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生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子叶,组织,杉木,产量,木麻黄,需水量,调节剂。
再生芽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飞[1](2018)在《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再生芽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水稻轻简化栽培的一种重要种植模式,再生稻种植越来越受到关注。头季成熟期再生芽生长状况是再生季产量形成的重要基础,头季成熟期及收获后15天左右是再生芽萌发生长的重要时间,这一时期的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素利用影响再生芽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因此本试验选用种植面积大的两个品种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在大田生产环境下研究了不同再生稻头季穗肥(低、中、高穗肥,T1、T2、T3)和不同促芽肥(低、中、高促芽肥,N1、N2、N3)处理下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氮素的吸收、分配、利用效率及其与再生芽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头季穗肥对再生芽生长没有显着影响,而促芽肥增加了头季灌浆后期倒3、倒4、倒5节位的芽长,增加了单茎再生芽数量和单位面积再生芽鲜重。头季成熟期平均芽长与再生季成穗率、再生力成显着正相关。头季收割15天后不同氮肥处理间芽长差异逐渐缩小。与不施促芽肥相比,高、中促芽肥处理下两个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分别增加25.2%-34.3%和12.4%-21.6%。(2)在头季齐穗期、成熟期和收割后15天,水稻稻桩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头季穗肥对头季成熟期茎NSC浓度影响存在品种差异,增施穗肥对两优6326成熟期茎NSC浓度没有影响,但降低了丰两优香1号头季成熟期茎NSC浓度。与不施用促芽肥相比,高、中促芽肥处理导致两优6326稻桩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了23.7%和8.0%,丰两优香1号分别下降53.8%和40.2%,对两个品种淀粉含量没有显着影响。(3)头季穗肥对头季成熟期各部位氮浓度和氮素积累有一定影响。穗肥显着增加了两个品种头季成熟期稻桩鞘和穗氮浓度,促进了氮素在稻桩鞘和穗的积累。随着促芽肥水平的提高,稻桩干物质积累逐渐下降,再生芽干重显着上升。与低氮相比,高氮下两优6326稻桩茎、稻桩鞘、再生芽、稻桩以上部位茎叶氮浓度分别增加51.5%、45.5%、97.0%、56.0%,丰两优香1号分别增加167.7%、89.4%、95.3%、71.9%。(4)不同促芽肥处理影响再生季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与低氮相比,高氮和中氮水平促芽肥下两优6326的再生蘖干物质分别增加38.4%和8.6%,再生蘖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38.7%和22.5%;与低氮相比,高氮和中氮水平促芽肥下两优6326的再生穗的干物质增加分别为27.8%和13.2%,叶面积分别增加69.9%和43.1%,对再生穗氮素积累量没有显着差异。与低氮相比,高氮和中氮水平促芽肥下丰两优香1号再生蘖干物质分别增加为27.8%和4.5%,再生蘖氮素积累分别增加360.2%和26.5%,叶面积分别增加了57.4%和47.3%,再生穗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无显着差异。(5)从氮素分配来看,不同穗肥和不同促芽肥处理下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头季成熟期穗氮积累量占总氮素积累量的42.0%-61.2%和46.0%-68.3%,稻桩氮素积累量占15.7%-23.2%和15.5%-24.9%,再生芽氮素积累量分别占4.7%-14.4%和1.2%-11.1%。另外,促芽肥增加了头季成熟期稻桩、再生芽的氮素分配,显着减少了穗氮素分配。再生季成熟期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稻桩氮素占再生季植株总氮积累量的15.8%-23.2%和14.3%-21.1%,再生蘖分别占21.5%-28.2%和9.0%-32.2%,再生穗分别占50.8%-62.6%和53.5%-69.9%。(6)不同穗肥显着影响了头季和再生季总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利用效率(NUEg),表现出品种差异。与低穗肥相比,高、中穗肥水平下两优6326总氮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1.4%和16.1%,头季NUEg分别下降了24.6%和21.1%,再生季总氮素积累量分别降低了12.5%和8.6%。增施穗肥对丰两优香1号头季总氮素积累量、NUEg和再生季总氮素积累量没有影响。促芽肥显着影响了头季总氮素积累量和头季NUEg。与低氮相比,高、中促芽肥水平下两优6326头季总氮素积累分别增加了31.4%和16.1%,头季NUEg分别下降23.5%和26.5%;丰两优香1号头季总氮积累量增加了27.2%和3.6%,头季NUEg分别下降29.0%和11.2%。促芽肥施用量显着增加再生季总氮素积累量,与不施促芽肥相比,高、中促芽肥水平下两优6326再生季总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8.7%和3.5%,丰两优香1号分别增加了27.2%和8.3%。总体上,促芽肥对两优6326的再生季NUEg没有影响,然而显着显着降低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NUEg。(7)相关分析发现,再生芽芽长与头季成熟期稻桩氮浓度、稻桩氮素积累量存在显着正相关,与头季成熟期稻桩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含量不相关。头季产量与稻桩干物质、稻桩茎NSC积累、稻桩鞘氮素积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再生季产量与头季成熟期稻桩氮浓度、氮素积累存在显着正相关,与头季成熟期稻桩茎NSC浓度和积累、稻桩干物重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娟,吴鹏飞,魏志超,王玉珍,马祥庆[2](2017)在《杉木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分化的细胞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杉木愈伤组织形成及再生芽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组织发育规律,为建立杉木遗传转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杉木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组织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愈伤组织的结构、形成及再生芽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组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先是由杉木茎段切口处表皮细胞分裂,再由维管束薄壁细胞通过脱分化逐渐形成的;愈伤组织在增殖期间分生细胞会形成不同维管组织;愈伤组织的再生芽分化是由愈伤组织的表皮分生细胞团先分化形成芽原基,再形成肉眼可见的再生芽;不定芽可从茎段直接分化形成,亦可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两种不定芽发生方式均为外起源。(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袁高华[3](2017)在《促芽肥和留桩高度对水稻再生芽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稻蓄留再生稻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很快,其再生季的产量和品质与品种选择适当和栽培技术配套是否密切相关。再生芽的萌发受品种、主季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控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受促芽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以及头季稻收获时留桩高度影响较大。