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东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银东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一、银洞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伟恒,顾雪祥,章永梅,杜泽忠,于晓飞,孙海瑞,吕鑫[1](2020)在《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小西弓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造山带南部,矿体受NWW向次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主要为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成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晚阶段)。对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开展研究,以期查明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主成矿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CO2-H2O三相包裹体和纯液相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94~397℃,盐度为2.2%~8.9%NaCleqv,密度为0.63~0.98 g/cm3。利用CO2-H2O三相包裹体计算出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为257~395 MPa,成矿深度为9.5~14.6 km。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与石英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CO2-H2O-NaCl±CH4体系,且具有相对还原性的特点。主成矿阶段石英的δDV-SMOW值为-100.2‰~-75.6‰,δ18OH2O值为+4.15‰~+8.31‰,主成矿阶段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流体不混溶作用是金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综合分析认为,小西弓金矿床为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

张含[2](2019)在《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地球化学特征及Zn同位素研究》文中提出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是广西大厂矿田中一个成矿特征最为典型的超大型矿床,也是前人研究大厂锡矿尤其是成因争论的主要对象。本文在前人基础上,系统开展了铜坑矿床不同类型(上部锡多金属矿、深部锌铜矿)、不同产状(似层状、脉状)矿体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矿石稀土元素和Zn同位素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区内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无论是上部锡多金属矿,还是深部锌铜矿,闪锌矿均富含Cd、Mn和Ni,但锡多金属矿体中闪锌矿富In、Sn、Ga,贫Cu,深部锌铜矿体中闪锌矿富Cu、Co、In、Sn,表明二者的闪锌矿微量元素有一定差异性。与华南不同类型典型矿床对比发现,锡多金属的成矿物质可能既有早期海底喷流作用的初步富集,又有燕山晚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而锌铜矿的成矿则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2)对比铜坑上部锡多金属矿、深部锌铜矿及龙箱盖岩体稀土特征可以看出,三者的稀土配分曲线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差别,三者均呈“V”型,但矿石样品较岩体有更明显的Ce亏损,而岩体样品则Eu亏损明显,表明区内成矿物质与岩体有关但并不完全来自岩体。此外,矿石稀土的Y/Ho值为28.3~38.8,高于龙箱盖岩体Y/Ho值(平均27.8),落入现代海底热液(25~50)范围,表明区内成矿物质不仅来自岩浆,可能还有早期泥盆纪海底热液的参与。(3)通过S同位素热力学计算表明,铜坑上部似层状锡多金属矿体中硫化物的S同位素未达到平衡,普遍具有较大的负值,且变化范围较大,说明S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为地层来源硫与岩浆来源硫的混合;脉状锡多金属矿中硫化物的S同位素已经到分馏平衡,且计算得出成矿流体S34S∑s/%。为-10.2~0.2,说明S来源稳定,表明其S的来源以地层硫为主,混合了部分岩浆硫。深部锌铜矿体中硫化物的S同位素达到平衡,算得出成矿流体δ34S∑s/%。为-0.8~4.7,表明深部锌铜矿S的来源主要为岩浆硫,混有少量地层硫。(4)Zn同位素资料表明,铜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锡多金属矿、锌铜矿)和不同颜色(棕黑色、黑色)、不同产状(脉状、层状)闪锌矿的Zn同位素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δ66Zn‰=0.22~0.34,△δ66Zn‰≤0.10,表明区内Zn同位素可能具有相同来源,且流体在热液系统中的运移和沉淀期间是稳定的,从而使闪锌矿生长于一个相对平衡的Zn同位素体系中。根据硫化物计算的流体Zn同位素组成为0.42~0.54‰,与龙箱盖岩体(0.41~0.55‰)基本一致,指示区内岩浆提供了硫化物中Zn的主要来源。(5)综合研究表明,铜坑矿床上部锡多金属矿的成矿物质来源较深部锌铜矿更为复杂,但无论是锡多金属矿还是锌铜矿其成矿物质的主体来自岩浆。铜坑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有泥盆纪海底喷流沉积的初始富集,但成矿的主体与白垩纪岩浆热液叠加成矿有关。

