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炒榨菜机,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锅体,以及设于锅体内的炒制锅;底座与锅体之间设置有加热器;锅体开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进油孔和出油孔均用以与供油装置连接;炒制锅用以炒制榨菜,炒制锅开设有若干用以红油通过的油孔;炒制锅还连接有用以自动翻转炒制锅的自动翻转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炒榨菜机,能够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不增加产品成本,且炒菜完成后,能够自动出料,提高生产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锅体,以及设于所述锅体内的炒制锅;所述底座与所述锅体之间设置有加热器;所述锅体开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出油孔均用以与供油装置连接;所述炒制锅用以炒制榨菜,所述炒制锅开设有若干用以红油通过的油孔;所述炒制锅还连接有用以自动翻转所述炒制锅的自动翻转装置。
设计方案
1.一种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锅体,以及设于所述锅体内的炒制锅;
所述底座与所述锅体之间设置有加热器;
所述锅体开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出油孔均用以与供油装置连接;
所述炒制锅用以炒制榨菜,所述炒制锅开设有若干用以红油通过的油孔;所述炒制锅还连接有用以自动翻转所述炒制锅的自动翻转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和所述供油装置之间设置有进油管路,所述进油管路上设置有液体阀门和流量计;
所述出油孔和所述供油装置之间设置有出油管路,所述出油管路设置有抽油泵,所述抽油泵与所述供油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油孔沿所述炒制锅的表面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翻转装置包括支撑座、旋转臂以及用以推动所述旋转臂沿所述支撑座转动的油缸;所述旋转臂一端与所述支撑座铰接连接,所述旋转臂另一端与所述炒制锅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支座,位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炒制锅之间的所述旋转臂固定设置有铰接杆,所述油缸的缸体远离所述油缸的伸缩杆的一端端部与所述油缸支座铰接连接,所述油缸的伸缩杆远离所述油缸的缸体的一端端部与所述铰接杆铰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制锅的开口外固定套设有法兰,所述旋转臂远离所述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所述法兰的圆周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臂包括支撑部以及与所述支撑部呈一定角度连接的臂部;
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臂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铰接连接,所述弧形面设于所述臂部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所述铰接杆固定设于所述臂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翻转装置设置有2组,2组所述自动翻转装置分设于所述锅体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制锅配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以及用以驱动所述搅拌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搅拌轴设于所述炒制锅内,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于所述炒制锅上方,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搅拌轴之间设置有用以支撑所述搅拌轴的搅拌轴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设于一电机箱内,所述电机箱与所述炒制锅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电机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榨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为红外线炉盘。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榨菜机。
背景技术
