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意义、定义和内容进行简要综述。
一、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的意义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成敏、于海鹰认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1]龚培兴、黄世贤、刘雪明指出:是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时代要求;是适应形势变化,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地位的迫切需要;是总结吸取世界范围内各国共产党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同时,在遵循执政规律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2]叶子鹏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正确把握。[3]
2.汲取共产党执政经验的需要。苏希胜认为,这包括原苏联和东欧地区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警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解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两大历史性课题”客观上的要求。[4]
3.我们党立足时代前列的需要。柳建辉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执政党,无论从其辉煌的历史考察,还是从未来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要求,都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5]唐连凤、李龙一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否科学认识、准确把握、自觉尊重执政规律,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6]苟安经、严琼芳从对执政规律认识的程度决定执政能力高低的角度,强调执政规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在现代政党政治的背景和执政党执政的现实方位中,党的整体力量集中表现为执政能力,而执政能力的高低又首先取决于执政党对执政规律是否有正确的认识。[7]李铁也从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的角度指出执政规律对于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探索党的执政规律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认识和熟练把握执政规律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能够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第一,党的执政能力是在认识和探索执政规律的过程中提高的。第二,在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第三,要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强化党的执政能力。[8]
二、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定义并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角度多样,表述也各有着重点。大致上学界形成了以下三种说法。
在西方,有这样一个好像是必须的现象,那就是只要抓现当代了,传统的具象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滑坡了似的。不过就“不同”展而看,我们的具象能力照样强大,对传统研究的势头并未式微。
系统说。系统说将执政规律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政党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执政规律。储霞认为,执政规律就是指反映执政党与执政系统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及趋势。这些基本关系包括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党群关系及党内关系等。[11]徐友龙认为,此定义所揭示的,正是探索执政规律的经度,就中国共产党执政而言,其路径包括:执政党与国家、执政党与人民、执政党与政府、执政党与社会、执政党与其它政党、执政党与市场、执政党与军队等各要素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这一条经线,以及执政党的执政目标、执政党自身建设、执政党的适应性变革、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等执政实践中各要素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的另一条经线。[12]
转变说。王金水、徐民华将从追求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再到人民民主、从强调国家本位到注重人民本位、从硬实力建设到软实力和巧实力构建这三个方面,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他们认为,执政规律是任何一个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在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及时转变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探索出了从追求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再到人民民主、从强调国家本位到注重人民本位、从硬实力建设到软实力和巧实力构建的执政规律,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23]李剑秋按照执政三要素理论从历史层面归纳出中国共产党三大执政规律。执政党权力发展逻辑经历了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的过程,党的执政方式经历了从依政策执政到依法执政的过程,党的权力监督经历了从内部监督到司法化监督的过程。[24]
主体说。主体说的主要观点,是从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特点和趋势来把握执政规律,比较符合马克思对规律的一般定义。谢新力认为,共产党执政规律指从党的执政主体地位和视角去揭示党的活动和建设规律。[9]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说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10]
要点说。潘宏志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可以从五个方面作出总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党执政的出发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是党执政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关系党执政成败的领导艺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发展人民民主,是党执政的根本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党执政的基本原则。[15]寇锐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总的指导方针,以党的执政宗旨为基本核心,围绕着如何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自身建设所形成的卓有成效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具体包括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法治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先进性建设,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执政理论。[16]郑方云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具体包括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法治国,党的先进性建设,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执政理论。[17]
三、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容
究竟什么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地阐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影响说。这种观点把党置于国家和社会的视野中来考量。王韶兴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是其总规律在自身建设和领导国家、社会活动中的展开和实现。它主要表现在执政理念、执政宗旨、执政任务、执政能力、执政途径、执政规范、执政保障等方面。[13]蔡长水认为,执政规律的实质指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运用民主和法制原则,表达和整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以实现自己的纲领、目标。就其范围说,是党的领导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统一。[14]
规律说。阮云志认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十大规律,即与时俱进规律、执政为民规律、发展兴国规律、团结稳定规律、民主立国规律、依法治国规律、党指挥枪规律、中国特色规律、自主外交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19]吴玲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体现出的一般规律集中体现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党派关系、权力与监督等方面。特殊规律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相结合、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相结合;二是将一切政党活动纳入法制体系,按照法律执政,逐步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严文波认为,江泽民从党的执政基础、执政任务、执政方略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成果。[21]
经验说。韩强认为,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条经验基本揭示了党成功执政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贡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作出的理论贡献,我们可以看到,明确执政为民是政党执政的首要目标,构建指导政党执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始终强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创造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执政经验等,无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文献中也有阶段性的概括,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过程来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的执政经验十分丰富,如下方面值得格外关注。第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二,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化解治国理政中的各种矛盾。第四,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看待党的执政前途,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8]
五是深入推进科教兴水、依法治水,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能力。加快“金水工程”二期建设步伐,构建防汛抗旱决策、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电子政务、水利移民等业务应用系统和水文信息综合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山东省水文管理办法”等项目立法工作,基本完成重点水管单位和乡镇水利服务机构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任务。
表现说。叶子鹏认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执政规律认识引向新深度的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最根本的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深刻的体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最显著的政绩: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聚人的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四个方面也就构成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容,这是政党执政的普遍性规律与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2]