袁伟恒[3](2019)在《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小西弓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地区南部,地处塔里木板块敦煌地块北缘。该矿床从发现至今,陆续开展了一些勘查工作和地质研究,但由于研究不够系统,加上地质背景复杂,在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关于矿区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从而制约了找矿进程。本文在系统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研究,初步查明了矿区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深化了对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的认识。小西弓金矿体受NWW向次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主要为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及新元古代正长花岗岩。成矿过程可分为石英-黄铁矿(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晚阶段)3个阶段。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金属矿物含量较低,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次为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及自然金。矿区中部的石英正长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成岩年龄为246.7±0.86Ma,属于三叠纪侵入岩,形成于造山后以伸展为主的构造背景下,可能由软流圈地幔岩浆发生底侵作用导致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体并未发生变形,为成矿期后岩体,与成矿并无直接关系。流体包裹体、石英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中高温(194397℃)、低盐度(2.28.9%NaCleq)、中低密度(0.630.98 g/cm3)的CO2-H2O-NaCl±CH4体系,且具有相对还原性的特点,形成于中深成环境中。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小西弓金矿床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壳,成矿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综合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石英成分标型及稳定同位素研究,并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对比,认为小西弓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

葛战林,章永梅,顾雪祥,陈伟志,徐劲驰,武若晨,黄岗[4](2018)在《新疆东准噶尔南明水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证据》文中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南明水金矿床位于卡拉麦里成矿带东段,矿体受NW—NWW向韧-脆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的浅变质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以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为研究手段,查明了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其演化特征与金成矿的关系。其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早、中、晚3个阶段,石英中原生包裹体主要有CO2-H2O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3种类型。早阶段石英中以CO2-H2O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变化于257~339℃,盐度为0. 4%~2. 2%;中阶段石英中3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CO2-H2O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6~361℃,盐度为0. 4%~6. 0%;晚阶段石英中仅见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对较低,为174~252℃,盐度为1. 4%~3. 2%。由CO2-H2O包裹体计算的早、中阶段捕获压力分别为214~371 MPa、236~397MPa,对应的成矿深度分别为8. 1~14. 0 km、8. 9~15. 0 km。成矿流体由早、中阶段的CO2-H2O-NaCl±CH4体系演化至晚阶段贫CO2的H2O-NaCl体系,成矿温度和流体密度呈逐渐降低趋势,盐度变化不大。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CO2-H2O-NaCl流体的不混溶是导致Au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南明水金矿属于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

陈晶[5](2018)在《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成矿作用》文中认为东秦岭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广泛分布,以东秦岭崤山、东闯和槐树坪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间、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等进行解析,尝试构建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解析,认为典型金矿床成矿阶段均可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主要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体金形式存在于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孔隙或裂隙;成矿均受构造控矿作用显着。(2)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崤山和东闯金矿床中包裹体类型为H2O-CO2、纯CO2和纯H2O型;成矿流体具富CO2、低盐度、低密度特征,为变质成因流体,与造山型金矿床流体系统一致;成矿中期流体发生不混溶是矿质沉淀的关键。(3)通过C-H-O-S同位素研究,认为东闯和崤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一致,主要为深部地幔,不同程度混有壳源物质;槐树坪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建造变质脱水,混入少量岩浆热液。(4)通过对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东闯金矿床成矿年龄为150±21Ma;梳理出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有三叠纪(250200Ma)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00Ma)2个成矿期,前者成矿为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挤压-伸展环境,后者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南缘持续俯冲环境。(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东秦岭造山型金矿床的两个成矿期——三叠纪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成矿物质以幔源物质为主,运移过程中混入壳源太华群物质;三叠纪以东秦岭洋闭合时间约215Ma为界,成矿环境可分为造山挤压环境和伸展环境,造山带同碰撞挤压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以地层建造变质脱水为主,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成因流体,造山带后碰撞伸展体系下成矿物质来源也主要是地层建造变质脱水,不同的是混入少量源于华北克拉通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未出露的氧化岩浆体系中的岩浆热液。

