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基因论文_王瑜,黄峰,郭琳琅

导读:本文包含了调节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细胞,肿瘤,花色素,神经管,虹鳟,细胞因子。

调节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瑜,黄峰,郭琳琅[1](2019)在《N-myc下游调节基因4表达与小细胞肺癌化疗多药耐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中N-myc下游调节基因4(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4,NDRG4的表达水平与小细胞肺癌化疗多药耐药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和48例正常肺组织标本中NDRG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及生存期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组织NDRG4表达阳性率20.83%(10/48)显着低于正常肺组织阳性率93.75%(45/48);小细胞肺癌化疗多药耐药患者NDRG4阳性表达率8.00%(2/25)显着低于化疗敏感患者表达阳性率34.78%(8/23),小细胞肺癌生存期短的患者NDRG4表达阳性率8.33%(3/36)显着低于生存期长的患者的阳性表达率58.33%(7/12)。结论 NDRG4是一类新的抑癌基因,在小细胞肺癌中起抑癌作用,NDRG4表达阳性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化疗药物更敏感,同时有更长的生存期,提示NDRG4蛋白可以作为预测小细胞肺癌临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向雨,郑小鹏,冯婧,辛华[2](2019)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组织中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其肿瘤组织当中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本院2017-08~2018-08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肿瘤标志物GP73、TK1以及DKK1表达水平,分析肿瘤组织当中的凋亡调节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中GP73、TK1以及DKK1表达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对比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肝癌组织Livin、Plk1与Xiap等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而肝癌组织Caspase-3、Caspase-8与MTS1等促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血清GP-73、TK1以及DKK1表达水平均与肝脏组织的抑制凋亡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的肿瘤标志物TK1、GP-73以及DKK1表达水平会出现异常升高,血清TK1、GP73、DKK1表达水平均与肝脏组织当中凋亡抑制基因表达呈正相关,且与促凋亡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检测肿瘤标志物是有效判断原发性肝癌病情情况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秦佳星,牛勃,王建华[3](2019)在《自噬调节基因AMBRA1在神经管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管畸形(NTDs)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神经管闭合缺陷导致的先天性畸形。在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自噬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研究表明,自噬/苄氯素1调节因子1基因(AMBRA1)编码的蛋白质在自噬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MBRA1基因缺失导致胚胎发育早期自噬损伤,发生严重NTDs表型。本文从自噬角度对AMBRA1基因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NTDs的发生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生育健康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潇楠[4](2019)在《拟南芥蓝光受体PHOT2下游调节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作为固生光合自养生物,无法自主选择生长环境,只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控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在众多环境因素中,植物对光这个外界环境因子特别敏感。光对植物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能量和信号两个方面。光作为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后转化为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化学能。光作为信号,植物已进化出不同类型的光受体介导了光信号的感知,如向光素、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等。研究发现拟南芥蓝光受体向光素PHOT1(Phototropin1)和PHOT2(Phototropin2),感应单侧蓝光调节生长素在下胚轴不对称分布,引起下胚轴的不对称生长,诱导其向光弯曲。向光素是一种含有黄酮单核苷酸(FMN)质膜相关的光受体蛋白激酶。在黑暗条件下,这种激酶受LOV2(Light-Oxygen-Voltage 2)的结合抑制。蓝光照射使向光素释放LOV2结构域自我抑制而被激活。激活的向光素可以与NPH3、RPT2以及PKSs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生长素不对称分布,诱导植物下胚轴背光侧和向光侧生长素调控基因表达差异引起植物弯曲生长。目前报道向光素PHOT1和PHOT2以功能冗余的形式介导气孔开放、叶绿体聚光运动、向光性以及子叶伸展和发育等。就向光性而言,PHOT1调节较宽范围的蓝光反应,而PHOT2与PHOT1以功能冗余方式介导强蓝光反应。为解析PHOT2调控植物向光性的机制,课题组前期以突变体phot1为材料进行EMS诱变筛选幼苗向强蓝光不敏感突变体,获得一株向强蓝光不弯曲突变体命名为p2sa1(PHOT2 Signaling Associated 1),无糖培养突变体p2sa1表现子叶玻璃化、根生长停滞表型,暗示拟南芥幼苗早期发育调控因子可能参与植物光适应性调节。为此,本研究利用无糖培养EMS诱变phot1突变体M_2群体,筛选向强蓝光弯曲缺失或者幼苗发育异常突变体,期望解析幼苗早期发育参与调节向光性的机制。筛选获得16个稳定遗传的突变体,其中有7个突变体性状是由单基因隐性突变引起。突变体p2sa3和p2sa4表现无糖培养无法光形态建成、缺失强蓝光诱导的下胚轴向光弯曲;突变体p2sa6和p2sa7表现无糖培养透明根不生长,下胚轴向强蓝光弯曲正常;突变体sdcg1、sdcg2和sdcg3表现无糖培养子叶黄化和白化,外源供糖可使子叶恢复绿色;图位克隆粗定位结果显示,突变体p2sa3和p2sa4突变基因分别定位在拟南芥2号染色体上部和4号染色体下部;突变体sdcg1、sdcg2和sdcg3突变基因分别定位在2号染色体下部、4号染色体中下部和3号染色体中上部。