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度分布论文-刘峰,孙小娜,张勇,王玉文

频度分布论文-刘峰,孙小娜,张勇,王玉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频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射线诊断,医用辐射,应用频度

频度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峰,孙小娜,张勇,王玉文[1](2018)在《2016年度乌鲁木齐市X射线诊断的应用频度及其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其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频度水平,为医疗辐射技术的合理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乌鲁木齐市174家开展医用X射线诊断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频度为757. 7人次/千人口; CT检查频度为349人次/千人口; X射线其他类诊断为65. 6人次/千人口。叁个不同年龄组间进行比较,0~15岁年龄组以胸部摄影居多,而> 40岁年龄组接受乳腺摄影频度高于其它两个年龄组。不同年龄组人群在接受X射线诊断检查频度中,高年龄组频度明显高于低年龄组。女性接受X射线诊断频度略高于男性受检人群。X射线诊断检查在0~15岁、15~40岁和> 40岁叁组年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 6,P <0. 05;χ~2=134. 2,P <0. 05;χ~2=7. 15,P <0. 05)。结论 X射线诊断检查中,CT检查成为了仅次于X射线摄影检查的主要检查手段;不同年龄组间受检者接受X射线诊断检查频度不同,提示更应该关注高年龄组受检者照射频度。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全市放射卫生学服务现况,填补了医疗照射频度分布数据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8年06期)

史秀梅,胡永领,梁艳丽,赵艳艳,王洁[2](2018)在《某院近年来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与耐药性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与耐药性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抗菌药物DDDs、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常见病原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DDDs与菌株耐药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5年~2017年期间我院使用排序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吡咯类抗真菌药叁大类抗菌药;常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头孢吡肟、头孢呋辛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成正相关(P <0.05);常见革兰阳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左氧氟沙星的DDDs与溶血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呈正相关(P <0.05)。结论抗菌药物DDDs与病原菌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应有计划地、科学地分批、分期替换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8年11期)

M.W.Stirling,F.R.Zuniga,杨国栋,张苏平[3](2018)在《综合地震和地质数据获得的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震级—频度分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综合地质和地震数据获得了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震级—频度分布模型。在确定分布曲线时,借机用新的数据解决了文献中的一个长期争议:对于断层或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究竟是古登堡—里克特关系还是特征地震模型描述得更好。结果表明,对于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整个复合断裂带而言,若综合考虑古登堡—里克特曲线(拟合仪器目录数据)误差和格林代尔断层上大(主)震根据古地震推断的复发周期界限,震级—频度分布可用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很好地描述。相反,对于格林代尔断层的较小区域,震级—频度分布用特征地震模型描述得更好。不同的就是尺度,因为坎特伯雷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复合断裂带表现为古登堡—里克特分布,而该断裂带内的单个断层表现为特征地震分布。因此,地震风险模拟中震级—频度分布的确定必须考虑尺度因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条震级—频度分布曲线适用于所有断层情形。(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8年06期)

刘颖,毛璐,吕艳伟,李锦,吴俊[4](2015)在《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叁类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S%)、最低抑菌浓度分布敏感百分数(S%MIC)与药物使用频度(DDDs)之间的关系,评价DDDs对S%、S%MIC的先期影响,为抗菌药物早期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美国BD公司BD Epi Center System微生物分析软件记录2008–2014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及左氧氟沙星的药敏试验结果;利用我院药库统计系统收集和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8–2014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共计1492例,为革兰阴性感染菌首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2008–2014年间该类药的DDDs呈下降趋势,2008–2012年、2008–2013年及2008–2014年间MIC 4μg·m L-1组S%MIC均与DDDs负相关,16μg·m L-1组S%MIC均与DDDs正相关,S%与DDDs均无显着相关性。美罗培南组:2008–2014年间碳青霉烯类的DDDs呈上升趋势,美罗培南MIC 1μg·m L-1组S%MIC与DDDs负相关;2008–2012年、2018–2013年及2008–2014年间MIC 16μg·m L-1组S%MIC均与DDDs正相关;S%与DDDs在2008–2012年间无显着相关性,2008–2013年及2008–2014年间为负相关。左氧氟沙星组:2008–2014年间该药的DDDs呈下降趋势,MIC 1μg·m L-1组S%MIC与DDDs负相关,S%与DDDs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无论DDDs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其与铜绿假单胞菌常用抗生素S%MIC相关性总是强于S%,可作为抗菌药物调控的早期预警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期刊2015年05期)

