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塔里木河,伊宁市,湄潭县,甘肃省。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婉谕,赵玲,刘军杰[1](2019)在《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安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新的机遇,大安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大安市2013-2017年度土地调查期末数据,分析了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从而进一步阐释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原因。(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32期)
斯日吉模楞,敖特根巴雅尔[2](2019)在《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各盟市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现象。从土地要素投入结构变化视角,即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过程中如何影响两部门的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内蒙古12盟市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土地资源对乡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经济的"增长阻力"。研究认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土地供给动力"、"土地供给阻力"、土地结构变化产生的推动力及传统的"增长阻力"这四种力量的综合。其中"土地供给动力"和"土地供给阻力"两种效应说明,土地资源限制对乡村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大于对城镇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因此,在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谨慎选择土地资源在城乡间分配的平衡点;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资源需求基础上最大化满足城镇地区日益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强,赵艳琴,陈淑秀,尤晓妮[3](2019)在《甘肃省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信息熵、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以甘肃省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等方面评价了14个地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结果表明:信息熵最明显的是兰州市,其均衡度与信息熵同步,但优势度不明显;最低值为陇南市,优势度显着,优势集中在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用地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存在着显着的空间差异,庆阳、酒泉、陇南叁市DEA有效,土地利用效率较好;天水市DEA无效,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玥,刘新平[4](2019)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选取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结构性稳步增长,其中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优势度较低,而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保持有序状态。(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朱家莹[5](2019)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湖北省省会,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下,武汉被定义为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一方面武汉市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与土地有关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寻找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由,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成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本文立足快速城市化背景,采用信息熵的方法对武汉市2009-2017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探寻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信息熵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探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与驱动机制,最后就现阶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从2009年到2017年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的土地转移量净流出值最大,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的土地转移量净流入值最大;根据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变化趋势,将2009-2017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09-2011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快速下降,2011-2017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升,信息熵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均衡走向均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因子驱动力总体上在逐渐加强,其中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其具体表现为:非农人口比例、第叁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其中,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用地变化呈正相关,与建设用地变化呈负相关,其余8个指标与农用地变化呈负相关,与建设用地变化呈正相关。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在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土地开发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优化方向叁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发展尽绵薄之力,进而实现武汉市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海军,闫俊杰,崔东,孙国军,图热妮萨·图尔贡[6](2019)在《伊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人文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伊宁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年鉴等数据为基础,探究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运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规律. 2009—201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8 198.50 hm2,草地减少7 777.74 hm2,变化率和动态度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间维分为:上升区、稳定区、下降区;区域差异在空间维为:高熵值、中熵值、低熵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因素,提取的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415%.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草地变化趋势较明显;经济规模、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政策导向性是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分异的主要控制因素;人口密度、第叁产业占GDP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在其主成分中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曹幸琪[7](2019)在《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绩效的关联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南京市2015~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和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基础研究数据,基于信息熵模型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找出影响信息熵波动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逐年增加,集中度逐年下降。运用Matlab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大范围提升以及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的减少。南京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绩效先降后升。研究发现,与土地利用绩效有着最显着相关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刘娇[8](2019)在《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增加、城建扩张、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为更好地研究其变化规律,促使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基于湄潭县2005、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信息熵方法对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灰度关联法对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的特征与社会经济技术的驱动力因素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社会经济技术中对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影响力最大的3个因素是农村从业人数、粮食总产量、第叁产业比重;对优势度影响力最大的3个因素是第一产业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村从业人数。(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2期)