红油榨菜炒制是工厂生产红油榨菜的一个关键环节,现有的红油榨菜的炒制均是将红油和榨菜混合后炒制,采用这种炒制方法炒制榨菜时,在炒制过程中若红油添加量过多,则会使得产品中红油过多,增加产品成本,影响产品质量,若红油添加量过少,则会影响炒制榨菜的品质,且现有的炒榨菜机炒菜完成后,大多需要人工出料,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炒榨菜机,能够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不增加产品成本,且炒菜完成后,能够自动出料,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炒榨菜机,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锅体,以及设于锅体内的炒制锅;底座与锅体之间设置有加热器;锅体开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进油孔和出油孔均用以与供油装置连接;炒制锅用以炒制榨菜,炒制锅开设有若干用以红油通过的油孔;炒制锅还连接有用以自动翻转炒制锅的自动翻转装置。
进一步地,进油孔和供油装置之间设置有进油管路,进油管路上设置有液体阀门和流量计;出油孔和供油装置之间设置有出油管路,出油管路设置有抽油泵,抽油泵与供油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地,若干油孔沿炒制锅的表面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自动翻转装置包括支撑座、旋转臂以及用以推动旋转臂沿支撑座转动的油缸;旋转臂一端与支撑座铰接连接,旋转臂另一端与炒制锅固定连接;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支座,位于支撑座与炒制锅之间的旋转臂固定设置有铰接杆,油缸的缸体远离油缸的伸缩杆的一端端部与油缸支座铰接连接,油缸的伸缩杆远离油缸的缸体的一端端部与铰接杆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炒制锅的开口外固定套设有法兰,旋转臂远离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面,弧形面与法兰的圆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旋转臂包括支撑部以及与支撑部呈一定角度连接的臂部;支撑部远离臂部的一端与支撑座铰接连接,弧形面设于臂部远离支撑部的一端;铰接杆固定设于臂部。
进一步地,自动翻转装置设置有2组,2组自动翻转装置分设于锅体两侧。
进一步地,炒制锅配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以及用以驱动搅拌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搅拌轴设于炒制锅内,驱动电机固定设于炒制锅上方,驱动电机与搅拌轴之间设置有用以支撑搅拌轴的搅拌轴支架。
进一步地,驱动电机设于一电机箱内,电机箱与炒制锅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杆,支撑杆一端与电机箱固定连接,支撑杆另一端与法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加热器为红外线炉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炒榨菜机,设置有两层的炒锅,分别是位于下层的锅体和位于上层的炒制锅,红油从位于下层的锅体上的进油孔进入,榨菜放在炒制锅内,红油通过油孔进入炒制锅内和榨菜混合均匀,在榨菜炒制过程中在炒制锅中加入过量的红油,这样可以保证炒制产品的口味,炒制完成后,过量的红油通过油孔过滤进入锅体内,炒制好的榨菜通过自动翻转装置导出,当炒制结束时,锅体内残留的红油可以通过出油孔导出返回到供油装置进行回用。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炒制过程中红油过量,炒制产品品质良好,又可以将炒制完成后多于的红油过滤掉,避免产品中红油过多而影响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成本,同时,过量的红油可以返回供油装置,避免红油浪费;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炒榨菜机还能够自动翻转炒制锅,能够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炒榨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炒榨菜机与供油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炒榨菜机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0-底座,11-电控箱,12-液压机,13-锅台,20-锅体,21-进油管路通孔,22-出油管路通孔,23-进油管路,24-出油管路,25-流量计,26-液体阀门,27-抽油泵,28-单向阀,30-炒制锅,31-油孔,32-法兰,41-支撑座,42-支撑部,43-臂部,44-铰接杆,45-油缸,46-油缸支座,51-搅拌轴,52-搅拌轴支架,53-电机箱,54-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炒榨菜机,包括底座10,设于底座10上的锅体20,以及设于锅体20内的炒制锅30;底座10与锅体20之间设置有加热器;锅体20开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进油孔和出油孔均用以与供油装置连接;炒制锅30用以炒制榨菜,炒制锅30开设有若干用以红油通过的油孔31;炒制锅30还连接有用以自动翻转炒制锅30的自动翻转装置。进油孔和供油装置之间设置有进油管路23,进油管路23上设置有液体阀门26和流量计25;出油孔和供油装置之间设置有出油管路24,出油管路24设置有抽油泵27,抽油泵27与供油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28。炒制锅30配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51以及用以驱动搅拌轴51转动的驱动电机,搅拌轴51设于炒制锅30内,驱动电机固定设于炒制锅30上方,驱动电机与搅拌轴51之间设置有用以支撑搅拌轴51的搅拌轴支架52。自动翻转装置包括支撑座41、旋转臂以及用以推动旋转臂沿支撑座41转动的油缸45;旋转臂一端与支撑座41铰接连接,旋转臂另一端与炒制锅30固定连接;底座10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支座46,位于支撑座41与炒制锅30之间的旋转臂固定设置有一铰接杆44,油缸45的缸体端部与油缸支座46铰接连接,油缸45的伸缩杆远离油缸45的缸体一端与铰接杆44铰接连接。