包峻帆[6](2018)在《河南省桐柏围山城金银矿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河南省桐柏围山城金银矿带处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结合部位,处于西官庄—松扒韧性剪切带(龟—梅断裂)以北,属北秦岭褶皱带,是桐柏最重要的金银多金属成矿带,自西向东分布着破山大型银矿床、银洞坡大型金矿床、银洞岭中型银多金属矿床等。本文旨在厘定桐柏围山城金银矿带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探讨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建立“三位一体”地质找矿模型,结合矿产勘查、物化探等信息的综合提取,建立综合找矿预测模型;根据研究区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圈定找矿预测靶区。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成果:(1)以三个典型矿床建为例,建立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为特征标志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2)对桐柏围山城金银矿带内各典型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3)围山城金银矿带主体控矿构造格架为一共轴叠加的重褶皱,“背形核部虚脱-两翼顺层滑脱破碎带、剪切逆(冲)断裂带-背形轴部纵张断裂带”控制矿体具体定位。歪头山组地层为围山城金银矿带主要的控矿地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为最佳赋矿岩性。(4)深入分析了围山城金银矿带的各种控矿因素,分别以三个典型矿床为例,总结成矿规律,建立了金银矿找矿模型。圈出了2个找矿预测靶区:1个A级和1个B级。

贺昕宇[7](2017)在《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金—钼成矿系统》文中认为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金-钼等资源产地。前人对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各时期金-钼矿床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对叠加成矿研究尚少。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非传统Fe同位素等分析,解析复合造山过程和叠加成矿作用,尝试建立成矿系统,获得如下主要成果。通过LA-ICP-MS锆石U-Pb分析,厘定熊耳群火山岩喷发时限为18281746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认为熊耳群形成于裂谷环境;限定秦岭造山带东秦岭部分同碰撞和后碰撞转换时间为227 Ma,秦岭造山带同碰撞局部拉张环境以及后碰撞张性环境各发育一期岩浆活动;五丈山和白土塬岩体分别侵位于160Ma、165 Ma,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太山庙复式岩体三期侵入时间分别为125Ma、121Ma、115 Ma形成于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减薄环境。划分出6个成矿期,18751855 Ma俯冲环境斑岩型钼矿床,18311680 Ma裂谷环境斑岩型钼矿床,250227 Ma同碰撞环境造山型钼矿床,227194 Ma后碰撞环境造山型和碳酸盐型钼矿床,163135 Ma俯冲环境斑岩型钼矿床,135116Ma岩石圈减薄环境造山型金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解析了典型矿床如造山型金矿床、造山型钼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等矿床类型及叠加成矿作用,其中槐树坪金(钼)矿床为三叠纪造山型钼矿床和白垩纪造山型金矿床叠加成矿,祁雨沟金矿床为早白垩世早期斑岩型钼矿床和早白垩世晚期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叠加成矿。建立了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金-钼成矿系统,其重要矿床形成机制如下:造山型钼矿床形成于华北、扬子板块同碰撞与后碰撞环境,分别为俯冲板片变质脱水并混合岩浆热液携带壳幔混源钼成矿,以及变质流体萃取地壳中钼成矿;碳酸岩型钼矿床形成于华北、扬子板块后碰撞环境,岩浆热液携带幔源钼成矿;造山型、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环境,分别为变质热液混合少量岩浆热液萃取壳源金成矿,以及岩浆热液携带幔源金成矿;斑岩型钼矿床形成于洋陆俯冲、陆内裂谷和陆壳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壳幔混源钼成矿。

