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平(湖北省航天医院432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针刺治疗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应用针刺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2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同期收治进行循经推拿的中风后遗症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2%(25/26),相对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0%(24/30)具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针刺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收到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刺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78-01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本身具有发作迅速以及进展极快的特点,部分患者在接受急性期治疗后依然存在后遗症,出现的主要机体功能障碍有:失语、吞咽困难、直肠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构音障碍、肢体瘫痪以及认知障碍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如何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是当前临床主要研究问题。本院自2011年始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针刺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应用针刺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26例,设为观察组。该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范围为40-70岁,其平均年龄为(55.6±5.8)岁;患者平均病程为7个月。另选本院同期收治进行循经推拿的中风后遗症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范围为41-68岁,其平均年龄为(54.9±6.2)岁;患者平均病程为8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患者临床表现均与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交流会(第四次)中关于中风恢复期的相关诊断内容相符合。患者均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偏身麻木、半身不遂以及语言障碍等。本次研究排除脑肿瘤、脑外伤、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代谢障碍、脑寄生虫病患者以及处于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妇女。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该组接受循经推拿治疗。推拿手法主要有拿法、按法、点发和揉法等。如患者处于迟缓期则手法应该保持中等刺激的力度,不宜大角度的牵拉以及暴力施治,避免出现关节损伤的情况。如患者处于痉挛器,推拿手法要尽可能轻柔,如果刺激过度有可能会加重痉挛的症状,通过揉法、拿法和轻度的牵拉等让患者的痉挛程度得到缓解,对各个关节进行被动运动,维持其活动度,节律主要缓慢,动作要轻柔避免在推拿过程中使得患者出现疼痛感,如患者在推拿过程中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改变手法。
1.3.2观察组
该组患者接受针刺治疗。针灸主要选择以下穴位:手三里、风市、环跳、合谷、足三里、涌泉、曲池、丰隆、百会、风池。治疗手法:在患者出现后遗症一侧取穴,如患者患侧肌张力偏低的可采取重刺激手法,直到患者出现明显的痹酸胀痛的针感。对于痉挛期的患者其肌张力有所上升,不宜有太重的刺激,痉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暂时不针灸而选择神灯照射,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1个疗程为15次,疗程之间休息2天。语言障碍的患者选择廉泉和哑门针灸,在强刺激之后出针。患者出现口眼歪斜的,选择承浆、人中、太阳、阳白、四百等针灸。
1.4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疗效标准如下: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且病残程度评定为0级的,判定为痊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在46%-90%之间且病残程度在1-3级之间的,判定为显效;如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在18%-45%之间的,判定为有效;如患者治疗后无发生显著改善甚至恶化的,判定为无效[1]。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2%(25/26),相对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0%(24/30)具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对照组(30)143310
观察组(26)19511
2.2不良反应
2组患者均无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不会对临床治疗进程产生影响。
3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是因为患者气虚难以晕血,导致出现气血瘀滞以及风痰上阻,脉络出现痹阻使得机体难以正常运行,或者是肝阳上亢,使得气血并逆,静脉发生阻塞而使得半身不遂,该病病位在脑,所以以百会穴为针灸主穴,可达到补充阳气的效果[2]。
本次研究中,接受循经推拿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相对于接受针刺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要低得多,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了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国宏,罗建明,周忠良.手法配合正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6(03):182-183.
[2]王裕贤,李永凯.小艾炷直接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12(0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