圆环内部的第一差速器壳体也能够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差速器壳体上的定位杆能够与第二差速器壳体上的定位槽相互重合,并且第一差速器壳体能够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差速器壳体上的定位杆能够插到第二差速器壳体上定位槽的内部,进而使得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上的螺栓孔能够相互重合,由于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分别被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固定,因此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螺栓的安装,从而减少了人工的数量,进而降低了人工的成本;
2、第一差速器壳体上的定位杆能够插到第二差速器壳体上定位槽的内部,从而使得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能够精准的对接,进而使得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上的螺栓孔能够完全重合,从而便于第一差速器壳体和第二差速器壳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差速器壳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差速器壳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操作台;2、滑槽;3、第一支撑杆;4、滚轮;5、齿轮;6、转轴;7、第一把手;8、第一圆环;9、限位板;10、限位槽;11、第二支撑杆;12、第二圆环;13、丝杆;14、第二把手;15、弹性橡胶;16、第一差速器壳体;17、第二差速器壳体;18、螺栓孔;19、定位杆;20、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包括操作台1、滑槽2、第一支撑杆3、滚轮4、齿轮5、转轴6、第一把手7、第一圆环8、限位板9、限位槽10、第二支撑杆11、第二圆环12、丝杆13、第二把手14、弹性橡胶15、第一差速器壳体16、第二差速器壳体17、螺栓孔18、定位杆19和定位槽20,操作台1的内部开设有滑槽2,且滑槽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并且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安装有滚轮4,齿轮5位于第一支撑杆3上端的内部,且齿轮5的中部通过转轴6与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相互连接,转轴6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把手7,且第一把手7位于第一支撑杆3的外部,齿轮5位于第一圆环8的下方,且第一圆环8的边侧固定有限位板9,限位板9位于限位槽10的内部,且限位槽10开设于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第二支撑杆11的下端固定于操作台1的上端面,且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圆环12的底部,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顶部均安装有丝杆13,且丝杆13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把手14,并且丝杆13的下端铺设有弹性橡胶15,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且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均预留有螺栓孔18,并且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开设有定位槽20,第一差速器壳体16的端部固定有定位杆19;
第一支撑杆3的底部与滚轮4组合成“T”字型结构,且第一支撑杆3和滚轮4通过滑槽2与操作台1构成滑动结构,保证了第一支撑杆3能够通过滚轮4在滑槽2的内部滑动,同时滚轮4能够减小摩擦力,从而方便第一支撑杆3的滑动;
第一圆环8底部的外壁设计为锯齿状结构,且第一圆环8底部的外壁与齿轮5为啮合连接,限位板9关于第一圆环8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限位板9设计为弧形结构,并且限位板9通过限位槽10与第一支撑杆3构成滑动结构,保证了手动旋转第一把手7时,第一把手7能够通过转轴6带动齿轮5旋转,同时齿轮5能够通过第一圆环8底部的锯齿带动第一圆环8旋转,同时限位板9和限位槽10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丝杆13与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均为螺纹连接,且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大小相同,并且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高度相同,丝杆13与弹性橡胶15为粘贴连接,且弹性橡胶15的竖切面设计为弧形结构,保证了正转或者反转丝杆13时,丝杆13的下端能够在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的内部做向下运动或者向下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圆环8和第二圆环12之间能够固定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
定位杆19和定位槽20结构相同,大小相等,且定位杆19和定位槽20分别关于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保证了第一差速器壳体16上的定位杆19插到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上定位槽20的内部时,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能够精准的对接,同时保证了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上的螺栓孔18能够对接,从而便于螺栓孔18上螺栓的安装。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安装性好的差速器壳体时,首先将第一差速器壳体16的中部放置在第一圆环8的内部,接着正转第二把手14,此时第二把手14带动丝杆13正转,由于丝杆13与第一圆环8为螺纹连接,因此丝杆13向下运动,此时丝杆13下端的弹性橡胶15与第一差速器壳体16接触,然后发生形变,从而第一差速器壳体16被固定住,同理将第二差速器壳体17安装在第二圆环12的内部,然后推动第一把手7,接着第一把手7使得第一支撑杆3上的滚轮4在滑槽2的内部向右滑动,使得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的端部相互靠近,当第一差速器壳体16上的定位杆19没有插到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上定位槽20的内部时,此时旋转第一把手7,同时推动第一把手7,接着第一把手7通过转轴6带动齿轮5旋转,由于第一圆环8底部的外壁设计为锯齿状结构,因此齿轮5带动第一圆环8旋转,同时第一圆环8上的限位板9在限位槽10的内部旋转,与此同时第一圆环8带动第一差速器壳体16旋转,当第一差速器壳体16上的定位杆19插到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上定位槽20的内部时,此时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即可完成对接,同时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上的螺栓孔18相互重合,然后将螺栓安装在螺栓孔18的内部,由于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被固定不需要手扶持,从而便于螺栓安装在螺栓孔18的内部,进而便于第一差速器壳体16和第二差速器壳体17之间的安装。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4198.8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654567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F16H 57/025
专利分类号:F16H57/025
范畴分类:27D;
申请人:重庆市璧山区鑫科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重庆市璧山区鑫科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00000 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龙青路34号
发明人:饶光文
第一发明人:饶光文
当前权利人:重庆市璧山区鑫科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先权
代理机构:50245
代理机构编号:重庆德创至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