为阐明促芽肥和留桩高度对再生芽萌发、生长发育和再生季稻谷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试验于2016年在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酒铺村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2种留桩高度、4种促芽肥处理对4个不同品种再生芽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选用湖北省大面积主推的再生稻品种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和黄华占。采用裂区试验进行,以不同留桩高度为主区,分别为40 cm和20 cm两种留桩高度;以促芽肥运筹模式为裂区,促芽肥施用量分别为90 kg N hm~(-2)和45 kg N hm~(-2),促芽肥施用时间分别在齐穗后15 d和齐穗后25 d。4种促芽肥运筹模式代号分别为T_(15-45)、T_(15-90)、T_(25-45)和T_(25-90);品种为再裂区,再裂区小区面积24 m~2,4次重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留桩高度显着影响再生季的产量。主季留桩高度40 cm时,再生季产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留桩高度20 cm,4个供试品种的趋势一致。在相同的留桩高度时,促芽肥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与留桩高度有关。当留桩高度为20 cm时,T_(25-90)再生季产量最高,丰两优香1号和黄华占等2个品种T_(25-90)与T_(15-45)、T_(15-90)差异显着;T_(25-90)比T_(15-90)、T_(15-45)分别增产9.0%-26.8%、10%-25.1%。在留桩高度为40 cm时,T_(25-90)再生季产量高于T_(15-45),在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和黄华占3个品种中达到了显着水平。黄华占的促芽肥处理T_(25-90)产量显着高于T_(15-90),其他品种的也表现出T_(25-90)产量高于T_(15-90),T_(25-90)比T_(15-90)、T_(15-45)分别增产5.28%-17.7%、14.9%-29.8%,但差异不显着。2.T_(25-90)导致再生季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种促芽肥运筹模式促进再生季库容的增加所致。T_(25-90)处理的单位面积颖花数比T_(15-90)、T_(15-45)分别显着增加11.8%和14.0%,而结实率则分别降低了1.4%和4.5%,差异不显着。T_(25-90)的每穗粒数比T_(15-90)、T_(15-45)分别增加10.6%和10.3%,差异达到显着水平;T_(25-90)的有效穗数比T_(15-90)、T_(15-45)分增加1.0%和4.2%,但差异不显着。3.促芽肥显着影响再生芽在主季收获后快速萌发和生长。T_(25-90)在主季收割前对再生芽的芽长、活芽率、单芽重的促进效应与其他处理虽然差异不明显,但T_(25-90)促进主季收割后再生芽的快速萌发。留桩高度为40 cm时,T_(25-90)再生季再生分蘖的发生速率和数量显着高于其它叁个处理,导致其再生季分蘖期和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再生季成熟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显着高于其它3种处理。4.主季留桩高度显着影响再生季稻米品质。高留桩处理的精米率显着低于低留桩处理,4个品种的趋势一致;高留桩处理的垩白粒率均低于低留桩处理,其中黄华占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高留桩处理的长宽比高于低留桩处理,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和黄华占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促芽肥对再生季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大,所有促芽肥处理中只有留桩高度为40 cm时,T_(25-45)对丰两优香1号的整精米率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他品种不同的促芽肥处理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综上所述,在主季齐穗25 d施用促芽肥90 kg N hm~(-2)的促芽肥处理T_(25-90)促进主季收割后再生芽的快速萌发,有利于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再生季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促进再生季产量的提高;主季收获时留桩高度为40 cm左右时,再生季稻谷的加工品质优于20 cm;相对而言,在相同留桩高度时,促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黄娟,吴鹏飞,李惠通,马祥庆[4](2017)在《杉木不同器官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诱导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杉木未成熟胚、种子发芽的下胚轴、子叶以及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杉木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生芽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有显着影响,对未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为MS+2,4-D 2 mg·L~(-1)+6-BA 1 mg·L~(-1)+KT 1 mg·L~(-1),诱导率为92.7%;对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为MS+6-BA 2 mg·L~(-1)+NAA 2 mg·L~(-1)+TDZ 0.01 mg·L~(-1),诱导率分别为97.4%和95.2%;对组培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为MS+2,4-D 1 mg·L~(-1)+NAA 2 mg·L~(-1)+TDZ 0.01 mg·L~(-1),诱导率为86.7%;MS+6-BA 0.5 mg·L~(-1)+KT 1.5 mg·L~(-1)是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芽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80%。质地疏松的愈伤组织其再生芽率最高(65%),单个质地均匀的愈伤组织其再生芽数可达6个;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质地形态有较大影响,1/2MS培养基诱导出愈伤组织质地较疏松,MS培养基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地均匀且表面可见颗粒状细胞团,DCR培养基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地较密。(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谢源泉,杜康,林赵淼,刘正辉,王绍华[5](2016)在《再生稻再生芽萌发期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气象站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再生稻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以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R/ETc)为指标,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稻再生芽萌发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的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地区差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遂宁、内江、泸州、纳溪、宜宾和叙永再生芽萌发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56.7、175.4、168.5、66.7、227.5 mm和153.4 mm。