经过细定位和突变位点分析,结合可能基因预测显示,sdcg2突变体是拟南芥4号染色体中下部19号基因第142位和314位均由碱基G突变为碱基A,氨基酸则分别为丝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和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sdcg3突变体是拟南芥3号染色体中上部的11号基因第1076位碱基由G突变为A,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目前已经订购sdcg2对应的19号基因和sdcg3对应的11号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种子,已构建两个基因功能回补载体并分别转化突变体sdcg2和sdcg3。亚细胞定位,显示SDCG2和SDCG3分别定位在叶绿体和细胞膜。上述相应突变体的订购及相关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将为研究SDCG2和SDCG3基本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无糖培养筛选拟南芥幼苗早期发育缺陷和向光弯曲缺失突变体的筛选体系,并成功筛选到16个稳定遗传突变体,其中7突变体被证明是单基因隐性突变所致。图位克隆将5个突变体进行了粗定位,5个突变体确定突变区间,2个突变体获得了可能的突变基因。上述突变体的遗传表型分析及可能突变基因功能预测,我们初步证明了参与幼苗早期发育的调节因子可能参与植物向光性反应的调控。进一步克隆并功能鉴定p2sa3和p2sa4突变基因,将为解析幼苗早期发育参与调节向光性的机制提供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唐通[5](2019)在《植物中油脂调节基因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3、FUSCA3和LEAFY COTYLEDON2的鉴定、系统进化和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 3(ABI3)、FUSCA3(FUS3)和LEAFY COTYLEDON2(LEC2)属植物特有B3超家族的转录因子。它们被称为植物胚胎发育的主调控因子,不仅在种子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植物体内的油脂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叁种转录因子的功能已经在某些植物中被鉴定,但它们在植物中的进化、结构和表达特征仍然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的方法,在64种已经测序的植物中鉴定了ABI3、FUS3和LEC2基因,以及绿藻植物中特有的ABI3-like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起源、分布、进化、复制、功能结构域、理化性质、顺式作用元件和基因表达特点。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植物中ABI3、FUS3和LEC2基因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对植物中ABI3、FUS3和LEC2基因的鉴定发现,在研究的64种植物中,绿藻植物中鉴定出2个ABI3-like基因,陆生植物中鉴定出76个ABI3基因;在绿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都没有鉴定到FUS3基因,只在被子植物中鉴定出50个FUS3基因;LEC2基因一共鉴定出16个,它们都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这些结果表明,除了蕨类植物,ABI3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中,FUS3基因仅存在于被子植物中,LEC2基因仅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叁者存在明显的进化分布差异。2.植物ABI3、FUS3和LEC2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BI3基因可以分为3类,包括绿藻植物的ABI3-like,低等植物的ABI3和高等植物的ABI3;FUS3基因可以分为2类,包括单子叶植物的FUS3和双子叶植物的FUS3;双子叶植物中的LEC2自身单独作为一类。通过比较植物ABI3、FUS3和LEC2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和ABI3、FUS3和LEC2基因中B3结构域的系统进化树,推测最早在绿藻植物中产生ABI3基因,在陆生植物中首先分化出FUS3基因,最后在双子叶植物中分化出LEC2基因。3.植物中ABI3基因复制的原因有串联重复(Tandem duplication)和片段重复(Segmental duplication)。植物中FUS3和LEC2基因复制的原因主要是片段重复(Segmental duplication)。4.植物ABI3基因和LEC2基因的内含子相位主要为0、0、2、1、0,FUS3基因的内含子相位也主要是0、0、2、1、0,还包括0、0、0、2、1、0和0、0、2、1等非常相近的内含子相位。植物ABI3蛋白的模体(motif)从绿藻植物到高等植物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增加,双子叶植物中FUS3蛋白的模体(motif)数量比单子叶植物多。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中LEC2蛋白的模体(motif)比其他双子叶植物LEC2蛋白的模体(motif)更多。5.植物ABI3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ABI3蛋白质分子质量增加,同时酸性蛋白质的数量逐渐增加。植物FUS3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FUS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逐渐稳定,在双子叶植物中都是酸性的FUS3蛋白。双子叶植物中大多数的LEC2蛋白质也都是酸性蛋白质。6.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植物ABI3和FUS3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基因上游的顺式作用元件不断增加,并且在某些植物中出现特异性的顺式作用元件。植物LEC2基因上游存在大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7.根据基因上游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结果,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光照和厌氧条件可以促进莱茵衣藻(C.reinhardtii)中ABI3-like基因的表达。并且在缺氮条件下油脂积累,ABI3-like基因的表达量会升高。8.油料作物大豆(Glycine max)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的ABI3基因主要在种子和果实中表达,在其他的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这说明ABI3基因与植物油脂代谢密切相关。此外,大豆和白菜型油菜的FUS3基因和LEC2基因也主要在种子和果实中表达,它们也与植物的油脂代谢密切相关。研究还首次发现,苋菜(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中的ABI3基因尽管在种子中表达,但是在苋菜绿色子叶中ABI3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种子中ABI3基因的表达。