曾威,段明,万多,司马献章,奥琮,任爱琴,杨泽强,李法岭[8](2016)在《河南银洞坡金矿成矿流体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银洞坡金矿位于桐柏县围山城金银矿带的中部,为一超大型金矿床,伴生银、铅锌。对金矿石中主要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光谱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流体成分为H2O-Na Cl-CO2体系,含少量N2、CH4、H2S和H2。流体不混溶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3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9.2399.2℃,流体盐度为1.8%12.2%,其中含CO2三相包裹体的盐度明显小于气液两相包裹体的盐度。利用不混溶体系估算得到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62126.3 MPa,成矿深度为5.2km左右。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为1.6‰3.3‰,围岩中纹层状黄铁矿的δ34S为3.3‰6.2‰,矿石中的δ34S小于围岩中δ34S值,表明成矿物质中的硫可能来源于地幔硫和围岩硫的混合。

王西荣[9](2016)在《江西省武宁县狮子岩钨(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省武宁县狮子岩钨钼矿床位于大湖塘矿集区东南部,是近几年发现的大型矿床。本文在分析矿区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采集了矿区岩石及矿石样品,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蚀变类型与分带、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探讨了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及成矿机制,建立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矿区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矿体在形态及成因上均受控于隐爆角砾岩体。矿石矿物有白钨矿、辉钼矿等,赋存于角砾之间的空隙或岩石裂隙之间的石英脉中。2、晋宁期花岗岩是矿体的围岩,为一套过铝质高钾的钙碱性系列中酸性花岗岩,是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泥质类岩石重熔产物。大离子亲石元素Li、Rb等含量高;高强场及不相容元素W、U、Nb、Ta等含量偏低;亲硫(铜)元素Cu、Pb、Zn等含量中等。稀土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布型式呈右倾“V”字型,总量偏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δEu=0.51,铕亏损明显。3、蚀变岩明显富Si、K、Ca,贫Fe、Na。Si、K带入,Fe与Na带出。亲Fe元素W、Mo为强富集元素,W、Mo、Nb、Ta迁入,Ba、Th、Pb等元素迁出。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均亏损,δEu=0.57,铕亏损明显,总体迁出。4、从早到晚矿化分为钾化-云英岩化期→金属硫化物期→白钨矿方解石化期。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均一温度从钾化-云英岩化期(276.7288.2℃)→金属硫化物期(214.3225.3℃)→白钨矿方解石化期(163.4177.9℃)有逐步降低的趋势,而盐度却逐渐升高,即(5.9%7.2%NaCleqv)→(8.6%10.3%NaCleqv)→(11.55%13.10%NaCleqv)。流体密度在0.570.94g/cm3之间,成矿深度在1.321.76Km之间。5、狮子岩钨钼矿床辉钼矿δ34S为-1.7‰-1.6‰,平均-1.65‰,与地幔硫的值接近,指示硫源自于深部地幔。以上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钨钼矿床,挤压-拉伸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环境提供了岩浆及流体运移动力源和通道,岩浆定位,产生隐爆,顶覆岩石形成隐爆角砾岩,为成矿物质提供了存储空间。