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141.5、138.6、144.5、146.0、128.5 mm和142.7 mm。除了纳溪外,其余各地区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均高于其作物需水量。从自然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上看,宜宾、内江、泸州及叙永均较适合再生稻发展,而纳溪则存在较大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内江、泸州再生芽萌发期作物需水量和自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从1951—2007年,内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63%,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1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为12%。从1951—2002年,泸州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52%,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1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2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为4%。相对而言,内江中稻再生芽萌发期仍然存在较大的受旱风险。根据以上结果,探讨了川东南再生稻发展适宜区及高产栽培策略,纳溪受旱风险较大不宜晒田,遂宁、宜宾、内江、泸州、叙永均能进行中期晒田。(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姜清彬,仲崇禄,陈羽,刘芬,张勇[6](2015)在《细枝木麻黄离体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细胞组织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 Miq.)愈伤组织分化过程的细胞组织学,对离体培养条件下的愈伤组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愈伤组织的细胞分裂、分化以及芽再生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新鲜外植体培养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伤口处的薄壁细胞开始脱分化,培养1周后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继续培养2周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且表层细胞启动分化形成芽原基;培养4周,可肉眼观察到胚性芽原基,数量增多并逐渐分化形成不定芽;培养至第6周,生成不定芽,并大量增殖和分化。因此,细枝木麻黄是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胚状体的途径进行植株再生的,为建立细枝木麻黄组织培养高效再生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陈鸿飞,张志兴,林文雄[7](2014)在《促芽肥对水稻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相关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促芽肥对水稻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中蛋白质表达及相应生理特性的影响。共获得了20个在不同促芽肥下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出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涉及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的能量代谢、生长调控和抗逆响应等。在其他栽培措施一致的情况下,施用促芽肥能有效地降低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中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下调幅度,提高光合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使再生芽具有相对较强的能量合成能力和光合自养能力,更好地满足再生芽分化生长对能量和物质的需求;还能相对降低抑制再生芽萌发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提高促进再生芽分化过程细胞分裂和伸长相关蛋白及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再生芽的萌发生长,增强再生芽抵御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提高对各种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因而其倒2至倒5各节位再生芽的活芽率和芽长极显着高于未施用促芽肥处理,从而显着提高了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实现了再生季的高产增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阳[8](2014)在《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可进行头季和再生季两次收获的水稻。其产量由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组成,同时受品种和栽培技术双重影响。探明不同类型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模式中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有利于为这一技术体系中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此外,中稻蓄留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将逐步扩大,头季机械收割造成稻桩受损,再生芽减少,成为限制再生季产量的因素,探索头季稻收割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再生芽生长,对于头季机收后实现再生季高产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于2012和2013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兰杰村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选用大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Ⅱ优航1号和多穗型常规稻黄华占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头季与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米质形成的差异。同时,探索利用单一或复配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类品种再生芽生长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种植模式下,头季产量差异不明显,再生季产量存在显着差异。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头季与再生季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05和4.52t hm-2,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平均产量分别为8.89和4.09t hm-2,前者再生季产量显着高于常规稻黄华占,周年产量比后者高4.55%。2.不同品种产量潜力存在差异。本试验条件下,Ⅱ优航1号头季最大库容为13.44t hm-2,显着高于黄华占的9.88t hm-2。Ⅱ优航1号通过大库容实现高产,而结实率偏低是制约其高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黄华占单位面积颖花量大,但千粒重偏低导致其最大库容有限,而其较高的结实率有利于产量稳定。3.在头季高留茬的模式下,再生季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高节位再生芽能否成穗和灌浆充实。