李艳萍,张义勇,田晓[5](2015)在《承德市区水生植物分布与应用频度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摸清承德市水生植物种类分布情况,为设计水生植物景观提供科学研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对主要水域水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和应用频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承德市已普遍应用的水生植物共29种,分别隶属于21科、24属,其中出现频度最多的是荷花、睡莲、香蒲、菖蒲、芦苇、水葱等。(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郑韵,姜立新,杨天青,刘杰[6](2015)在《利用余震频度分布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的偏离是现阶段震后烈度快速判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个MS≥6.5破坏性大地震后24小时内的余震频度N值的空间变化,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本文将主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确定的步骤和结果,N值计算方法和N值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最后将7次大地震每个时段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破坏性大地震24小时内不同时段由余震频度N值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可有效缩小由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2震后2、4、12、24小时四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并且震后24小时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5年02期)

黄红英,萧文慧,王福刚[7](2014)在《豚草在次生演替植物群落中的频度分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春季,采用样方法对2011年夏季由红壤堆积形成的撂荒空地进行次生演替植物群落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成堆积性红壤次生演替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有54种,分属27科,51属,属于外来入侵种的有10种;54种植物中,频度属A级的植物种类占91%,属于B级者有3.4%,C级有3.4%,D级有0,E级有1.9%,五个频度级的关系是:A>B=C>E>D;在1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豚草的频度是92%,属于E级,是构成堆积性红壤次生演替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在群落次生演替中起到了先锋植物的作用,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一定的生态意义;也说明堆积土壤种子库中豚草种子特别丰富和豚草种子发芽率高,这也是豚草能快速传播的因素.(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熊竞,丛喆,王卫,陈霆,吴芳新[8](2012)在《SHIV_(SF162p3)病毒感染急性期复制水平与慢性期CD4~+ T细胞亚群分布及频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B亚型强毒株SHIVSF162p3感染恒河猴后,在感染慢性期肠道组织、外周血及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频率及其与急性期病毒复制强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SHIVSF162p3通过静脉及黏膜途径感染12只中国恒河猴,real-time RT-PCR监测血浆病毒载量。感染慢性期取外周血、淋巴结以及通过内窥镜手术取十二指肠肠道黏膜组织,分离淋巴细胞,使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各组织中CD4+T细胞各亚群频率。结果与健康猴相比,SHIVSF162p3感染慢性期3种淋巴组织中CD4+T均有所下降且减少的主要部分是Tcm亚群,而CD4+Tcm下降在肠道组织中最为显着。与CD4+T细胞比较,慢性期CD4+Tcm的下降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峰值的相关性更高。从组织学来看,慢性期肠道组织CD4+Tcm与病毒载量峰值相关性最高,外周血次之;淋巴结的关联性不大。结论 B亚型强毒株SHIVSF162p3在急性感染期首先攻击肠道组织和外周血中CD4+Tcm细胞,造成靶细胞的严重损毁。病毒复制率越高损毁越严重,且持续至病毒感染慢性期,可能是这两种淋巴组织中CD4+T细胞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淋巴结中CD4+Tcm的下降则主要与外周血和淋巴结间的淋巴细胞循环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李峻,刘小秋,李雪,姜世闻,张慧[9](2012)在《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发生频度和地区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在人群中的发生频度和地区分布。方法采用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办公室独立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期间是否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及症状持续的时间)调查全国(不包括台港澳地区)15岁及以上人群中咳嗽、咯痰≥2周和(或)咯血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情况,分析不同人群和地区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港澳地区)176个流行病学调查点447 563人,排除外出超过6个月者125 342人及15岁以下者58 940人,应检263 281人,现场问卷调查实检252 940人,受检率为96.1%。结果15岁及以上人群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比率为2.1%(5399/252 940)。男性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比率为2.8%(3324/116 939),高于女性的1.5%(2075/136 001)(χ2=521.9,P<0.001);不同年龄组[15~岁组198例(占3.7%)、25~岁组292例(占5.4%)、35~岁组671例(占12.4%)、45~岁组945例(占17.5%)、55~岁组1403例(占26.0%)、65~岁组1197例(占22.2%)、75~岁组693例(占12.8%)]的可疑症状发生频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6.6,P<0.001),65岁及以上人群出现可疑症状的比率是15~65岁人群的2.976~3.335倍(OR=3.150,95%CI=2.976~3.335);本地户籍人口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比率为2.2%(5026/229 923),高于非本地户籍人口的1.6%(373/23 017)(χ2=30.8,P<0.001);乡村地区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比率为2.5%(3488/138 057),高于城镇的1.7%(1911/114 883)(χ2=214.4,P<0.001);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比率分别为3.6%(2522/69 896)、2.0%(1603/80 926)和1.2%(1274/102 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9,P<0.001)。平原、丘陵、山区和其他地区(除平原、丘陵和山区地理环境之外的地区)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比率分别为1.6%(1805/110 371)、2.1%(1551/74 009)、3.0%(1950/65 646)和3.2%(93/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8,P<0.001)。结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我国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发现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防痨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舒会霞,胡昌标[10](2012)在《基于Excel的Frequency()数据分布频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xcel中的FREQUENCY()是数据统计分析人员常用的函数,但由于该函数在数据分布频度的统计方面存在设计上的不足,数据统计分析人员有时会舍其求它。本文分析了该函数的利弊,对该函数的用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修正其不足的使用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23期)