杨元良[10](2016)在《四川康定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指出偏岩子金矿床地处四川省康定市境内,距市区北4km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青藏高原“歹”字形构造和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复合部位。区内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康定群(AnZkd)、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三叠系上统寒风垭组(T3h)地层。区内构造复杂,新华夏系构造、郭达山大断裂、偏岩子断层及层间共轭“X”节理控制着岩浆活动和矿脉的分布。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辉绿岩脉发育,常与矿脉相伴产出。矿体产于灯影组中段富藻白云岩中,呈不规则脉状顺层或切层产出,走向330°~360°,倾向南西西,倾角56°-86°。已发现矿体4条(编号为M1、M8、M10和M13),矿体一般长45m-72m,厚1.5m-8m,延深40m-80m。金品位6.80g/t~18.28g/t,银品位57.84g/t~511.61g/t。矿石类型有黄铁矿-石英型、多金属硫化物-氟镁石-石英型和蚀变岩型。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砷硫锑铅矿、车轮矿、砷黝铜矿、黄铜矿、自然金、针碲金矿等。非金属矿物有氟镁石、石英、萤石和白云石等。自然金主要呈他形粒状散布于氟镁石、硫化物、石英等矿物和矿物颗粒间隙中。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成矿期可划分为自然金-黄铁矿-石英矿化阶段(Ⅰ)、金-硫化物(硫盐)石英-氟镁石-萤石矿化阶段(Ⅱ)和黄铁矿-白云石-白云母-石英矿化阶段(Ⅲ)。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测试和热力学计算表明,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低温(158℃~312℃)、中高盐度(8.6%~23.6%)、中浅成(1.0km-2.3km)、弱碱性(pH=7.21)、弱还原(Eh=-0.334V)条件下;铅同位素计算表明,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期;离子比和包裹体水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地下热卤水和岩浆水;络离子活度计算表明,I阶段Au主要以AuCl2-、AuCl4-、AuS-、 Au(HS)2-、Au(HS)2S2-形式迁移,Ⅱ、Ⅲ阶段Au主要以AuF2-、AuF4-、AuCl4-形式迁移;成矿过程为印支-燕山期,在中低温、中高盐度、弱碱性和弱还原条件下,热卤水和岩浆携带成矿物质沿郭达山及次级断裂、顺层破碎带和共轭“X”裂隙上升到地表浅部碳酸盐地层中,与下渗的地下水混合,使矿液温度和离子活度降低,各种含金络合物从矿液中沉淀下来,形成了自然金、氟镁石、萤石、石英、金属硫化物和硫盐等不同的矿物组合和脉状矿体。

二、银洞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洞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流体包裹体
        3.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3.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1.3 成矿压力和深度
        3.1.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2 石英的微量元素
    3.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 讨 论
    4.1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4.2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金成矿
    4.3 矿床成因类型
5 结 论

(2)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地球化学特征及Zn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坑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 Zn同位素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具体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丹池成矿带地质特征
    2.2 大厂矿田地质特征
        2.2.1 矿田地层
        2.2.2 矿田构造
        2.2.3 矿田岩浆岩
    2.3 铜坑矿床地质特征
        2.3.1 矿区地质特征
        2.3.2 矿体特征
        2.3.3 矿石特征
        2.3.4 围岩蚀变
        2.3.5 成矿阶段划分
第三章 闪锌矿微量元素、矿石稀土及Zn同位素特征
    3.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3.1.1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2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3.2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3.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2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3.3 闪锌矿Zn同位素特征
        3.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3.2 Zn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4.1 闪锌矿微量元素的指示意义
        4.1.1 微量元素及特征比值指示
        4.1.2 闪锌矿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4.2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的指示
        4.2.1 矿石稀土与龙箱盖岩体稀土配分模式对比
        4.2.2 Y/Ho比值
    4.3 Zn同位素指示意义
    4.4 S同位素指示意义
        4.4.1 矿物间的S同位素分馏平衡
        4.4.2 S同位素热力学计算
    4.5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4.6 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成因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小西弓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韧性剪切带
    3.3 岩浆岩
    3.4 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类型
    3.6 矿石物质成分
    3.7 矿石组构
    3.8 围岩蚀变
    3.9 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 岩相学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
    4.4 岩石地球化学
    4.5 岩石成因类型
    4.6 成岩物质来源
    4.7 构造环境分析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5.4 成矿压力与深度
    5.5 流体包裹体成分
    5.6 石英成分标型
    5.7 流体不混溶与成矿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测试方法
    6.2 H-O同位素
    6.3 S同位素
    6.4 Pb同位素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矿床地质特征
    7.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7.3 成矿物质来源
    7.4 成岩成矿时代
    7.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疆东准噶尔南明水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3.3 包裹体显微测温
    3.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3.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6 氢、氧同位素组成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
    4.2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金成矿
    4.3 矿床成因
5 结论

