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芳: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以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论文

王月芳: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以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论文

摘 要:深度学习是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它的出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转机,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本文从文本解读有厚度、迁移运用有维度、思维发展有高度、移情育人有温度这四个方面,来寻找深度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路径,以此来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文本解读;迁移运用;思维发展;移情育人

深度学习是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它的出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转机,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当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阅读能力不足,浅层学习特征明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深度学习的加持。深度学习的出现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本文基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等的分析,结合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寻找深度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路径,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 文本解读有厚度

语文学科并未建立“语文学”,因此我们所教的知识常常来自于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及语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碎片化的认识,必会造成语文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而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深奥的问题,只会成为学生记忆的负担与拖累。而统编教材则有十分鲜明且循序渐进的语文要素,一二年级渗透在课后练习、课文泡泡提示及语文园地中。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首页的单元导语,写得很分明,一般会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提示。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有厚度,每一课的教学都要从不同角度落实语文要素;前后课文、单元、年级需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衔接及巩固,前面学习了的语文训练要素,也需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反复运用,循序渐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好单元学习的目标有效落实,让结构化的知识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中生长出来,让语文要素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为例,四上第四单元几篇课文都是写一件事,《盘古开天地》要求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要求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上第七单元的课文则是写几件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四下第六单元则都是长文章,《小英雄雨来》要求列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则要求结合课文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芦花鞋》要求为每部分列出小标题。这些学习内容和活动并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形成一个相对的整体,在具体的目标序列和发展线索中,每一个单元又都属于相关目标序列统领下的、多个单元组成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站位要高,要有统瞻性,要有大局观,要思前又想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能力。只有文本解读有厚度了,才能找准课堂着力点,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 迁移运用有维度

在对文本有了充分理解和建构之后,便开始涉及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常常会在听说读写间、语文与鲜活的生活间相互割裂。那么,在教学中,“运用”是指教师在没有明确指出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能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维度”是要用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区评判某事物。因此,迁移运用有维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新情境的策略。基于统编教材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确立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等迁移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尝试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在实践中积淀阅读与言语经验,提升阅读与言语品质,建构语文的能力。我们教学的意义应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能力迁移与转化。

由图1可知,当各种零件的装配比例c1:c2:…:cm一定时,产品的产量将由符合比例的各种零件的数量决定,而零件的数量则取决于如何分配加工生产它们的机床设备.这些机床设备分为若干种类,每一种类中包含若干台,每一台机床设备有确定的可利用生产时间.因此,对企业生产管理者来说,既可以从每类或每台设备的可利用生产时间来进行最优分配,也可以从设备的可利用数量来进行最优分配.下面将针对生产设备的这些属性,从不同角度分别建立最优生产模型,并通过实例予以验证.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而我们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法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用贴标签式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条式的训斥教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教学收尾处,教师寥寥数语来总结文章背后的情感,进行一番毫无情感地说教,学生根本无法切身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那么,深度学习研究关注学科育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将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正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通过“移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而深切地将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毫无痕迹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温度的移情育人,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并深度认可,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三、 思维发展有高度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经过阅读教学不断地实践,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会不断得到发展,深度学习的隐性变化便是思维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转变。高阶思维指认知水平层次出现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应鼓励学生存疑和存异,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主旨所在,通过达到一定的高级认知来解决复杂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文本中的各种言论,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从而尝试抵达文本思想的深处。统编教材注重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来进行学习,语文教学也需改变问题过多、过浅、缺乏挑战等状况,深度学习是一把可以解决低阶问题的利刃,应以高质量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会有条理、有依据、有深度地思考,培植独立思考能力,让思维贯通教学,让素养无痕生成。

四年级上册第七期单元,人文主题就是家国情怀,以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充分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后,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写下来: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如客观主义和唯理主义,强调人的体验对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基于体验哲学观,认知语言学才能对一些传统的语言哲学问题如范畴、概念、任意性、隐喻、转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等做出创新性的阐释。尽管该理论中的某些论述存在偏激、绝对化等缺点,并因此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瑕不掩瑜,其针对语言学中一些根本性问题所提出的极具说服力的观点值得语言学和哲学研究者思考和借鉴。

四、 移情育人有温度

四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就以这一单元的《牛和鹅》一课为例,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出示课文图,提问与以往课文有什么不同?(旁边多出一些小字,有读者阅读时写的评语)教师引导学生初识批注,告诉学生看到的是读者即时写的,叫“文字批注”。接着重点教批注的角度可以从写得好的、有疑问的、有启发的地方写批注,批注的方法可以是标画词句、写简单批语、重读文章和批注、与伙伴交流和批注的好处为加深理解、新发现、丰富理解等。最后抓住留白,迁移实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批注。本单元后两篇课文均留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初读就疑惑与内容写批注,精读时就文本深层内涵、写法等写批注,并充分交流批注,丰富写批注的视角,并加深丰富阅读理解。整个单元整合,学以致用,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批注方法与能力。让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他们才会领略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

以统编教材四上第五单元《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在细读“爬山时”,出示有关“天都峰”的简介图文,了解天都峰的难爬后,出示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请学生比较阅读两份资料,学生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天都峰那么难爬,可是课文中的描写那么简略,好像并不难爬?那么如果要写出爬时的艰难,我们会怎么写呢?试着让学生进行补充,再交流发现增补了所见、所闻、所想等。然后再次质疑:我们大家都能写清楚,难道作者会写不清楚吗?那么,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两次对话,没有具体写登山的过程呢?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联系上下文,找找文章这样写的理由。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即“高阶思维”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深度思维问题尤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置于问题情境中,我们不能只设计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而更要注重设计运用类问题、分析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去经历一场思维发展的探险。

单一保温层在进行建筑外墙的布局上,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其所使用的材料一般会有较小的热传导系数,质量较轻,但是保温效果相对出色。通过这种方式尽享外保温墙的构建,能够尽可能规避由于热传导不均匀导致的冷桥现象。

学习课文前,我经常认为我是为 而读书。学习课文后,我才明白 以后我要为 而读书。因为 。

结合小练笔,通过学习本课前后的不同想法,指导学生将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写清楚,在尊重学生多样读书志向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动情的练笔书写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笔尖,这份爱国的情怀随之点燃。大爱无声,教育无痕,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应该是“有机渗透”“润物无声”。要通过深度学习,努力避免“表面文章”,要努力使价值观真正化为语文的“血肉”,开在学生心上的花。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已成为当前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贯彻落实这一概念。当然,要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厚积薄发、博观约取、因势利导、诲人不倦,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准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实际把控能力,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克拉译.认识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薛法根.用语文教儿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要义[J].语文建设,2018(4).

[3]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性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作者简介:王月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标签:;  ;  ;  ;  ;  ;  

王月芳: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以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