猴面花FUS3基因在绿色子叶中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种子中FUS3基因的表达量。这说明ABI3基因和FUS3基因不仅在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发挥功能,也可能在其它组织中扮演重要的未知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嵽[6](2019)在《RNF20/40与p53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癌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事件。p53作为体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在人类癌症中发生突变的频率高达50%,同时,p53突变也是人类遗传病Li-Fraumeni综合征的主要病因。p53最常见的突变形式是错义突变,所形成的突变体p53不但失去了野生型p53的抑癌功能,而且还获得了一系列类似于癌基因的功能,促进肿瘤的进程。组蛋白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广泛参与调节染色质结构,基因转录,DNA损伤反应等生理过程。组蛋白泛素化异常使得染色质折迭组装发生差错,从而影响基因转录和DNA损伤修复过程,并最终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肿瘤的发生。细胞内约有1-5%的核糖体组蛋白H2B被泛素化修饰,是细胞内被泛素化修饰丰度最高的一类蛋白。组蛋白H2B 120位上的赖氨酸单泛素化(H2BK120ub1)是H2B泛素化修饰中最重要的一种组蛋白泛素化形式。H2BK120ub1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从低等的真核生物酵母到高等的哺乳动物中都普遍存在。尽管H2BK120ub1发现至今已有30多年,但人们对它在体内所起生理作用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同其它的蛋白泛素化不同,H2BK120ub1并不参与依赖于蛋白酶体的酶解过程,而主要起着改变染色质拓朴结构的作用并介导其它组蛋白修饰从而协调参与各种生理过程。2003年,人们通过遗传筛查,发现酵母中一个具有Ring结构域的蛋白BRE1,是使H2B泛素化的E3泛素连接酶。通过同源基因比对,人们进一步发现哺乳动物中RNF20和RNF40是BRE1的同源基因。随后的研究认为RNF20和RNF40形成一个蛋白复合体,和E2泛素转移酶RAD6协同作用催化体内的H2B泛素化。然而,相关的研究还发现RNF20和RNF40在体外仅具有有限的泛素连接酶活性,表明很可能存在一个关键的辅助因子与RNF20,RNF40结合从而促进其泛素连接酶活性。为探索调控H2BK120ub1的分子机制,利用串联亲和纯化RNF20/RNF40互作蛋白的方法,发现了一个新的调控H2BK120ub1的功能蛋白WAC。WAC通过C端的coiled-coil结构域与RNF20、RNF40的coiled-coil结构域结合形成一个功能蛋白复合体(RNF20/RNF40/WAC)并促进RNF20、RNF40的E3泛素连接酶活性,从而对H2BK120ub1进行调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依赖于RNF20/RNF40/WAC的H2BK120ub1同基因组稳定性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十分有必要对RNF20/RNF40/WAC与p53协同调节靶基因转录的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探索RNF20、RNF40与p53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我们研究了RNF20与RNF40和p53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我们还构建了一系列p53 DNA-binding结构域的点突变,这些突变在癌症中经常出现,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然后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等方法,鉴定了p53的这些突变体与RNF20/40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后发现,RNF20/40与p53突变的关键位点是R282W。我们还鉴定了p53突变与MDM2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p53与MDM2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是R248W。随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鉴定了p53与RNF20/40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的突变对p53核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p53的这些突变对其定位并没有影响。众所周知,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DOX)会使DNA双链断裂,我们将这两个关键的突变质粒转入HCT116p53~(+/+)和HCT116p53~(-/-)的细胞中,经过DOX处理,qPCR分析p53的靶基因p21、MDM2和PUMA的转录水平。之后,我们将HCT116、HCT116RNF20~(-/-)、HCT116RNF40~(-/-)的细胞经过DOX、VP16处理诱导DNA损伤,通过Western blot分析RNF20/40对p53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德才,马从乾,杨轲,陈辉,王雅[7](2019)在《下调牛磺酸调节基因1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磺酸调节基因1(TUG1)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HUVECs分为:对照组、ox-LDL组(含有100 g/mL的ox-LDL细胞培养液)、si-NC+干预组(转染siRNA阴性对照)和si-TUG1+干预组(转染TUG1 siRNA)。实时定量PCR检测HUVECs中TUG1表达;DCFH-DA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WST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BA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丙二醛(MDA)含量;LD-P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 ox-LDL组HUVECs中TUG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TUG1 siRNA转染可下调TUG1的表达(P<0.05)。ox-LDL组HUVECs中的ROS水平升高(P<0.05),SOD活性降低(P<0.05),培养液中MDA含量升高(P<0.05),LDH活性升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中c-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5)。si-TUG1+干预组显着减轻ox-LDL组的上述变化(P<0.05)。结论下调TUG1减轻ox-LDL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减少HUVECs凋亡。(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4期)