(5)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成矿动力学背景
        1.4.2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4.3 成矿要素和作用过程
        1.4.4 矿床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整理
        1.5.2 野外实地考察
        1.5.3 岩相学和矿相学
        1.5.4 岩石地球化学
        1.5.5 流体包裹体
        1.5.6 同位素
    1.6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成矿动力学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华北克拉通南缘
        2.2.2 秦岭地块
        2.2.3 扬子克拉通北缘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空间分布
        2.3.2 时代和构造背景
    2.4 区域矿产
        2.4.1 华北克拉通南缘
        2.4.2 北秦岭
        2.4.3 南秦岭
        2.4.4 扬子克拉通北缘
3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崤山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2 东闯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槐树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6 元素地球化学
4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4.2 崤山金矿床
        4.2.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4.2.2 激光拉曼测试分析
        4.2.3 显微测温分析
    4.3 东闯金矿床
        4.3.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2 激光拉曼测试分析
        4.3.3 显微测温分析
    4.4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5 稳定同位素特征
    5.1 氢氧同位素特征
        5.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1.3 成矿流体来源
    5.2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2.3 成矿物质来源
    5.3 硫同位素特征
        5.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3.2 测试结果
        5.3.3 成矿物质来源
        5.3.4 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6 成矿年代学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2 测试结果
    6.3 成矿年龄
7 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7.1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7.2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7.2.1 氢氧同位素
        7.2.2 碳氧同位素
        7.2.3 硫同位素
        7.2.4 围岩含金性
        7.2.5 小结
    7.3 成矿动力学背景
        7.3.1 三叠纪(250~200Ma)
        7.3.2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160~100Ma)
        7.3.3 造山型金矿成矿机制
    7.4 矿床成因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河南省桐柏围山城金银矿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3.典型矿床研究
    3.1 破山银矿床
    3.2 银洞坡金矿床
    3.3 银洞岭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4.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
    4.1 成矿地质体
    4.2 成矿构造
    4.3 成矿结构面
    4.4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5.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破山银矿床
    5.2 银洞坡金矿床
    5.3 银洞岭银矿床
    5.4 不同矿种间成因关系讨论
    5.5 矿带成矿模式
6.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
    6.1 控矿因素分析
    6.2 成矿规律研究
    6.3 金银找矿模型
7.找矿靶区预测
    7.1 找矿靶区分级标准
    7.2 预测区圈定
8.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金—钼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1.2.2 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
        1.2.3 成矿多期性与叠加成矿作用
        1.2.4 金-钼成矿系统
    1.3 研究内容
        1.3.1 构造-岩浆活动
        1.3.2 典型金矿地质特征
        1.3.3 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
        1.3.4 成矿时代
        1.3.5 成矿系统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收集与野外地质观测
        1.4.2 岩相学与矿相学
        1.4.3 岩石地球化学
        1.4.4 C-H-O-S同位素分析
        1.4.5 流体包裹体分析
        1.4.6 Fe同位素分析
        1.4.7 辉钼矿Re-Os定年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实物工作量
2.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造山带地质背景
    2.2 熊耳山-外方山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3.岩浆岩演化与构造环境
    3.1 晚古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
    3.2 古元古代闪长岩脉
    3.3 三叠纪正长岩
    3.4 侏罗纪五丈山岩体和白土塬岩体
    3.5 白垩纪太山庙岩体
4.典型矿床地质
    4.1 槐树坪造山型金(钼)矿床
        4.1.1 矿床特征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蚀变矿化
        4.1.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2 七亩地造山型金矿床
        4.2.1 矿床特征
        4.2.2 矿体特征
        4.2.3 矿石特征
        4.2.4 矿化蚀变
        4.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3 磨沟造山型金矿床
        4.3.1 矿床特征
        4.3.2 矿体特征
        4.3.3 矿石特征
        4.3.4 矿化蚀变
        4.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4 祁雨沟角砾岩型金矿床
        4.4.1 矿床特征
        4.4.2 矿体特征
        4.4.3 矿石特征
        4.4.4 矿化蚀变
        4.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5.矿床地球化学
    5.1 槐树坪金(钼)矿床
    5.2 七亩地金矿床
    5.3 磨沟金矿床
    5.4 祁雨沟金矿床
6.熊耳山-外方山地区金-钼成矿系统
    6.1 成岩成矿时代
        6.1.1 成岩时代
        6.1.2 成矿时代
    6.2 控矿构造演化
        6.2.1 古元古代
        6.2.2 早-中三叠世
        6.2.3 晚三叠世
        6.2.4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6.2.5 早白垩世~晚白垩世
    6.3 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
        6.3.1 同位素约束
        6.3.2 流体包裹体约束
    6.4.叠加成矿作用
        6.4.1 不同构造背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成矿
        6.4.2 同一构造背景不同时间叠加成矿
    6.5 构造—岩浆—成矿过程
        6.5.1 古元古代成矿
        6.5.2 早-中三叠世成矿
        6.5.3 晚三叠世成矿
        6.5.4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
        6.5.5 早白垩世~晚白垩成矿
7.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河南银洞坡金矿成矿流体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与矿床地质特征
2 样品和测试
3 流体包裹体特征
    3.1 包裹体类型
    3.2 流体包裹体测温
    3.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 硫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流体的不混溶性及捕获的温压条件
    5.2 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5.3 矿床成因
6 结论