本实施例的炒榨菜装置工作过程为:炒榨菜机工作时,油缸45的伸缩杆收缩,拉动与伸缩杆铰接连接的旋转臂沿支撑座41转动,使得旋转臂与炒制锅30固定连接的一端向靠近支撑座41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与旋转臂固定连接的炒制锅30向锅体20移动,套在锅体20内;随后,向炒制锅30内加入榨菜,榨菜可以通过提升装置加人,也可以通过人工加入,同时,打开进油管路23上的液体阀门26,调节流量计25,供油装置的红油通过进油管路23和进油孔31进入锅体20内,并通过炒制锅30上的油孔31进入炒制锅30内,与榨菜混合均匀,打开加热器对锅体20加热,打开驱动电机驱动搅拌轴51转动,进行炒制,此时,通过控制流量计25,使得加入锅体20中的红油过量的,榨菜在过量的红油中炒制可以保证榨菜的炒制品质;炒制完成后,启动自动翻转装置,油缸45的伸缩杆伸长,推动与伸缩杆铰接连接的旋转臂沿支撑座41转动,使得旋转臂与炒制锅30固定连接的一端向靠近支撑座41的一端移动,带动与旋转臂固定连接的炒制锅30向远离锅体20方向翻转,将炒制好的榨菜倒出,而炒制榨菜时过量的红油通过油孔31漏入锅体20内,完成炒制工作。本实施例的炒榨菜机,炒制时,过量的红油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炒制结束后,过量的红油不会随着炒制好的榨菜进入下一工序,这样便不会使得产品中的红油过多而影响产品品质,也不会由于产品中红油过多而增加生产成本;炒榨菜机不工作时,打开抽油泵27,锅体20中的红油可以经出油孔31返回到供油装置进行回用,避免红油浪费;且通过自动翻转装置自动翻转炒制锅30出料,也解决了人工出料造成的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上设置有锅台13,锅体20设于锅台13上,加热器架设于底座10上,且位于锅台13内,锅台13侧壁面开设有进油管路通孔21和出油管路通孔22,进油管路23穿过进油管路通孔21与锅体20上的进油孔连接,出油管路24穿过出油管路通孔22与锅体20上的出油孔连接。
本实施例中,炒制锅30的开口外固定套设有法兰32,旋转臂远离支撑座4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面,弧形面与法兰32的圆周面固定连接。由于炒制锅30较薄,将法兰32固定套设在炒制锅30开口处的外壁面,增加了炒制锅30与旋转臂的接触面积,增加了二者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弧形面与圆周面贴合,也是为了增加二者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旋转臂包括支撑部42以及与支撑部42呈一定角度连接的臂部43;支撑部42远离臂部43的一端与支撑座41铰接连接,弧形面设于臂部43远离支撑部42的一端;铰接杆44固定设于臂部43。支撑部42和臂部43呈一定角度布置,是为了使得旋转臂和炒制锅30的连接处位于炒制锅30靠近自动翻转装置的一边,能够便于炒制锅30的翻转,使得较短的旋转臂即可实现炒制锅30的翻转,同时也是为了整个炒榨菜机合理的空间布置。
本实施例中,自动翻转装置设置有2组,2组自动翻转装置分设于锅体20两侧。2组自动翻转装置从两侧同时抬升、翻转炒制锅30,提供给炒制锅30两侧平衡的作用力。
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设于一电机箱53内,电机箱53与炒制锅30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杆54,支撑杆54一端与电机箱53固定连接,支撑杆54另一端与法兰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杆54与法兰32固定连接,使得电机箱53能够稳定设于炒制锅30上方。
本实施例中,加热器为红外线炉盘。红外线炉盘加热能够节省能耗,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炒榨菜机还设置有抽油烟装置,抽油烟装置包括排风管和与排风管连接的抽风机,排风管设于炒制锅30上方。
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炒榨菜机电路的电控箱11和用以控制油缸45伸缩的液压机1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7860.3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546811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A23L 5/10
专利分类号:A23L5/10
范畴分类:申请人:成都中科华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中科华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北片区
发明人:蔡新华;饶佳龙
第一发明人:蔡新华
当前权利人:成都中科华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刘沁
代理机构:51217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