黄嘉雯,陈小阳,刘涛利,王瑛华[8](2019)在《花色素苷合成关键调节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色素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类黄酮化合物,在胞质内合成,积累于液泡中,是植物花色、果实、部分叶片呈色的主要原因,具有强抗氧化能力以及一定的消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目前对花色素苷合成途径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一些重要的结构基因及调节基因在不同的物种中均被克隆,且对相关关键基因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对某些调节基因在代谢通路的调节机制及其功能尚不清晰。现将近年来研究并不全面的某些调节基因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作总结概述,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1期)

谷伟,黄天晴,王玉梅,王炳谦,张玉勇[9](2019)在《内分泌调节基因在叁倍体雌性虹鳟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内分泌关键调节基因在不同倍性雌性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早期和后期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模式,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对二、叁倍体雌性虹鳟早期发育阶段(31~68 days post fertilization, dpf)脑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160~450 dpf)性腺组织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和促性腺激素α亚基(GTHa)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发育阶段,叁倍体雌性虹鳟脑中gnrh1和gnrhr的表达在某些时期呈显着上升(P<0.05),而gtha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且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叁倍体雌性虹鳟在180~270 dpf时期,性腺组织中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均较检测初期(160 dpf)出现了显着下降(P<0.05),在发育后期360~450 dpf,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均较检测初期(160 dpf)下降了90%以上(P<0.05)。研究表明,叁倍体雌性虹鳟腺垂体在早期发育阶段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能力出现障碍,在叁倍体雌性虹鳟的发育过程中内分泌生殖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受到阻断,这是导致其性腺发育异常的关键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敬梅,顾亦韧,李江凌,陈晓晖,曾凯[10](2018)在《乌金猪、青峪猪和成华猪免疫器官多种免疫调节基因表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乌金猪、青峪猪和成华猪这些地方猪种繁殖力高、抗病耐逆性强等分子免疫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乌金猪、青峪猪、成华猪与约克夏猪的胸腺、脾脏、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中的选择素-L(CD62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7、IL-12、IL-15)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成华猪胸腺IL-2、IL-12、IL-6、IL-7、CD62L,脾脏IL-15,扁桃体CD62L,肠系膜淋巴结IL-2,肺门淋巴结TGF-β1 m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猪种(P<0.05);乌金猪胸腺TGF-β1,脾脏CD62L,扁桃体IL-6、IL-7,肠系膜淋巴结IL-4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猪种(P<0.05);青峪猪肺门淋巴结IL-4、CD62L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猪种(P<0.05)。研究结果为培育抗病力强的动物新品种和筛选抗病分子标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调节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其肿瘤组织当中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本院2017-08~2018-08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肿瘤标志物GP73、TK1以及DKK1表达水平,分析肿瘤组织当中的凋亡调节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中GP73、TK1以及DKK1表达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对比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肝癌组织Livin、Plk1与Xiap等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而肝癌组织Caspase-3、Caspase-8与MTS1等促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血清GP-73、TK1以及DKK1表达水平均与肝脏组织的抑制凋亡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的肿瘤标志物TK1、GP-73以及DKK1表达水平会出现异常升高,血清TK1、GP73、DKK1表达水平均与肝脏组织当中凋亡抑制基因表达呈正相关,且与促凋亡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检测肿瘤标志物是有效判断原发性肝癌病情情况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节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王瑜,黄峰,郭琳琅.N-myc下游调节基因4表达与小细胞肺癌化疗多药耐药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9