(9)江西省武宁县狮子岩钨(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围岩蚀变
    3.5 矿体地质特征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4.4 岩浆岩成因
    4.5 岩浆岩构造环境
    4.6 岩浆岩成岩时代讨论
    4.7 蚀变岩元素特征及迁移
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 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5.4 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的关系
    5.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6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硫同位素采集、测试及分布特征
    6.2 硫同位素示踪
7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成矿年龄
    7.2 成矿物质来源
    7.3 成矿空间
    7.4 成矿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四川康定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矿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震旦系康定群
        2.1.2 震旦系
        2.1.3 志留系茂县群
        2.1.4 泥盆系危关群
        2.1.5 三叠系
    2.2 区域构造
        2.2.1 古南北向构造体系
        2.2.2 古华夏系构造
        2.2.3 中北北西向构造带
        2.2.4 中金汤弧形构造带
        2.2.5 新华夏系和新南北向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元古代前晋宁期岩浆活动
        2.3.2 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
        2.3.3 新生代喜山期岩浆活动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
        3.1.2 上泥盆统
        3.1.3 上三叠统寒风垭组
    3.2 构造
        3.2.1 断层
        3.2.2 褶皱
        3.2.3 节理
    3.3 岩浆岩
        3.3.1 辉绿岩脉产出特征及成岩时期
        3.3.2 辉绿岩岩石及化学特征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石类型
        4.2.2 矿石组构
        4.2.3 矿石成分
    4.3 围岩蚀变
    4.4 成矿期及阶段
第5章 矿床成因分析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1.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温度、盐度与密度
        5.1.3 压力
        5.1.4 包裹体成分
        5.1.5 酸碱度与氧化还原电位
    5.2 成矿流体来源
        5.2.1 离子比值
        5.2.2 包裹体水氢氧同位素
    5.3 金的迁移与沉淀
    5.4 成矿时代
    5.5 成矿过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银洞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J]. 袁伟恒,顾雪祥,章永梅,杜泽忠,于晓飞,孙海瑞,吕鑫. 现代地质, 2020(03)
  • [2]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地球化学特征及Zn同位素研究[D]. 张含. 广西大学, 2019(01)
  • [3]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袁伟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新疆东准噶尔南明水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证据[J]. 葛战林,章永梅,顾雪祥,陈伟志,徐劲驰,武若晨,黄岗. 现代地质, 2018(05)
  • [5]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成矿作用[D]. 陈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6]河南省桐柏围山城金银矿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包峻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7]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金—钼成矿系统[D]. 贺昕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8]河南银洞坡金矿成矿流体与矿床成因研究[J]. 曾威,段明,万多,司马献章,奥琮,任爱琴,杨泽强,李法岭. 现代地质, 2016(04)
  • [9]江西省武宁县狮子岩钨(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王西荣.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8)
  • [10]四川康定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D]. 杨元良.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银东坡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