研究表明,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分析其内在原因发现,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的颖花数多,而低节位倒4、倒5节位由于二次枝梗退化和颖花退化,从而导致穗粒数少,产量贡献率低。4.再生季稻米品质比头季明显改善。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季稻谷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比头季显着提高,Ⅱ优航1号与黄华占表现相同的趋势。从外观品质看,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着低于Ⅱ优航1号。两品种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比头季均表现降低,Ⅱ优航1号分别降低32.7%-58.5%和66.0%-83.4%,黄华占分别降低76.9%-88.8%和75.0-86.2%。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品种再生芽进行调控的初步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再生芽的的生长,但对不同品种的调控效应不相同。总体而言,PP333有利于促进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但不利于后期的成穗与灌浆,因而对产量为负效应;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但是增产效应为只有1.7%-2.1%。综上所述,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比常规稻黄华占产量高,主要因为头季和再生季的库容量较大,而结实率低限制其产量潜力的发挥;高留桩下,倒2、倒3节再生穗产量是再生季产量的主要构成;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且品种基因型差异也会造成稻米品质差异;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鲍林文,陈哲皓,钟丹,王利琳[9](2013)在《不同激素组合对黄瓜“露地二号”离体子叶再生芽诱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瓜品种"露地二号"为试材,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3d苗龄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比较了不同植物激素组合以及AgNO3对离体子叶再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BA2.0mg/L+ABA 1.0mg/L+AgNO32.0mg/L的组合下,黄瓜离体子叶再生芽的分化率最高可达76.67%,该项研究为优化黄瓜离体子叶再生芽诱导体系及进一步建立快速、稳定、高效的黄瓜离体植株再生体系,开展黄瓜转基因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13期)
钟晨辉,黄瑞芳,郑雅友,李雷斌,刘波[10](2012)在《IAA浓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切段再生芽的诱导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MES液体培养基内添加0.1~10.0 mg·L-1IAA诱导细基江蓠繁枝变种藻体切段再生芽形成无性系的效果。结果显示,藻体切段只能在形态学上端产生再生芽是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培养液添加0.1~5.0 mg·L-1低浓度的IAA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藻体切段切口处再生芽发芽率和生长率,其中添加2.0 mg·L-1IAA对藻段再生芽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培养至35 d时,再生芽平均长度达到(25.99±1.28)mm,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长度(18.50±0.92)mm。然而,培养液添加10.0 mg·L-1高浓度的IAA,反而抑制了藻段再生芽的形成与生长,相比于对照组,再生芽数量最少,发芽率和生长率最低,培养至35 d时,再生芽平均长度仅为(12.23±0.85)mm,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IAA诱导江蓠再生芽的最适宜浓度为2.0 mg·L-1,可为进一步构建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种苗快繁应用技术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水产》期刊2012年06期)
再生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杉木愈伤组织形成及再生芽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组织发育规律,为建立杉木遗传转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杉木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组织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愈伤组织的结构、形成及再生芽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组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先是由杉木茎段切口处表皮细胞分裂,再由维管束薄壁细胞通过脱分化逐渐形成的;愈伤组织在增殖期间分生细胞会形成不同维管组织;愈伤组织的再生芽分化是由愈伤组织的表皮分生细胞团先分化形成芽原基,再形成肉眼可见的再生芽;不定芽可从茎段直接分化形成,亦可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两种不定芽发生方式均为外起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生芽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飞.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再生芽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黄娟,吴鹏飞,魏志超,王玉珍,马祥庆.杉木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分化的细胞学观察[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
[3].袁高华.促芽肥和留桩高度对水稻再生芽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
[4].黄娟,吴鹏飞,李惠通,马祥庆.杉木不同器官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诱导效率[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
[5].谢源泉,杜康,林赵淼,刘正辉,王绍华.再生稻再生芽萌发期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
[6].姜清彬,仲崇禄,陈羽,刘芬,张勇.细枝木麻黄离体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细胞组织学观察[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5
[7].陈鸿飞,张志兴,林文雄.促芽肥对水稻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蛋白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
[8].李阳.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4
[9].鲍林文,陈哲皓,钟丹,王利琳.不同激素组合对黄瓜“露地二号”离体子叶再生芽诱导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
[10].钟晨辉,黄瑞芳,郑雅友,李雷斌,刘波.IAA浓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切段再生芽的诱导效果[J].福建水产.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