[2].向雨,郑小鹏,冯婧,辛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组织中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

[3].秦佳星,牛勃,王建华.自噬调节基因AMBRA1在神经管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9

[4].王潇楠.拟南芥蓝光受体PHOT2下游调节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鉴定[D].河南大学.2019

[5].唐通.植物中油脂调节基因ABSCISICACIDINSENSITIVE3、FUSCA3和LEAFYCOTYLEDON2的鉴定、系统进化和结构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张嵽.RNF20/40与p53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7].陈德才,马从乾,杨轲,陈辉,王雅.下调牛磺酸调节基因1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8].黄嘉雯,陈小阳,刘涛利,王瑛华.花色素苷合成关键调节基因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9

[9].谷伟,黄天晴,王玉梅,王炳谦,张玉勇.内分泌调节基因在叁倍体雌性虹鳟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10].张敬梅,顾亦韧,李江凌,陈晓晖,曾凯.乌金猪、青峪猪和成华猪免疫器官多种免疫调节基因表达的比较[J].畜牧与兽医.2018

论文知识图

维甲酸受体结构生成和功能[92-93]肝癌组织和5种细胞株样本EGLN2蛋白表...对不同细胞株EGLN2荧光素...对RERT-lncRNA局部折迭结...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社之间的关系},...

标签:;  ;  ;  ;  ;  ;  ;  

调节基因论文_王瑜,黄峰,郭琳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