频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与耐药性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抗菌药物DDDs、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常见病原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DDDs与菌株耐药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5年~2017年期间我院使用排序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吡咯类抗真菌药叁大类抗菌药;常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头孢吡肟、头孢呋辛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成正相关(P <0.05);常见革兰阳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左氧氟沙星的DDDs与溶血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呈正相关(P <0.05)。结论抗菌药物DDDs与病原菌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应有计划地、科学地分批、分期替换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频度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刘峰,孙小娜,张勇,王玉文.2016年度乌鲁木齐市X射线诊断的应用频度及其分布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8

[2].史秀梅,胡永领,梁艳丽,赵艳艳,王洁.某院近年来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与耐药性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8

[3].M.W.Stirling,F.R.Zuniga,杨国栋,张苏平.综合地震和地质数据获得的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震级—频度分布模型[J].世界地震译丛.2018

[4].刘颖,毛璐,吕艳伟,李锦,吴俊.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

[5].李艳萍,张义勇,田晓.承德市区水生植物分布与应用频度调查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6].郑韵,姜立新,杨天青,刘杰.利用余震频度分布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J].地震.2015

[7].黄红英,萧文慧,王福刚.豚草在次生演替植物群落中的频度分布特点[J].韶关学院学报.2014

[8].熊竞,丛喆,王卫,陈霆,吴芳新.SHIV_(SF162p3)病毒感染急性期复制水平与慢性期CD4~+T细胞亚群分布及频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2

[9].李峻,刘小秋,李雪,姜世闻,张慧.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发生频度和地区分布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2

[10].舒会霞,胡昌标.基于Excel的Frequency()数据分布频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2

标签:;  ;  ;  

频度分布论文-刘峰,孙小娜,张勇,王玉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