育苗期间温度差异导致甜瓜幼苗生育进程差异显著。不同育苗时期甜瓜幼苗达到同一生理苗龄的日历苗龄显著不同(表1),6个温度处理达到各生育期所需时间随日温、夜温升高呈缩短趋势,达到三叶一心时期所需时间分别为17、18、20、21、23和25 d,影响发育期长短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处理的热量差异,温度越高,热量越高,成苗时间越短; 日温相同的处理,夜间温度和热量差异明显影响了发育进程; 在夜温相同的条件下,日间温度是影响幼苗发育差异的主要因子。
压铆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问题。压铆螺母和板的连接是面-面接触,选用CONTA172和TARGE169面-面接触单元来模拟压铆连接,建立接触对,在属性中对接触算法、接触刚度、摩擦系数等进行设置[4-5]。此外,在求解设置选项中采用大变形,并且通过减少载荷步时间和增加迭代计算的次数来提高压铆过程的收敛。
借温州地区灵活的市场机制,凭借着“越苦越累越有干劲”的气势,林孝国带领国威一路向前,迅速成长为中国裁切设备研制领域的领军企业,并获得了多个成绩抑或殊荣,如国内最早生产中高端液压切纸机的民营企业、最早推出符合欧洲CE标准的程控切纸机并将其成功推向欧美市场、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等等。据介绍,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万家企业使用的是国威的设备。
核心说。徐剑锋从对中国共产党既往执政经验的反复总结中归纳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六条核心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治国方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5]唐连凤、李龙一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基本内容,即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重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6]曲青山主编的《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新境界》从执政地位、执政经验、执政基础、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保障、执政体制等方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梳理。
还有部分学者从习近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视角来阐述执政规律的最新内容。罗忠胜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主要体现在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时代党执政的指导思想,作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时代党建作用新定位,明确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新时代党的领导新内涵,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时代党建主线新内容,发展了“突出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布局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飞跃。[27]
李会则从特别强调执政意识,认为必须无条件巩固执政地位;特别强调民意基础,认为人心向背定理是最根本的执政规律;特别强调长期执政意识,认为要长期执政,不仅要解决发展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强调斗争意识,认为党要自觉地进行自我革命四个方面总结习近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28]吴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宣示执政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执政方式、营造良好外部执政环境、为实现历史使命提供执政保障等方面,开拓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境界。[29]郑方云从“四个全面”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关系的角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容。他认为,“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坚持“四个全面”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体现。“四个全面”内含着新时期党执政的基本点——体现四个重要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是巩固党执政的动力基础的重要规律;全面依法治国是巩固党执政的法治基础的重要规律;全面从严治党是巩固党执政的内部基础的重要规律。以“四个全面”为指导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出五个坚持:坚持理论创新——共产党执政的精神状态;坚持改革发展——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坚持执政为民——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所向;坚持依法治国——共产党执政的法治保障;坚持从严治党——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保证。[30]牛先锋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尤其在如下六个方面的认识体现得最为突出,极富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既博大精深,又发人深省,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共产党执政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执政要勇于和善于不断进行自我革命。[31]任理轩认为,执政规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定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结合起来,把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升到历史高度和时代前沿,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抓住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逻辑起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逻辑起点。[32]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定义、内容、研究意义等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反映其本质内涵的定义,对其质的规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把握;内容的研究角度众多但深度和高度略显不足,从与其他国家共产党对比的视角进行研究的甚少,理论深度和高度有待提升;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意义,基本上都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没有展开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成敏、于海鹰.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J]. 交通职业教育, 2017,(04).
[2]龚培兴、黄世贤、刘雪明. 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J]. 求实, 2003,(02).
[3][22]叶子鹏. 把政党执政规律认识引向新深度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执政的普遍性规律与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实践[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05).
[4]苏希胜. 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2.
[5]柳建辉.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N], 北京日报, 2001-5-13.
[6][26]唐连凤、李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7]苟安经、严琼芳. 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增强“四个意识”[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8]李铁.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与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5).
[9]谢新力.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J]. 求实, 2002,(11).
[10]习近平. 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 学习时报, 2009-11-12.
[11]储霞. 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基本视角——加强对党的执政体系多重关系的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 2005,(12).
[12]徐友龙.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逻辑理路[J]. 浙江学刊, 2017,(03).
[13]王韶兴.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析[J]. 政治学研究, 2003,(01).
[14]宋奇、杨义芹.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几点认识——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J]. 理论与现代化, 2002,(03).
[15]潘宏志.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J]. 新余高专学报,2004,(1).
[16]寇锐. 论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及其历史经验[D]. 硕士学位论文,沈阳理工大学.
[17][30]郑方云. “四个全面”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J]. 理论学习,2015,(10).
[18]韩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贡献[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05).
[19]阮云志. 论中国共产党十大执政规律[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0]吴玲. 中共执政规律研究[N].扬州日报,2011-6-30:C02.
[21]严文波. 江泽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 党史文苑,2013,(10).
[23]王金水、徐民华. 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的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04).
[24]李剑秋.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01).
[25]徐剑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6).
[27]罗忠胜.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创新[J]. 桂海论丛,2018,(01).
[28]李会. 习近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J]. 桂海论丛,2017,(06).
[29]吴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运用[J]. 前线,2018,(02).
[31]牛先锋. 与时俱进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求知,2018,(08).
[32]任理轩. 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N]. 人民日报,2015-6-25:7.
(责任编辑 方 卿)
标签:规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执政论文; 政党论文; 执政党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党的领导论文; 《党政论坛》2019年第2期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