范辉[9](2018)在《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定量分析——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慈溪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和信息熵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该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地类区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等.结果表明:(1)慈溪市部分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一些镇和街道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完备,个别镇和街道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比例过大,未来耕地被挤占的可能性非常大.(2)慈溪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状况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各镇(街道)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各镇(街道)的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整体上偏低.(3)慈溪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水平相对较高,各镇(街道)的土地利用程度与区位、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各镇(街道)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优势度和均衡度上差异较大.(4)慈溪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特征和产业结构等,它们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机制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徐小峰[10](2018)在《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苏浙皖叁省交界处的江南城市,溧阳市自成立县级市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与此同时,溧阳市水环境不断恶化,断面水质超标现象严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被打破,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以及城市下垫面的结构突变,直接影响城市水环境的质量状况。在此背景下,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大小,了解水环境演变的优劣情况就尤为重要。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水环境演变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为日后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一定依据。本文以溧阳市丹金溧漕河流域为例,以1989年、2003年、2012年和2016年的DEM高程数据、TM遥感影像、2012年~2016年溧阳丹金溧漕河四个常规例行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现场调研资料等为研究基础,灵活运用ArcGIS、ENVI、SPSS、Canoco、Google Earth及WINQSB等多种工具,综合利用地理学、环境学、统计学和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对溧阳市丹金溧漕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水环境演变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1)通过DEM高程数据及遥感影像,对流域范围进行界定,同时利用ArcGIS生成水系图,并结合Google Earth同步比对及遥感目视解译等手段对其进行校正。利用Horton法进行水系分级后对水系特征及水系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系结构随城市化的进行,总体呈恶化态势,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等水系结构参数都处于下降态势。针对河流水质情况,利用单指标评价法对2012年~2016年的丹金溧漕河四断面水质进行评价,发现超标情况比较严重的指标有氨氮、总氮、总磷等;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整体水质仍不容乐观,水质波动明显,但近几年水质变化趋势有所好转。(2)利用ENVI和ArcGIS,从TM遥感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提取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水体、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都处于持续下降趋势,至2016年相较1989年,分别下降了6.98%、6.79%和1.17%;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2016年已达5426.42公顷,上升趋势明显。通过利用土地利用信息熵及土地利用均衡度的评价方法,发现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均衡度从1989年的0.8649下降至0.8606,土地利用结构恶化,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通过界定500米、1000米、1500米和2000米等不同范围的断面缓冲区,对不同缓冲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对土地利用变化与水环境演变进行耦合分析。利用RDA冗余排序分析,建设用地在城区外与溶解氧呈负相关、与石油类呈正相关,在2000米缓冲区范围内,建设用地与高锰酸盐指数及化学需氧量呈正相关,另外在城区内,建设用地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总氮等水质指标的相关性上升,呈正相关;耕地在城区外主要与溶解氧呈负相关,与氨氮、总氮、总磷呈正相关,而在城区1000米缓冲范围内耕地对高锰酸盐指数及化学需氧量等水质指标的影响加强;水体与化学需氧量呈正相关关系,在1000米缓冲区范围内水体与总磷呈负相关,水体中磷元素的稀释降解作用加强;林地与各水质指标皆呈负相关关系,林地面积越大,水质越好,但由于林地面积有限,相关性不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水系结构改变对水质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各水系结构特征变化与水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溶解氧及石油类与水系结构相关性较为显着。(4)利用目标规划模型,基于经济发展、规划限制、土地利用污染贡献值最小化及土地利用均衡度最大化等多个目标,对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在提出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后,结合污染源的初步解析,针对性提出相应的面源治理及点源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现象。从土地要素投入结构变化视角,即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过程中如何影响两部门的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内蒙古12盟市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土地资源对乡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经济的"增长阻力"。研究认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土地供给动力"、"土地供给阻力"、土地结构变化产生的推动力及传统的"增长阻力"这四种力量的综合。其中"土地供给动力"和"土地供给阻力"两种效应说明,土地资源限制对乡村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大于对城镇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因此,在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谨慎选择土地资源在城乡间分配的平衡点;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资源需求基础上最大化满足城镇地区日益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婉谕,赵玲,刘军杰.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才智.2019
[2].斯日吉模楞,敖特根巴雅尔.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各盟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刘强,赵艳琴,陈淑秀,尤晓妮.甘肃省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4].高玥,刘新平.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朱家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刘海军,闫俊杰,崔东,孙国军,图热妮萨·图尔贡.伊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人文驱动因子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曹幸琪.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绩效的关联度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8].刘娇.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人民珠江.2019
[9].范辉.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定量分析——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徐小峰.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