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普列汉诺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启示,唯物史观,艺术,无神论,误读。
普列汉诺夫论文文献综述
曹颖利,金哲[1](2019)在《黑格尔之后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博弈——普列汉诺夫与贝尔的文艺观念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格尔看来,由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这一观念主导下,那么艺术是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他把艺术分为叁类: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黑格尔本人推崇的是古典型艺术,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黑格尔之后,现代社会的文学艺术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就是艺术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或偏向于内容的精神性意义的展示,或偏向于形式的美的展示,与此文艺现象相关联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观,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对现代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3期)
朱亚坤[2](2019)在《列宁《四月提纲》及与普列汉诺夫争论的多重探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历史局面,在此背景下,列宁提出了着名的《四月提纲》,引发诸多争论。其与普列汉诺夫的争论主要表现在革命观、国家观和群众观上:列宁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主张进一步扩大苏维埃组织和群众力量并采取多项国有化措施推动革命向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权的第二阶段发展;而普列汉诺夫则强调俄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无产阶级人数少,农民是完全不可靠的同盟者,主张将政权归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些观点差异表明两者在应对俄国特殊国情和革命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而普列汉诺夫则堕入政治虚无主义和策略教条主义的泥淖。两者的争论及其延伸意蕴启示我们:要全面加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建设特别是领导权建设,深入批判政治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刚,应舒悦[3](2019)在《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中的人类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社会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发展。它在当时堪称文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这一视角强调社会学和历史学方法的重要性,重视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不可分割的联系及由此而来的历史制约性。文学艺术不是一个自律自足的王国,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意识形态性。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社会学因为受人类学(尤其是生物还原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一元论唯物史观和社会学方法在具体的研究中并未被贯彻到底,这导致他的艺术社会学没有最终完成。(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王兰[4](2019)在《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范式,始终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文化理论基础和解释原则,始终坚持用生产力发展状况解释、分析一切文化现象,这奠定了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理路。"五项因素公式"社会结构理论是他进行文化理论研究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他不仅第一个明确把社会心理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层次来加以考察,而且尤其注重"社会心理"在文化的生成、建构和社会功能中发挥的作用,把它看作一切文化形式都不能脱离的中介环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今天对普列汉诺夫的文化观进行研究,对新时代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8期)
张宇航[5](2019)在《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列汉诺夫在与俄国民粹派的斗争过程中,发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并且通过这些着作对民粹主义展开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批判。具体来说,他批判了民粹主义在政治斗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言论、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以及信仰个人英雄主义的唯心史观。普列汉诺夫用以反驳民粹主义的理论武器里,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方面的哲学思想。通过解读普列汉诺夫在批判民粹主义背后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民粹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祥[6](2019)在《普列汉诺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列汉诺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是在俄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阐释宗教问题,特别是在与"寻神派"和"造神派"错误思潮的论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俄国化的理论基石,也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即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教育党员干部,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加强宗教问题研究,牢固树立科学无神论的宗教观;要辩证地看待现阶段的宗教存在,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无神论》期刊2019年03期)
周琳[7](2019)在《论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列汉诺夫的教育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认知。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主张全民教育;阐发了教育的阶级属性,强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秉持教育的科学性逻辑内核,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教育工作,论证了其教育思想的逻辑方法,坚持教育的社会性,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论证深刻,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金哲[8](2019)在《论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中介论的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文学形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瓦解了传统文学的权威,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如果依照以前的文艺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评判,就会发现这些标准已有较大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审美不再是核心目的,新的情况急切需要我们去寻找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当下的新现象。运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论,遵循经济基础—社会心理—观念的思想体系结构,可以对网络文学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看出,在解释某一历史时期宏观的社会文艺现象时,马克思主义文艺心理学对时代精神和文化现象的阐释仍具有权威性。(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思思[9](2018)在《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列汉诺夫经过研读和探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的生态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他的地理环境论思想,该理论丰富了前人关于生态的思想,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有帮助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9期)
侯敏[10](2018)在《“自由人”论争中的普列汉诺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由人"论争中,普列汉诺夫成为论争的焦点人物。胡秋原以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为依托,强调文艺是绝对自由的,而左翼理论家则主张批判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自由论倾向,保留其文艺的阶级与党派性理论。这样,普列汉诺夫在"自由人"论争中实际上是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如果对照普列汉诺夫原典不难发现,无论是倡导文艺自由论的胡秋原,还是主张文艺阶级论的左翼理论家,其言论都对普列汉诺夫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误读"。这样的"误读"实则是中国现代文学界汲取域外资源的通常范式与普遍生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9期)
普列汉诺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俄国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历史局面,在此背景下,列宁提出了着名的《四月提纲》,引发诸多争论。其与普列汉诺夫的争论主要表现在革命观、国家观和群众观上:列宁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主张进一步扩大苏维埃组织和群众力量并采取多项国有化措施推动革命向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权的第二阶段发展;而普列汉诺夫则强调俄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无产阶级人数少,农民是完全不可靠的同盟者,主张将政权归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些观点差异表明两者在应对俄国特殊国情和革命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而普列汉诺夫则堕入政治虚无主义和策略教条主义的泥淖。两者的争论及其延伸意蕴启示我们:要全面加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建设特别是领导权建设,深入批判政治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列汉诺夫论文参考文献
[1].曹颖利,金哲.黑格尔之后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博弈——普列汉诺夫与贝尔的文艺观念之比较[J].北方文学.2019
[2].朱亚坤.列宁《四月提纲》及与普列汉诺夫争论的多重探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3].王建刚,应舒悦.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中的人类学思想[J].学术研究.2019
[4].王兰.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J].学术交流.2019
[5].张宇航.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及其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2019
[6].王祥.普列汉诺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与无神论.2019
[7].周琳.论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当代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8].金哲.论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中介论的当代价值[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9].陈思思.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J].山西青年.2018
[10].侯敏.“自由人”论争中的普列汉诺夫[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